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雷竹栽培覆盖技术校本教材(一)(奉化市溪口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

 雨霧山庄 2011-12-11

雷竹栽培覆盖技术校本教材(一)

目 录

一、 概述

二、 雷笋的营养价值

三、 雷竹的生长特性及对环境的要求

四、 雷竹营造林技术

五、 雷竹林的抚育技术

六、 雷竹早出高产覆盖技术

七、 雷竹秋季出笋技术(二季出笋培育技术)

八、 雷竹病虫害防治

九、 雷笋的储藏与加工

附录

雷竹早出栽培农事历

一、概述

雷竹,又名早竹、早园竹,别名雷公竹,是禾本科竹亚科刚竹属竹种。由于早春打雷即出笋,故称之为“雷竹”,实为早竹之变种。雷竹原产于浙江临安、安吉、余杭、富阳等地,适应范围广。雷竹生长的最适温度是年平均1617℃,主要分布在年降雨量10002000mm的地区。山区、半山区及部分平原的荒滩、缓坡均适宜栽培,而且一年种竹,永续利用。雷竹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散生型竹种,地下茎入土较深,竹鞭和笋芽借土层保护,冬季不易受冻害,食用部分主要为初生、嫩肥、短壮的芽。出笋期主要在春季,是优良的笋用竹种。雷竹需要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湿润、排水和通气性良好的土壤,土壤pH值以4.57为宜。  

二、雷笋营养价值

雷竹是一个优良的食用笋竹种。其笋是我国南方的传统美味佳肴,人称江南第一笋。笋体粗壮洁白,甘甜鲜嫩,味美可口,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的森林蔬菜,深受人们喜爱。

根据南京林业大学和浙江林学院对雷笋营养成份的测定,每100克雷笋含水量89 .95克,蛋白质2.74克,脂肪克0.52克,总糖3.54克,可溶糖1 .68克,热量29 .80千卡,粗纤维0 .55克,灰分0 .86克,磷53毫克,铁1毫克,钙4.2毫克,是粗纤维含量低,水分含氮物较高的蔬菜,是含蛋白质最高的蔬菜之一。

雷笋含有18种不同成份的氮基酸,其种类和含量都在常用蔬菜之首,如胱氨酸、精氨酸、赖氨酸、组氨酸、天酰酸、系氨酸、门冬氨酸、苏氨酸、谷氨酸、脯氨酸、酪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及丙氨酸和甘氨酸等。这些氨基酸均为人体所需要的重要的营养物质,其中酪氨酸有抑制癌细胞的扩散作用。雷笋所含氨基酸种类比猪肉高出一倍(猪肉含9种氨基酸),且单宁,生物碱含量低,味美可口,所以雷笋是一种高效的营养食品。

雷笋含磷丰实,是蔬菜中含磷较高的种类之一。同时雷笋还存在着二种宝贵的抗癌元素,硒和锗含量丰富,对人体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特别是有机锗,目前人们常食的菜肴(鸡、肉、蛋、鱼、鸭及多种疏菜)基本上都没有含这种抗癌的锗元素(香菇中含锗仅雷笋的1/10)。多食雷笋的人们,不易引起身体的肥胖,可减少癌症的发生,其营养胜过许多常用蔬菜,所以雷笋是一种名符其实的山珍食品。

雷笋从土壤竹鞭中生长,病虫危害较少,比其它菜肴的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有害气体污染都要来得少,在外贸出口上一般为"免检"产品,所以雷笋又是一种有机食品、绿色食品。

雷笋是一种富含黄酮素和纤维素的碱性食物,人们日常菜肴中大部分是酸性食物,常食酸性食物血液容易变酸,容易产生疲劳感,胆固醇容易在血管壁上淤积,血液粘度也高,性格出现浮躁型,容易得病,多吃雷笋能使体内酸碱平衡,增加肌肉、皮肤弹性,有利健康,所以,它又是一种保健食品。

