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国的兴衰与干部政策

 宇宙新边疆 2011-12-13

赵国的兴衰与干部政策

齐庆民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封赵籍(赵烈侯)为诸侯立国。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共存在181年。

它的疆土主要在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北有林胡、匈奴、东胡、楼烦等游牧民族的威胁,东有强齐,南有悍魏,西有虎狼之秦,附近还有一个国小但强悍的中山国(白狄族,据说是中亚来的白人)。赵国无论从疆土、人口、实力上来看在战国初期都是比较弱的。(三家分晋,魏国最强。)赵武灵王的祖父赵成侯时,魏将庞涓攻赵,兵围邯郸一年。他的父亲赵肃侯22年,魏国败赵军,取平邑新城(今山西朔县南),俘虏赵将韩举。秦军败赵军于河西,杀将军赵疵,取离石、蔺(今山西离石一带)。赵肃侯去世,魏惠王联合楚、秦、燕、齐五国率精锐部队数万人来参加葬礼,实为图赵。总的来说,在赵国立国到赵武灵王这近八十年的时间里,在与邻国的争雄中,不占优势。

赵武灵王即位后,前317年,三晋与齐、燕五国联军攻秦,秦国大败联军,斩首八万。这次惨败使年轻的的赵武灵王痛定思痛,奋发图强。大胆进行军事改革,向北方的游牧民族学习,实行胡服骑射。赵国在六国中率先组建起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在前307年至前296年的十二年间,赵国西破林胡、楼烦、北灭中山,拓地千余里。改革成功,赵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的强国之一。赵武灵王在信都(今邢台)的信宫大会天下诸侯,诸侯莫敢不来,俨然春秋五霸再现。秦昭王的即位,竟然是赵武灵王向秦国施压的结果。他还把自己得力大臣楼缓派到秦国任秦昭王的相国。赵武灵王、赵惠文王,直到赵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的长平之战惨败,六十多年里,赵国走上了强盛的顶峰。

赵国的强盛和人才的汇集密不可分。服务于赵国的人才有以下几个特点:数量大、质量高、品种全、不断线。东方六国的八名将(出自贾谊的《过秦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赵国有其二。战国四大名将(《千字文》中有一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即白起、王翦、廉颇、李牧),赵国有其二。

不完全名单:

公子:平原君赵胜;

武将:乐毅、田单、赵奢、许历、庞暖、廉颇、李牧、司马尚、贾偃、赵括、苏射、王容、傅豹、赵茄、扈辄、赵葱、颜聚;

文臣:肥义、楼缓、虞卿、蔺相如、毛遂、公孙龙、仇液、郑朱、魏加、楼昌。

赵国这个时期用人的政策可圈可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唯才是举,不论贵贱。

     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赵孝成王之叔。在诸多的公子当中,赵胜是最贤明的。他喜欢结交宾客,门下的宾客最多达到几千人。赵惠文王元年,平原君被拜相,其后“三去相、三复位”,前后相赵近半个世纪,历经惠文王、孝成王两朝。

平原君是嫡亲的王子,虽非长子,但是贤明,且羽翼众多,这应当是重点防范的对象。晋献公杀尽诸公子,造成“晋国无公族”,为以后的三家分晋埋下祸根。在秦以后的历朝历代,骨肉相残的惨剧不绝史书(秦二世把兄弟姐妹统统杀光。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明朝把宗室当猪养。做得最好的是清朝)。但是,平原君不仅安然无恙,而且多年身居高位,不能不说赵惠文王父子的大度。平原君本人也是个伯乐之才。因征税事,赵奢杀了他的门客,他举荐赵奢为大官。门客毛遂一席语带讽刺的话,使他对毛遂青眼有加,委以重任。

大名鼎鼎的蔺相如本来是赵国宦者令(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地位卑微。当大官后,廉颇还鄙视他,“素贱人”,并且“不忍为之下”。赵惠文王从缪贤的举荐中得知蔺相如是“勇士”、“有智谋”,丝毫不计较蔺相如的出身,马上召见,印证了缪贤的评价,确信蔺相如有勇有谋,能不辱使命,当即委以重任,“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凯旋后,封为上大夫。最后官至上卿(相当于相国,蔺相如终生没有做过相国)。蔺相如在赵国朝廷身居高位几十年,直到长平之战失败那一年才去世。

名将赵奢初做赵国的田部吏(征收田赋的小官),收租税,执法如山,依法处置平原君家抗租事宜,杀平原君家主事者九人。平原君大怒后发现他是个人才,向赵惠文王举荐。被任命为治理全国赋税的总管。赵奢管理全国的赋税后,国家赋税因之公平合理,百姓富裕,国库充实。后来被任用做将军,多次打败秦国。赵奢被封为马服君,地位与廉颇、蔺相如相当,后人列为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

