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灵大学的鹰与马(图)

 Z教授的e 2011-12-12

 

都灵大学的鹰与马 

 

    两尊英格兰黑色大理石雕塑,左边是一只飞鹰,右边是一匹奔马,一直默默地矗立在意大利都灵大学的校门前。多少年来,它们代表着都灵大学迎接着一批批的新生和来客,它们成了都灵大学的标志,甚至校徽上也是这两尊雕塑。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思维习惯,飞鹰代表搏击长空,鹏程万里:奔马代表一马奔腾,马到成功。反正都是吉祥的,有意义的。在校门前矗立这两座雕塑,就是校方要鼓励学生像鹰一样搏击长空,像马一样奔腾向前。

    可是,如果让了解都灵大学历史的学者来告诉你,当初大学创始者们在校门前矗立这两尊雕塑的初衷,我们会大跌眼镜,原来根本不是我们想象的那回事。

    那只飞鹰不是代表搏击长空,鹏程万里,而是一只被饿死的鹰。当初,这只鹰也雄心勃勃,为自己制订了飞遍全世界的宏伟目标。为了这个理想,它苦练各种飞行本领,可是却忘记了学习觅食的本领。当鹰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飞遍全世界的能力时,它就踏上了征程。可是,只飞了5天,因不会觅食,它就在途中饿死了。

而那奔马也不是一匹千里马,而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当这马来到人间后,开始在一个磨坊主家里干活。它嫌主人给它的活多,太累,就乞求上帝给它换一个人家。于是,上帝把它换到了马夫家。可没几天,这马又嫌马夫给它吃的饲料不好,就又乞求上帝给它换主人。上帝又把它换到了皮匠家,皮匠给马的活儿不多,吃的饲料也好,可是没过几天,这马就被皮匠杀了,剥了皮制成了皮制品。

饿死的鹰、剥了皮的马,颠覆了人们心目中“鹰”和“马”的形象,但却时刻警示着我们:学习的出发点到底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一只没有生存技能的鹰,纵有远大的理想、飞翔的技巧,但最终的命运却是被饿死。一匹不愿劳动、只图享受的马,绝成不了千里马,只会被剥了皮。

学会生存、学会劳动应该是人们学习的最基本的目标,当然也应该是我们教育的最基础的内容。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忘了教育的本来面目。脱离生活、空中楼阁式的教育应该停止了,想一想都灵大学门前的鹰和马吧!

    都灵大学的创始人把这两尊雕塑放在大门口,就是要提醒师生们,不要像饿死的鹰那样,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一定要学会劳动和谋生的本领;也不要像被剥皮的马一样,贪图享乐,害怕艰苦,这山望着那山高。只有不怕吃苦,踏踏实实地干,才是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

都灵大学是意大利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是由一批学法学的学生创办起来的,在国际上也颇有声望。这所大学没有因为历史悠久而守旧,从该校毕业的学生,总能迅速在社会上站稳脚跟。而这要归功于这所大学有别于其他大学的办学方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设立新的学科,从而更好地为社会输送有用人才。而这,又同校门口的两尊雕塑有关。在学校里,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这样一种理念:真正能把人们从饥饿、贫困和痛苦中解救出来的,是生存和劳动的知识与技能,而不是不切实际的理想和知识。

    罗素说:“教育就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使人生愉快的必要条件是智慧,而智慧可以通过教育而获得。”窃以为,好的教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学校里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二是培养学生树立做一个有用的人的理念。这两者合起来,就是培养有人生智慧的人。然而,在当今许多大学里所设立的学科,是脱离社会需要的,毕业的学生是好高骛远的,有理想有抱负,却没有踏实干事的精神;有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却缺乏吃苦坚持的精神。这种人一到社会上,就像都灵大学校门前的鹰和马一样,很快败下阵来。

    当年的北大才女崔瑾作为北大国际关系专业的毕业生,去申请百度的职位,那时百度才刚起步,跟她说要来的话只能做前台。崔瑾答应了,并坚持做了下来,现在,她已成为一名首席执行官。

    学习的智慧,做人的智慧,说到底,就是教育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办学者必须有的,也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懂得的。(杨新元

《 光明日报 》(2011年12月12   12 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