三、雷竹的生长特性及对环境的要求

〈一〉 地下茎(竹鞭)的生长

雷竹的竹鞭分布在土壤上层,横向起伏生长。70%集中在525cm范围内,少数分布在30cm以下。一般而言,竹鞭在肥沃疏松土壤中分布较深,而在平瘠土壤中分布较浅。竹鞭在地下纵横蔓延形成网状机构。雷竹的地下茎可分为鞭柄、鞭身和鞭梢3部分,总称为鞭段,都由鞭梢生长而成。

1、鞭梢的生长

(1) 生长过程:鞭梢又叫鞭笋,是竹鞭的先端部分,为坚硬的鞭挥(又叫鞭壳)所包被,尖削如楔,具有强大的穿透力。竹鞭在地下纵横蔓延就是通过鞭梢的生长来实现的。鞭上的侧芽萌发后,芽的顶端分生组织经过细胞分裂形成新细胞,新细胞逐渐分化而成为各式各样的细胞,产生鞭节、侧芽、鞭提、鞭根原始体和居间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又叫生育带或生长环,位于鞭节之上, 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和加大,从而增长竹鞭的节间长度和粗度。在鞭芽萌发抽长的初期,居间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分化和伸长活动小,形成短缩细小、无根无芽的鞭节,叫做鞭柄。鞭柄是子鞭和母鞭分岔的连接部分,从着生点起,鞭柄的直径由细到粗,节间的长度由短到长,节上的根眼从无到有。雷竹鞭柄的较短,一般为510节。

在正常情况下,竹鞭每节居间分生组织是以等同的速度进行分裂增殖,拉长竹鞭的节间长度,并适当加粗竹鞭的直径,推进竹鞘向前钻进。但在竹鞭生长过程中,如遇到土壤阻力,经常会一侧伸长长大,另一侧伸长小,形成两侧不相称的节间长度,竹鞭也随之歪斜扭曲。

顶端分生组织不断产生新鞭节,鞭梢下部各节的居间分生组织不断老化,逐渐停止分裂、分化和伸长,鞭提形成高层,根原始体分化而形成根眼,长出鞭根,并从鞭根基部起逐渐分生支根。竹鞭两侧的鞭根分布与地面平行,成为鞭身部分。

2)生长季节:雷竹的鞭梢生长活动时期一般在笋期过后一个月左右。竹鞭生长时间每年基本一致。从新竹抽枝放叶的5月中下旬开始生长,至10月底大量孕笋,天气转冷逐渐停止生长,生长期在5个月以上,生长最快的是7月中旬左右。

鞭梢生长所消耗的养分来自与其相连的母竹。用P32示踪发现,营养物质总是朝着竹鞭生长方向输导的。竹林生长好,竹鞭中有充足的养分供应,新竹生长粗大、发育健全。在母竹生活期中,砍竹或挖鞭,会切断地下输导系统,引起大量伤流,影响鞭梢生长,甚至萎缩死亡。

3)竹鞭生长与土壤条件:鞭梢生长过程中,土壤条件,特别是质地、肥力、水分等的影响很大。在疏松肥沃的土壤中,鞭梢生长快,1年可达45m,钻行方向变化不大,起伏扭曲也小,形成的竹鞭, 鞭段长,岔鞭少,节间长,鞭径大,侧芽饱满,鞭根粗长。竹鞭在土中的位置正常,宽径与地面平行,窄径与地面垂直,这样的芽在竹鞭两侧,有利于抽鞭发笋。在土壤板结、石砾过多、干燥瘠薄或灌木丛生的地方,土中阻力大,竹鞭分布浅,鞭梢生长缓慢,起伏度大,钻行方向变换不定, 而且经常折断,分生岔鞭,所以,形成的鞭段较短,且多是畸形扭曲,节间短缩,粗细不匀,侧芽瘦小,鞭根细短而曲折,长成的竹子也是短小孱弱。

2、断梢与岔鞭:

