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氏源流

 令狐飞雪1981 2011-12-07

黄日黄土炙黄肤,黄山黄河飞黄龙。肇自黄帝,崇拜黄鸟,受姓南陆,源于潢川之黄族,经过历史上的一次次大动荡,大迁移,大组合,从中原纵衍蕃播到江南,由是古黄国、江夏郡、金华黄氏、邵武黄氏,成为中华黄裔发祥的亮点。

语云: “水有源,木有本”。敬祖念宗,为中华文化普遍伦理观念。常闻“乌恋旧林,鱼思故渊”,无论地位多显贵,财产多富殷,咸怀祭祖绵嗣之情,索求祖源之所由,追溯血缘之所来。海外漂泊赤子,夕阳垂暮之际,回归乡思至深,寻根谒祖尤切,以弗忘追远而慎终乎。

宁都,系汉民南迁之早期客家摇篮。其人口列为全国第八位、本邑第三位之泱泱黄氏,源远流长,支分派衍,盖有峭公21子中之11子即城、井、荀、永、发、化、潭、福、政、卢、龟等脉裔,以多元化、多层次结构,纵横播衍于全县山水园林之中。南边以城裔为主,群落集中,世系清晰,蓬蓬勃勃呈云蒸霞蔚之势;北部以井裔居多,栖息杂散,脉络纷繁,但难能可贵者,历来九族情系一脉,联修雍睦于一堂。

追寻诸脉始迁之地,皆处深山莽林之中,开基之初,何尝不是几番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历程。一条条漂泊轨迹,迂 曲折,坎坷不平,沾满了先民繁衍生息的汗水与艰辛,浓缩了峭裔创业发展的智慧与梦想。走进祖源故里,发现古老民风依然是那么淳朴亲切,古色古香的祠堂,苔浸藤绕的石径,让人感受到客家文化源头之独特魅力。

适逢盛世,传承文明。辨昭穆,序伦常、敦礼让、睦宗亲,彰先辈之勋业,绵后人之嗣绪,此乃齐治之道,史谱之旨。悠悠岁月,沧桑变迁,古谱多有散失,墓碑年湮荒废,给稽考带来一定难度。各支脉世系线图及派辈序列,除摘自遗存谱帙,条分缕析,综合梳理汇集外,并参照外地有关文献资料,慎而审之,调整补充,以匡订谬误,更臻完善,简约明白,彰彰可考而一睹了然耶!。

黄姓渊源

黄字的初文(最原始的本文)是一个象形字(如贫),而不是形声字。从字形上看,黄字象远古先民们身上经常佩带的玉佩。可见“黄”的最原始的意思指佩玉。(又《说文解字》注释:黄从田,荧声指与土地共色。而指佩玉是郭沫若氏的考证。)

在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古代叫黄水),生活着一支以崇拜一种羽毛色泽鲜艳的“黄鸟”(即黄莺)为图腾的氏族叫黄夷,它便是今日中国人口数千万的黄姓成员最古老的族姓之源。

后来,黄夷由内蒙东部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徽县西的黄山和东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并被推尊为部落联盟首领。黄夷先是与少昊赢挚为部落联盟大首领的风夷结成婚姻氏族,后来便加入少昊部落。

大约在野蛮时代中期的炎黄之世,东方黄夷部落的一些成员,跟随以华夏族人继承少昊的部落联盟之位的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中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时,所到之处,都是一片黄山、黄水;脚下辽阔的平原和隆起的山丘之土都是黄色的,那横躺在北部中国的圣河,它那滚滚东流的水也是黄色的……简直就是黄色的世界,而这种颜色又与他们全身上下的肤色惊人地相似!他们被大自然这种神奇而巧妙的设计惊呆了,折服了。置身于这片黄色世界之中,他们似乎得到了一种神悟,仿佛觉得这原本是上帝的杰作,觉得黄色是尊贵的象征,自己就是这黄色大地之子,也是咆哮奔腾的圣河之子。于是他们又转而崇拜起黄河和大地来,把这条黄色的河叫黄河,并成了黄人的族神;把原本是黄鹂鸟(即黄鸟)的颜色“黄色”用来指称大地颜色。于是便有了《说文解字》, “黄,地之色也”之说。从’黄”字用来指称大地之色这一语义学的普通现象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多么重大的历史变迁;如果没有黄人的内迁中原,黄色大概也不会成为中国文化的“正色,中和之色”,甚至也不会有“黄帝”之词和黄色的龙袍了。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大始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华夏大地的帝王,为建立和发展中华民族创立了丰功伟绩。也是黄姓的远祖。黄帝之子昌意生颛顼,颛顼生卷章、穷蝉、祷杌,卷章生重、黎、吴回,吴回生陆终。

陆终娶鬼方氏之女汤女为妻,生六子:长子樊人,次子惠连,三子筏坚,四子会人,五子曹安,六子季连。由于樊人和弟弟辅佐夏禹治水立了大功,受到夏禹的奖赏。樊人受封昆吾,又封侯伯;惠连受封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属四等子爵国;筏坚封于彭城;会人封于郑圩;曹安封于邾圩;季连受封楚地。据《中国历史》记载,中国人的姓,是从新石器时代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开的。从陆终的儿子开始就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所以他的儿子开始有了姓。樊人姓己,惠连姓黄,筏坚姓彭,会人姓邬,曹安姓曹,季连姓带。后来从这六姓中又产生五十四个姓,其中黄姓产生十六个姓。因此,陆终便成了包括黄姓在内的七十个姓的系祖。

权威的姓氏学经典《元和姓纂》说: “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郑樵《通志·氏族略》宋本《广韵》和台湾王素存《中华姓府》都从其说,许多黄氏族谱也这样写。黄国,即是被封地的名称;受封,即是惠连公就是这个黄国地方的子爵国王;以国为氏,即凡是在黄国地方居住的人,都是以国名为姓的。就是说,自惠连受封之后,所有居住在黄国地方的居民都姓黄。这就说明,惠连公(又名南陆公)是黄姓的大始祖。黄氏得姓在黄国,因此,黄国故地(今天的河南省潢川县)是黄姓的发祥地。黄氏在全国据说有四十多个支派,江夏黄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支派。就我黄氏先民也不是长期固定在一个地区繁衍生息,而是根据变化了的主客观条件,审时度势地向外迁徙拓展,在华夏大地繁衍发展,乃至走出国门,奔向世界各地。

