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的思考---自私·虚荣心·理性·良心·贪婪·忌妒·吝啬·节制·贪婪

 秀水拖蓝 2011-12-13

人性的思考---自私·虚荣心·理性·良心·贪婪·忌妒·吝啬·节制·贪婪

自私是人的天性

        西方圣哲苏格拉底告诫人们:“德行不出于钱财,钱财以及其他一切公与私的利益却出于德行。”自私的人正是在“一切公与私的利益”上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精心为自己打算。他们不仅把钱财看得比德行还要重要,严重时甚至不惜用钱财去践踏德行。自私正是对德行的背离。况且自私的人并不仅仅只著眼于钱财。自私的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是否对自己有利”,并按只对自己最有利的方面去行动,这就是他们全部生活的基础。

      自私的人为了攫取个人的私利而绞尽脑汁,但又千方百计企图将自己的本意掩藏起来。他们察言观色,经常揣度别人是否发现了自已的秘密。人们的闲聊,他也怀疑是在背后对他的议论。因此内心深处总是得不到安宁,所以自私的人以病态的居多。贺拉斯说得好,自私的人必定也是焦虑的人,因为他生活在焦虑之中,所以就决不会自由。

      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爱占小便宜,贪图蝇头小利,是其主要特征。从多抽一支烟到白吃一顿饭,都要在心里来回谋划。例如吃完饭付账,他会连连地说:“我来我来!”并且急急的将手伸进内衣口袋使劲的掏,生怕被别人抢了先,但就是不见把钱掏出来。等到别人拿了钱去付账,他这才拿出钱,而且一定要抢过去推让一番,以便证明他的所谓诚意。这种事做一两次尚可,时间长了就难免要被人看穿。不过这种人既要占便宜,又要顾全脸面,故伎依然要重演下去。他们善于玩弄小聪明,看似得计,其实常被人在背后窃笑。自私的行为,总离不开“刁巧”二字。

      因为自私表现在个人利益上,所以自私的人多吝啬。虽然他们当中有些人的善心并未完全湮灭,但是他们宁肯出力也不会拿出钱财去帮助他人。他们不仅对外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对自己也同样苛刻,把铜钱看得比磨盘还大,因此多被人看不起。他们的行为最多只能得到他人的同情,但很难有真正的朋友。

      自私和贪婪有著原则上的区别。自私只在与自己利益相关的范围内表现出来。例如三个人分十个苹果,他想的是如何能得到四个。而贪婪的人则想著如何将十个苹果全部独吞。自私的人以占小便宜为目标,一旦得手便窃窃自喜。而贪婪则得陇望蜀,欲望永无止境。从一个铜钱到一个王国,他都不择手段要据为已有。不过一般来说,他们于人、于社会都不会有什么大的妨害。

      自私是人的天性,就像贪吃是人的天性一样。自私是一种坏的行为习惯,但还不是邪恶。贪婪才是邪恶。但是这种坏的行为习惯如不加以克服,则很可能从损害他人的利益开始,到损害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发展成贪婪。甚至偷盗、敲诈、造假骗人,化公为私,直到更大的犯罪,以致被人所不齿。后者虽然不属于自私的范畴,但却是自私意识的延伸。这种人机关算尽,也许得逞于一时,但最终被命运抛弃的一定更多。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他们用的是阴谋诡计,无耻骗术。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的克服自私这种坏的行为习惯,提升自己的理性,锻练自己的意志。尽管和自私割裂是痛苦的过程,但是一个立志高远的人,如果不能首先做到这一点,任何有价值的接近真善美的目标都是难以实现的,并且终将被自私所拖累。正如苏洵所讲的,“为一身谋则愚”,而且多私者必不义,到头来不仅使自己一生美好的愿望付诸东流,而且很可能自己搬的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虚荣心是人的天性之一

        我深信,世上决不存在不恋慕虚荣的人。街头流浪儿会因为多讨得一枚硬币而向同伴炫耀;幼稚园的孩子会因为老师的一句夸奖而嘻笑颜开。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认为只有“使君与操耳!”其实不过是用刘备来做陪衬,标榜的正是他自己。曹操雄才大略,自视甚高,可偏偏碰上一个不长眼的杨修,一而再、再而三地当众道破他心中的玄机,使他的虚荣心受到伤害,以致遭到杀身之祸。而杨修之死,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虚荣心所招致的呢?

