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保健的五个误区

 天涯寻芳PGHR草 2011-12-08
导语:对于中医,人们可能存在一些误区,比如认为看中医就是吃中药、中药疗效慢、中医只用于治疗沉疾或者不治之症。这些观念其实都是一些误区,中医和我们息息相关,并且能使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我们就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中医误区进行总结,以供大家参考。

    误区一: 看中医就是吃中药

 看中医不等于吃中药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学。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的积淀,集结了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知识,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理论为基础,气、血、津、精为人体的组成,通过望闻问切四法,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症、分型,从而确立治法治则,后运用各种中医传统疗法,如中药、针灸、生活作息、饮食习惯等指导、治疗或调理身体。由此可见,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医有着庞大而又完善的系统;作为一门学科,中医又有各个子学科,因此看中医绝不等同于吃中药。中医除了吃中草药,还有针灸、拔罐、推拿、药浴、刮痧、食疗等各种方法,且疗效甚佳。

 

  误区二: 中药疗效慢

    中药疗效并不慢

  不少人都觉得,中药疗效慢。其实中医为宏观方式,西医为微观方式,西医更多是所见即所得,中医则是祛邪固本养生。另外,中医在治疗一些急症方面很有奇效,例如针刺治疗急性疼痛往往一针见效,甚至对于急病的抢救方面,中医也有独到之效,如从古代的华佗针刺麻醉,到现今的参附汤药抢救心衰患者等等。所以中药应改为疗效“漫”长。


 

  误区三: 西医治疗不好的才去找中医

    中医不是“救命稻草稻草用于宽中;下气;消食;解毒。主治噎膈;反胃;食滞;腹痛;泄泻;消渴;黄疸;喉痹;痔疮;烫火伤。【出处】出自《滇南本草》。【拼音名】dàocǎo【英文名】ricestraw【别名】稻穰、稻藁、稻杆、禾秆【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稻及糯稻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ryzasatival.采收和储藏:收获稻谷时,收集脱粒的稻秆,晒干。【原形态】稻一年生栽培植物。秆直立,丛生,高约1m左右。叶.....

  有些病人到西医疗效不好时才想起找中医,把中医当做是“救命稻草”,此时若中医疗效不好就认为中医不行。其实许多病中医一开始就可以介入,这样效果会更好。例如糖尿病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是一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前者占绝大多数,有遗传倾向,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升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严重时常导致酸碱平衡失常;其特征为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减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临床上早期无症状,至症状期才有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或肥胖、疲乏无力等症群......,西医治疗糖尿病,多数是控制饮食、注射胰岛素。但糖尿病在中医上即为“消渴症”,治疗方式需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并且辅以食疗,即显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多从整体出发,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气血充盈之效。

  误区四: 西医营养学等于中医食疗

     西医营养学不等于中医食疗

  西医营养学十分重视和强调食物的酸碱性,不是凭口感,而是看食物摄入人体内经过代谢转化后,在体内最终代谢产物是呈酸性还是碱性。用以控制饮食,最终达到平衡体质的目的。

  中医食疗是利用“药食同源”的食物进行防病治病,用以促进病体康复。

  中医食疗根据食物的气对人体进行调养,把人当成人,讲究顺天应时,天时、地利、人和;顺应四时,吃应季的食物。用食物来调理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误区五: 中医养生和年轻人没关系

    中医养生年轻人不可少

  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中医养生就是老年人的事情,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中医养生主要包括:1、经络养生;2、体质养生;3、四季养生;4、药物养生;5、起居养生;6、膳食养生;7、睡眠养生;8、情志养生等内容。中医养生在于调和阴阳,疏通气血,保证人体的健康。现代人压力大,工作忙,生活不规律,亚健康状态越来越年轻化,因此对于任何年龄的人来讲,养生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