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舍得话说楹联(二)

 诗书333 2011-12-12
舍得话说楹联(二)
时间: 2011-02-24 21:47 来源: 作者原创 作者: 舍得之间 点击: 127次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继续谈一下楹联吧。在讲座开始前,说一下“重出字”的问题。

因为昨天,在舍得9群有朋友问到诗词联中所用的重出字该怎么用的问题,例举的是王维的《鸟鸣涧》这首诗: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看这里有两个“山”字和两个“春”字,所以发问。在前期舍得做近体诗讲座时,讲过炼“重出字”的问题。诗词曲联这类格律文体,虽然凝练是其基本要求,但还是允许有重出字的,甚至,重出字有时还是特别出彩的表现手段。但是有一个前要求,就是所重之字,必须是有所“关联”。要么是意象间的逻辑关系,或者是修辞的需要如对比等,要么就是为了语气的需要而重出。关于重出字,近体诗要求比较严,词略差些,而曲对重出字,甚至重韵字要求都比较宽松。曲类词,却更流俗,曲是不忌重韵的。

王维这首诗主要突出的是一个“静”字,用花落及鸟鸣之声,来比衬空山之静,进而扣合起句的“人闲”之态。大的环境是“春山”,我怀疑后两句是作者有意把第二句的“春山”二字分配到第三第四句之中了,进而形成一种紧凑的脉络联系。其实,对于王维的这首诗还是争议比较大的,主要争议是在这“桂花”之上了,春天怎么可能有桂花呢?(各种解释很多)。还有他的体裁的问题,若按近体诗看,“春山空”这明显就是个三平尾哦。而且起句“人闲桂花落”和结句“时鸣春涧中”都是属于特拗句。这样在平仄上很拗的一些诗,在唐时,尤其是中前期还是比较常见的,那是近体诗成熟初期。五言诗中常有特拗之句,且多在首句上(那时起句限制很少),七言则很少见。因为古诗以五言居多,常继承有魏晋遗风,有时为了表现某种高古之意,有意拗之。初学者可以了解这些,便于赏析,但尽量不要模仿这种“拗”。

现在,我们还是说我们的楹联吧。提起前面说的重出字,我这里也举一个特殊例子,是一个比较有名的楹联哦,如下:

长长长长长长长
长长长长长长长

看这联里重出字重的,一重到底,呵呵。这个联是为某豆芽店题的门联,大家可以试着默读一下。长长长长的用来用去只是一个字,反映的却是丰富的语言含义。那就是希望豆芽越长(zhǎng)越长(cháng)哦,豆芽长了,斤两就足了,又好吃又好赚钱,是吉祥祈福的意思。在这个联里是利用汉语的同形多音字的特点,既表达了联意,又构成一定的趣味性。因为楹联用途的广泛性,所以,趣味性,也是楹联的主要表现特点之一。

我们不妨还可以看一个趣味联:

吃的是老子,穿的是老子,一生到老全靠老子
唤不灵天尊,拜不灵天尊,两足朝天莫怪天尊

这是有人为挖苦道士写的一幅联。要是按律句严格看,三仄尾三平尾全出来了,当然要被拍掉的。但是,其整体读来,语句还是比较通顺的,其节奏感更多依赖的是句子的排比关系。以加强的是一种大局的节奏感,不拘于句子间的细致刻画了。我们说楹联用语,需用律句,也就是应该遵守诗语那样的平仄规范。但是,这不是绝对的,对于趣味联,机关联一类的楹联,是不做那样强行要求的,大体上平仄分布通顺就可以了,只是要求联脚必须上仄下平,这一点是必须死守的。

我们可以平和地看待“律句”之律,律,其实不可以看做是限制人们语言的死的框架,所谓的“律”,其本质意义体现的是一种语音上的节奏感,因为这种节奏感的存在,即使你在心里默读,也能感觉到一种起伏有致的韵律美。而这种谐趣之联,对平仄放宽,其目的是为了不影响其“谐趣”的主旨,也更多适用在寻常朋友间逗趣取乐或文字游戏之中。其时,大家都图的乐子,你板个脸来纠正人家的格律,是不是很煞风景啊?为人礼仪上最须注意的教养是---不做气氛的破坏者。

楹联律之宽窄的讲究,其实多与此有关。楹联之所以如此普及,爱好者多,也概因这种“不拘”的存在,这反映了楹联“俗”的一面。反过来说,如果你做的联,既趣味横生,又在格律上无可挑剔,达到一种雅俗共赏的高境界,那不更是两全其美吗?