      但是对于一个有良知的人,虚荣心会使他有意识地克服自身的许多弱点。生性粗鲁的人会学得彬彬有礼,心胸狭隘的人会学得慷慨大方,轻浮的会学得自重,自卑的会学得振作,懒怠的会学得勤奋,邋遢的会学得卫生……爱好虚荣的人,为了证明自己比他人更能干,会学习多种技能;为了能得到比别人更多的荣誉,会加倍努力地工作。适度的虚荣心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增加色彩,对学习和工作有所促进,但终不能长久。

      因为虚荣心毕竟和进取心不同。虽然虚荣心也是对于赞扬的渴望,并在一定的时期和阶段作出努力,向他人证明自己的价值,使自己和他人具有可比性。但是当虚荣心一旦得到满足,就会飘飘然起来,所以炫耀常常是虚荣心的表现形式之一。例如有些年青人,不顾自己的经济条件,穿衣必求名牌,实在不行,买件冒牌货也是好的。尽管心里明知道是膺品,总还是不忘时时将商标露一露,以显示自己的身分。所以虚荣心追求的是一种并不存在的或者不可持续的光荣或荣耀。而进取心则是为了达到事业上的某个目标而作的锲而不舍的努力,虽然它的目标也有阶段性,但它必定具有持续性,而且是踏踏实实的,一丝不苟的。即使预定的目标一时无法达到,也绝不会弄虚作假,欺蒙世人。

      虚荣和进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过我们也很难界定一个人的行为究竟是受进取心的激发还是被虚荣心所驱使。只要这种行为对个人和集体都是有益的,就应该得到肯定和支持。妄加区分这个人的行为是虚荣,那个人的行为是进取,都是极端错误的。

      然而虚荣心也决不是小人之心。小人心是以欺诈为手段,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肮脏目的。小人心的本质是损人利己,是卑鄙无耻。而虚荣心往往与人无害,虽然免不了与吹嘘为伴,但一般来说,它只是希望在他人眼里比实际的更好,比条件相仿的人更加优越。它用来相比较的目标,总是更优秀的品质,更卓越的成就,更优裕的条件。不仅尽力去仿效,如果条件许可的话,也会实实在在地去争取、去创造。适当的虚荣心理,可以鞭策一个人不断地进取,所以虚荣心不可一概否定。

      虚荣心是人的天性之一。对于一个头脑发热的人,适当泼点冷水也许是需要的,但是冷水毕竟不宜多泼,所以我们才强调教育人应以表扬为主,表扬正是为了满足一个人对于虚荣的渴望。它可以鼓励进步、激发热情,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出更多的成绩。

      但是虚荣不可以脱离实际,过度膨胀的虚荣心很容易走向它的反面,以致采取不道德或者不合法的手段,去攫取自己想要得到而得不到的东西,从而走上罪恶的道路,这样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

理性是人性的集中表现

        理性是人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人和动物之间的根本区别。人和动物都是按照大自然提供的条件生活的,所以都是合乎自然的,但是人又具有动物所没有的逻辑、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和思维活动,所以人又是合乎理性的。如果人失去了理性,也就是失去了人性中最基本的东西:道德、正义以及法律和舆论的约束,那么人一定要比任何动物更加凶恶、残忍、贪婪和暴虐。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以及他们的许许多多的帮凶和追随者,就是一群丧失理性、披着人皮的禽兽。他们虽然也有知识和能力,但不是将它们用于社会进步,而是用在了个人最狂妄的目的。

