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丹道及其理论精微谈

 八景宫 2011-12-11

道家丹道及其理论精微谈

    金丹大道乃是中华民族养生长寿,超能开慧,探索人天奥秘的文化瑰宝。在现代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在人体自我研究中所积累的经验,必将会给科学的第三次革命带来无数的思考和启迪。

    正如德国科学家奥肯所说:"人是自然界发展的顶峰,因此必然把以前的一切囊括在自身之内,正如果子把果树以前的各个发展阶段包括在自身一样。"人是整个宇宙的缩影,人体中蕴含着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过程和信息。而金丹大道正是自古以来唯一能解开这个人天之秘,达到"天人合一"的人体科学。

    金丹大道始于远古时代。黄帝曾问道于广成子。可见,黄帝之前,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修炼金丹大道了。"河图"、"洛书"正是这一时期光彩照人的金丹大道起源的历史记录。开天地人三才整体观模式,也是贯通古今"易学"的原始模型。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易"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但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易"的原理就是一阴一阳的变化,它是宇宙中对立弦一规律的精辟描述。易理是金丹大道的理论基础。掌握阴阳规律,掌握宇宙旋律,掌握人体的节律,是修炼金丹大道的诀窍。

    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把金丹大道的理论推向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他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无为而无不为"是他道德观的根本,又是古典道生术(高功能气功)理论的高度概括。尤其是他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得其一,万事毕。""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等精辟的论述,为修炼金丹大道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经验。

    汉代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尊为"万古丹经王",开创出"丹道"修炼体系,是我国第一部金丹大道理论专著。把人体当作炉鼎,以体内精、气为药物,运用神去烹炼,使精、气、神凝聚互结,产生真种,结成金丹。

    他的《水火匡廓图》最精当的把"丹道"修炼的还丹过程皆包罗在内。舍去其他各卦,而独 取"坎"、"离"二卦。坎为阴中阳;离为"阳中阴",坎离交媾聚合成胎(还丹)来展现还丹的本质和精髓,尤为后世所推崇。

    此后,历代对"丹道理论都不断地予以丰富和发展。诸如:唐代崔希范的《入药镜》,钏离权的《灵宝经》,吕洞宾的《太乙金华宗旨》,五代刘操的《至真诀》,宋代陈抟的《无极图》,张伯端的《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白玉蟾的《紫清指玄集》,元代陈冲素的《规中指南》,张三丰的《玄机直讲》,明代尹真人的《性命圭旨》,清代柳华阳的《金仙证论》等著述,皆是金丹大道历史长河中光辉灿烂的篇章,对"丹道"理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丰富和发展。

    关于"金丹"称呼的由来,众说不一。宋·张伯端曰:"丹之初成也,藉五行以成其用,后则渐以真金养成纯金之体,故通体之光乃金色也,金变日色故光,金象日性故刚,故曰金丹,又曰金仙。"《性命圭旨》曰:"夫金者,坚之称,丹者,圆之喻"宋·翁渊明曰:"极乐净土在西方,西者金之方。

    此中惟产金丹,一粒如黍,其重一斤。释氏饵之,故有丈六金身,妙色身相,盖由金丹而产化也。""金丹"之称谓,可能是由方位、性质、形状而得名。金丹之称如何而来,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对金丹形象和形状的描述,却都是相状黍米相似。"

    《性命圭旨》曰:"直至烟消火灭,矿尽金纯,方才成此一粒龙虎金丹。圆陀陀,活泼泼,如露如电,非雾非烟,辉煌闪烁,光耀昆仑。"宋、夏宗禹曰:"圆陀陀,光烁烁,明了了,活泼泼者,释氏之玄珠有象也。"金丹,道家的称谓,又称内丹,道胎,灵光等;佛称菩提,真如觉性、摩尼玄珠等;儒称仁、无极、圣胎等。诸多称谓不一而同。 
    《悟真篇》曰:"学仙须是学天仙,唯有金丹最的端。"《性命圭旨》曰:"忆知道法三千六百,大丹二十四品皆是傍门,独此金丹一道是修行正路,除此之外,再无别途可以成仙作佛也,故法华会上世尊指曰: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