鞭梢在生长过程中经常发生折断现象,笋农称之为“秃顶”。冬季鞭梢停止生长后,一般都萎缩断掉,来年另抽新鞭。在生长期内, 有的鞭梢是因抵触到坚硬的物体(如石块、树桩)而折断,有的是伸入低洼积水地而腐烂,也有的是受伤或在挖笋松土过程中伤断。在坡地生长的竹林,通常水平方向断根较少,而在沿坡上下方向断梢较多。

鞭梢生长的顶端优势很强,对侧芽有抑制作用,使之处于休眠状态。但在受伤折断后,附近的侧芽,很快就萌发分化,长出新鞭,称为岔鞭或侧鞭。竹鞭分岔是散生竹的普遍现象,而分岔的位置和岔鞭的数量则与竹鞭的健壮程度和土壤条件有密切关系。在肥沃疏松的土壤中,粗壮竹鞭的岔鞭少,通常是12根,而在多石贫瘠土中的瘦弱鞭段,有时分岔多达56根。

竹鞭的分岔方式,可分为3种类型:一侧单岔(只在竹鞭一侧生一岔鞭)、两侧单岔(在竹鞭两侧各生一岔鞭。)和两侧多岔(在竹鞭两侧,各生有多条岔鞭)。在一般情况下,一侧单岔出现的次数最多,两侧多岔出现的次数最少。

岔鞭的鞭梢沿老鞭两侧以不同的角度继续向前生长。当岔鞭断梢成为新鞭段时,老鞭段逐渐衰老死亡,原来“竹树”的主茎,分生为若干繁殖体,循环蔓延,纵横交错,构成散生竹林的天然更新系统和地下输导系统。在大多数情况下,新抽的岔鞭,越过老鞭而分布在土壤上层。

鞭段长度与断梢次数有关。在新造竹林或肥沃土壤中,鞭梢生长旺盛,断鞭次数少,鞭段较长;相反,断梢多,岔鞭多,鞭段短。

竹笋萌发一般都在鞭段中部。鞭段愈长,壮芽愈多,发笋的机会也多,而且长鞭一般径粗根多,养分贮存丰富。粗鞭出大笋,大笋长大竹。长鞭段长出的新竹,制造和贮存养分,又为该鞭段以后孕笋长竹提供物质基础。所以,长鞭段通常发笋长竹较多,着生不同年龄的竹株。相反,鞭段短,中部芽少,发笋的机会也少,甚至不发笋,而且短鞭段多半瘦小,岔鞭转折多,对营养物质的输导、贮存和供给都不利,即发笋,也容易败退,经常成为无竹鞭段,长成的竹子,一般也较矮小。在竹林培育上,通过松土、施肥、盖土等措施,改进林内和林缘土壤上层的水分、肥力、通气条件,可以促进鞭梢生长,形成粗壮的长鞭段,从而扩大竹林面积和更新复壮老竹林。

3、跳鞭

鞭梢在土中横向生长,有时钻出地面,在阳光的影响下又随即钻人土中,形成弓形,称为跳鞭。跳鞭的露出部分,一般较其相连的土中竹鞭细小而节密,侧芽很少萌发,很少抽根。但它不能随便伤断,否则会割断竹子的地下输导系统,影响抽鞭发笋。在竹林培育上可用上覆盖,加以保护。也有鞭梢出土后,继续向上生长,形成竹秆,叫作鞭竹。一般鞭竹的竹秆基部弯曲,细小壁厚,没有什么经济价值。