名臣虞卿(《虞氏春秋》的作者)本来是个跑江湖的,“游说之士也”。穿着草鞋,掮着长柄笠去游说赵孝成王。赵孝成王第一次见面,就为之倾倒,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第二次见面,就任命为上卿,故号为虞卿。

许历在阏与之战时仅为一名百夫长,在战斗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候,求见主帅赵奢。说:“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采纳了许历的主张,利用有利地势,居高临下,俯击秦军,秦军大败。阏与之围随之解除。此次战役,使秦遭受了一次大挫折,多年不敢轻举妄动。战后,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许历为国尉。“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写诗赞道:“许历为完士,一言犹败秦!”《军戎·从军诗五首》)

毛遂自荐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此处不再赘述。

二、争当伯乐,不嫉不妒。

有据可查的,平原君举荐了赵奢、毛遂;赵奢举荐了许历;缪贤举荐了蔺相如。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1、魏国,庞涓与孙膑。同门几乎嫉杀,九死一生的孙膑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次击败庞涓,造成了魏国的衰落。2、齐国,邹忌与田忌。相国邹忌害怕功劳大的田忌夺其相位,进谗言逼走田忌,田忌逃亡楚国。3、魏国,须贾与范雎。范雎出任秦相,辅佐秦昭王,上承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皇、李斯统一帝业,是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国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极有建树的政治家、谋略家。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曾高度评价范雎对秦国的建树和贡献:“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他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被须贾诬陷,相国魏齐迫害,几乎丧命。4、楚国,昭阳与张怡。魏国人张仪不被重用,投奔楚国令尹昭阳。张仪被诬陷,逃亡秦国,任国相。在张仪的谋划下,楚国几乎亡国。5、吴国,费无极、伯嚭与伍子胥。伍子胥本是楚国世家,被费无极陷害,只身逃往吴国,主国政,率军攻破郢都,楚昭王逃走,掘楚平王墓。后伯嚭馋杀伍子胥,吴国灭亡。

三、引进人才,委以重任。

赵国不仅善于发现本国的人才,还做出惊人之举,把外国的人才引进来。

乐毅是燕国的名将,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齐国几乎亡国。其实乐毅的身世很复杂。乐毅是魏国名将乐羊的后人,因灭中山国之功,被魏国封于此地。中山复国后,乐家又成了中山国人。赵灭中山,又成了赵国人。赵武灵王时,乐毅就崭露头角。赵武灵王死,避祸来到魏国当了大夫。出使燕国,被燕昭王挽留,封为亚卿(仅次于上卿)。乐毅知恩图报,重创齐国,齐国仅剩两城,由齐将田单据守。燕昭王死,燕惠王中了田单的反间计,解除了乐毅的兵权。乐毅惧,投奔赵国。赵惠文王大喜,用之为相。“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尊宠乐毅以警动于燕、齐。”赵惠文王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史记·赵世家》)

乐毅的老对头田单是齐国的名将,又是齐国的宗室,离间计调走了乐毅,火牛阵击败了敌军,危机关头保存了齐国的宗社,功莫大焉。战后,迎立齐襄公,受封安平君。赵国又瞄住了田单,重金把他挖到赵国。

乐毅和田单,两个对手,都到了赵国,可见赵国君臣的气派。

除此以外,秦国的相国、穰侯魏冉也曾任赵相。赵惠文王十八年“魏冉来相赵”。(《史记·赵世家》)

不仅引进人才,还输出人才。赵武灵王的大臣楼缓入秦,任秦国国相。

    赵国的人才政策在赵惠文王时期精彩纷呈,令人叫绝。到了赵孝成王时期,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一、迷信客将,得不偿失。

    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6年),为了与燕国作战,平原君提议以地易将,赵以割让济东三城五十七市邑为代价,请田单出任赵将。赵奢坚决反对,认为赵国不是没有人可以担当此任。田单是齐国人,不会为赵国出死力。此年夏,田单率赵军反攻燕,拔取中人(今河北唐县西南)等三城。又攻取韩国注人(今河南临汝西)。“齐安平君田单将赵师而攻燕中阳,拔之。又攻韩注人,拔之。二年,惠文后卒。田单为相”。(《史记·赵世家》)总体上得不偿失。