    关于如何修炼金丹,自古以来皆巧喻多端,隐辞臂语连篇累牍,使学者无处下手。现代《中国道教气功养生大全·内丹》对此作了概括地总结:"内丹功夫则在逆而行之,所谓炼精化气,合三(精、气、神)为二(神、气);炼气化神,合二(神、气)为一(神);炼神还虚,一归无极(道)。"指出了修炼金丹的三个步骤和形成金丹的物质。

    这里的"一"就是金丹。"精、气、神,谓之三元。三元合一者,丹成也。"(《性命圭旨全书·三家相见说》)其实,在实际修炼中,只分"有为"修炼和"无为"修炼两大阶段。正如清·悟玄子《悟真篇直指》所云:"性命必须双修,工夫还要两段。盖金丹之道,为修性养命之道,修命有作,修性无为。有作之道者,以述延命也;无为之道者,以道全形也。

    故金丹之道必先有为,于后天返先天,还我本来命宝。命宝到手后,不为造化所移,于是抱元守一,行无为之道,以了真空本性,直超最上乘妙道矣。""命宝"即金丹。这里明确指出,金丹之道,必须性命双修。首先必须有作有为以修命,达到性命相合,返本还原,结成金丹之后,再转人无作无为以修性,才能"直超最上一乘妙道。"

    《性命圭旨》曰:"始则有作有为者,采药结丹以了命也;终则无作无为者,抱一冥心以了性也。"《悟真篇》曰:"始于有作人怎觉,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道砂,不知有作是根基。"

    我们认为先"有为"后"无为",先修命后修性,是修炼金丹之道唯一正确的途径。元·张三丰曰:"上乘之道,从有为人无为。"我们在《略谈"黍米玄珠"》一文中曾经说过,尽管气功门派众多,功法千千万万,但修炼的目的都是为了从常态转入功能态,从五官感知转入超五官感知,从三维时空转入四维、多维时空,从后天转入先天,从而"返朴归真"达到天人合一,使人体小宇宙适应大宇宙的变化规律。

    产生健康长寿,开智生慧的效果。关键在于"一转",能否完成这"一转",关键就在于"金丹"。所以《性命圭旨》指出:"至人以法追摄,聚而结一舟之珠。释氏呼为菩提,仙家名曰真种。修性者若不识这个菩提子,即《圆觉经》所谓'种性外道'是也,修命者若不识这个真种子,即《玉华经》所谓'枯坐旁门'是也。"

    此论明白指出,无论是修性还是修命,即无论是佛家还是道家,都必须炼出金丹,否则便是"旁门""外道"。至于先性后命,还是先命后性。宋·张伯端在《青华秘文》中有明确论述,"先性故难,先命则有下手之处,譬之万里虽远,有路可通,先性则如水中捞月,然及其成功同也,未容累议。

    金丹之道,自古以来,以心传口授为主至于为何必须"心传口授",宋·白蟾在《紫清指玄集·修仙辨惑论》中有过明确地论述,"修仙有三等,炼丹有三成,夫天仙之道,能变化飞升也,上士可以学之,以身为铅,以心为汞,以定为水,以慧为火,在片饷之间,可以凝结,十月成胎,此乃上品炼丹之法,本无卦爻,亦无斤两,其法简易,故以心传之,甚易成也;夫人仙之道,能出入隐显者,中士可以学之,以气为铅,以神为汞,以午为火,以子为水,在百日之间,可以混合,三年成象,此乃中品炼丹之法,虽有卦爻,却无斤两,其法要妙,故以口传之,必可成也。