好。下面我就对楹联所需要的平仄格律具体说一下。

仅限于趣味联或机关妙趣等游戏范畴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我们可以了解其“通俗”的一面,我们更要追求其“雅”的典藏所在。所以,有必要对楹联所应遵守的格律有清楚的了解。遵守不遵守是你的选择自由,但是,对这种知识的了解却是我们应该做到的。楹联的平仄对仗,是为了声调的和谐悦耳,是为了在声韵方面完善楹联的美学境界,使其具有一种声韵上的谐调美,进而对联意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无形中会增添一份喜爱。如果你花费了半斤脑汁写出来的联,结果被人读起来别别扭扭的舌头和牙齿总打架,谁还有兴趣去看你的联意是什么?被一眼瞥之,又被一手扔之,那何苦呢。遵守好联的平仄规则,是做好楹联最基本的一步,千万不可忽视。

在舍得的系列讲座中,我们讲过近体诗,讲过宋词,最初涉及的,都是声韵和平仄。楹联这种体裁,与诗词同出一脉,律诗里的律句形式,也就是所谓的平仄谱,同样适用于楹联。我们在讲近体诗的时候说过,任何近体诗的句型只有四个,所有近体诗的句子之平仄关系都离不开这四个。它们是:

(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看,(1)和(2)自然就构成了一付联的平仄形式:

(1)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

同样,(3)和(4)也构成了一付联的平仄形式:

(3)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还说过,七言律句去掉前两个字,就是标准的五言律句。那么,就成了:
(1-)仄仄平平仄=
(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

这样几种平仄格式,就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的正格,也是七言及五言联律的正格。为了方便记忆,可以再列出来一下:

七言(1)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言(1-)仄仄平平仄=
    (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

短句楹联中,以五言句和七言句为最多,而短句联对格律要求又最严。五言句只是七言句的减前两字,所以,我们以七言为标准来说一下。律句是需要有“纪律”的,不能违规。律句的规矩是什么?很重要的二条是1,不能形成“孤平”,2,不能形成“三仄尾”和“三平尾”。

我们注意上面这几个句式,我们要注意的是它们的第二第四第六字,必然会构成“平-仄-平”或“仄-平-仄”这样的关系,也只能构成这样的关系。否则就不是律句了,也就是拗了。因为,所谓律句的律,就是以两个字为一个声韵节奏点的,这第二、四、六字,都是在节奏点上,所以平仄在这里一定要间隔开。也就构成了声韵的起伏效果。我们还知道一句话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说的也是这意思,强调在这第二四六句上要使平仄错落开。

楹联用句,既然和诗律是一样的,那么,诗中的“拗救”是否也适用在楹联的句子中呢?因为面对很大一部分的听众都是喜欢楹联却对诗词格律不很熟悉的初学者,所以,舍得在这里再简要地复习一下格律的“拗救”问题,然后再说明,近体诗中的拗救,是否适合楹联句中。

我们在这里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叫“孤平”?好多人对“孤平”的概念认识不清,通常的说法是“除韵脚之外,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就是‘孤平’”,网络上有很多学习资料上也是这么说的,也有不少“老师”是这么教课的。其实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至少是不确切的。我试举一个例子“平仄仄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子算不算孤平?按前面的说法,那就不算了。其实,这也是标准的“孤平”。所谓孤平的概念很简单,就是“两仄夹一平”。句中只要有一个平声字前后都是仄声字,那么,这就是“孤平”,记住,这是“孤平”的标准概念。

很多人含糊不清的是“孤平”和“拗句”二者的区别及关系。大家经常争论某个句子是否构成了“孤平”,其实多数情况下,大家争论的不是有没有“孤平”的存在,而是这句里的“孤平”是否构成了“拗句”。我们前面说了,律句(七言)中的音韵节点在第二、第四、第六字处。那么,这三处出现“孤平”(按我说的定义之“孤平”)情况就值得注意了。出现在第二字处,比如“仄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子,算不算孤平?

