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西南农村婚嫁习俗概览

 云在肩头 2011-12-09
本人老家在鲁西南地区——牡丹之乡山东省菏泽市。菏泽历史文化醇厚,龙山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是九州之源头(详情见:)。从地位位置上看,紧邻曲阜,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从地形及人口变迁来看,地处黄河中下游,又全部是平原,历史上多次洪灾与战争,出现了多次毁灭式人口减员。据考证,当前人口大多数为明代山西移民。悠久的历史文明传承加上外来文化的交织,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婚嫁习俗。



本人按照小时候生活的农村所闻所见婚嫁习俗进行了简要整理,希望能够让各位看官耳目一新。由于才疏学浅,所述内容难以概全,但也能大致反映出鲁西南甚至于鲁西、苏北、皖北、豫东地区的基本风情,供各位看官论长城汽车之余闲览。
正题

说媒

说媒就是介绍对象,是第一步。在如此开放的新时代,在老家“说媒”竟然仍是主流,外出打工谈男女朋友近几年才逐渐被接受。



由于大部分适龄男女平时都在外地打工挣钱,因此春节的几天假期就成了“说媒黄金周”。



说媒的年龄,小可至十四五岁,十七八属正常,过了二十以后就难找了。



说媒当然离不开媒人,媒人有“职业”与“非职业”之分”。



所谓的“职业”媒人在以往倒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性格上喜欢当月老。这些人很注意日常收集少男少女信息,感觉合适的就会试探着提亲。如果有意向,就会向双方家长提。



“职业”媒人个个都是巧嘴如簧,能够放大优点,隐瞒缺点。



以往,作为感谢男方家会给媒人一些烟酒,在婚礼当天会邀请其参加婚宴,也有的会在婚礼前摆上一桌酒席,称之为“媒人席”。当今时代有所变化,去年回老家见到村里的“职业”媒人,两部电话应接不暇,不是说媒就是安排相亲。如见面后能达成初步意向,男方家会大约给500元的介绍费。据他讲,春节期间收到的烟够抽一年。

“非职业”媒人多为一时兴起或受人所托成人之美。

媒人不好当。在以往,媒人与介绍成功的夫妻会保持密切的联系,除了可以吃到“媒人席”,中秋、过年还有收到一份礼品。但是当出现了夫妻矛盾往往还会找到媒人。我爷爷这辈子就说成两家,结果两口子打架女方都去责备怎么给说了这样的男人。

说媒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媒人再能说,家长心里面都会有杆秤。

在老家,一般会选择方圆十里以内的,但是迄今为止没有同村找同村的,这点和鲁东地区明显不同。我们村里历史上也曾经发生过“违反传统”的事件,最终被乡亲们扼杀于摇篮中。
   另一忌讳就是介绍同姓者,因为附近的同姓者从家谱中多能考证到N年前是一家人,如此强烈的意识避免了近亲结婚而确保人种优良。这点也深远影响到后人在外地找对象,即使两地相隔万里甚至不是一个名族,也不会考虑同姓者。
还会比较注意对方是那个村的,主要考虑因素有:

1、民风。比如我村周围K楼和Y庄都会被谨慎考虑,因为这两个村的男人蹲监狱的多,女人不孝敬公婆的多。

2、自然环境与资源。这一点在过去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相当重要,女人们都希望嫁到人均土地多、土壤肥沃、河流水渠易灌溉的村庄,男人如果出身于这方面不占优势的村庄则讨老婆就不会占优势。

3、经济发展水平。这是新时期考虑的重点,肯定都会优先选择有村办工厂、有集体经济、有致富带头人、人均GDP高(当然可能村里人没有一个人知道啥叫GDP)、交通便利的村庄。



   对人的主要考虑因素:

1、相貌,不作赘述。

2、家庭条件,这一点全国都一样。

3、身体条件。在过去,首先会考虑是否体格健壮,对女方要求依然,普遍认为体质苗条者下地干活无力、生孩子费劲,所以至今在老家公认的“好媳妇”体重都在120斤以上。当然新时代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人们的认识也在改变。

4、家庭教养。父母人品不好的,其孩子的婚姻大事基本上都受影响。男方家特别关注女孩的父母是否尊老爱幼。

5、生育能力。并不是指科学的优生优育,而是自我总结的生男孩的概率。由于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往往会因为对方是几姐妹被认定为生男孩的概率太低而看不上。