    夫地仙之道,能留形住世也,庶士可以学之,以精为铅,以血为汞,以肾为水,以心为火,在一年之间,可以融结,九年成功,此乃下品炼丹之法,既有卦爻,又有斤两,其法繁难,故以文字传之,恐难成也。"此论明确指出,由于三种授功方法的不同,有三种不同的效果,同时也指出了受功人的差异性。 
    强调了"心传口授"是金丹之道唯一行之有效,而又极易成功的方法。《性命圭旨》曰:"至人难遇,口诀难闻。故张叔平云:'只为金丹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殊不知经中口诀自载,大都秘母言子,不肯分开说破,使人凑泊不来。"修炼金丹,古人无不强调师父的作用。

    只有在师父的指导帮助下,金丹之道才简而易行。即使"分开说破",即言"母"又言"子",自己按方法去炼,也是丹道难成,金丹难结,所以历来都是心传口授,并非秘之不传。"道本无隐,而心传极秘。非秘也,非心授心受,不能授受也。口传固妙,而领会难一,况笔乎。是以太上大道,贵乎心传。"(《太乙金华宗旨》)

    金丹之道,世人认为高不可攀,修炼必需三年九载工夫不可,实则金丹之道却非常简易易行,从头至尾没有难行之事,只有持之以恒,即可抵达理想的彼岸。《性命圭旨》曰:“盖金丹之道,简而不繁。以虚无为体,清静为用;有作以成其始,无为以成其终。

    从首至尾,并无高远难行之事。《悟真篇》曰:“赫赤金丹一日成,古仙垂语实堪听。有言九载三年者,总是推迁款日程。”杏林曰:“简易之语不过半句,证验之效只在片时。”紫清真人曰:“只一言贯穿万卷丹经,但片饷工夫无穷逸乐。”

    陈致虚曰:“我以因缘遇圣师,忽于言下大惊疑,方知玄纱无多句,此事如何容易知。”诸多仙真之言绝不欺人。我们在授功中,就有几十分钟,几小时,或在一两天内结丹的。七天之内结丹的可达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由此可证,古代仙真之言确实没有欺骗后人,而是后人自欺其人。

    欲修金丹,首先须明玄关一窍。玄关一窍,乃千古之秘,从不轻传。《灵枢》曰:“不许坐私传之。”《参同契》曰:“深藏守,不传文。”所以丹经中多以队语、暗示、比象等手法加以描述,而又多是“秘母言子,不肯分开说破”。《悟真篇》曰:“异名同出少人知,两者元元是要机。”在宋代以前,玄关一窍是分前后两个阶段,用不同名称来称谓的。

    如:《道德经》“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参同契》:“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金丹四百字》“药物生玄窍,火候发阳炉,成绩卓著交会时,宝鼎产玄珠。”可以说,这是千古以来对玄关作出的最权威的论述。此中的“玄牝,玄牝之门,真人、玄窍、玄珠”都是指玄关一窍。至于为何分而言之,究其因,则在于是不同阶段的玄关。

    “玄牝之门,规中,玄窍”是结丹之前,玄关的名称,即“有为”修炼阶段的玄关(“常有从欲以观其窍”):“玄牝、真人、玄珠”是金丹形成之后的玄关名称,即“无为”修炼阶段的玄关(常无欲以观其妙)。所以老子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的“众妙之门”即我们今天的“玄关一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物混成”即玄关初现时的景象,浑元一气而已。经过“寂兮寥兮”的修炼,凝成一粒黍珠,即金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有金丹大道之名。《参同契注》云:“太始、太素、太极,因有混成,乃混沌也。中有真一之精,为天地之始,为万物之母。”“有混成”即玄关初现“真一之精”即金丹。

    玄关初现,练功中便可见到“天地交泰”、“天人交泰”、“初见真身”等景象,所以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金丹形成之后,便可见到天地分明,山川草木,万物纷纭等情景,所以老子说“有,名万物之母”。故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论,这便是老子的宇宙道生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指此而言。

