分享

摩尼教及其在华传播简述(上)

 收藏家宾彦红 2011-12-07

摩尼及摩尼教的创立

摩尼教是一个源自古代波斯,即今天伊朗、伊拉克一带的宗教,为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ani)所创立,虽然如今它已经不存在,但在古代却是一个影响广泛的世界性大宗教。在它被创立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从三世纪到十五世纪),它广泛地流传于亚洲、欧、北非洲,并与许多历史重大事件有关。摩尼教从北非到中国的福建,在整个欧亚旧大陆上广泛传播,其传播文献使用过叙利亚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粟特文、汉文、回鹘文、希腊文、拉丁文、科普特文等十余种文字,与其他影响重大的宗教发生过深入的思想交流。对于古代欧亚大陆上的东西文明交流有深远影响。

摩尼教的原始教义吸收了东方基督教诺斯替派(Gnosticism)、波斯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am,俗称拜火教,中国古籍中祆教、火祆教源于此)的成分。而在其向西传播的过程中它过多的吸收了西方基督教的因素;而在其向东浸入的过程中则吸收了东方佛教、中国道教及其民间信仰的成分。

该教教义以“二宗三际论”为出发点,二宗即是指:光明、黑暗,也即是善和恶。三际是指:初际、中际、后际,也即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未有天地之前,光明王国和黑暗王国断然分开、互不干扰。但后来黑暗入侵光明,引起黑暗和光明的大战,世界遂进入中际时期。在中际,黑暗和光明的元素混合,天地和人类就是这种混合的产物。而摩尼教的创立正是为了超度人类的灵魂,使之早日摆脱黑暗的纠缠,使其体内的光明成分得以净化重新回归光明王国。摩尼认为,世界的末日终将到来,那时地球将毁灭,光明和黑暗又将截然分开,回复到初际的情景,这也就是后际。

摩尼(Mani216414日-约274年),摩尼教的创始人。母亲满艳(Maryam)与波斯的安息(Arsacids)王室有亲戚关系。摩尼诞生于巴比伦(Babylonia)北部的玛第奴(Mardinu)。父亲跋帝(Patek)原住哈马丹(Hamadan)曾参加犹太基督徒派别厄勒克塞(Elchasaites)派,这个教派以禁欲和实行烦琐的浸礼仪式为特点。摩尼从四岁起就被他父亲带到这个教派中生活。摩尼自称从小受到天使启示,他二十四岁时(240419日)受到神我(Syzygos)一次最重要的启示,涉及以后摩尼教的主要基本教义。他遂与厄勒克塞派决裂,如果没有他父亲的保护,可能被杀。摩尼离开这个教派,来到泰锡封(Ctesiphon),只有两个追随者,后来他父亲也皈依了他的宗教。摩尼及其少数信徒曾在波斯北部传教,后来取海路前往印度,使杜兰(Turan,在今俾路支地区)国王皈依摩尼教。从印度回来后,摩尼赢得了波斯萨珊王朝国王沙卜尔(Shapur)的兄弟、呼罗珊(Khurasan)总督卑路斯(Peroz)的友谊,通过他得以晋见沙卜尔。摩尼用中古波斯文写了《沙卜拉干》(Sabuhragan)一书,概述摩尼教的教义,题献给沙卜尔。沙卜尔给了摩尼书面文件,准许他和他的信徒在帝国范围内任何地方旅行和传教。摩尼派使徒阿驮(Adda)、承法教道者帕提格(Pattig)等向罗马帝国境内传教,派末冒(Mar Ammo)等向东方传教。摩尼教在不长时间内已经发展成一个世界性宗教。瓦赫兰(Bahram)一世(273276年)继位后,受琐罗亚斯德教主科德(Kirdir)的影响,改变了对摩尼教宽容的政策。摩尼想去东方的贵霜(Kushan)地区,未被准许。他收到瓦赫兰一世的传唤,要他前往贝拉斐(Bet Laphat)朝廷。摩尼已经意识到凶多吉少,但是对信徒的关怀一如既往,在途中还访问了故乡高凯(Gaukhai)的摩尼教社团。他于274121 日抵达朝廷,晋见瓦赫兰一世时,受到国王的指责,摩尼进行了抗辩,被投入监狱,226日死于狱中。瓦赫兰一世对摩尼教的迫害虽然限制了该教在波斯本地的传播,却迫使其另辟蹊径寻找生存之路,从而促进了摩尼教的对外传播。正如傅璇琮所说:“似乎可以说,没有对他的迫害,就不会有他的传播。”[1]