二、一意孤行,任用赵括。

因成语“纸上谈兵”而出名的赵括,用现在的标准是“四化”兼备的干部。革命化——名将、高级干部赵奢之子;知识化——勤奋好学;年轻化;专业化——兵法专家。“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连老父亲都辩不过他。如此优秀的儿子,赵奢并不看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为将,赵军必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知子莫若父!蔺相如也清楚知道赵括只是个参谋人才,不是帅才。“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奢知道,蔺相如知道,秦国也知道,就赵王不知道。在长平前线,秦军遇到廉颇老将的乌龟战术时,一筹莫展。(三国时司马懿对付诸葛亮也用过)就开始使坏,派间谍游说赵孝成王身边的人,“廉颇畏敌避战,秦国就怕赵括。”于是,赵孝成王力排众议,命赵括为赵军主帅。此时赵奢已死,赵括的母亲闻听大惊,一看拦不住,就说:“大王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有什么闪失,我可不能吃挂落。”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赵王还是不听。赵括到了前线,秦国的主将也由王龁换成了百战名将白起。白起对赵括,犹如猛虎搏兔,胜负立现。赵军被围困四十多天,粮草断绝,赵士卒“阴相杀食”。赵括亲自出战,被秦军射死,赵军大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白起坑赵军四十万。这次战争,赵国损失士卒近五十万,壮者尽死长平,元气大伤。长平之战是秦并六国中的一个转折点,打开了东进的大门。三十多年后,赵国灭亡。

三、用人之短,毛遂殒命。

赵孝成王十年(公元前256年),燕国攻赵,取昌城(今河北冀县西北)。赵王命毛遂为帅御敌。毛遂大惊,坚辞未遂,兵败身死。

毛遂是舌辩之士、急智之才,搞外交是把好手,指挥战斗怎么能行?但赵王认为,会说话肯定也会打仗,就像以前任用赵括一样。即便是现在,仍然存在对人才一叶障目的现象,一俊遮百丑。在用人时,一会年轻至上,一会学历至上。一说年轻,恨不得到幼儿园去找。一说高学历,就是博士、院士。术业有专攻!全才几乎没有。

还有人是缺乏自知之明,在一个行当干出了一番名堂,踌躇满志,认为行行通。大刀阔斧,拓展事业,施施然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有的一蹶不振,有的头破血流,有的前功尽弃,令人扼腕。

四、宠信佞臣,颇牧无功。

廉颇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率军征战,守必固,攻必取,几乎百战百胜,威震列国。长平之战后,廉颇和平原君指挥邯郸保卫战(公元前259年。此年正月,未来的秦始皇出生于邯郸),在赵国“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的情况下,抗击强敌。通过平原君的外交努力,魏军、楚军赶来救援,解邯郸之围。邯郸之战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造成秦国军队近三十万人的伤亡,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邯郸之战后,燕国趁火打劫,进攻赵国。廉颇率军以少胜多,击败燕军,追入燕境,进围燕都蓟。燕王只好割让五座城邑求和。战后,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任相国。此战中,未来的名将庞煖(同“暖”)、乐乘、李牧脱颖而出,为赵国又支撑了数年江山。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前245年,攻取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

赵孝成王卒,其子赵悼襄王继位,听信了奸臣郭开的谗言,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取代他,廉颇大怒,打跑乐乘,自己也跑了,投奔魏国。赵国多次被秦军打败,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有归意。赵王派使者宦官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廉颇此时已八十多岁了郭开唯恐廉颇归来,重贿使者。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用。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廉颇就没得到再为国报效的机会。不久,廉颇在千里之外的楚国郁郁而终。

郭开是赵悼襄王和赵王迁时期的红人,老奸巨猾,诡计多端,一意媚上。他为什么恨廉颇?因为郭开是一个擅长吹牛拍马的小人,嫉恶如仇的廉颇曾在一次宴会上当面斥责过他,记恨在心。秦国间谍王敖曾就此事问道:“你不怕赵国灭亡吗?”郭开答:“赵国的存亡是整个国家的事,可廉颇是我个人的仇敌。”呜呼哀哉!

李牧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出走后,是赵国的顶梁柱。从史书看,李牧比廉颇还厉害。以后,匈奴迫使秦国筑长城,在汉初多次打败汉朝,围汉高祖于白登山。可就是这个李牧,多次击败匈奴。“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chān lán,匈奴属国)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又打败燕国,“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打败秦国,“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率兵攻赵,赵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兵迎战。李牧数败秦军,王翦畏之如虎。秦国重金贿赂郭开,让其设法召回李牧。郭开收受贿赂后,诬陷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迁颟顸愚蠢,派人取代李牧、司马尚,李牧抗命不从被杀。三个月后,王翦大败赵军,俘虏赵王迁,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县。曾是廉颇的封地)称代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代王嘉,赵国最终灭亡。