      理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人在幼年和少年时代的善是肤浅的,局限性很大,而且善仅代表理性的一部分,因此做父母和教师的应有计划地从人的幼年就开始对他们进行基本的理性教育,也就是做人的基本伦理教育和道德教育。但是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对于基础理论教育的要求不断深入,而在家庭和学校中,对理性的教育却有逐渐弱化的趋势,其后果现在业已显现,如果不能及时扭转,其后遣症是不能低估的。

      理性健全的人,会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认识到理性的作用和力量,从而有意识地加强自己的理性并且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理性领域里向各个方向发展,逐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但是现代社会过份强调自我的作用,盲目追求自爱意识和自我价值,从而放松了对理性的向往,甚至对反理性的行为视而不见,不但不予以斗争,反面唯恐避之不及,这实在是一种恶劣的纵容邪恶的表现,其本质也是反理性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潘朵拉的盒子,装着人性的弱点,潜藏在我们的意识之中,愤怒就是其中最活跃的一种。在它的驱使下,最容易做出过激的举动。如果没有理性的监守,在这些弱点变成行动之前予以克制。我们的人生必将遭受更多的挫折。有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错事和蠢事,正是由于当事人理性的薄弱,从而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也是我们需要特别反省的。

      理性是知识和经验综合作用的产物。理性虽然深藏在人的内心深处,但是在针对某个外部事物时,总会自觉地显露出来。理性的光辉反映在对客体的善。一个有理性的人,总是将自己和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他所做的一切,都有助于社会和他人,而不会损害社会和他人。即使是完全属于个人的私事,他也会考虑到对社会和他人可能产生的间接影响,从而有所节制。知识有助于理性的增长,但在处理日常事务和社会活动时,经验则更为重要。

      理性存在于任何人的心中。只有丧失理性的人,不存在完全没有理性的人。理性不是孤立的,就像圣人的心中也会受到欲望的干扰,恶人心中也时或有理性在闪烁。在人的心中,理性和欲望的争夺无时不在。我们说一个人有理性,是说他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理性战胜了邪恶,而一个丧失理性的人,则是邪恶在他心中起着主导作用。

      人的理性树立了他的尊严。作为一生下来就注定要在社会中生活的人类,只有理性才能使他在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并在一生中将他的业绩和光辉留在人间。“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天地悠悠,人生短促,让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积累起知识和经验,做一个有健全理性的人。

良心是一个最具群众性但又最不可捉摸的品性

      原始社会没有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法律,处世的唯一准则就是良心。现代社会虽然法律多如牛毛,但除了对簿公堂,人们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还得凭藉良心。

      古往今来,“凭良心办事”的原则代代相传,历尽几千年依然被奉若圭臬,可见其永恒的魅力所在。

      在人性当中,良心是一个最具群众性但又最不可捉摸的品性。良心的本质是向善的,但它又因一个人道德标准的不同、知识层次的高低和信仰上的对立,以及所处的地位和立场的悬殊,对于良心的界定就表现得千差万别,使得在对具体物件的认识上,甚至水火不能相容。例如德国法西斯把它们的行为说成是“纯洁和优化人种”,日本法西斯则是为了“大东亚的共同繁荣”,这就是它们的所谓良心。实际上,它们的这些灭绝人性的暴行,和我们所说的良心的本意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它们不仅是反道德、反良心、而且是反人性的。

      良心的向善是与生俱来的,任何一个未启蒙的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直觉区分简单的是非善恶。正如孟子所说:“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话看起来不免唯心,认知总是通过实践、通过学习才能得到的,怎么可能不虑而知呢?其实我们一般说与生俱来,意思是指孩子在没有系统学习之前,就具有的知识。良心的实质就是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者说肯定是、否定非,肯定善、否定恶的能力。由于孩子出世以后,父母的说话和行为就不断在他们脑子里留下印象,就是一个贼,他也绝不会对孩子说,做贼很光荣,你将来也去做贼,恶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要求孩子将来学好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之初,性本善”的说法,是符合实际的。随着知识的积累,理性的增强,良心向善的动力就愈坚决,就愈有能力抗拒邪恶的诱惑。所以良心需要理性的培养,知识的灌溉。

