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留传下来的顶早的一副对联 传说,早在两干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候,人们把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板条,钉在大门上,说是能用它赶跑“鬼怪”,消灾灭祸。人们还在桃 木板上写上一些“避邪”的符号,要不就画上两个神像——神荼[shēn shū ]和郁垒[yùlǜ]。据说这哥儿俩住在山上的大桃树下,看见恶鬼就把它们逮住,再去喂老虎。这么一来,人们就把这两位画在桃木板上, 一左一右钉在大门上,给自个儿家站岗守卫,镇鬼驱邪,还把他俩叫“门神爷”。那会儿科学不发达,人们都挺迷信,家家都要挂桃符。
最早的扇联 范质是后唐进士,在朝廷里做官。后来,他对后唐君臣的腐败无能十分不满,就辞官回家了。范质回到家乡以后,曾经在自己的白纸扇上写了一副 对联:
吕蒙正的一副怪联 当过北宋两朝丞相的吕蒙正,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得厉害。大了以后, 家里也没什么起色,还是穷得叮当响。这一年,到了过年的时候,他在家门口贴了一副奇怪的春联,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额是:南北 蜘蛛虽巧不如蚕 杨大年巧对翰林院 宋朝时候,有人在翰林学士院的墙上,写了这么一句上联: 上联出得挺妙,妙在几个地方。第一,前半句人名的姓[李]得跟一样 东西[李树]有关系;第二,“生”是“姓”的偏旁;第三,下半句是个成语, 还得用前半句的“生”字开头;最后,整句说的又是古人的一件事儿。对上这个上联,得符合这好几条,够多难! 杨大年的对联实在高明,不单是对得整齐,还全符合上联的几条妙处。
寇准是北宋有名的宰相。一天,他跟几个大官儿聊天儿,写了个上联让 他们来对: 杨大年答对骂奸臣 杨大年成了翰林,在朝廷里当工部侍郎。杨大年长得挺精神,特别是他的胡子又密又长,特别漂亮。一天下了早朝,杨大年从皇宫里出来,正好碰上了丁谓。丁谓看着杨大年的那把长胡子,就跟他开玩笑说: 十根竹子一片叶 北宋有个诗人叫王琪,他年轻时候挺傲气。有点不知天高地厚,老觉着自个儿能耐大。有一天,他到一个花园去玩,看见一片竹林子,竹子绿绿的,长得真好看。王琪看了,马上想了个联句。提笔写了出来:
晏殊求对儿得佳句 晏殊是北宋有名的“神童”。他七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就成了小进士,后来做官一直做到了宰相。晏殊不单是个大官,还是当时有名的大词人,他的词写得挺好。后来的一些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比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这些人,全是他的学生。
“成八字”和“叫三声” 晏殊当了一辈子大官,家里有的是钱,他又性格豪爽,特别好交朋友。 这么一来,当时好多文人名士都成了他家的座上客。他的幕僚里边有两个顶有学问了,一个就是前边提到的王琪,另一个叫张亢。
“猢狲”和“鲇鱼” 宋朝有个大诗人叫梅尧臣,诗和文章都写得好,在当时挺有名气。他跟当时的大文学家欧阳修特别要好。 张载刻苦读书的一副楹联 张载是北宋有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曾经在家乡关中[在陕西省]讲学,他的学说被人们叫做“关学”,是理学的四大学派之一。张载研究学问特别下功夫,有时候思考问题入了迷,连饭都忘了吃,觉也不睡,他还在自己书房的柱子上,亲手写了一副楹联: 苏东坡智对辽国使臣 北宋神宗时候,北方的辽国派来了一个使臣。神宗就派大学士苏轼去接待他。这位辽国使臣有点学问,他早就听说苏东坡是位大名鼎鼎的文学家。这回见了面,就想考考苏东坡。 苏东坡写联挖苦势利眼 传说苏东坡有一天到山里去游玩。山清水秀,风景美极了。