对于这段令人感喟不已的历史,唐司马贞在《史记索隐述赞》中说:“颇牧不用,王迁囚虏。”苏洵《六国论》说:“洎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胡三省注《通鉴》时说:“赵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唐朝诗人周昙(《咏史诗·春秋战国门·郭开》)云:“秦袭邯郸岁月深,何人沾赠郭开金。廉颇还国李牧在,安得赵王为尔擒?”宋朝诗人刘克庄诗云:“说客为秦谍,君王信郭开。向令名将在,兵得到丛台?”(《杂咏一百首·李牧》)

在君主专制政体下,君主的素质决定人才的聚散。君主目光远大、胸怀宽广,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管理人才、保护人才,则人才荟萃。如春秋五霸、齐威王(就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王。成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出自他)、魏惠王(任用李悝变法,国势强盛。但是他做了一件影响历史的错事,放走了商鞅)、赵武灵王、燕昭王(燕昭王礼贤下士,《史记·燕召公世家》载:“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是燕国最强盛的时期)等。如果君主鼠目寸光,漠视人才,小肚鸡肠,猜忌人才,则人才星散。廉颇、李牧、乐毅都是君主中了反间计而受害的。为什么在明君执政时没有中过反间计?为什么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没有中过反间计?(白起之死,有反间计的作用,但和白起霸王弓拉得过硬有关。还有一次是在秦王政发现韩国间谍郑工后,迫于宗室大臣的压力,驱逐全部客卿。但李斯的一封《谏逐客书》就使秦王恍然醒悟。《谏逐客书》也是李斯对秦国善于使用人才的一个总结。)

反间计一般需要内线配合,内线不一定非是事先安插的卧底不可,利用君主身边的佞臣也可以达到目的。郭开并不认为自己是秦国的间谍,但他起到了相同的作用。佞臣是和昏君相伴生的,先有昏君后有佞臣,佞臣加剧了君昏。人们一般对宦官印象不好,可就是赵惠文王时的宦官缪贤举荐了蔺相如,赵幽缪王(赵王迁)时的大夫郭开谗杀李牧。明君和贤臣,昏君和佞臣,乍一看,都是关系密切。实质不一样。前者是互相补充、互相砥砺、和而不同,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而后者是如胶似漆、同而不和、同恶相济,互相发掘、放大人性中的恶。各国灭亡时都看到了佞臣的身影。吴国的宰辅伯嚭(pǐ),赵国的大夫郭开,楚国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妃子郑袖,齐国的相国后胜等。小人在朝(小人做了官就是佞臣),危害极大,犹如肿瘤,不仅病灶部位疼痛,还会波及全身。朝堂上一旦有一宵小,就会堵塞进贤之路。明君图治,不仅要广开进贤之门,还要退不肖。欧阳修《朋党论》说:“君子所守者道义,小人所好者禄利。”追求不一样。司马光《资治通鉴》说:“夫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犹冰炭之不可同器而处也。”“夫为国之要,在于进贤退不肖。”苏辙说:“且君子小人,势若冰炭,同处必争;一争之后,小人必胜,君子必败。何者?小人贪利忍耻,击之则难去;君子洁身重义,沮之则引退。”

这个时期的秦赵之战其实就是战国四大名将的对垒,白起、王翦和廉颇、李牧之间的PK。长平之战,秦将王龁已经把廉颇逼到堡垒里去了,秦王一听赵帅换成了赵括,也把王龁偷偷换成了更厉害的白起—战神。杀鸡就要用牛刀!白起是战国时期最令人恐惧的将军,仅就战功论,令孙吴望其项背。(《后汉书》记载,白起死后,东方六国闻讯,诸侯皆酌酒相贺,庆幸白起之死。)以期一举围歼赵军。王翦对付不了李牧,就使离间计杀了李牧。秦王政不听王翦的建议派李信征楚,打了败仗,秦王亲自跑到王翦的家乡去赔罪,拜为帅,率六十万秦军伐楚,秦王亲自送到灞上。六十万大军是倾秦全国之兵,王翦心里也直打鼓,用贪心消除了秦王可能的疑心。虽然都是名将,君主不同,结局大相径庭。从秦王政对王翦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帝王气象。秦国在统一六国的历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打过不少败仗。但是,秦国能及时纠错,把最适合的人放到最需要的位置。

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赵悼襄王—赵幽缪王(赵王迁),君主的素质呈递减状态,特别是赵惠文王到赵孝成王是陡然下降。人才流失,且得不到补充,队伍急剧萎缩。老的老死的死走的走,新的被打压、上不来。在战争频仍诸侯争雄的时代,得人才者强。春秋五霸的兴衰,秦与六国的消长,都是人才政策明与暗的结果,人才得与失的结果。

今天,也是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