    宋陈楠《丹基归一论》曰:“一阴一阳之为道。道即金丹,金丹即道也。”由此可知“玄关”就是“道”,老子的“得其一,万事华”就是得此玄关一窍。如《性命圭旨》曰:“祖窍真际,举世罕知,不得师传,俨似暗中射垛。盖视窍者,乃老子所谓玄牝之门。 
    《悟真篇》云:‘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所以紫阳言修炼金丹,全在玄牝,于《四百字序》云:玄牝一窍,而采取在此,交媾在此,烹炼在此,沐浴在此,温养在此,结胎在此,至于脱胎神化,无不在此。修炼之士,诚能知此一窍,则金丹之道尽矣,所谓得其一而万事毕者。”

    《金丹四百字》对玄关一窍阐述得最清:“药物生玄窍,火候发阳炉,龙虎交会时,宝鼎产玄珠。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仅八句,四十字就把玄关一窍生成的物质、处所、方法及玄关形象(遂成玄珠如O黍米”)乃至金丹形成的过程,都概括得无以复加,真乃千古之绝唱!

    古歌曰:借问因何是我身,不离精气与元神,我今说破生身理,一粒黍珠是的亲。(引自《性命圭旨全书》)“身中之药者,精、气、神也。”(《规中指南》)精、气、神是人体生命之根本,是构成性命的物质基础。“药物生玄窍”是说玄关一窍是由精、气、神合和而成,并不是人体中的哪一个具体窍穴,所以说“非凡窍”。

    “非心非肾,非口鼻也,非脾胃也,非谷道也,非膀胱也,非丹田也,非泥丸也……夫此一窍,亦无边傍,更无内外,乃元气之根虚无之谷,则在身中求之,不可求于他也。”(《金丹四百字序》)“然此窍在身中求之,非口、非鼻、非心、非肾、非肝、非肺、非脾胃、非脐轮。非尾癌、非膀胱、非谷道、非两肾中间一穴、非脐下一寸三分,非明堂泥丸,非关元气海,然则果何处也?

    纯阳祖师云:‘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兮不在肾,窍取生身受气初,莫怪天机都泄尽。’且以生身之理言之,父母一念将媾之际,而圆陀陀,光烁烁,先天一点灵光撞入母胞,如此O而已,儒谓之仁,亦曰无极。释谓之珠,亦曰圆明。

    道谓之丹,亦曰灵光,皆指此先天一气,混元至精而言,实生身之源,受气之初,性命之基,万化之祖也。”(《性命圭旨》)这里讲的比较隐晦曲折,其实是返本还原之意。正因为此窍不是“凡窍”,是药物生成所以达摩祖师叫它“虚灵一窍”(引自《达摩宝传》)是很恰当的。

    然则如何得到此窍呢?还是张伯端讲的明白,“乾坤共合成”。而老子的“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合”,魏伯阳的“坎离匡廓,运毂正轴”也是得到玄关一窍最为精当的方法。明代医家张景岳的“凡万物生成之道,莫不阴阳交而后神明见”,讲的更为具体明白,无论动植物还是其它,无不是阴(雌)阳(雄)交而后结胎。

    人体生命活动也是由“性”和“命”两部分组成。性宫在头的正中“上黄庭”古人称之为鼎。头在上属阳。性在先天属阳,在后天属阴,是谓“阳中阴”(离),抱阳而下:命宫在腹的脐下一寸三分处“下丹田”,古人称之为炉,在下属阴。命在先天属阴,在后天为阳,是谓“阴中阳”(坎),负阴而上。

    《黄帝内经》曰:“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于气,命名神内藏。”在师父的“加持”下,回光返照下丹田,使其阴阳极化,阴之精,阳之气,即阴阳精华相合,而产生气光,(“有物混成”),即玄关初现(玄牝之门、规中、玄窍)。吕洞宾曰:“无中生有还丹象,阴里生阳大道基。”由于人的先天素质各异,玄关初现也各不相同:或气、或光、或圆、或球;大小、远近、颜色也都不一而同。

    又极不稳定,时隐时现,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在师父帮助下,很快便凝聚成鸡蛋黄大小的光球(因人而异),不意守下丹田,光球即玄关也不再隐没时,正是“炼精化气,合三(精、气、神)为二(神、气)”的工夫已经完成。

