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3窟西壁北侧《文殊变》 尺寸:143x200cm
西壁门北侧《文殊变》绘于西夏时期。它无论从绘画水平还是艺术价值来说,是敦煌石窟同类题材中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西夏时期宗教艺术水平所达到的成就。 文殊菩萨,在佛经中释迦牟尼佛的胁侍菩萨,专司智慧。大乘佛教称之为“智慧第一”,在佛教图像中,常与“德行第一”的普贤菩萨并列在释迦牟尼佛两旁。《文殊变》在敦煌石窟中始见于初唐,现存132铺。 榆林窟第3窟的这一幅《文殊变》不象以往所表现的以狮队象群和人海组成宏伟的画面,而是描绘了大小10余人,衬托以秀丽山川和茫茫云海构成神秘的山水风光。文殊师利菩萨手持如意,安祥地坐在青狮上。月轮般的身光和头光,衬托出文殊师利在画面的中心地位。文殊菩萨形象丰腴、俊雅、坚毅、沉静。身上的衣带随风飘起,轻轻地坐在狮背上,婀娜多姿,宛然一位温文尔雅、慈祥的贵妇人的形象。象征智慧、威猛的青狮足踏红莲,步伐劲健。为文殊师利牵狮的人称为“昆仑奴”。在唐代壁画中,昆仑奴多为面部扁平、眼大唇厚、鼻孔朝天、肤色黝黑、卷发等。而此幅壁画中的昆仑奴已变为虬髯胡服的西域武士。在文殊菩萨周围所描绘出的有头戴通天冠、冠带长垂、身穿青绿大袖皂袍、披巾、束绿色裙、佩璎珞,俨然中国帝王形象的帝释天;有高冠峨峨、捧持财宝的类似道教星官的毗那夜叉;有象道教中“铁拐李”的婆薮仙。他们神情怡然、错落有致地簇拥在文殊周围,仿佛在波涛滚滚的海上,在云雾茫茫的空中,疏疏落落、飘飘荡荡,汇成了渡海行列。自公元十一世纪西夏建国后,统治者大量吸收中原汉文化,尊孔崇儒、仿中国官制、仿中国年号、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贤才、行中国法令。历史记载的社会现实在壁画中得到了充分地反映。 画面远处的背景中,群峰耸立、奇石突兀、山峦楼宇,隐现于环山烟云之中。这便是《华严经》描绘的文殊菩萨的道场—清凉山,传说中国的五台山就是文殊的道场。此幅《文殊变》以大幅的水墨山水为背景,奇峰突起、雾锁山腰,古刹隐藏于幽谷、彩虹横跨于山峦,一道灵光从山洞中射出,使得所描绘的仙山琼阁愈显神秘而幽静。大山大水体现了这一时期山水画技法的最高成就。整幅山水画构图采用中国画传统的透视方法—散点透视,将不同角度的人像和景物在同一平面和空间中自然地表现出来,体现了画史中所记载的“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的意境。 从绘画的技法来看,整个画面都是在强调线描的造型作用和追求线描的艺术效果。敷色简略,只加轻微的晕染,同时大量地运用了素白底色和白描手法,闲雅清淡中又显现出华丽的气势。线描中有表现丰满而有弹性肌体的铁线描;有表现衣服转折有致的折芦描;有连绵多变的兰叶描;有表现丝绸光滑细致的行云流水描;有表现头发飞举飘扬的高古游丝描。所有这些线描清晰流畅,一气呵成,堪称古代山水画的杰作。
榆林窟3窟西壁南侧 尺寸:133x204cm
普贤菩萨盘坐在六牙白象背上的大莲花座上,白象脚踩大莲花。菩萨、天人、天王诸神前护后拥飘行在云海之中。普贤身后祥云环绕,远山重叠,天宫楼阁,显隐其间。在普贤左侧云海渺茫的山崖上,唐僧身披袈裟,双手合十,弯腰向前,遥望普贤,虔诚谒拜。唐僧身后,完全猴形的孙悟空亦双手合十,抬头仰望,向普贤致礼。师徒身后有一匹白马,马背上备着莲花鞍具,满载一大包袱经卷。这幅图像似唐僧取经东归,路过普贤菩萨居处,向普贤遥望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