苏东坡一路 看着美景,不知不觉走到了一座古庙前边,苏东坡挺高兴,就进了庙,打算 歇歇脚。庙里管事的老道,看进来的人穿着一身旧衣裳,心想:哪儿来的这么个 “穷酸”。可又不能不招呼,他就坐在椅 子上,带搭不理地冲苏东坡一点头,说:“坐。”又一扭脸对身边的小道士 说:“茶。”可老道跟苏东坡一搭上话,就吃了一惊:“这人学问不小哇!”马上站起来,把苏东坡让到了客房。一进客房,老道口气也变了,挺客气地对苏东坡说:“请坐。”然后又叫小道士:“敬茶。”老道再一细打听,真没想到, 面前的这位“穷酸”,就是大名鼎鼎的苏学土!老道吓了一跳,赶紧起来让苏东坡:“请上座!”又喊小道士:“敬香茶!”还一个劲儿地向苏东坡赔不是。
“松子、棋子落”和“柳丝、钓丝悬” 有一天,苏东坡跟好朋友黄庭坚在松树下边下围棋。下到半截儿,从树 上忽然掉下来几颗松子,“啪啪”正好落在棋盘上,圆圆的松子就跟围棋子似的。苏东坡盯着棋盘上的松子,心里一动,随口就说: 有一天,苏东坡到朋友刘贡父家去串门,聊到半截儿,苏东坡家里有事打算回去。刘贡父劝他多待会儿,再聊聊。苏东坡说什么也要走,刘贡父就跟他开玩笑说: 苏小妹出对儿难新郎 民间早就流传着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讲的是:苏东坡有个妹妹叫苏小妹。苏小妹跟年轻才子秦少游很要好,后来俩人相爱成亲了。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宋朝有个州官,叫田登。田州官欺压百姓,横行霸道,蛮不讲理。他还有个毛病,顶恨别人直接说出他的名字,认为这是 “犯上”,对自己太不尊敬了。他叫田登,不单“登”字儿不许说,就连那些跟“登”一个音儿的字儿,像什么“噔”、“灯”也不许人家说。要是手下人没留神,说出了“dēng”这个音儿,田登二话不说,马上叫人把这位拉下去,狠狠地打一顿屁股。这么着,手下人没一个敢说“dēng”这个音儿的。这倒成了田州官的一条法律了! 怎么“放火”三日呐?原来,本来应该写上“放灯三日”,可这“灯”不是跟“登”同音吗,一想到田州官的板子,谁还敢写“放灯”呀?这么着,满处的告示上,都写成了“放火三日”! 只因‘而已’十年闲 宋朝的洪平斋学问不错,人也正直敢说。他写文章,在每件事后面常爱 写上“而已”俩字。 他考上进士以后,在朝廷里当了个小官。可他看不惯当朝宰相干的坏事, 就上书给皇上,告了宰相一状。洪平斋在奏章里说,宰相只会“招权纳贿, 倚势作威而已”。意思是,当朝宰相就会结帮拉派,贪财受贿,仗着势力大, 耍耍威风罢了。 杨邦乂不屈写血联 南宋初年,金朝皇帝派兀术做元帅,率领大军侵犯宋朝。金兵一路上烧杀抢掠,十分凶恶野蛮。
“青山有幸”和“白铁无辜” 美丽的杭州西湖旁,有一座岳王庙,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就埋在这儿。 岳飞墓前,有四个用铁铸成的人像,跪在地上。这四个铁像是四个坏蛋, 奸相贾似道的马屁联 南宋末年出了个大奸臣,叫贾似道。贾似道年轻的时候,是个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二流子。因为他姐姐当了宋理宗的贵妃,贾似道这个无赖,才步步高升,官儿越做越大,末了竟当上了宰相。 金章宗的合字对儿 金章宗是金国的第六代皇帝,他从小就喜欢汉族文化,还能写能画。他当了皇帝以后,叫金国的官员百姓穿汉族衣服,行汉人礼节,还提倡女真人跟汉人结婚。金章宗的这些作法,促进了民族融合。金章宗还在中都[今北京]的西边修建了闻名世界的芦沟桥。 赵孟頫给忽必烈写对联 赵孟頫是元朝有名的书法家、画家和文学家。他的字尤其好,字体圆转漂亮,自成一家,是有名的楷书四大家的“赵体”。 小高明答对讽客 高明是元末明初人,是有名的戏剧作家。《琵琶记》这出古典名剧,就是他创作的。高明在元末考上了进士,当过小官,后来辞官不干了,隐居起来,专门写作。明初,朱元璋听说了他的大名,请他出来做官。高明就借口自己“年岁大了,一身的病”,没有去。 七岁驿童对太祖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就是明太祖。有关他的对联故事很多。