    下手工夫非常重要,务必由师父心传口授。古人的“药老气自散”,“药嫩则不灵”之说绝不欺人。张伯端曰:“是必心传口授,苟或不尔,皆妄为矣。”切记不可追求,“有心守之,终莫有之,无心求之,终见其无。”(《规中指南》)。 
    金丹大道修炼之法本是节节相连,为清楚起见,故分段来说。“龙虎交会时,宝鼎产玄珠”,即指“炼气化神,合二(神、气)为一(神)”这段工夫。

    古人喻神为:龙、汞、日、火、离等,即阳中阴;喻气为:虎、铅、月、水、坎等,即阴中阳。《性命圭旨全书?龙虎图》:“降龙伏虎也无难,降伏归来锁玉关(玄关)。日月分明烹鼎内,何忧不作大还丹(金丹)。”《悟真篇》:“既驱二物归黄道,争得金丹不解生。”

    品洞宾云:“二物会时为道本,五行全处得丹名。”这些说的还是比较隐晦,说得清楚一点的是杏林:“以神归气内,丹道自然成。”白玉瞻说得更明白:“火本南方离卦属心,心者神也,神即火也,气即药也,以火炼药而成丹者,即是以神驭气而成道也。”陈翠虚说得最为清楚明白:“不是灯光日月星,药灵只有异光明(玄关),垂帘久视光明处,一颗堂堂现本真(金丹)。”

    如上所述,练功时内视玄关(即鸡蛋黄大小的光球),由于师父的功力所助,玄关O越来越小,也越亮。小至高粱粒大小时,自觉周身毫毛孔窍呼吸,“万孔生春”,百脉畅流。有的在师父帮助下,直接凝聚成金丹;有的则突然光球变成一圆,中间有形似蝌蚪状的黑白两点(即阴阳鱼),相互环绕盘旋,片刻两点相合,而成一粒黍米,圆陀陀,光烁烁,耀眼夺目,落于下黄庭。“虎归于山,龙归于渊,目光还而精气复,此⊙落于黄庭。”(宋张伯端《交会论》)。此⊙即金丹(玄牝,真人,玄珠)。

    三元合一,金丹已成,圣胎已圆,“命宝”已经到手,“采药结丹以了命”之功已经完成。随之,超五官感知也出现了,诸如内视外透,遥视,预测,思维传感等特异功能。以后坚持练功自己便可调节阴阳,永无病患之忧,所以古人称金丹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

    《悟真篇》:“群阴剥尽丹成熟,跳出樊笼寿万年。”《群仙珠玉》:“一粒餐兮天地寿,死生生死不相干。”但这只是“筑基有成”而已,要想“天地寿”,还必须持之以恒,“炼之而复炼之,炼炼不已”,行“深根固蒂”之功:“炼神还虚,一归无极(道)”。

    “掀翻鼎,踢翻炉,功满也,产玄珠,归根复命,抱本还虚。”《规中指南》)从此以后,便以修“性”为主,以修“命”为辅。开始重立性命,再造乾坤,变种性为佛性,化识神为元神的生命工程。这段功夫一开始是“有为之道”和“无为之道”的交替阶段,所以两道兼而有之,即先有为,继之以无为。《性命圭旨》:“当其阴阳乍合,圣胎初凝,必须常常觉照,谨谨护持。

    如小龙之乍养珠,似幼女之初怀孕。”钟离权云:“胎内婴儿就,勤加温养功,时时照丹肩刻刻守黄中。”练功时首先回光返照下黄庭(下丹田和尾闾之间),即可见到玄珠,意聚天地三元以养之。但要守其自然,顺其自然,即“勿忘勿助”。如此玄珠便越来越亮,辉煌闪烁,活泼跳跃,黄庭内外光芒四射。如果玄珠突然不见,出现其它景象(如山川草木等)千万不要加意寻找,“丹成不须行火候,泥于火候必伤丹。”