      然而,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和恶人的挑唆,假如意志不够坚定,一旦使良心失守于邪恶,就可能肆无忌惮的去制造罪恶。即使如此,从小就铭刻在心灵深处的良心也不会完全的湮灭,于是就不可避免的要时时受到心灵的谴责和煎熬,无法得到平常人能够得到的安宁。有些罪恶是在昧着良心的情况下做出来的,一旦良心发现,将会折磨终生。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是有良心的呢?这个问题看起来抽象,但是说到底也是很具体的。所谓的良心,无非是人的本份之心。人从出身开始,毫无疑问心是向善的,但是我们现实的社会,基本上是一个以利益为基础的社会,因之人的思想也就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化,慢慢发展成以自我为利益的中心去看待周围的一切,去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了。所以说,如果一个人能始终保持着不做损害社会的事,不做损害他人的事,在考虑自己利益的时候,也兼顾到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与人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常怀感恩之情,常存宽容之量,信守诚实之本,这样的人,我认为就是一个有良心的人。

      但是,我们还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有良心的人,而且要不断的使它更加净化,更加深沉,更加完美,如此方能面对诱惑而保持纯洁本色,面对邪恶而凛然不为所动。

      良心,是我们心中的佛祖,是我们心中的上帝,是我们心中的神。良心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贪婪会给人带来无限痛苦的地狱

     美国开发初期,地广人稀,地价甚廉,当时土地的出售,是以一人一天所跑的范围为准。

  因此,有一个人付了钱就开始拼命奔跑,从清晨到中午,此人丝毫不敢休息,惟恐稍有松懈就损失了一些土地。到了黄昏,眼看太阳就要下山,如果跑不回终点就要前功尽弃,因此,他开始不要命的狂奔。

  但是哪里想到,当他费尽千辛万苦跑到终点时,人也立即倒地,气绝身亡,卖主只好将他草草的就地埋葬,而所占的不过就是一棺之地。 

      在目前的生活中,你是否正为一些目标在狂奔?能不能停下来自我整理一下,思考一下,为何要如此操劳?有没有可能做一些调整?生命应该可以活的更好,不是吗?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回生命呢? 贪婪是一种会给人带来无限痛苦的地狱,它耗尽了人力图满足其需求的精力,可并没有给人带来满足。

忌妒是心灵的野草

      一群魔鬼为了提升业绩,企图以名利、情欲、恐惧、死亡来试探一位道行甚高的隐士,但一直都没有得逞,每个都无功而返。

  魔王知道了,想一显身手,对这一群魔鬼说:“你们这些方法都太肤浅了。退到一边去,看我的!”

  魔王走近隐士身边,轻声的说:“你的同门师弟已经当上了大主教,你听说过没有?”

  霎时间,隐士庄严肃穆的面容,罩上了一层嫉妒的阴影,魔王的诡计成功了。   


      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当你看见别人成功,或别人拥有我们所没有的机会时,心中是否有不满的感觉?甚至怀忌在心,久久不得释怀?嫉妒之心却往往成为我们性格上的致命伤。让我们能以宽广的胸襟接纳自己、欣赏别人,因为那才能使我们真正得到快乐。 忌妒是心灵的野草,它妨碍健康的思想生成。

小处吝啬也是学问

吝啬被人们普遍视为人性的缺点,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小说中,吝啬的人一般都是反面角色,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应该可以当选吝啬鬼的代表。有人在南北文化的比较中,也把南方某些大城市人的吝啬当作不可饶恕的小辫子,抓住不放。但现在都市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生活潮流,就是主动追求吝啬。

  小处吝啬,大处大方

  “吝啬”一族有着共同的特征:小处吝啬,大处大方。他们的收入颇丰,但商场打折时总能见到这群人蜂拥而至,路边淘宝店里不乏他们的身影,讨价还价成了购物的乐趣,半个小时能磨10元钱就如一场战役的胜利;不过,衣橱里却也不难见到阿玛尼、宝姿等价值不菲的名牌;有时间坐公车的不会打车,可以自己做饭的不会下饭馆,宾馆里的免费用品一件不落地悉数收入囊中,饭店里的附赠纸巾也进入“用不完兜着走”的行列;但是,请客吃饭时会大方地买单,朋友聚会绝对最快出手;他们会掏四五百元看一场芭蕾舞剧,花五六千元报一个商务英语培训班。