4、竹鞭年龄与行鞭孕笋的关系

新生的竹鞭呈淡黄色,组织幼嫩,养分和水分含量很高,为鞭箨所包被,根系生长尚未完善,所含的营养物质含量较少,侧芽发育未成熟,正在充实生长,除断梢情况外,不抽鞭,也不发笋。1年生以后,鞭箨腐烂,鞭色渐深,由黄色转变为黄铜色,鞭体组织逐渐成熟,水分含量下降,侧芽发育完全,鞭根分枝多而生长旺盛,形成强大的竹鞭根系,同时进人竹鞭的壮龄时期。雷竹的竹鞭壮龄时期为24年生。壮龄竹鞭根系发达,吸收营养能力强,内含丰富的营养物质,侧芽饱满,抽鞭发笋力强,数量大,质量好,是竹林中繁殖的主体。竹林中的幼龄竹和壮龄竹绝大部分着生在壮龄鞭上,在林业生产上壮龄竹鞭通常作为选择造林母竹的标准之一。随着鞭龄的增加,鞭色变为褐色或深褐色;鞭体的水分和养分含量锐减;侧芽在长期休眠之后,逐渐失去萌发能力,并有部分开始死亡腐烂;偶有出笋,也是孱弱细小,多半败退死亡。鞭根梢端断脱,侧根和须根死亡稀疏,吸收作用显著下降。这时竹鞭已过渡到老年时期。一般68年濒于死亡。鞭龄变化与鞭根的吸收贮存作用和侧芽的抽鞭发笋能力的规律:出笋率随鞭龄的增加而减少,而退笋率则随鞭龄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在竹林培育上,无论是留笋养竹、移竹造林或移鞭栽植,都必须选用幼——壮龄竹鞭。

竹鞭、鞭根、竹篼及其所生的竹根构成雷竹林的地下吸收、输导、贮存系统,它们交集在土壤上层,形成竹林的地下郁闭。新兴的竹林,地下空间充裕,鞭梢运行自如,生长快而健壮,鞭粗芽肥,竹林生长发展处于上升阶段。随林龄的增加,竹子地下部分不断增长老化,加上老鞭死后经久不烂,鞭梢生长的阻力大,经常出土而成“跳鞭”,或折断分岔。畸形扭曲,因而出笋少而小,甚至不出笋。在衰老竹林中的空地,多半由于地下竹鞭过密过老,失去发笋能力。挖掉老鞭竹花,排除地下障碍,改善土壤的水分、肥力、通气等条件,可以引导新鞭回窜过来,达到复壮老林的目的。

〈二〉 竹杆的生长

竹杆的生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竹笋的地下生长、竹杆的形态建成(竹笋—幼竹生长)和竹杆的材质生长(成杆生长)。

1、竹笋的地下生长。从鞭芽萌发开始到完成全笋雏形生长并出土的阶段称竹笋的地下生长阶段。雷竹的笋芽萌动分化较迟,一般在秋后、冬初或来年初春萌发,所以地下生长时期较短。竹笋出土时间一般在3月底至4月初开始,持续时间为30天左右。按雷笋出土的数量可以把出土时间分为初期、盛期、末期三个阶段。初期出土的笋数量少,养分充足,退笋率低;盛期出土的笋数量最多,笋体健壮肥大,成竹质量高;末期出土的笋数量少,养分不足,笋体弱小,退笋率高,即使长成新竹质量也差。在竹林培育上,应留养盛期竹笋,挖掘初期和末期雷笋,以保证新竹质量。

2、竹杆的形态建成。从竹笋出土生长到幼竹长成,称为杆形生长阶段,又叫竹杆的形态建成。雷笋出土后的整个生长过程本质上是各节居间生长的结果。在杆形生长期间,地下部分也相应生长,竹根系的长度、体积、根幅、干物量和吸收面积都有规律地增长,但含水量则显著减少,这表示组织老化程度增强。

母竹和竹鞭生活力强,贮存的养分丰富,能较充分供应幼竹生长需要的养分,因而竹笋出土率高,生长旺盛,退笋率低,新竹质量好。后期出土的竹笋,由于母竹和竹鞭所贮存的养分已大量消耗而处于“饥饿”状态,因而生长缓慢,退笋率增加,新竹质量降低。在温度适宜和水分充裕的气候条件下,竹笋生长快,易长成杆高、节疏、尖削度小的优质新竹。

3、竹杆的材质生长。竹杆的形态建成结束后,竹杆的高度、粗度、和体积不再发生明显的变化,但竹杆内部的材质生长尚在继续,各部分的组织仍在不断老化成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