    只顺其自然而已。此时玄珠已和本身浑元一体,穿行于四肢互骸之间,出入有间无间,“遨游三空”,也不知庙在何处,只见山川草木,楼亭殿阁;翻山越岭,穿山过海;万物纷纭,仙来佛往,龙飞凤舞等万千景象,玄妙之境 层出不穷。万物信息源之而来,随着功夫不断深入,还会依次见到黄光,金光,白光(慧光),五彩光,紫光和“五气朝无”、“三花聚顶”等景象,标志着功夫的进程。

    练功过程中要“无视无听,抱神以静,”景色会更加奇特玄妙。这绝非幻景,也绝非梦境。但不要追求,作到不惊不恐,不喜不忧,不急不除者不惧,去者不留,一切顺其自然听命于先天本命元神。他的智慧广大无边,是你的第二位师父,领着你走完修炼的全部过程。对先天元神不要疑惑迷惘,只有顺应先天,才能返回先天,回归于自然,返朴归真。 
    宋?张伯端《青华文秘》:“盖心者,君之位也。以无为临之,则其所以动者。元神之性耳;以有临之,则其所以动者,欲念之性耳。有为者,日用之心;无为者,金丹之用心也。以有为反乎无为,然后以无为而莅正事,金丹之入门也……今则徐徐划除,主于气质尽而本元始见,本元见而后可以用事。无他,百姓日用,乃气质之性胜本元之性,善反之,则本元之性胜气质之性。

    以气质之性而用之,则气亦后天之气也;以本元之性而用之,则气乃先在之气也。气质之性本微,自生以来,日长日盛,则日用常行,无非气质,一旦反之矣,自今以往,先天之气纯熟,日用常行,无非本性矣,此得先天制后天无为之用也。”

    达摩曰:“有字佛(一般经文)是假,无字佛(本命元神)是真。”又曰:“人人有卷无字经,不是纸笔墨写成。展开原来无一字,昼夜四时放光明。”“无字真经是本性。”(引自《达摩宝传》)“放光明”即金丹,“无字真经”即本命元神。“经者,径也。”元神是无为修炼时的领路人。

    圣胎具足天地三元之后,便会破壳而出。练功中会见到:玄珠慢慢开放成一朵莲花,有一婴儿端坐在莲花心上,与你的相貌一般,形体如光洁的白玉,身缠紫色彩条,由下而上,慢慢升入上黄庭(泥丸宫)。佛称“法身”、“实相”,仙称“赤子”、“婴儿”。古人称此为“婴儿现形”,或谓“真人居上界”。

    自此以后,皆行无为之道。练功时“持空入静,余皆自然”而已,谭长真曰:“婴儿移居上丹田,端拱冥心合自然,修到三千功行满,凭他作佛与升仙。”古人称此为“身外有身“。《规中指南》:“身外有身,犹未奇特。虚空粉碎,方露全身。”此时要精参细悟,努力明白元神的意图,绝对服从,听其指挥。不急不躁,不烦不恼,保持心情愉悦舒畅。

    功夫至此,已进入了“真阴真阳”不断合和显真的高级层次。其实这种运化在圣胎形成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那时的玄关没开,练功还处在黑暗阶段,分辨不清而已。金丹形成之前,是摄万归一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实现,是由阴阳不断极化来完成的。“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动归静兮静极动,阴阳精合太极中。”玄关O出现,是阴阳精华“阳中阴,阴中阳”集聚于太极中央,合和为“皇极”的表现;再继续内视玄关O,光O不断地由大到小,直至圣胎形成,也是由阴阳精华即真阴真阳,经过多次运化凝聚才实现“由万归一”而成圣胎。圣胎形成,慧眼已开,转入四维时空,又重见一个新的天地。出现万物纷纭等景象,即老子所谓的“万物并作”,这是“一而生万”。

    “遨游三空”时的万物,即无论是动植物,还是建筑物,仙,佛等,都源源不断地纷纷往上黄庭(玄关即天根)输送信息(灵光),或直接从太阳穴钻入人体内,“各复归其根”,这是又一次“摄万归一”。《道德经云》:“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下殆。”我们已经分析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关就是天地万物之根。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练功到虚极静笃之时,便见到万物纷纷进入天根(玄关)归根复命,这是道的规律,不了解道的这一规律炼功就要出偏故曰“凶”,掌握了道的这一规律就能来者不拒,无所不容,达到无漏境界,与万物同根,与天同体,与道合一。