外传

在西方,摩尼在世时摩尼教已经传播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公元300年左右,摩尼教徒在埃及已经颇有声势。摩尼教又从埃及传播到北非和西班牙,从叙利亚传播到小亚细亚,再从那里传播到希腊、亚德里亚海东岸、意大利和高卢。这些地方当时均在罗马帝国统治之下,摩尼教遭到政府的粗暴迫害。但是,著名的希腊文教义之正式声明说明迟至九世纪,摩尼教仍然在西方活动。1000年以后,在西方就不再看到关于他们的记载了。
   
在东方,萨珊王朝时期(224651)摩尼教在波斯本土不断遭到血腥迫害,大概在公元1000年左右,摩尼教徒在其发源地就灭绝了。它的主要力量逐渐汇聚到中亚今天的阿姆河流域。今天的撒马尔干和塔什干等粟特人的城市成为摩尼教传播的重要基地。



摩尼教传入中国之经过

由于资料的缺乏,对于摩尼教的具体入华时间,学界尚没有统一观点,传统的观点认为武则天延载元年(公元694年)摩尼教正式传入中国。宋代文献《佛祖统纪》记载了该年一位波斯摩尼高僧带着一部名为《二宗经》的经典朝觐武则天的事情。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许多学者根据宗教传播的一般规律,结合文献记录提出新的观点,认为摩尼教在此事之前便已经在民间传开,而武后接纳只是表示最高统治者正式接纳了该外来宗教。而对于武则天为什么会认可该教,林悟殊先生认为,可能是她需要从道教之外的其他宗教中寻找政权合法性的理论支持[2]。在玄宗开元期间,吐火罗国王又曾献一慕闱于中国,获得唐帝国皇室的接待。不过,唐室对该教的支持也是有限的,在安史之乱前,并没有证据表明摩尼教曾经在华设立寺院,史书反而载有对该教之禁令。据《通史》所载,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玄宗以摩尼教“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为由,下令中国人严禁信奉之,而只许在华的胡人自行信仰。

但是时来运转,安史之乱时唐朝借助了居于蒙古地区的回鹘军队才得以平定叛乱。当时带兵进入洛阳的牟羽可汗接触到了驻洛阳的西胡摩尼教师,受其感化,而改宗摩尼教,并将定为国教,举国上下一律奉行。唐朝廷慑于回鹘要求,加大了对摩尼教的支持力度,据《佛祖统记》记载,自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至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先后敕准回纥摩尼教徒在京师、荆州、扬州、洪州、越州、河南府、太原府等地建置摩尼寺,称大云光明寺,并派专员保护,自此以后,摩尼教寺满布中国境内。摩尼教士随回教使者来华,他们都会得到唐朝皇帝的礼遇。代宗大历三年至武宗会昌初年(841--846年)的70余年间,是摩尼教在中国最风光的时期,摩尼教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而且,摩尼教徒的影响远不局限于传教。根据《旧唐书》记载,长兴元年,回讫宰相将令摩居教五百七十三人入朝一同迎接公主,可见其借回讫与唐关系,势力已延伸到政治层面。部份摩尼教徒也从事商业,据《旧唐书,回鹘传》:摩尼至高师,岁往来西市,商贾颇与囊橐为奸

然而好景不长,唐武宗会昌元年,回纥被中亚新兴的戛黠斯击败,国势衰落,国破西迁至甘肃新疆一带,无力支持中原的摩尼教徒,于是唐廷对回纥和摩尼教的态度立即改变。虽然回鹘可汗在从中国撤兵时,要求唐室“安存摩尼”,但是以反对外来宗教著称的唐武宗立改前态,放手迫害摩尼教,会昌三年(843年)连颁敕令,禁止摩尼教在华传。敕令包括:驱逐西域摩尼教僧侣,没收摩尼教寺庙及其财产,销毁摩尼教经典和画像。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说:“会昌三年四月中旬,敕天下杀摩尼师,剃发令著袈裟,作沙门形而杀之。”

当时,摩尼教流行的地区以西北、华北地区为主,在福建、浙江沿海地区,摩尼教也有一定势力。然而经此一劫,摩尼教的在华势力严重受挫,可谓元气大伤。其残存的教徒,无论胡汉,都不能公开从事宗教活动。而在组织上,也无法和中亚摩尼教团发生联系,只能在中国本土自生自灭。自此以后,摩尼教开始更多的与下层百姓结合,转而在民间秘密流,并渐与其他宗教结合。