6、综合素质。以往主要看重是否知书达理、老实本分,对文化水平不重视,反正大家都不靠学问吃饭。如今有所改变,更着眼于机灵、能赚钱、可持家的能力,也更加相信了知识就是力量。

一些插曲

   1、打听。既然要说媒,当然要对对方情况了解清楚。媒人的话是不能全信的,只好通过亲朋好友等多种渠道去了解。只有关系最密切的人才会说出最真实的情况,其它人不会随便说别人的缺点而耽误终身大事。在那个信息极度不发达的时代很多信息根本打听不准。我母亲经常说如果早知道我父亲大她那么多就不嫁了。(那个时候没有身份证,说几岁就几岁)

2、扒媒。“扒”通“拆”,凡是对成人之美存在负面影响的都叫扒媒,贯穿于从说媒到结婚前的全过程,分为有意和无意的。如果有人向你打听,务必慎言,有的人因为无意中说了被介绍人负面言论而导致两家发生矛盾。

3、换亲。可能其它地区也偶有此情况,常常是某女孩的兄弟因某种原因难讨老婆,于是就和另一家人类似情况的分别建立婚姻关系。此时女人们往往要做出牺牲,但是估计父母兄弟而难以推脱。

4、倒插门。前提是女方家无男丁,男方家兄弟多但家境较差。倒插门后需要到女方家生活,一般孩子要随女方姓,并且外人要低看一等,因此除迫不得已都不会选择做上门女婿。

5、“随机应变”。在说媒时偶尔会发生临时变换介绍对象的情况,比如说原本介绍的是老二,家人说老大还没媳妇呢,于是就随机变成了老大。听起来不可思议,现实中却很少因此出现什么问题。

相亲

在双方初步了解后,会安排一场见面。

相亲过程非常简单,地点由媒人安排,多数选择在小路上或桥头,两人对面走过,彼此羞答答看一眼,有可能连摸样都没看清。因此在春节期间相亲“旺季”村口桥头上会有很多看热闹,女人们对少男少女们品头论足一番,男人们从相亲男孩手中一颗接一颗的接着烟。

在过去年代相亲时双方父母是不能参与的,最多由大妈、婶婶、哥哥、姐姐、闺密帮着看一看。这一点不同于城里,更也不会吃西餐、喝咖啡。胆大的会多看两眼,搭讪几句。

现在有所进步,今年春节我堂弟相亲时就由媒人及堂哥、堂嫂带着到了女方家,由女方的父母“初审”合格,方才允许堂弟进到里屋参加“复试”,与女孩聊了几分钟。但最终媒人反馈信息是:女孩感觉你言语太少,不灵活,KO!不过她还有个妹妹,也不错,给你姐姐介绍?KAO,还是放过我堂弟吧,好歹还是正规大专毕业,在外地工作,在农村家里找个干啥呀!

见面
此“见面”与“相亲”有所区别,意义更深,相当于正式确认恋爱关系(尽管不一定在婚前得到谈情说爱的机会)。由媒人安排见面时间,人员包括两位当事人和双方亲友团(父母仍然不能参加),约定一个场所寒暄几句,大意是双方都挺满意,“成了”(初步确定关系)。然后再留给两位当事人几分钟时间说几句悄悄话。见面是要给见面礼的,也就是男方家第一次给女方家的彩礼钱。标准不一,10001或者6006比较常见,广泛流传的版本是10001,将一万元和一元用红包保好,给时将一元的抽出自己留下,意思是“万里挑一”。

结婚之前的关系

在过去年代,双方相亲同意之后到结婚之前,能见到的次数屈指可数,甚至于说不出身高,不知道脸上有豆大的黑痣,不知道走路像刘大脑袋一样,新婚之夜才知道狐臭味那么大。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心境逐渐开放。要感谢手机的发明人,胆大的会在相亲时讨要对方的手机号,建立私下联系,相约见上几面,在外打工可能商量到一个地方去。还有更大胆的婚前发生了关系,或者感觉相处不来而提出分手。如此这般的进步,才使老家农村青年的婚恋从传统束缚中逐渐解脱出来。