  看上去“吝啬一族”仿佛是个矛盾的结合体,这些自相矛盾的行为背后的心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吝啬为了提高生活品位

  在心理学上吝啬描述的是个人对自己的金钱、财物、力气、能力、时间、知识等过分爱惜的一种特殊态度,是一种极端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吝啬一族”似乎改写了“吝啬”的内涵,“只选对的,不买贵的”成了新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的成熟。省小钱不可能发大财,吝啬小钱的过程本身其实是为了获得生活的乐趣,讨价还价是乐趣、公车上的市井闲话是乐趣、商场里的拥挤喧嚣带来了压力宣泄的乐趣、淘宝店里的小东西唤起了童年回忆中的乐趣……

  物质生活达到一定层次,金钱不再是衡量生活水平的惟一标准,也不再是人所追求的惟一目标。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在“吝啬一族”这里有了新的诠释:钱是获得高水平生活的前提,但不是终极目标,省钱不是以牺牲生活为代价,而是享受生活的一部分和基础。每件物品、每件事对每个人来说具有不同的价值,人们衡量价值的差异决定了他愿意投入的成本的多少,这是带有实用主义性质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征。比如,教育培训会带来长远收益;人际网络价值很难用金钱来衡量,它的建立和维护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和用心经营。在这些领域,金钱不能作为衡量价值的量尺。在另一些场合,人们对愉悦、快乐的期望很高,花钱是为了快乐。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幸福感在经济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现代人内心中对生活快乐幸福的追求,与表面上的新吝啬主义也就完美地统一起来了。

  投资要量力而行

  要真正做到合情合理的“吝啬”,也是一门学问。要以优质生活为目标,在大处投资、从小处节俭。要有详实、合理的理财计划,既要继承节俭、仔细的美德,也要为整个生活做一个合理的规划,在保证正常生活开支的同时,有意识地储备教育、医疗、住房、保险等资金,该花之处要肯花,该花之时不心疼。

  对人际关系的投资要量力而行,不同的人际关系要求是不一样的,与客户是利益关系,与同事是利益的共同体和竞争体的结合,与好朋友是志趣相投,与亲人是血缘关系,每种关系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与交往范围,有时需要用钱,有时花很多钱却未必是好事。总之,合理、适度的“吝啬”与细致、有方向感的大方相结合,就会成就生活更多的意义和乐趣。

节制长乐

     《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饮食男女,是人的天性和基本欲望,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然而人的欲望总是不断伸张,要求愈来愈高的。舔糠及米,妄视思淫。连孔夫子也不能不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不过幸好色的口子一直没有被打开,但食之风却愈来愈盛,滋生出一批又一批饕餮之徒。所食之物更是层出不穷,从陆地吃到海洋,从地底吃到天空,不仅败坏著社会风气,而且腐蚀著人的意志。暴饮暴食,还会严重地戕贼健康,所以贪图口福之人常会招致意想不到的疾病。所以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说:“美食并不忠实于自己的身体,沉溺于味觉是不忠实自己生命的表现。”因此,食色虽人所必须,但节制尤为重要。在营养普遍过剩的今天,节制饮食和怡享天年,在本质上已经是完全一致的了。

      节制不仅仅局限于食色的范围,在所有生活和工作的领域,都有需要讲究节制的地方。《礼记》所云:“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都是讲的节制。我们平常讲的“欲速则不达”,也是从反面阐明节制的必要。即使我们对于事业上的追求,目标也不宜一下子定得太高,否则达不到目的,就会挫伤自信,带来长久的负面影响。因此还是以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为好。好高骛远者看似颇有雄心壮志,但碰壁比侥幸成功的机会更多。

