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鹰潭青年网络图书馆 2011-12-10

2010年中央领导在谈到经济形势时,说的最多的、不断强调的是“两难”。换言之,就是既要“保增长”,又要“调结构”,而“调结构”更是难中之难。调,肯定会引发各种短痛,但不调,固化的矛盾又会影响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在充分考虑国内外环境的情况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提出了存量和增量并举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即在存量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增量上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浪潮方兴未艾

金融危机后,我们一直在反思,金融危机为什么会从美国开始?美国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刚开始大家都把矛盾集中在信贷问题、金融监管问题上,但在第一轮、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后,由于实体经济、就业状况改善不明显,大家才恍然认识到,美国经济的真正问题是经济结构的问题,是产业升级的问题,是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所以,奥巴马上台伊始就非常重视新能源、医药问题,提出了再工业化,再制造化的概念,确立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并发展面向21世纪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力图在新能源、基础科学、干细胞研究和航天等领域取得突破。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纷纷瞄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制造这几个方向进行集中部署,抢占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可以说,在后危机时代,新一代宽带网络、智慧地球、云计算、系统级芯片等新技术、新应用推动信息产业实现新的质的飞跃。以核能、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开始从技术研发进入产业化阶段,世界能源体系将发生重大变化。以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不断向医药、农业等众多领域广泛渗透,逐渐改变整个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历史表明,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往往会伴随着科技的突破,推动产业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在危机中善于抓住机遇的国家,往往会率先复苏并占据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产过剩危机。这次危机引发了电气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创造了电力与电器、汽车、石油化工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同时大幅提升了机械、冶金等产业的发展水平。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了电子革命,推动人类社会从电气时代进入电子时代,推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第三次革命是电脑的发明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引发了信息革命。而这一次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了以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经济革命即第四次产业革命。前三次产业革命,我国都擦肩而过,丧失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的机会。第四次产业革命刚刚开始,我国和发达国家在技术方面的差异不大,完全有能力抓住这次产业革命的机遇,通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催生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一些新的产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差距。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面对全球性的产业进步浪潮,中国产业发展的压力进一步上升,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受到比较明显的削弱。

出口增长的困难增加。无论从现实的国际环境还是从未来的国际贸易关系看,我国的制造业出口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形势将更加困难和复杂。从近期的国际形势变化来看,美国、欧盟在经济复苏初现曙光的背景下出台了多项针对我国商品的贸易限制措施,其通过“再平衡”转嫁危机的意图非常明显,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数量将明显增加,直接影响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传统产业升级的发展空间缩小。从外部发展环境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智慧地球”、“低碳经济”等发展理念,国际经济结构正孕育着深刻变革。面对全球低碳经济转型的背景,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呈现复合性、综合性、压缩性的特点,推进工业化面临空前的环境挑战。改变不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方式,成为未来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

高端产业技术引进受限较多。在新一轮国际分工背景下,我国依靠外部力量提升技术水平受到来自三个方面因素的限制。一是我国在目前的产业结构条件下,技术装备水平经过多年的引进更新,改善空间已经大大压缩;二是技术贸易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限制,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较长时期,发达国家在进行技术出口特别是高端技术出口时,经常对我国通过附加条件进行限制;三是出于竞争考虑,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往往不愿意将先进技术特别是关键性的核心技术向我国转移。如果我们在自主创新上不能有所突破,我们在未来的国际产业竞争中将处于被动的局面。所以说,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

产业发展受资源环境制约日益明显。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趋势明显,初级产品国际竞争力逐步弱化。传统产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比重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已难以为继,铁矿石、石油、铜、铀等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潜在风险日益加大。要想在国际经济竞争新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必须加快构建创新体系,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赢得先机和主动。

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启中国结构调整大幕

从1995年开始就讲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讲了15年,到今天加了两个字,“加快”,把经济增长方式改变成“经济发展方式”。15年的过程,一方面说明了转方式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也说明转方式非常之难。在中国经济即将走进死胡同和全球产业结构高端化的倒逼下,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酝酿讨论进入决策操作阶段。从2010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到10月份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再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央政策文件不断发出明确的信号,鼓励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这些政策的相继推出表明,“十二五”时期,中国将选择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增长动力将从以往过度依赖外需转向以内需为主,增长引擎将由过去的传统产业逐步让位于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呢?《决定》明确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从相关表述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三个特点。一是需求,应该是代表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有重大社会需求的产业;二是技术,应该是创新技术或有重大技术突破的产业,也就是有新竞争力的产业;三是影响力,应该是不分区域对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的产业。把这三个特点联系起来看,有一个共同之处----新兴产业要从社会潮流、科学技术、经济影响力等三个方面反映经济社会的普遍追求与需求。正是有了这样的灵魂,新兴产业才有了市场、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反过来,这些特点又使新兴产业更有竞争力、更有市场。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的领域具有同发优势、处于同等水平,有的形成了相对完整、规模较大的产业体系,有的示范应用走在全球前列,物联网、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小,甚至局部环节取得领先优势,加上我国特有的巨大市场空间、丰富的人才优势,这些都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具备了抢占国际产业制高点的能力和基础。根据测算,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左右,《决定》中提出的目标意味着5年后新兴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将较目前增长1.67倍,10年后将较目前增长4倍。但如果考虑到中国经济未来十年持续的增长和通胀影响,新兴产业未来实际的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这一数字。若按中国经济每年增长8%计算,5年后新兴产业增加值实际将较目前增长2.92倍,10年后实际将较目前增长9.79倍,新兴产业作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龙头和未来的重要驱动力,将获得空前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