截衣裳

“截”通“剪”,在以前农村几乎没有成品衣服可买,要自家弹棉花、纺线、染线、织布、做衣服。后来集市上有了成卷的布匹,量好尺寸剪开,拿走找裁缝或者心灵手巧之人做衣服。在结婚之前至少有一次截衣裳的机会,当日男女家都会跟着人,到集市上或者城里大市场挑选可以做衣服的布匹,一般都在六身以上,有些女孩还会考虑到父母家人能穿的。当然现在基本上没有买布的了,都是直接到商场去买成品衣服。 截衣裳的过程类似于城市里男女以逛街购物的名义谈情说爱,不同之处是有几盏“灯泡”始终跟着。男孩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展示自己出手大方、体贴、家庭富裕,女孩要羞答答故作矜持,而女孩身后的“灯泡”却能照亮四方,不断说这件好、那件也好,要不都买了吧! 路途遥远,中午必然要吃顿饭。脑子里没有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必胜客概念,通常会选择一家小饭馆,单县羊肉汤加烧饼,或者炒上几个菜。此时,男孩女孩都必须要故作矜持,饿着肚子也要说已经吃饱了,免得让对方感觉太能吃而失礼,结果回来的路上头昏眼花无力蹬自行车。

送节礼
结婚之前一项必须进行的礼节性活动就是送节礼。每年中秋节前的某日下午,男孩由一位长辈带领,领着过节的礼物到女方家。我印象中的礼物一般包括:月饼、猪肉、烧鸡、苹果等若干。我还依稀记得小时候姥姥炸烧鸡(制作方法同德州扒鸡)准备给未来的二舅妈家送去的情形,也记得大爷把未来的堂姐夫送来的烧鸡给我家拿一只品尝的情形,用荷叶包着,香味扑鼻。 送节礼的时候可能是每年中未来岳父母唯一能够见到未来女婿的机会。岳母会打声招呼就去厨房忙去了,然后借着来回穿越厅堂的机会偷偷瞄几眼。岳父大人自然不会放过“面试”的大好机会,在谈话中不断出题考核未来女婿的综合素质。可怜的男孩必须故作矜持,又要显露出知书达理,不停给外来看热闹的人递烟送茶搬椅子,当别人让茶时只能说“不渴”而小抿一口。在以前农村日常吃菜靠自己种,没有鲜活鱼肉可买,就形成了一条规矩——以多加几个鸡蛋的鸡蛋汤来招待送节礼物的客人。对一个年轻力状的小伙子来说一碗鸡蛋汤根本吃不饱,但是也必须推辞说已经饱了,尽管女方家长一直热情招呼再吃一碗。女孩一般会在里屋呆着,羞答答不肯出去见面。爽快的家长往往会给男孩机会让进去说说悄悄话,内容无非是近况如何之类的言语。要离开时,双方会为该留下多少礼争执半天。通常女方家会留下一少半。当今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男孩女孩都在外地打工中秋节回不来,送节礼会找人代劳,有人把这项礼节履行完就可以了。

开名

到这个时候才真正进展到婚嫁的正式阶段,而在此之前如果双方有一方想退亲基本上是好说好散。“开名”实质上就是送名帖,帖用红纸写上“正亲家某某之长(次)子”及属相,由媒人送往女家;女家答以“允贴”,帖上写“正亲家某某之长(次)女”及属相,由媒人送往男家,此为小贴。,在没有结婚证的时代名帖在就相当于结婚证,是书面证物。也可以理解为开名就是订婚。开名需要隆重的仪式,择吉日,女方家派媒人长辈若干到男方家,男方家摆好酒席,安排由名望之人陪同,接收完名帖要安排酒席,父母是不上桌的。开名也需要给彩礼,通常也是“万里挑一”。

送好

“送好”就是男方家选定一个适宜办婚礼的良辰吉日,差人告诉女方家是否同意。良辰吉日必须是农历的双日子,多半会选择农闲之时,所以一般会定在临近春节前。男方家都希望早点结婚,早多个劳力,早生下一代,少花点彩礼钱。所以会想出改户籍年龄之类的主意来获得结婚证。女方家都希望闺女出嫁前多给家里挣点钱,充分论证男方家目前的条件能否让闺女幸福,所以有些家会提出必须送一笔钱才同意结婚的条件,特别是民风不够淳朴的家庭,往往提出令人费解的条件来,男方家只好在无奈中接受。