算!因为这里的前三字是“仄平仄”,符合“孤平”的定义。但是“孤平”出现在这里,是不构成拗句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句之中,结尾那字的音节是最重要的,不论押韵不押韵,那个字是全句的“音重”所在。那么,第二字离这个尾字中间隔的好远(相对的),第二字的音节如何,对它的影响微乎其微,可以不予考虑。所以,即使这里出现的也是“孤平”,但是是可以不计的,是可以被忽略的。

同样因为这个道理,七言律句的第一字,不论是平是仄,都没关系,这个第一字的平仄是可以自由选取而不受限制的。还比如刚才举例的这个“仄平仄仄平平仄”。第一字用平声字是正格,但是这里使用了仄,构成了“孤平”,但也没关系。这个“孤平”离韵脚(或句脚,在联中称“联脚”)太远,不算病。所谓的“一三五不论”里的“一不论”就是这么来的。

那么,“孤平”之平字,出现在第四字处呢?因为离句脚近了,就不能忽略了。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子,如果第三字的“平”换成了“仄”,那么,“孤平”就出现在第四字这里了。这必然对句子的声韵顺畅产生影响,所以,这样的句子就是“拗句”了。这第三字一换,就出“病”了,那么,所说“一三五不论”里的“三不论”在这就不好使了吧?请记住这个句形---“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是不适合“一三五不论的”,其余所有句型都是可以的。这里如果实行“三不论”必然造成“形成拗句的孤平”。刚说了,七言句的第一字随便选,平仄都没关系,是吧?但是五言句的第一字就不允许这样随便了。因为,五言句是七言句减去前两字,五言里的第一字,相当于七言句的第三字,你如果一随便,就容易“孤平”而拗了,是违律行为,要遏止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对应的五言句是“平平仄仄平”,记住,这里的第一字,只能是平。

对于“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子,有人说了,第三字你不让“不论”,那我写诗(或写联)的时候,我需要放那里的,就是个仄声字怎么办?我就喜欢这个字了,不想换。可这样又会出现“孤平”,该怎么办?那只有一个无奈的办法了,你依旧使用你喜欢的那个仄声字吧。就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孤平出现了。这时,为了挽救这样的拗句,,你必须把第五字由原来的仄声字换成平声字。不然第四字的孤平太孤单,让第五字换个身份来陪伴一下它。这样就变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用这样的变换来补救,诗学术语上叫“拗救”,这样,通过本句中字的平仄的变换来“拗救”的,叫“自救”。近体诗允许“自救”的,那么楹联用句,也是可以“自救”的,联用诗语,都是律句,照用不误。

但是提醒一句,“拗救”过来的句子,毕竟属于吃药后痊愈的病人,能不得病不是更好吗?尤其是对于短句的楹联,总共就那么短短的两句话,你还拗来救去的,你再没词啦?补丁很明显,不算规范也影响声韵美的。对此我只能说,允许,但不推荐。

在七言句中,“孤平”发生在第二第四字的位置,我们都说了。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孤平”出现在第六字的位置上,看这样的句子“平平仄仄平平仄”。也就是正格的第五字本该是和第六字并肩为平的,可是它被变成了仄。那么,第六字就被“孤立”了起来,变成了“平平仄仄仄平仄”,这又形成了“孤平”。

查了一下百度,百度上对“孤平”的解释是---“仅出现于上述类型的平韵脚句中”;它指的是孤平只出现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子中,其实是错误的概念,大家不要被它误导。“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仄脚句中,同样会有“孤平”出现,而且会造成更严重的拗句。说它严重,是因为这句自己都救不了,而需要对句来救它。因为这样的句子必然是一联中的上句,所以,在近体诗的格律中,可以通过改变下句的第五字(由仄变成平),来补救它,这样的“拗救”方式,我们叫它“对句救”。在诗中这样的对句救是允许的,但是,在楹联中,是被禁止的。

正规的讲,楹联不允许有这样的“对句救”的存在,这就是楹联之所以是楹联而不是诗的区别之一。前面说了,联用诗语,遵守的是诗律的,诗可以而联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对句救”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下一期讲座时再具体说明吧。今天就讲这些吧,感谢各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