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社会科学实现“知识转型”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大闲人 2011-12-07

继往开来 促进学术内涵建设

——写在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建院三周年之际
日期:2011-12-05 作者:邓正来 来源:文汇报


    当今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实现“知识转型”,有其必然性和可能性:
    
    第一,从全球化本身的性质来看,“全球化问题”并不只是一个事实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话语的问题,是何种视角将支配我们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意义的问题。我们在被卷入一种所谓客观的“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也介入了一场有关全球化的“话语争夺”之中,这实是一个“话语建构”的问题,其核心就是话语争夺权的问题。换言之,全球化毋宁是“全球主义”对其型塑后的产物,是我们根据何种视角去影响全球化进程的“话语争夺权”问题。这意味着:全球化就其性质而言其实是开放的,是可以根据中国的文化政治需求和国家利益予以型构的。
    
    第二,从全球化所面临的挑战来看,当下世界事实上正处在“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时代,它既是“第一现代世界”(工业社会)和“第二现代世界”(风险社会)共存、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的世界,也是一个“没有世界观的世界”。从历史上看,欧洲在17世纪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不仅奠定了现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基本政治格局,也奠定了现代性的基本框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确认的“主权至上”和“主权平等”原则,以及与此相应而生的民主制度、国家法律制度等,既为西方从中世纪神权世界一统天下的局面转向现代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三百年的国际格局提供了基本的秩序基础。然而,随着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社会的进一步复杂化,“全球风险”的普遍存在已使当下世界成为全球化的“风险社会”。而“全球风险”的普遍存在不仅使得风险生产和分配的逻辑取代了财富生产和积累的逻辑而成为社会分层和政治分化的标志,而且也使得“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确定的世界观(即以主权平等为核心的现代性世界观)面临着根本的挑战,进而使得当下世界成为一个“没有世界观的世界”。这不仅在根本上意味着:我们“即将开始一种新游戏;老游戏的规则和基本概念不灵了,尽管人们想继续保留老游戏。老游戏本身尽管头衔很多,比如‘民族国家’、‘民族工业社会’、‘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福利国家’等等,但是终究行不通了”。而且,它还意味着:我们应当从中国思想和中国智慧中寻求可能的思想智慧,为建构我们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世界观做出我们的历史性贡献。
    
    第三,从“世界结构”与中国的关系来看,当下中国所进入的“世界结构”对中国构成了基于“承诺”的支配,这种支配性质的变化其实为中国和中国社会科学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我看来,中国经由加入WTO等国际组织而加入世界结构之后,世界结构支配的实效所依凭的乃是被纳入这场“世界游戏”的中国对其所提供的规则或制度安排的承认。这种并非依赖“共谋”而根据承诺的“强制性”支配为中国带来挑战的同时,事实上也给我们提供了修改世界结构规则的资格。但我们能否将这种资格转化为现实的修改规则的能力,其前提乃在于:作为“思想库”的中国社会科学必须贡献出关于中国和世界发展的“理想图景”;否则,我们所获得的这种资格和机会,充其量只能是一种形式资格而已。这意味着:中国社会科学必须在这个方面做出我们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事实上进入到了以探究“中国理想图景和世界理想图景”为核心任务的新时代。
    
    第四,从社会科学知识的性质来看,它实是一种以权力和“正当性赋予”为基本实质的话语。社会科学知识绝不只是反映性和描述性的,不只是沟通性的或批判性的,也不只是技术管制性的,而更是建构性和固化性的——这些知识通过各种制度化安排而渗透和嵌入了各种管制技术和人的身体之中,并成为我们形塑和建构中国社会秩序及其制度的当然“理想图景”。此前,正是因我们对潜隐于全球化背后的新自由主义话语缺乏必要的反思和批判,中国社会科学所形成的全球化话语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秩序在根本上乃是以“西方理想图景”为依归的。因此,只要我们洞见到社会科学知识所具有的这种“正当性赋予”力量并恢复其批判性品格,我们同样能够以中国优秀的“生存性智慧”为灵感之源、以基于中国视角对“世界理想图景”的想象为理论依据而建构我们关于未来世界秩序的社会科学理论,进而推动这种理论走向世界。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科学必须从引进、复制、国际接轨的阶段迈向一个“知识转型”的新阶段,即走向世界,并与世界进行实质性对话的阶段。这种“知识转型”在根本上要求中国社会科学必须从西方思想的支配下解放出来,主动介入全球化时代话语权的争夺。这是全球化时代赋予中国社会科学的使命。
    
    复旦高研院正是基于上述理论担当而建立的。我们秉承“学术为本、追求卓越”的学术理念,确立了“根据中国、走向世界”的学术定位,并坚持“问题导向、跨学科研究”的研究路径,追求“扎根复旦、辐射上海、影响中国、走向世界”的建院之道,以期以我们基于中国立场和视角对全球化时代世界秩序的理论建构走向世界,以我们对当下中国问题的跨学科深度研究走向世界,同时推动中国优秀哲学文化传统走向世界。
    
    (作者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