登记

就是一同去领结婚证。一般是在开名并且选好结婚日期之后。老家人并没有把结婚登记看得太正式,随便选择日期就去了。等上面的一切都办妥当,就要开始婚礼准备了。
婚礼准备
      结婚的房子是必须有的,当今时代为孩子准备的婚房都是独门独院的新房子,自家宅基地,建筑成本几万至十几万不等。以前可不是这样,如果只有一套院落,给新人们准备的一般是两间侧房(东屋或者西屋)。家境差的可能会与父母同住三间堂屋,新人们住西头一间,父母住东头一间,中间客厅只是简单分隔而不隔音。可想而知,“办事”极为不便。
      床和铺盖都会提前准备好,需要用上好的棉花制作新被子,柔软又暖和。要有儿有女的妇女给铺床,洒上花生红枣,寓意早生贵子。之后还要找人压床,也就是在躺床上滚几下让被褥平整。压床之人必须是比新郎年龄小的平辈或晚辈。
      在困难时期,借衣服、借床、借被褥的事情并不新鲜。听一位邻居讲,七十年代初他们结婚时,床是借的,棉袄是借的,新被子只有一床。如此可见当代人之幸福。
      新郎要穿一件相对时髦的衣服,往往西服袖子上的商标不知道要揭掉。新娘子穿一件红色喜庆气氛的红衣,婚纱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婚礼之前还必须要找到村里可以帮忙乡亲,买好喜筵用的菜及烟酒。

亲友的祝贺

      在物资匮乏的时期,不像现在亲友直接掏人民币表示祝贺,而是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亲戚们一般会送床上用品,新娘的闺蜜会送枕巾、梳妆架之类的小物件。新郎的同龄人会送镜子、玻璃相框、匾、钟表之类的装修物品,上面会用油漆写上赠言及赠送人名字,送多了墙往往没有多余的地方可挂了。

客人

       婚礼时全村人自然都会来看热闹,真正能参加喜筵的不多,一般不会超过十席,主要客人有:
  1、男方村里有头有脸的人物,村干部、德高望重的人、势力大不敢惹的人。
  2、男方父母的朋友,家族宗亲长辈。
  3、男方长辈、七大姑八大姨等亲戚也会来凑热闹,其中一部分会参加宴席。
  4、女方送亲队伍。此外,男方父母不参加宴席,只是做一些招呼客人的事情。女方的父母更是可怜,不允许跟着去参加女儿婚礼。

女方送亲队伍
      通常包括这些人:
  1、跟随左右的护送人,在两人以上,至少一名是新娘的闺密,相当于伴娘;另几位是新娘家嫂嫂或婶婶辈。选人的要求必须是有儿有女的“全活人”,而且要通事理。
  2、新娘叔伯哥弟,还有一位是“抱门帘“的小孩(至今我也没弄清啥意思),新郎家要给这个小孩红包。
  3、抬嫁妆的。在旧时期,嫁妆真需要人抬肩扛,纯体力活,现在都有车了,无非是来一帮人帮个人场。 送亲之人选择时还要考虑不能有嗜酒如命之徒。都要穿喜庆的衣服,在纽扣上系上一根红绸。

男方迎亲队伍
      迎亲队伍必备的是婚车,婚车一直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度密切相连。最早有走路、坐轿、牛车等形式,后来有了自行车、拖拉机、三轮车、摩托车、汽车。以前的各种婚车都是亲戚邻居之间帮忙,现在农村也出现了专门的以此谋生的婚庆公司。
       迎亲队伍的出发时间分为“早上的好”、“中午的好”两类,远地方的自然会早点出门。新郎是不参加迎亲队伍的,而是派出几名有威望的人去接新娘。
       新娘上车前或下车前提条件的并不鲜见,往往需要事先准备几千甚至于几万元钱来打发。迎亲队伍在路上会不时的点燃鞭炮扔向空中,寓意喜庆。
       迎亲队伍的行走路线比较由讲究,必须是从村东头出,从村西头进,其中的说法未能考证清楚。

嫁妆

       除床之外的家具家电一般都由女方陪嫁而来。女方家会提前一两年准备。以前的家具无非是桌椅橱子之类,多是请木匠打造。我家至今还保存着母亲当年的嫁妆,在柜子门上用油漆画梅兰竹菊之人现在已经成为知名画家。
       随着社会的发展,嫁妆的规格也在不断升级,摩托车、电动车、家电三大件,甚至还有太阳能热水器,农村能提供也就这些了。如果女方家没有提供嫁妆,那就是“打软包”出嫁,会被人耻笑甚至于受婆婆家欺负,通常是父母已经不在人世而无人出钱准备嫁妆的苦命人。
仪式
      老家的结婚仪式比较简单:
    1、下车前,由两名儿童持火把绕车一周,大概是寓意日子红火。
    2、两人抬着一把绑着红布的椅子迎接新娘下车,一直抬到新房的院子里。有些地方干脆省略了,直接让新娘走进去。
    3、这时,会有人把新郎嬉笑着推搡过来,举行简单的拜天地仪式。父母并不参加仪式。新人们鞠躬拜有老天爷和毛主席的像。这个过程中围观的人会不断的故意拥挤和嬉戏,所以这个仪式非常不正式的就进行完毕了。