我黄氏在古代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全部或部分地曾陆续出现过六次(比其他族姓多一次)大迁徙。第一次迁徙是黄国灭亡后,黄氏被迫外迁,主要迁往楚国腹地(今湖北省各地)、‘江南、新罗(今朝鲜)。第二次迁徙是秦朝初期,由官府统一派迁至南方各地。第三次迁徙是汉魏晋时期,受西晋末五胡乱华所引起,主要起于战乱。江夏黄分支向东南迁移,目标是浙江、福建。第四次迁徙是五代十国后,被东南各地较好的发展前景所吸引,时有黄膺从固始人闽,黄裳从固始迁邵武,黄璞从固始迁莆田,黄志从信州迁邵武,黄琬从盱江迁邵武。第五次迁徙是明朝时期,黄姓求发展需要移民。第六次迁徙发生清朝,分别迁至四川,广东沿海及海南岛。

古黄国考

查考黄姓历史长河之源,必然涉及黄国,亦为我黄氏后裔须以明了的。古黄国有三个。一是汾水之黄;二是汉东“西黄”;三是潢川之黄。前两者已湮没元闻,无从查考,唯商周时期的潢川黄国兴旺发达,黄姓成为中华八大姓之一。

潢川黄国原为子爵国,赢姓。黄国自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代初期受封黄国(有说舜禹时),经历了夏商周三个王朝,一直顽强地生存了一千四百多年,直至公元前六百四十八年即春秋宋哀公四年,楚国决心对黄国进行报复,经过充分周密的准备,便以黄国‘‘不向楚王纳贡,,为借口,大举进兵黄国。黄国举国上下,同仇敌忾,英勇抗敌,屡挫楚军。当时中原盟友,违约背义,不发一兵,坐视不救。由于敌我悬殊,最后以悲剧告终,建国一千四百余年的文明黄国竞被楚所灭。

古黄国之都城位置所在,说法不一,但文献早有记载。《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谓: “黄国故城,汉弋阳县也。秦时黄都(赢姓)在光州定城县四十里。”《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七“光州定城条”云: “黄国”故城在定城县西十二里。 “濂宋”《诸暨孝义黄氏族谱序》日: “黄国故城在河南光州县西十二里。”大量方志与族谱之记载,汉代弋阳县、宋元光州定城县,即今河南潢川县。据国家考古调查的考证,古老黄国就是在今天河南的潢川县遗址尚存。古黄国的地界,包括竹竿河以东,灌河以西,往南一直延伸到湖北省黄陂一带。今天潢川城郊西北部六公里淮水之南、黄河西岸的隆古集附近,有一黄国故城(即首都)。故城呈长方形,南北长一千八百米,东西宽一千五百米,城墙是夯土结构,高五米,底宽三米。目前城垣保存良好。城内遍布春秋时代的遗址遗物。一九-hA.年文物普查时,在西城内发现有青铜冶炼,制造作坊十二处之多;城外有护城河,附近地势辽阔,极为壮观。一九;k--"年四月国家对古黄国考古探索,在河南潢川之南的光山县城旁宝相寺,发掘了古黄国国君黄君孟夫妇的合葬墓。是一座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上原有七、八米厚的封土,墓坑长七米九至九米一,宽一十二米二,深四米二。颇具封君气势,墓主是春秋早期黄国灭亡前的某一位君主黄君孟夫妇。

《百家姓词典》说: “黄国古为光州,今为河南省潢川县西十二里地方。'’其实是先有黄国后有光州,并非先有光州后有黄国。经考证,光州始建于梁大楚元年(即公元五百四十七年),当时州治置公山县;唐太极元年(即公元七百一十二年),州始迁定城(即今潢川县南城)管辖光山、信阳、罗县、思县、淮溪、新县、商城、固始等九县;清雍正二年(即公元一千七百二十四年),光州升为省直隶州,与府旗鼓相当;公元一九_---年,设河南省第九区专署。

今国家对古黄国的考古探索、发掘的黄国故城的遗址、遗物,重现了被湮没二千七百余年之久的黄国灿烂文明。黄国故城已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夏郡由

黄氏之郡日‘‘江夏”,缘上代聚散仕隐多于江夏。江夏本属禹贡荆州之域,为湖北省,属十五府两州之内。至名江夏者,所属地广名繁。考《广舆记》,即为湖广汉阳府。汉阳属江夏德安府,汉亦属江夏黄州府。黄国地,后属楚汉,曰: “西陵”或“江夏”。湖北省首府有县日: “江夏”,溯之武昌,为禹贡荆州之域,周夷王时属楚。自楚熊渠封其子为鄂王,始名为“鄂”。渚春秋日“夏”,油秦日“南郡”,汉日“江夏”,三国吴曰“武昌都”,刘宋日“郢州”,唐日:武清”,宋日“鄂州”,元朝和明朝为“武昌府”,领三十一县,九首县日“江夏”。盖三府名为“江夏”,属在汉时。若以县名“江夏”,又在隋朝。考以黄氏之郡日“江夏”,即为武昌府之江夏县。今已为武汉市江夏区(县级行政单位)。

黄国自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代初年受封建国,历经夏、商、周三个王朝,一直顽强地生存了一千四百余年,至春秋时(公元前六百四十八年夏),被楚成王所灭。黄国灭亡之后,黄姓子孙们除一部分仍然留在黄国故地,大部分则背井离乡,被迫向楚国腹地内迁,其中一支迁至江夏,后裔发展成最著名的江夏黄氏。在战国楚考烈王时代,后裔黄歇当上楚国宰相,封为春申君,给黄姓带来转机。原来逃散的黄国子孙,结束了流离失所的生活,向楚国靠拢,聚在湖北省武昌府之江夏县。为了纪念这次有历史意义的复聚,便将黄姓的堂号定为“江夏堂”。到东汉时。居住江夏名列‘‘二十四孝”的黄香显仕发迹以后,其子孙接连三、四代,皆身居东汉朝廷显位。因而这一黄氏族姓,就在江夏地区形成一族闻名天下、繁荣昌盛、赫赫有名的黄氏望族,不论远近的人们,自然就众口一词地称之为“江夏黄氏”了。此后,从江夏这个地方外徙,繁衍各地以至国外的后裔,都自豪地称自己是“江夏黄氏”。在黄姓四千多年发展史中,地位最尊、财丁最旺、英才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族,就是江夏黄氏。当今江夏黄氏遍布全球,居住海内外的七千万黄姓子孙,都追宗江夏,认江夏为黄姓的郡望与发源地,无不以自己是江夏黄后裔为荣。