    道可长存,没身不殆。这段话,讲的就是圣胎形成之后一而生万,又摄万归一的过程。“摄万归一,一而生万;再摄万归一,一而生万;……”以至无穷次的反复运化,“其聚则一,其散则万。以至生生不已,化化无穷。”(清黄元吉《道德经注释》)就是道的常规。按照《皇极化运图》来说,玄关就是皇极胎壳为皇,胎仙为极。宋邵康节《皇极经世书》:“至大之谓皇,至中之谓极。” 
   “至大”者,可弥漫宇宙,包罗万象;“至中”者,为无极的全息,是生化万物之源。由此而论,新的天地万物为皇,而胎仙是皇极中的皇极。练功,就是真阴真阳在皇极即玄关,不断运化,不断生合返真中进行的。以后练功还会见到,从玄关生出无数的大小不一,颜色不同的宝珠,埋在山中,地下,或撒在水里……不要可惜,听其自然。不久又会摄宝珠而归一边遨游,一边摄取。

    山中,塔内,天上地下,屋里水里……到处摄取;然后又摄慧眼而归一;摄“净瓶”而归一;摄“塔尖”而归一,……直至“无天无地,无人无我”,还仍然摄气光而归一。此时,只见四维上下,“光兮气兮一乾坤”。天地万物,一切形物质皆在以前的合生生合的运化中逐渐消失,连自身也不复存在,只有灵知而已。无边无际的气光,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向头顶“金线”聚集,并能听到悦耳的钟、琴之声等所谓的天音。

    只觉得自己是沿着S形的路线周而复始地在气光中成螺旋状运转,整个乾坤混沌一片。“合生生合混沌生,通化渺溟亦通化”(《元极秘录》)“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百字碑》)均指此而言。

    《清静经》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形无其形者,身空也;心无其心者,心空也。心空无碍,则神愈炼而愈灵;身空无碍,则形愈炼而愈清,直炼到形与神而相涵,身与心而一,方才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者也。”古仙曰:“形以道全,命以术延。此术是窃 无涯之元气,续有限之形躯。无涯之元气,是天地阴阳长生之精,灵父圣母之气也;有限之形躯,是阴阳短促浊乱,凡父凡母之气也。故以真父母之气,变化凡父母之身,为纯阳真精之形,则与天地同寿也。(《性命圭旨》)

    “太极,皇极,无极”是天地万物从“无”生“有”,从“有”返“无”生化运变规律,也是金丹大道修炼的整个过程。《道德经》曰:“知其雄(阳),守其雌(阴),为天下奚(玄关)。为天下奚,常德不离,复归婴儿(圣胎)。

    知其白(真阳),守其黑(真阴),为天下式(归根复命)。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混沌)。知其荣(荣贵),守其辱(污浊),为天下谷(如水流归之深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道)。朴散则为器(神明),圣人用之,则为官长(万灵之主),故大(道)制不割(伤害)。”

    老子的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金丹大道从“无”生“有”,又从“有”返“无”的整个修炼过程,也是古往今来对金丹大道修炼,从方法到过程,从德到道,作出的最完满、最精确的总结。正如清黄元吉《道德经注释》云:“始而从无入有,继而从有归无,终则有无不立。此所以由太极而归浑朴,返本还原之道得矣。”此即为老子的这段话作注而言

    金丹大道,简而不繁,易行难知,深奥无穷:含有无之变,合和阴阳之妙,隐循德以求道之法,顺天地道德自然规律,道德互根,自然运化,返朴归真。愿有志之士,早遇真师,以修此道,健体强身,开慧生智,共探人天之秘。今“直泄天机于世”,愿此中华文化之瑰宝在科学的殿堂里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造福人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