乱花媳妇
      也就是闹洞房。
      仪式还没进行完就会开始,方式主要是调戏和推搡。这个时候会有人专门护送新娘子进屋,但是闹洞房之人会把门给堵上,有人故意来回拥挤,还有顽皮者到新娘面前揭盖头、扯衣服,甚至于搂抱。在拥挤中人群和护送者频频过招,逐渐将战场转移到屋内,此时拥挤的人群往往会把新娘子给逼到墙角处只有防守之力,几名中老年妇女如中南海保镖般保护着。床上、桌子上也被踩脏了。
       妇女们不参加实战,只是跟着看看热闹,出点坏主意。 只有晚辈才能闹洞房,所以如果新郎的辈分在村里较长可就吃亏了。如果这家人平时为人处世不错,来凑热闹的人肯定多。
       乱花媳妇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一些不和谐的情况,记得我小时候在四叔四婶结婚时差点被拥挤的人群踩伤。一些处于青春期的小伙子往往会对伴娘一番“蹂躏”,尤其是在民风不佳的村庄更是惨烈,传言中有胸罩被扯出的事情,因此也曾经出现了找“小姐”担任伴娘角色的事情。 当一波接一波的拥挤过去大家都感到累的时候,会有长辈出现,给男人发发烟,训几句过于顽皮的小男孩,给妇女们发发糖,人群逐渐散去。
   送上一碗鲁西南特产——单县羊肉汤,以及水煎包
500_ed61e275-26d9-476d-b9df-06382075921c.jpg

喜筵

喜筵会在中午十二点前开始。新房堂屋中间的桌是女客桌,新娘默默坐在一角,不能大口吃菜,否则有失礼节。送亲和迎亲的女人们互相招呼着夹菜。

其它桌子会摆放在周围邻居家。做饭的地点在新郎家,至少请两名大厨,另有烧火、提水、端菜等打杂人员若干。在以前,这些工作都是义务的,仅仅以香烟、酒菜为答谢。近年来已经形成了产业,由个人办的小饭馆提供买菜、做菜、桌椅、碗盘一条龙服务。

喜筵的菜品通常至少为八个盘子、八个碗、四个大件。盘子菜包括甜品、凉菜和炒热菜,碗多为蒸煮肉类、丸子等,四个大件是整鸡、鱼、肘子、羊肉火锅、甲鱼等中的四样。

主人会在每桌特意安排一名专职陪客人,都是能喝又能劝酒者,负责让其他人喝好不喝倒。山东酒桌的礼数真多,总会有办法让你喝。

喜筵中会敬两次酒,一次是新郎敬酒,一次是新郎父亲敬酒。注意,敬酒人自己不喝酒,而是倒好酒端给客人喝,要连喝两盅。



喜筵的准备
500_a50eb1bc-a751-409a-83e4-fbbb3f25d2b4.jpg 500_d1eedbd0-5178-43aa-b906-40df5dab5754.jpg 500_c65f3094-d523-46c1-a065-f3e9f44b1c31.jpg 500_e81f889b-f7ea-4773-91bf-2347eba1919c.jpg

喝喜酒

喜筵结束,客人散去,时间已经到下午三、四点钟了。新郎家既要招待一波又一波来看新娘子的乡亲,又要准备晚上的喜酒。

喜酒是招待本村乡亲的,时间安排在结婚当日的晚上,以流水席方式,当天安排不完次日晚上接着安排。

山东的规矩是女人不能上席,所以妇女们会来看看新娘子,抓把瓜子吃颗糖。男人们会边吃菜喝酒,边抽空找新娘子开几句玩笑话。

喝喜酒的越多,说明新郎一家的人缘越好,所以新郎家不会嫌麻烦,不厌其烦的招待好乡亲。

放电影

我小时候,新郎家一般会在当天找放映队来村里放一场电影。两部影片,先是一部不太吸引人的国产剧情片,之后是当时热映的武打或枪战“大片”,非常之享受。现在人们的娱乐活动丰富了,也没人请放映队了。