邵武迁辨

西汉之后,在魏晋至五代的民族大迁徙浪潮中,有一批江夏黄氏的子孙,纷纷离开江夏故地,向东南迁移,目标是福建和浙江。路线有几条:一路由江夏徙迁河南光州固始(为古黄国故地)。然后从固始南下,经过安徽,跨越武胜岭而入闽北邵武;还有一路是从江西的信州和盱江分别迁邵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邵武黄氏。另一路从江夏沿长江南下,穿过江西进入浙江省金华;也有一支从南阳直迁金华,形成历史上著名为金华黄氏。另外由江夏迁到广西的后裔与当地的土著居民结合形成了今天壮族及湘黔地区布依族、侗族等民族中的先民,一部分进入越南,成为当地的大姓。邵武和金华两宗黄氏,是江夏之后的两大显赫分支,如两颗巨星,在黄姓历史长河中交相争辉。金华黄氏后裔的杰出代表是黄庭坚。邵武黄氏后裔显赫的代表是大显祖峭山公。峭祖后裔在宋、元、明、清时期,不仅在闽、赣、粤、台、港澳繁衍旺盛,还发展到南洋和东南亚各国,形成了誉满华夏,名扬海外的望族。

(附录]

(一)黄氏源流演变歌

轩辕黄帝人类祖,生子廿五十二姓。

颛顼称帝封高阳,高阳八恺施人政。

回公受封为祝融,祝融后裔出百姓。

季连赐姓为毕氏,毕氏家族东夷首。

大业事尧封皋陶,皋陶世家地灵杰。

伯益事舜赐赢姓,赢氏枝分十四姓。

伯益次子大廉公,启赐大廉有黄地。

启赐大廉有黄地,世禄光州千回春。

历代显士封诸侯,秦赵马梁江廉奚。

本是一门黄根蒂,名振工夷传四方。

商初尹衡佐成汤,扶佐商汤历三朝。

扶商七代忠良将,飞虎佐周开国臣。

春秋国亡散四方,以国为姓居家焉。

战国春秋庆衍长,重振吾黄世家风。

石公圯上传兵书,张良得传兴汉室。

霸公西汉宰相事,功满名就封成侯。

香公徙迁江夏祖,孝义翰星闻东汉。

江南八省千万派,万派归宗江夏黄。

瓒公迁居南阳地,忠勇之士壮家风。

唐朝侍郎峭山公,论别八句认宗诗。

齐帝待中闰父公,叮咛九子分九所。

家叶分枝各迁徙,大唐映魁居秀州。

中唐保义迁金华,保和同迁金华地。

荣公行商居豫章,建功立业杏花村。

下唐文宗庚申年,瑕公徙居沅江祖。

浣江大畲潘垅形,扣裔子孙千百枝。

(三)中国百大姓顺序排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据2001年中国科学遗传研究所资料)

峭裔在宁播衍

纵观黄姓四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体上可分四个重要阶段,或说四个重要里程碑。第一阶段,大约在公元前二千一百多年的夏朝初年,黄国的建立,是黄姓形成的开端。现在的河南省潢川县是黄姓的起源与发祥地。惠连公又名南陆公,是黄姓的大始祖。第二阶段,大约在公元前三百一十八年至公元一百六十四年,是黄姓崛起壮大及闻名于世时期,创立了江夏黄、江夏堂、江夏郡。如今湖北省的江夏区,是江夏黄的起源与发祥地。起骨干作用的人物是黄歇和黄香,尊黄香为江夏黄的始祖。第三阶段,大约在公元三百零八年至公元九百五十一年,是江夏黄氏繁衍播迁并开拓进取于东南沿海的客家黄氏形成期。福建省邵武市是客家黄氏的起源与发祥地。峭山公是客家黄氏的始祖。第四阶段,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开始,是客家黄氏螽斯衍庆、开拓创新,播迁全世界时期。

当今的宁都县黄姓人氏,基本上是峭山后裔。峭山祖娶官、吴、郑氏三位妻子,共生儿子二十一个,孙子一百八十八个,孙女十三个,曾孙三百三十四个,‘曾孙女一百一十六个,创造了一个举世罕见的大家庭。并一直维持到他八十高龄,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多数儿孙封侯挂印,出将入相,功勋卓著,大有作为,是国家栋梁人才。面对眼前人财两旺的繁荣景象,峭公不是沾沾自喜,乐以忘忧,而是以超人的智力,高瞻远瞩的眼光,居安思危。他认为:“燕雀贪图高堂安逸,却往往有生命之忧;鹪鹩因酷爱树林巢居,反而安然无恙”。“不做池内之鱼,要做云间之鹤。”故于后周广顺元年(公元951年)正月初二日,新春佳节喜庆气氛浓浓未消,就置备酒席,广邀亲友,召命诸子安排家事。以四海为家的宽广胸怀,与“养儿防老”的世俗传统作彻底决裂,毅然宣布一个惊人的决定:将积累的祖产均分二十一股,二十一房子孙各领一份,立即离开家乡,另立基业,各自谋生发展。众人不解老人用意,三位夫人更是哭求不已。于是峭公稍改决定,三位妻下各留长子,以奉晨昏,其余十八子,俱领家谱一帙,骏马一匹,迅速迁徙他乡,择木而栖,相地而居,开创家业。十八房子孙,遵命父训,备好车马,打点行装,携藏谱诗,肩负着父辈的殷切期望,告别老父慈母与兄弟,跃马扬鞭,浩浩荡荡,踏上了充满希望与憧憬的新征途。有的沿着闽江南下,有的飞越古道西进,……马歇之地,便是繁衍生息立业发达之所。峭公后裔从此一代接一代迁播大江南北,遍布华夏大地。尤其是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台湾、湖南、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甘肃、陕西等十三省(区)及香港、澳门地区,形成庞大的氏族群落。到了明朝、清朝时代,随着海上航运的发展,部分子孙飘洋过海,奔赴韩国、泰国、越南、新加坡、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国,远播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等五大洲,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开创家业。

峭公后裔在西进征程中,有荀公、发公、潭公、城公、政公、化公、龟公、卢公、福公、永公、井公等十一房子孙,历经几代甚至几十代,先后播衍宁都。荀公,系峭祖第三子,大约于公元952年至965年M,由泰宁县上高堡转徙宁都县城北。现宗脉支分县城城北、竹笮九圹、黄石田坑、吊峰龟庄和湛田李村、龙须、兰迳、黄陂坪溪等房。发公后裔第三十三世本郁公,于清朝顺治初年(大约公元1644年至1650年间),由建宁县西乡王坑迁宁都县固厚王竹坑。潭公裔孙第三十二世希监公,大约在公元1645年至1690年间,由南丰县西源迁宁都县会-同富家瑶。城公第…,--if日耀,于宋绍兴庚申年(公元1140年)由石城县河麓迁宁都县城北门,日辉于宋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由石城县河麓迁宁都县钦田里山灌,复迁璜山。化公第十八世允尾(足余),于明朝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由石城县岩岭桃家砾迁宁都县固村湖坊。允公(永公)后裔大约于明朝末年至清朝初年(公元1600年前后),由建宁县永城堡黄坊迁宁都县。井公第三十三世庭保公,大约于公元1509年至1549年间.由抚州乐安县同富村迁宁都县固厚。诸公裔孙迁宁时大多数都在离圩镇较远的山沟里居住。在漫长的岁月中,不论来宁先后也不论居住平原山区,裔孙们秉祖德、遵祖训, “当自强”,以客家黄氏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和爱国爱乡情怀、开拓进取、艰苦奋斗,为开发和建设宁都作出了很大贡献。宁都东西南北中的二十四个乡(镇)都有峭公后裔,以赖村镇、长胜镇、田头镇、梅江镇、固村镇、固厚乡、竹笮乡、黄石镇、黄陂镇、小布镇、会同乡居多,总人口约四万五千人,为全县第三大姓。还有由宁都向外衍播者,他们徙居周边的石城县、瑞金市、于都县、赣县、兴国县、永丰县、吉水县、铜鼓县、万载县、万安县、乐安县、赣州、南昌等市、县,以及北京、贵州、广东、福建、台湾、广西、湖南等省市,创基立业,开拓新天地。