下面就讲几个。有一次他作战途中,带兵路过一个驿站,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小听差,在里面正忙活呐。朱元璋走过去问他在这儿干什么。小孩说:“我替爸爸在这儿当差呐。”那会儿规定,老百姓都得替朝廷白当差,要白干好些天的活儿,这叫做“差役”。朱元璋问他:“你能对对子吗?”小孩说:“能”。朱元璋就说了个上句: 惊“死”诗人 南京是朱元璋定下的国都。南京城的东边有一座钟山,也叫紫金山,是挺有名的一座山。 明太祖写联送徐达 明太祖朱元璋特别爱写对子,他不但自己写,还让家家户户都写。有一年的大年三十,他下令让南京城的居民,不管是当官儿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在第二天大年初一,家家门口都得贴上一副对联。 道士警告大将军 明初,在南京的钟山里,住着一个道士。他戴的帽子真特别,是用铁丝编的铁帽子,人们都管他叫“铁冠道人”。铁冠道人挺有眼力, 对一些人和事看得准,所以好多做大官的,都愿意找他聊聊。 “重庆府”与“大明君” 有一天,朱元璋穿着便衣进了一家小酒店。他看靠犄角上坐着个年轻人, 一身读书人的打扮,旁边还有个空座儿。朱元璋就挤了过去,坐在了书生对面,又叫来了酒菜,就跟这个书生一边喝一边聊。朱元璋问他:“你是什么地方人呐?”书生回答说:“重庆人。”朱元璋眼珠一转,想了个上联,就对书生说:“我有个上联,你能对个下联吗?我这个上联是—— 朱元璋的上联想得挺巧妙,前半句“千里为重”,把“千”和“里”两 个字上下摞到一块,不正好是一个“重”字吗?这就叫“千里为重”。后半句,说的正是书生的家乡。“重”有“多”的意思,四川重庆多山多水,这就叫“重山重水重庆府。” 店主人对对儿受赏 一天,朱元璋和一个叫刘三吾的大臣穿着便衣儿,到城外溜达去了。他们来到一个村子,见有家小酒店,就一块走了进去。真不走运,店里的酒菜吃食什么的,全卖光了,光剩下酒了。朱元璋没法儿,只好要来了一壶酒,和刘三吾对着干喝。没有下酒的菜,朱元璋觉得没味儿,可也不好发 脾气,就发了一句牢骚,他说: 无名和尚助刘基 刘基又叫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军师。他是有名的“智多星”,帮着朱元璋出了好多主意,灭了元朝,建立了明王朝。刘伯温还是有名的文学家,文章写得特别好。可这位大学问家也有被憋住的时候。 燕王对对儿显雄心 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在大殿里和四儿子燕王朱棣、长孙朱允炆聊天。聊着聊着,他两眼盯上了门外的两排马队,那是他的仪仗队,长长的两溜儿马排得整整齐齐。这时候,突然刮起了一阵风,那些马尾巴被风吹得一下子都飘舞起来,还真挺好看。 “王”不出头谁作“主” 大明一统和永乐万年 打了脑袋就算没打 明朝冯梦龙著的《古今谭概》中讲了这么个故事:有个叫丘浚的 人,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靠给别人干点活儿来养活小丘浚。母亲 认识不少字,就教丘浚读书识字。可家里这么穷,那儿有多少书可读呀?丘浚就跑到几十里外去找人借书读。 解缙的顶真联 明朝时候,南京金水河是人们游玩的好地方。春天一到,河岸上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吸引了好多男女老少上这儿来观景、钓鱼。 小解缙写联斗尚书 解缙是明朝初期有名的才子,当过明成祖的大学士,还主编过我国第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在当时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永乐大典》。 明成祖的难对儿“容易”对 小和尚对尚书对儿 永乐年间,有个尚书来到一座庙里。他看这里殿堂宏伟,气派不凡,一时心血来潮,就拿这座庙为题,在墙上写了一首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