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能力目标:品味小说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不同角度探讨主题 难点: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一、导入 二、复述故事情节 三、探讨主题: (一)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 1、本文涉及到哪几个人物? 2、这群艺术家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 3、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为什么? A)琼珊? ——朴实单纯,有理想,有追求。 B)苏艾? ——真诚善良,热情直爽,坚强开朗,乐于助人。 C)贝尔曼? a、初见贝尔曼 形象一(外貌描写)(正面): ———一个穷困潦倒,消沉失意,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老画家。 b 、 再见贝尔曼 形象二(语言描写)(正面): ——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c、重见贝尔曼 形象三(语言描写)(侧面): ——人格升华:具有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 提示: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应单纯看作者笔墨的多少,而应看其在全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 4、主题得以表现: 贝尔曼是艺术区穷苦人的典型代表,揭示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二)、从探讨题目的涵义入手 最后的常春藤叶 1、对琼珊而言: A.表层义:叶子的飘落 B.隐喻义:生命的飘逝 思考:琼珊仅仅因为病魔就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2、对贝尔曼而言: A.表层义: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的最后作品。 B.隐喻义: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思考: :贝尔曼画出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是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3、主题得以升华: l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艺术家的热爱他人,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象征。普通的叶子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比期待了二十五年的杰作更有价值。 (三)、从结尾情节的逆转入手 1、符合生活逻辑吗? (1)琼珊是画家为什么没有识破最后一片叶子是假的? (2)老贝尔曼突然去世可能么? (病情发展的必然) 2、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 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 (性格发展的必然)----请找出前文伏笔 3、结尾处揭示了叶子是假的,前文中有暗示吗? (“贴” “在风中不飘动”等) 4、结尾情节逆转: l 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精神) l 主题得以揭示 四、欧亨利式结尾及语言 1、欧亨利式结尾: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2、语言:幽默、风趣、俏皮 示例 略 五、课堂小结 六、拓展延伸: 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 却没有实写,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贝尔曼顶着风雨画常春藤的细节再现出来。 七、板书设计:(见课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