客家黄氏,以其人文蔚起,英才辈出,精忠爱国,孝道传家,儒学立身,开拓进取,而成为世界客家人最重要、最著名和最有代表性的其中一支。宁都客家黄氏也是宁都客家人中最重要的其中一支。尤其是迁徙到宁都较早的城公裔孙,繁衍人口多,政界有显要,军队有将领,学界有英才.商贾有巨富。贡献较大、影响较大。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当代宁都县黄氏,各行各业,人才济济。据不完全统计,有革命烈士956人(占全县革命烈士的6%),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三名开国将军和二十二名团级以上的红军老干部,驰骋疆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立下汗马功劳,彪炳史册。有副营级以上的军队中流砥柱十九人,为保卫祖国,保卫和平安宁,奉献青春年华。有副科以上政要115人,清清白白当官,勤勤恳恳为民,深得群众称誉。有科技、教育、卫生、文艺、体育等部门的高级职称的四十五人、中级职称的二百一十三人,他们为培养人才、救死扶伤、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尽责尽职,夜以继日,无私奉献。有硕士和研究生以E莘莘学子四十人,奋力拼搏、勇攀科技高峰。有农工商方面的创业之星十七人,他们勇于开拓,敢想敢干,善于谋划,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事业辉煌,成了企业家,致富能手,劳动模范。有国家级先进单位二个、模范先进人物五人、省级先进单位三个,模范先进人物五人,为宁都黄氏和宁都人民争了光。总之,在各条战线上,为宁都县乃至全国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积极努力和卓越贡献。

城公后裔徙宁都

城公,于宋朝淳祜年间,由福建邵武禾坪迁江西省石城县河麓(今屏山镇万盛村即坳头)定居。第六世裔孙八三(日光)八四(日耀)、八五(日辉)、标公先后迁入宁都居住。

八三郎(日光)后裔有三支先后徙宁,一支徙宁都固村中曼的古溪和横石;另一支徙宁都固厚观下。这两支仍在石城修谱。还有一支徙宁都大沽乡刘家坊居住,并在黄陂坪溪与其他公裔孙合修谱牒。

八四郎(日耀),于宋绍兴庚申年(公元1140年公仅19岁)由石城河麓迁来宁都居城北。公生于宣和四年壬寅十月初三日子时,殁于淳熙二十年壬寅四月初十日午时,迁葬万斛里北蛸岭艮山坤向,地肖狮形。妣孙氏,生于宣和五年癸卯九月十五日子时,殁于淳熙二十一年癸卯三月十三日未时,迁葬北墙岭夫妇同穴。生子三:贡举、良举、善举。

 举公,于绍兴二十年徙居九塘开基创业。公生于宋绍兴二年丁丑五月初三日未时,殁于淳楠八年戊申十月初十日卯时。妣古氏,生于宋绍兴二十九年己卯九月十五日酉时,殁于淳;占十年庚戌三月初二日戌时,夫妇合葬黄柏塘黄冈上蛇形。生子二:进臣、促臣。九塘裔孙以日耀公为嫡祖,兴建祠堂,纂修谱牒。宋绍兴年间曾建祠于城北下彩,清康熙五十一年又建祠在九塘。已修谱牒十次。善举公徙黄石镇田坑居住。

八五郎,讳魁,字日辉,予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由石城河麓迁宁都钦田里山灌(今水枞),复迁璜山,开基立族,支派繁盛,为璜山始祖。公生于宣和七年乙巳十一月初六日。殁于宋淳熙元年甲午八月十七日。妣曾氏,生于宋靖康元年丙午正月初六日,殁于宋淳熙九年壬寅九月二十九日。同葬璜山庵前虎形。生子三:时举、唐举、原举。    .

时举公,字羽鹏,宋翰林评事。仍居璜山。生于宋绍兴二十九年己卯正月十二日,殁于宋嘉定十七年甲申八月十七日。妣廖氏,生于宋绍兴三十年庚辰四月初八日,殁于宋淳祜元年辛丑十二月初九日。同葬高车抱鹅形。生子二:进卿、祥卿。建有日辉公祠,已修谱牒十三次。    唐举公,讳肇,字志和,于公元一一九四年由璜山迁印山。生于宋绍兴三十一年辛巳三月初二日,殁于宋宝庆三年丁亥四月十五日,葬印山村屋后蛟龙浪形。妣崔氏,生于宋乾道六年庚寅二月二十九日,殁于宋嘉定十七年甲申二月二十六日,与夫合葬。继妣钟氏、三妣张氏。生子六,崔氏生国宝、国器、国正,钟氏生国清、国信,张氏生国显。国宝和国正裔传于都、豁县、兴国等地。

国清公,字均宝,g-3cag,分居水西又名水溪,为水西始祖。生于宋泰嘉元年辛酉三月十四日,殁于宋咸淳六年庚午九月二十八日,葬本处牛角坑凤形。妣钟氏,生于宋庆元六年庚申三月初九日,殁于宋景定四年癸亥十月二十日,葬东塘堡瑞林桥下迳塘人形。国宝、国器、国清三公裔孙均在水西建祠设局修谱,已修十三次,一至四合修于璜山。

国信公,字文捷,号均玉,分居东塘,为东塘始祖。生于宋开禧三年丁卯二月二十日,殁于宋景炎元年丙子六月二十一日,葬水西寺背后龙张布坪金盘形。妣朱氏,生于宋嘉定四年辛未五月t--日,殁于宋咸淳九年癸酉九月二十七日,葬大迳里锁匙塘黄莺打蛇形。生子三:子荣、子禄、子昌。继妣赖氏,.生殁未详,生子一:子明。三继胡氏,生殁未详。四继熊氏,生殁未详,生一子:子信。初修谱于公元一一八四年,至公元一九九五年春,已修十一次,前四次联修于璜山,迨五次在东塘祠堂设局修谱。‘ 原举公,迁黄柏塘,其裔孙迁广东梅州、潮阳、龙川、蕉岭,及于都县葛坳、中垅、黄屋懿等地。