中国摩尼教研究的奠基人,法国著名汉学家伯希和、沙畹认为:“真正的摩尼教,质言之,大摩尼师自外来所传布之教,已灭于843年之敕。尚存这为已改之摩尼教,华化之摩尼教耳。”[3]

 


[1]傅璇琮《摩尼教及其东渐》评述

[2]林悟殊《摩尼教及其东渐》中华书局,1987

[3]沙畹著;冯承钧译《摩尼教流行中国考》商务印书馆,1933

[4]林悟殊《摩尼教及其东渐》中华书局,1987

[5]陈垣《陈垣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0

[6]林振礼《朱熹与摩尼教新探》,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7]何正清《摩尼教和天地会》。

[8]林悟殊《明教——扎根中国的摩尼教》

[9]林悟殊《明教——扎根中国的摩尼教》

 

唐之后摩尼教的华化

尽管摩尼教遭受重大打击,但是其气息未断,许多经书、画像尚存,于是摩尼教在民间还可自行传习,但是那时的摩尼教都是经过改装、掩饰了的。林悟殊认为“唐之后的明教是华化了的摩尼教,是在中国扎根日深的摩尼教。”[1]

宋代,摩尼教已完全汉化并演变为明教(或明尊教)。宋代明教将原摩尼教教义要旨简单地归纳为“清净、光明、大力、智慧”八个字。这样做能迎合了民间的需要,更好的发挥了其追求光明、善良、俭朴、友爱的道德观念,因而颇得人心;而广大民众也希望借助该信仰和组织,摆脱自己的现实苦难,所以该教在社会下层流传甚炽。此类教团多采用秘密结社形式,他们修持极严,坚持素食,礼俗上“朝拜日,夕拜月”, “教阐明宗,用除暗惑”,世人习惯上则多将之概括为“吃菜事魔”。明教“治己极严,待人极恕,自奉极约,用材极公,不失为一道德宗教。”[2]宋朝以摩尼教为其宗教外衣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特别是江浙和福建这一海滨地带的农民运动,很广泛地利用了摩尼教的成分。影响较大者有王念经的衡州起义、东阳县和信州贵溪的“魔贼”起义等。而方腊起义是否与摩尼教有直接关系,学界至今意见不一。

宋元时,许多士人知识分子也信奉摩尼教。不过,这些人多站在儒释道的角度,崇尚该教之苦行精神,吸收该教的合理成分,自成一宗。还有许多知识分子,虽不信仰摩尼教,但或多或少的表现出受到了摩尼教的影响,对此,鄙人将撰文相加讨论。比如宋代大儒朱熹,年轻时曾做诗《与诸同僚谒奠北山过白岩小憩》,对摩尼教的呼禄法师充满景仰[3]。但是,从事宗教修持的知识教徒毕竟是少数,摩尼教徒的主力还是下层百姓。

元朝统治者对于在民间暗地里聚众结社的吃菜事魔活动明令取缔;而对于传统的明教信徒聚居地区,则允许造庵奉祀公开活动,以示优容,但要派政府官员严加管束,以防越轨。随着元朝统治者的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摩尼教、弥勒教、白莲教等民间教派迅速发展,互相融合,最后酿成了红巾军起义。起义军公开以“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的谶语箴言为口号,自称魔兵,透露出摩尼教对红巾军的深刻影响。但是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是否源自明教,学界存在很大争议。但无论如何,到了元末时期,明教崇尚光明的理念和各种礼俗已经渗透到了其他民间信仰之中。

进入明代之后,统治者大肆残害明教,明教只得以更隐蔽、更秘密的形式开展活动。到了清代,许多民间教派,仍或多或少地受到摩尼教的影响。 “两宋迄至明代的许多农民起义组织,他们的一些特点与后来的天地会颇有共同之处。[4]”但史料对此已不见记载。也许“其信徒还在活动,民间还有人照样供奉摩尼佛像。[5]”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明教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教已经不存在了。即使其民间信徒,其许多行为方式,也与中国的道教和其他民间宗教已经没有多大差别,进行诸如施行符咒之术,求签,占卜,驱鬼的活动。

正如中国摩尼教研究的泰斗林悟殊所言:“可以说,唐代传入的摩尼教,扎根中国而改称明教,最后融入了民间宗教的大熔炉里,摩尼佛进入了中国民间宗教的万神殿。”[6]




[1]林悟殊《摩尼教及其东渐》中华书局,1987

[2]陈垣《陈垣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0

[3]林振礼《朱熹与摩尼教新探》,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4]何正清《摩尼教和天地会》。

[5]林悟殊《明教——扎根中国的摩尼教》

[6]林悟殊《明教——扎根中国的摩尼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