      所以节制的人总是比较安全,心灵也容易得到自由和宁静。特别是能够在关键时刻节制自己,坚持以理性控制自己行为的人,都是有智慧的人。在他们内心深处,能够理智判定自己生命的价值应该定在什么位置上,并以此作为自己生活的起点和确立奋斗的目标,所以他们总是更容易得到满足和成功。

      节制的要点是有度和不过份,一切正常的合乎道德的欲望都不在节制之列。没有人能完全摆脱美食锦衣的诱惑,但这要与自己的收入相称。而且食不可过饱,要讲究均衡营养,这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对过度膨胀的欲望,则必须得到适时的节制。但节制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不然欲望会冲破一切理性的束缚而任意泛滥。正如俗话所说,交桃花运的人,原子弹都不能使他清醒。理性和兽性之间,往往只有毫厘之差,这就要看意志的力量了。

      只有在理性指导下的生活,才是有节制的生活。只有有节制的生活,才能始终有快乐相随。节制长乐!

关于贪婪

贪婪不只局限于对金钱的欲望,对权力的渴求同样可以唤醒内心深处贪婪的本性。贪财的人不因得到财富而满足,恋官的人也不因得到禄位而遂愿。贪婪者的心犹如宇宙中的黑洞,无论什么东西只要进入它的范围,就会瞬间被吞噬,而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并立即做好吞噬新猎物的准备。

      贪婪的基础是自私。初始的愿望也许只是顿有所餐,夜有归宿,但是这种人永远不会向后看,当衣暖食饱以后,他就会羡慕并且希望超过那些生活得比他更好的人,所以贪婪之徒经常处于浮燥的状态之中,心灵无法安宁。

      贪婪者内心的道德善,随着欲望的增加而减少,而恶念则一次比一次更加卑劣。欺骗只能谋取少量的钱财,攫取巨额财富必须施展大的阴谋,所以贪婪是恶行的催化剂。没有一颗贪婪之心不希望从石头里榨出油来,如果尸骨也能炼出银子,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将它们投入溶炉。“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这正是一切贪婪之徒的画象。有人认为贪婪之徒必是凶狠丑恶、无所不为之徒,这是毫无疑问的,尽管他们中的有些人戴着一付道貌岸然的假面。

      一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势,以种种莫须有的理由为藉口,或小题大作,或藉故找茬,势无忌惮的敲榨勒索,没皮没脸的鱼肉百姓,这种人不仅为社会所不齿,而且终究要受到正义的制裁。

      贪婪的人并不会因职业而改变贪婪的本性。乔叟在《赦罪僧的故事》中惟肖惟妙的刻划了一个以布道为宗旨的圣徒,他一面谆谆告诫贪财是罪恶之源,一面却在谋划怎样从受教者身上搜刮更多的钱财:“哪怕她的孩子就要饿死,我也决不放过。”我们要特别警惕那些表面上的正人君子,在他们冠冕堂皇的后面,常常隐藏着丑恶的灵魂。“不知耻者,无所不为”,仁慈和凶狠,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随时可供选择的面具,善良的人常常被他们所欺骗。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对财富的向往都是丑恶的,其界定的准绳是他获得财富所使用的手段,一切用正当的光明磊落的手段获得的财富,无论多少都是干净的。财富本身并不是罪恶,只有不义之财才是罪恶的渊薮。

      贪婪像水面上扭曲游动的蛇,搅得人心绪不能平静。如果一个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就等于一座墙垣已经坍塌的城池,失去了对任何邪恶防御和抵抗的屏障,随时都可能在利益和感官刺激的诱惑下崩溃。

      贪婪虽然可以在理性和意志的力量下得到暂时的遏制,但终不能长久。只有从心灵上彻底战胜它,才能得以永恒。虚怀若谷方可无忧无虑,对需求的自足,才会远离烦忧。

      “飞蛾性趋炎,见火不见我”,贪婪之徒终究不会有好的下场。愿所有希望灵魂得到安宁的人,远离贪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