以上均为四一郎(云瑞)派系,另有四二郎(云端)支脉标公,其裔孙居宁都县小布镇下潮,永丰县杏塘,于都县盘古山。

荀公徒宁都

荀公,字维桥,号辅斋,赐进士第任授司徒。初迁泰宁上高堡。大约公元九五二年至九六五年间,转徙宁都城北西街黄屋巷。公生于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八九六年)七月初二丑时,殁于宋乾德四年(公元九六六年)九月初五寅时,寿登七十一,葬县城西斛里里面上(现新城区金盆小区)人形,酉山卯向。妣龙氏,封淑人。生于唐乾宁四年十月初一日,殁于宋太平兴国四年八月二十七日卯时,寿登八十三,合葬夫穴。副室杨氏樊氏,俱封淑人,生殁失考,附葬夫穴。还有李氏吴氏。她们共生七子:念一、念二、念三、建梅、允卿、兆达、圣宗。传至十一世少四郎和少五郎。

少四郎,公讳逢福,字维正,治书经补太学生,考职州判未任。性和谦恭,乐善尚义。宋嘉定甲申年六月十六午时生,元朝己丑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戌时殁,寿登六十六。妣朱氏,宋嘉定辛巳年四月十九日巳时生,元至元壬辰年七月初三未时殁,寿登七十二,夫妇合葬北当岭。生子四:长文仪、次文俨、三文侃、四文儒。

文仪。公号盛美业儒治书经赋质纯粹处心坦夷有长者风且少时贵介礼恭谦和未尝以厉色加人遇众以宽慎言不谈是非行德种善所求多寡竭蹶往为之给晚年官带不自荣惟葛巾布眼委蛇自如课子成名接绍先人之志长仲俱补弟子员盖,妣阃范贞静内外翕然克相成之而自首康壮谐老抑且诸孙挺拔矣。宋嘉熙元年丁酉二月初一日未时生,元至大德九年己九月初八卯时殁,葬里面上酉山卯向祖旁,妣邬氏,宋嘉熙四年庚子七月初十申时生,元至大元戊申六月廿七日巳时殁,葬北岭与阮氏妣相连。为日公之为人孝友睦,【素行端恪坦坦平平居善种德枝蔓衍蕃周急恤难福泽绵绵。生子四:长时泰、次时举、三时奉、四时春。

时泰,公字际之郡庠生,宋咸淳三年丁卯九月十三日巳时生,元至元年戊寅四月初六日申时殁葬北当岭。妣胡氏,宋咸淳四年戊辰七月二十八日亥时生,元至正三年癸未六月二十四日申时殁,葬同夫穴。生子一谁芳。

少五郎(椿堂)生有五子:安国、安道、安夫、安节、安礼。

安国,学名从龙,授兴隆县教谕,生殁缺,葬南家塘。妣刘氏、温氏,生殁缺,合葬小坪南周坑。生子五:梁杰、梁献、梁能、梁玉、梁金。裔孙居城北、九塘、田坑、龟庄、白米树下等处。

安道,字贵迪,徙居怀德乡赖家坪。妣陈氏,生殁缺,夫妇合葬南郊第一桥。继妣孙氏,生殁缺,葬南家塘。生子二:梁佐、梁佑。安夫,生殁失考,葬江头。妣彭氏,生殁缺,葬砾背。生子二:梁吉、梁臣。他们的裔孙现居黄陂坪溪、湛田李村、龙须、兰迳等处。

安节,生殁失考,葬龟坑湖。妣曾氏、温氏,俱生殁缺,合葬南家塘。生子二:梁性、梁惠,俱迁徙抚州。

安礼公,讳赵,字横浦,冠带乡宾,家裕素丰,出谷五百石赈饥,上宪荐拔为宣义郎,自甘淡泊,惟乐善好施。公生于宋淳祜丙午年八月二十日午时,殁于元大德庚戌年十一月初十日巳时,寿登六十五。原葬邑城西郊后迁田溪,三迁葬五十六都石头村白泉坑,地肖厨形。妣孙氏,名福娘,生于宋淳祜乙巳年七月二十九日巳时,殁缺,葬石城县大由乡兰田村交溪大岭岽牛子山中心猛虎跳墙形。生子三:守智、守仁、守义。田溪裔孙以安礼公为鼻祖,建祠堂修谱牒。

荀公裔孙与发公、永公、井公裔孙合资建祠于宁都县城老衙背,并在此设局编辑谱牒。

【附录】

(一)有关家谱的文件,论述

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

《族谱》记载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应用。

    ——中华民国总统孙中山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

(摘自1984年11月20日.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重要意义。

(摘自2001年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

(二)千里寻根记

峭裔在宁都衍播最为众多者数十八郎城公位下。然据谱栽,城公由邵武禾坪出发,最早居住地在固村下河.再迁石城河麓。怀着寻根问祖,联络素情的目的.我们宁都客家黄氏宗亲会一行五人。于2003年寒冬腊月.驱车来到石城.受到县城黄民宗亲亿元大户黄显洪的盛情款待,查谱溯源,调查询问.在琴江镇花坪巷黄光伦老师的指引下,来到西郊西华山鸟石嶂(夸名破塘里)祭扫城公元批曾太夫人之墓。又到屏山镇万盛村鹕湖小组(坳头)瞻仰城公祖地。

从墓志钻中,发现曾氏除生万一、万二、万三外。另有万四郎迁徙黎川,这是宁都所有黄氏族谱中未曾有过记栽的,正是带着这一疑窦,我们接着顺藤摸瓜,乘车经广昌、南丰直奔南城、黎川(原名新城。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即公元1138年).经几番用折查询,深八潭溪乡三都村,受到黄德华等同裔的热情接待。通过阅谱,发现城公果然从石城迁来此,并已娶朱、张、潦氏.合葬于本圩金斗窠,还记载生于四.张氏生克祖,朱氏生绍祖、兴祖、敏祖.而涂氏生者则未详。然后我们瞻仰了宗祠祖牌神位.拜谒了城公暨三太夫人祖坟。这里的宗祠建于明崇祯年间.祠内悬挂着“遗泽长垂”、“敦奉重伦”、“进士”(殿试荣登三甲功名者)、“贡元”(乡试中式秀才第一者。而省试中举人首榜称“解无”)牌匾。更难得的是保留了一块乾隆年闻重修城公基的古碑珍贵文物。门媚上“黄氏家庙”四字苍劲秀丽。书艺品位极高;四个突出的柱头.据说名目:同阅”,隐喻拓展发达之涵意。逗曰前.黎川县城的宗亲黄金水(原黎川县公安局长,祖籍宁都黄陂蜈蚣塅人)给我们饯行,招待了一餐富有浓浓乡土风味的丰盛火锅酒宴,浓烈淳朴的亲情为告别壮行,给凛冽的寒昏增添了几分暖融融的春意。圆席上每一个黄峭子孙的血脉中都犹如奔腾黄河之水。