听花媳妇

如果说“乱花媳妇”很暴力,那么“听花媳妇”则很黄。

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小伙子,偷偷躲到新郎家的窗户下面,据说还有人躲到床底下或柜子里。待新郎新娘熄灯上床之时,偷听¥@#%&之声,自我感觉很过瘾。偶尔忍不住笑出来被新郎发现,最多只会假装生气把人赶走。第二天,无精打采的新郎反倒会被偷听者奚落一番,还会把听到的内容散布出去。

回门

通常会在结婚三天后,新娘要回娘家看望父母,再住上一段时间。


认门

每年的大年初二是女人带着一家老小回娘家的日子,婚后第一个大年初二是新郎“认门”日,意思是第一次以女婿身份去岳父母家,需要看清楚家住那儿,以后好时常来探望。

认门时,新郎会带两位陪同人前往,谓之“扛篮子”的人(意思是拿的礼物多,让这两人帮忙扛)。

岳父母家会备好丰盛的酒席招待,但是新郎不能大口吃菜,通常会饿着肚子回家。“扛篮子”的人要在酒桌上“忽悠”好女方陪客人,又要保护好新郎。

这一天,新娘村的男男女女会陆续来看新郎,还有好事的男孩会在村口等着向新郎讨烟抽,开一些不知分寸的玩笑(我当年就曾经向某新郎的领子里塞过雪团)。因此,新郎会在宴席尚无结束时在新娘一家的护送下偷偷离开了,让这些男孩们扑个空。


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新婚的各项仪式会很快结束,成为恒久的回忆。新人会很快变为普通人,一切都将归于平淡,开始了为幸福生活努力拼搏的日子,一代又一代延续着,谱写着属于自己一家人的历史… …

500_f60a780f-a607-4f19-a4a5-ff967cc293cb.jpg

500_5b54ffc5-c948-4fe7-87cf-f98c48dc340a.jpg 500_660501f7-586f-4251-9807-bd5daf53de0c.jpg 500_a246afad-9047-42c4-a1c0-b192b640ccca.jpg 500_cd65e4df-091b-4a41-b7b4-ebafce6b34f1.jpg

古代的婚车

在鲁西南的古代,女子出嫁稍微简单一些的是单个牲口拉的“轿车子”。有专用也有临时改装的,用红布覆盖。
500_4268399b-e449-42aa-bf7f-c416ec042b3f.jpg

500_53dd17a3-6a77-436f-9517-69e5b1cef185.jpg

还有一种个头要大一些,四个轮子,名曰“太平车”,当地俗称“大车”。
多由耐沤腐、耐震颤、耐碰撞的榆木、家槐木等硬质木料打制而成,车底、车内帮很厚。两边各有两个感触木轮子,每个轮子都由一段段的弓形厚“铁瓦”围镶着轮边,铁瓦又由若干大铆铁钉深深砸进车轮内圈,十分坚牢,可能是为了耐磨损的原因吧。动力是前面由两三头老黄牛拉着,当时都是土路,路面高低不平,只要大车过去,后面都会留下两道深深的车辙,那个笨重劲是可想而知的,只见车把式一边用鞭子使劲抽打牛,一边“驾、驾”地吆喝,牛是瞪着眼,喘着粗气,撅着尾巴拚命地拉车,但车速总也不高,只有年轻人大步走那么快,“老牛拉破车”可能就是说的这情景,由于四个木车轮子和车轴都是固定的,拐弯时更是费劲。用大车来迎娶新人,路上需要足够的耐心。


500_dce56226-d3dd-418e-a437-ab11c22234a9.jpg

500_03655c1b-4461-48d5-a9b7-8127434ef8e1.jpg

我没有亲眼见过这种大车使用的情景,因为到解放初期就退役了,被地排车、拖拉机代替。记得小时候村里还有几个,在街道的角落扔着,小孩子在上面爬来爬去。去年春节回去找了找,已经不见踪影了。

500_2943dc60-0230-4bfa-aba4-db43a1d764ce.jpg

又找到了保存于鲁西南风俗博物馆内的一顶轿子照片,据称,这顶轿子是清朝保存下来的实物,专门供结婚抬新娘子的。
500_2943dc60-0230-4bfa-aba4-db43a1d764ce.jpg

2011-8-12 12:20:47 上传
下载附件 (191.19 KB)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