当返回途经南丰时.我们在县委宾馆逗留住宿了一晚.根据有关资料和亲缘提供的信息。通过敷十个电话串联探寻,理顺思路,搜措线索。翌日我们来到南丰县付坊乡,党委书记黄席仕给予热情接待.由宣传委员江建民带领我们参观了峭祖二十郎井公在此开基挖掘的双井,捧一掬双井采,清甜可口韵昧长,饮水思源感祖恩。又到石门村后山湾瞻仰了钦赐铁简,千秋不朽的井公租地,此风水天人合一。彤肖“仙人盘坐”“合”字形,前对石门,后龙脉旺,青龙饱满。白虎隔河,下临龙潭,双溪合流,左砂突出,案山平圆。凡海内外拜祖观光者,成赞不绝、啧啧i,kN,不愧为一块风水宝地。

同时,在双井头黄小强的引荐下,我们返回南丰县城,原县人大主席黄祥生、黄裔文史研究会会长黄福栽,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资料。据广东揭西河婆谱所栽,发现城公续配涂氏生高祖、嵩祖(又名朝祖、念祖),从而排解了疑团,匡正了城公世系之疏误。至此,我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城公,黄峭全郎排行十七,郑氏夫人第三子,初居石城,移居新城(今黎川)石塘,后迁平溪(今潭溪乡),再迁黎川三都圩(石城里),官中书舍人,卒于宋太宗年代,享年七十二。太平兴国四年己卵(公元979年)与三位夫人合葬三都圩朱家坪(金斗窠)。娶曾氏(石城)生万一、万二、万三,娶张氏生克祖(克善),朱氏生绍祖、兴祖、敏祖,涂氏生高祖、嵩祖(又名朝祖、念祖)。由此可见,城公共娶四妻生九子,弥补了各处族谱缺陷,供后嗣续修可鉴矣!

数天探坊,行程千里,总算画上了一个圆满句号。至于石城、黎川两地均出现城公墓(古代绅士贤达一夫多妻、一祖多墓不足为怪),其真伪尚待考究。然而,久远自疑义,相析何太急,本是同根生,唯魂至贵兮!

    黄尔炽       

    二00三年冬月 吉旦 

(三)城公世系考

据来自江西石城、宁都、于都、黎川、广东梅州、惠东、紫金、广西玉林、贵县及福建邵武等地黄氏族谱记载,综合分析上面资料,对城公族派系可得到下面几点认识——

第一,城公的儿子应该是贲毓、职权,他们的本名叫士升、士忠。有些谱所载的城公之子绍祖、兴祖、敏祖、念祖、高祖(朝桂),实际上是城公的孙子。准确表述应该是:城公、妣葛氏,生二子:士升(字贲毓)、士忠(字职权)。贲毓,妣朱氏、曾氏、生三子:绍(万一郎,字中章),兴(万二郎、字中宪)、敏(万三郎、字中福)。职权,妣涂氏,生二子:念(字庆甫)、高(字祥甫)。

第二,江西石城、宁都、于都贡江这几支是出自城公贲毓公门下。其世系应该是:城公生贲毓,贲毓生万三郎(中福),万三郎生作二郎,作二郎生栽五郎泽贵,栽五郎泽贵生文德,文德生四一郎、四二郎。四一郎生八三郎(日光)、八四郎(日耀)、八五郎(日辉),八三郎(日光)生宣举、定举,八四

郎(日耀)生贡举、良举、善举,八五郎(日辉)生时举、唐举、原举……

第三,粤东海龙公与海虎公两派都应该是出身城公长子贲毓门下。从江西于都中垅谱明确记载,原举生二子毓璋、毓瑞,毓瑞过继给嫡母舅曾氏,毓璋生良臣。迁居嘉应州镇平县(今梅州蕉岭)。两派应是如下对应关系:

城公贲毓

万一一中章一元刚一春(香)荣一尚义一淑能一震公一海龙(良伯善公)一华吉—起所。

万三一作二一载五一文德一云瑞一日辉一·原举—毓璋一良臣(海虎、僚公)一廷政一庆吉。

第四,福建邵武市宝积和江西黎川县三都圩,广东揭西河婆,黄氏是出身职权门下。三地城公派的世系应为如下表述为妥:

职权,妣涂氏,生二子:念(字庆甫)、高(字祥甫、号朝桂)。庆甫生德京、德良,德京生克善,克善生思恭、思敬,思恭生仲谦,仲谦生世贞,世贞生文忠,文忠生守仁、守义,守仁生万一、万三、万五,守义生万二、万四……

119世祖峭山,名岳,字仁静,号青冈。锡公长子。唐懿宗成通十二年(871年)四月二十二日戌时生于邵武和平(当时叫南乡画锦里)。五代后用广顺三年(953年)十一月初十日巳时,公无疾而终,葬于和平鹳薮黄家林。公娶官、吴、郑三氏,子二十一,各留一长子侍奉,其余一十八支择吉日良辰命其纵马携谱,信步天下,散处外郡,随地占籍焉。

120世城公,名瓒,字维桃,号腾蛟。峭山公第十七子,郑夫人第三子。官都指挥使司,延平府总兵.江西提辖。后迁居江西建昌府石城县。后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二月初九日辰时卒,葬石城乌石嶂(今西华山)。妣葛氏,生二子:士升(字贲毓),士忠(字职权)。

12l世士升,字贲毓,城公长子。官中书舍人。居江西建昌府石城县。妣朱氏,曾氏生三子、绍(万一)、兴(万二)、敏(方三)。

士忠,字职权,城公次子。居江西建昌府石城县,后迁居新城(今黎川县)石塘。卒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妣涂氏,生二子:念(字庆甫)、高(字祥甫,号朝桂)。

122世绍公,字中章,号万一郎,贲毓公长子。迁居江西南丰县二十七都双井。妣杨氏,生二子、元刚、元毅。

兴公,字中宪,号万二郎,贲毓公次子,迁居浙江金华府铁板桥。

敏公,字中福,号万三郎,亦称福郎,贲毓公三子。留居原籍石城县。一郎、二郎。移居新城(今黎川县)二十九都东边圩。妣刘氏,生二子:德京、德良。)

123世作公,号二郎,敏公次子。妣赵氏,生三子:三郎、四郎、五郎。(元刚、德京略)

124世栽公,字泽簧,号五郎,作公三子。妣曾氏,生一子:文德。(密公(香春)察公(香荣)、克善、略)

125世,文德,讳酉,字正彩,载公之子,葬石城屏山李圣峰。妣马氏,生二子:四一、四二。(招公、操公、思恭略)。

126世四一郎,讳吉,字云瑞,文德公长子。生于宋哲宗元祜六年辛未(1091年)。居石城河麓,徽宗重和元年戊戌(1118年)迁居彼阳乡山灌(今宁都长胜水枞)。葬陈家背。妣赖氏,生三子:八三、八四、八五。

四二郎。字云端,徙居吉安永丰县杏塘。妣宋氏,生子未录。(淑杨、翊公、仲功略)

(注:摘自黄永贵考证资料。黄永贵,重庆市教委处长。任福建邵武黄氏峭山公后裔联谊会、广东梅州江夏文化研究会顾问。)

 (四)黄姓宝地综观

宁邑地理形势的龙脉风水,关锁要冲,均为黄姓居住较为集中之地:

(1)“祖龙莲花,孕脉西方”——黄贯、碧岸。

 (2)“仙峰巽岭,帘挂东镇”——河东、新庄。

(3)“金精翠微,天弧天角”——下廖、背村。

(4)“螺石云盖,华表捍门”——九塘、陂头。    ‘

(5)“三江合趋,朝宗之象”——城北、刘城塘。

(6)“钓洲盘结,锁钥之形”——竹笮、新街、松湖。

(7)“高仙岽上,文笔昂霄”——老溪、三坑、长木。

(8)‘‘双鱼悠然,巨浸不没”——庵边、水东、高坑。

(9)“梅琴双汇,源远流长”——田坑、大雅坪。

(10)白鹿江圩埠——黄石、璜村、中江、大坪、青树、长胜、水枞、栗山、回龙、固村。(琴江河边)

(11)青塘河津渡——东塘、水西、新圩、浮竹、坨上、蒙坊。(天华山、天龙岩、南峰仙下)

(12)金牛岭神仙岽下——田头、璜山、璜坊、南必琵琶、边斜。

(13)三华仙下——李村、龙须。太平寨下——王竹坑。天慈地下——格口、湖坊

(14)卢穆峰下——上潮、下潮。庙龙山下——横照、大土楼、高田。(高度)

(15)璜陂河船形头文昌阁边——金坑、坪溪。陈抟仙下——富家瑶

(16)遇缘山下(弥陀古寺)——黄岗、大岭背、真君堂,汉帝庙、船塘里、果子园、赖坊、法沙。

宁都黄氏峭裔各房派辈

城公房中昱(固村)字派:

老字派:志友子思绍邦用宏以士

        金承先世德永远大有光

新字派:景运嘉隆日兴宗辑瑞长

        象贤维述序忠孝式纯良

         城公房九塘后嗣字派:

        华彩思尚炯安吉自如章

        泰运庆方兆於宗必有光

        诗书礼义传德劭颖忠昌

        良才金榜登经纬江嗣张

           城公璜山字派:

目时进仲文均谷尚玉允宪守成德建

名立先朝问世道华才宜作式,行普吉而昌

其亦存忠信于宗乃有光

    后续字派:

    克勤家声振和爱致桢样

    开辟新宇航兴科万福长

    城公房水西字派:

蚺城尔正云日举国启饶翁敬友伯金胜宪

添一仔九永,文明开士运

    后裔新家派:

    华才宜作盛行善吉荣昌

    仁义和忠信祖德浩贤良

    承宗万载兴立志振家邦

    城公房东塘字派:

    国子仲宗德祖敏鼎孔怀

    思载世甲兆大期阅上达

    芹抡家俊盛征样喜瑞昭

    兴立在志伟舒荣秀郁元

    后裔新添字派:

    承先维礼义垂裕起荚贤

    文经武卫全仁富福泽长

    城公房赖村国宝公字派:

    国八十一瞬伯用潮启泰润

    钦崇元承业忘朋闰正迂

    城公房赖村国器公字派:

    国属臣邦司彦叔万腾旭

    守拱治惟远大朋周正迂

    化公房湖坊字派:

    嘉允维时茂贤良启嗣鸿

    中恒宜谨一光裕尚敦崇

    发富承先泽存心礼仕恭

    文经思武志耀祖建奇功

    朝廷盛世振荣华国民兴

 永公房宇派:(四十三世起用下列字派)

    家声传璧瓒英卓绍书香

 立志勤修习才华信异常

    新增字派:

 观光荣上达辅佐振朝纲

 丕显前谟在承先启后长

    新添字碾:

 兴忠孝仁义祖德流芳名

 建功创宏业世代亦隆昌

    井公房固厚宇派:

 家声传璧瓒英卓绍书香

        立志勤修习才华信异常

        新添宇派:

        安定文登朝胜达福运高

     荀公房字派:(27世起用下刊字派)

        金玉庭兆龙文章永可崇

        圣贤万载传仁义先轮通

        黄陂坪溪谱字派:

        运际升平日庭阶瑞庆崇

        诗书贻燕翼麟凤集芳宗

        士第鼎钟贵家储金玉丰

 槐青传德厚桂发报从容

 锦绣文思积词章理学浓

 声名垂久远兰鳆协温恭

 寿富长生贵蕃昌吉兆隆

 纪先方济美惠迪在其中

    新增字派:

 祖训源流旺忠诚心挚扬

 仁慈施善行孝敬礼义强

 翰墨染神州永代仕政纲

 福星照族衍喜匾满桐堂

    发公房王竹坑字派:

 贵福盂本仲世大永昌隆

    复增字派:

 极炯在银汉桂莹报锚清

 文章光祖德忠厚振家声

 有志思贤圣存心幕利名

 盛朝宏选拔多士乐畀平

    福晨祠七八修复增宇派:

 极炯在银汉桂莹报锚清 杏辉增锦浪桃烃赤金凌 荣耀堪锺泽朱炎幸锡丞 果然饶钜疆杯灿晓缸澄

    潭公房富家瑶字派:

    登朝学宪治世贤良    邦家必达宗室有光    新增字派:    才卓礼绪定盛亦荣

宁都黄氏峭裔分布状况一览表

乡名

荀公

发公

潭公

城公

政公

化公

龟公

卢公

福公

永(允)公

井公

人口数

赖村

水西、东塘、围足、浮竹、蒙坊、塘下、邮村、街上

子嵊

9566

长胜

汉帝庙下

水枞、下马岭、栗山、圩镇、青茅寨梅梅树坪、山车

马齐角、店背嵊、龟湖坪、下安、梅树坪、青茅寨、石葛排、樟坑

大岭背新安

7057

田头

璜山、莲塘排、江背村头当铺、边斜、街上

璜山

坪山塘

马光肺、岳炉下、罗子塘

4494

梅江

城北王竹咀刘城塘

刘城塘下廖城北

白竹坑、老屋场、新庄、庵边、黄贯、瓦子堂

3147

竹笮

九塘白岸塘

九塘、小坑、王荆坳、角背、云村、杨柳寨、鹅婆、街上

2972

固村

中古溪、横石

湖坊下面中当布回龙

格口、鹧鸪窑、下村坝、小坑、月角下、上中、白泉、龙屋、下王沙、下贯甜树排、街上、三道

王坊

2313

黄石

田坑石头

温屋

1957

固厚

王竹坑椒坑界竹下街上

桥背

稳坊杉树下观下排下

王斜岭、曲赖、排下、额角、凤凰坑尾

桥背、枫坑子、上坎、楂源上、走马排、老街、界竹下

1690

黄陂

坪溪龟庄

王格、下格

金坑、山堂丁家排、高田高岭、鹅公

1192

小布

下潮、上潮

横照

横照

韶坊

高田、水西、横照、绍坊、大土楼、东岭、片坑

1178

会同

富家瑶

陂头

石示头

谢家坊、富足

1186

大沽

刘家坊

上坊

南岭、垅下、淮山迳、刘家坊、王斜

637

蔡江

中村伏源

背岭、桃猪坑、山梨迳

341

东韶

胜利

南团坎头村

辛野上石示、陂头、淋池

440

钓峰

曾村白米树下

曾村

鸭子迳

曾村、迳子里

112

湛田

李村、龙须

204

对坊

营上罗花岭

884

青塘

坎田、街上

石马

石马

青塘街上

675

洛口

九坊、麻田

田埠

武村街上

眉村

502

石上

141

东山坝

小源鱼形排

140

安福

马迹大湾里

街上

95

肖田

街上、朗元、吴村、带元

街上、拍树朗际、带元

75

乡镇名

人口数

分布各村人数(1998年人口普查统计数,以村委会为单位

赖村

9556人

赖村388、围足2048、山坑230、邮村256、老嵊场209、石街300、虎井67、陂田164、莲子403、高岭84、新民181、水西1906、浮竹2000、蒙坊1320

长胜

7057人

居委会322、长胜1498、果子园194、赖坊120、上南 340、大坪229、真君塘77、大岭背393、黄岗175、栗山404、樟坑15、中江224、水枞2099、青树302、法沙22

田头

4494人

田头306、松山63、迳头43、璜山2165、白沙81、车头12、南江背417、 边斜324、孙屋底18、南必179、村头344、琵琶145、坪上69、璜坊142、 渡头86

安福

95人

安福 26、罗陂46、力源 115、社溪2、马迹6、西甲2、圩塘2

竹笮

2972人

 竹笮383、新街224、九塘770、水口8、侧排140、鹅婆320、小坑506、大富278、赤坎48、布头65、松湖228

 青塘

675人

青塘110、居委会140、坳背22、孙屋26、谢村24、河背38、赤水74、南堡71、社岗52、西迳10、坎田35洋垄72

肖田

75人

肖田27、美佳山2、柏树9、带源8、小吟1、吴村12、朗源10、朗际6

钓峰

112人

钓峰20、桃源39、东山下6、罗界2、下湾4、源尾5、曾村36、中罗3

蔡江

341人

蔡江146、山梨66、大坑4、池源11、白门6前、罗坑15、小 1、双溪24、源头52、上湖坊8、池江8

小布

1178人

小布59、横照468、徐会53、东岭34、木坑108、大土楼159、陂下82、树陂40、上潮75、湖家边30、垦殖场70

大沽

637人

大沽118、 霁8、下淮3、上坑74、垄下31、上淮1、古告29、刘家坊185、小沽33、内草坝25、南林95、读书坑13、汉头15、高背7

 黄陂

1192人

 黄陂31、居委会56、大湖65、樟坊4、庙子前4、坪溪94、连陂21、高田6、龟庄43、朱源3、鹅公段147 、禾塘6、乌迳10、荷树330、山堂25、大桥坝70、杨尾5、金坑89、王布19、杨依17、塘下3、增坊5、二六二129

梅江

3147人

刘坑48、下廖59、老溪96、长木56、赖坑224、湖田54、河东164、高坑53、土围70、碧岸80、黄贯303、雪竹1、庵边161、水东51、罗江18、吴家3、背村72、小湖5、迳口2、七里22、志坑16、;罗家24、新庄、刘城塘、高坑

固村

2313人

固村133、团溪55、格口242、流坊81、下河139、回龙104、老禾10、首段34、旗山下12、湖坊565、里村107、中昱107 、上昱103 、上示87、大塘120、王坊33、三道324、桃布57

固厚

1690人

固厚169、王西45、凤凰102、桥背165、小洋 96、古溪73、楂源144、王竹坑235、上坎82、青山13、观下261、明坑42、椒坑81、贵坑85、中心坑50、铁树16、蜀田31

田埠

502人

田埠63、洋斜21、洋坑80、金钱坝27、武里100、王沙排6、吉龙71、武村84、东龙16、小平12、马头3、杉涧7、文明2、九联3、霄高1

会同

1186人

会同154、街上491、谢家坊36、南田26、大斜28、石示  头61、南坑25、百姓5、朱庄9、鹧鸪73、陂头157、源里3、桐口26、富足68、蓝迳16、武潮8       

湛田

204人

湛田21、吉富6、陈罗1、长乐94、李村51、井源4、李家坊5、新田15、坳下6、上培1

黄石

1957人

黄石107、老村18、中村42、王元土丘 44、石头98、陂塘40、沙子岭240、璜村86、田坑873、山梓108、大岭54、江口42、石子头8、大州塘22、阳都57、大雅坪108、罗屋15

对坊

884人

对坊213、梨树排87、团坑13、上村6、丘田21、上干4、寺背45、里迳39、半迳9、王坑13、东风27、 胡屋19、石江陂8、营上143、富丘150、坑塘78、葛藤坳9

石上

141人

石上34、游家坊2、江背5、角源3、蛇形排5、斫柴冈6、莲湖5、流坊3、城头11、湖岭38、莲塘7、河源3、池布13、干头3、小布脑3

 东山坝

140人

东山坝21、溪边3、坪田5、石示下3、小源47、城源1、砚田4、赣背3、斜下2、大布14、石湖35、来源2

洛口

224人

洛口33、球田26、古厦2、严坊27、周坊54、罗村5、谢坊5、金竹20、高排3、麻田12、南岭4、灵村2、焦迳7、和平4、横坑1、员布3、管理局16

东韶

440人

东韶11、垦殖场77、北陂头26、田营23、永乐30、琳池55、辛野94、汉口26、横江9、迳里92、南团40、胜利38、漳灌5 、芒东坑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