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天街,长春文庙的外墙上有一行醒目的标语,上书《论语》里的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长春文庙以这种方式向过往的路人宣扬着国学,同时也欢迎着人们入园拜孔。
正门只为状元而开
从角门进入长春文庙,前行数步您就可以看见这里有别于现代建筑的格局。据讲解员介绍,最初的长春文庙是由当地乡绅朱琛捐资修建的,后来又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重建。由于历史原因,这里曾经遭到破坏,2002年由长春市政府出资800多万元重建了文庙,为我们这座文化城又增添了一抹浓厚的文化色彩。您现在所看到的就是恢复后的文庙,它是一座由殿堂和门庑围合而成的三进院式的仿古建筑,现在展出的内容主要是孔子、孟子的生平,儒家学派的发展以及儒学思想对古今中外的影响。
长春文庙不轻易开正门,前面是一幅照壁式宫墙,出入则通过两侧的“礼门”“义路”。传说过去有一条规矩,一定要等当地有人中了状元,衣锦还乡后,才能大开中门,笙箫鼓乐,吹吹打打地迎接“蟾宫摘桂”的佼佼者,进庙参谒至圣先师。如果无人金榜题名,则不开“状元门”。长春文庙一直遵守着这个传统,“状元门”已经130多年没有打开过了。
正门向前就是泮桥,但人们习惯叫它做“状元桥”,这是因为桥面上镶有一块浮云石,意为“平步青云”,过了桥拾级而上逐步升高,所以过去也有规定,只有“三元及第” 者,才可以由此桥“青云直上”,才是名正言顺的“脱掉烂衫换紫袍,脚踩云梯步步高”。故未中举者,不得由此桥走过。
桥下的泮池如同弦月,桥拱连同水中倒影合为一圆,“日月同辉”,阴阳相合。过去,百姓常买来红鲤放生池内,是何原因呢?因为孔子的儿子名叫孔鲤,命薄早夭,将红鲤放生,祝愿孔鲤(与红鲤偕音)早日“劫后逢生,化鱼成龙”。这也算尊崇孔子的一个善举吧。
孔子周游列国走了“三个省”
文庙有门名“棂星”。棂星又名天田星,也叫“文曲星”,据传主得仕之庆。古人祭天,先要祭棂星,因为传说孔子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到人间施行教化。据说,“棂星门”三个字为乾隆所书,意为“尊孔如同尊天”。棂星门左右有“取士”和“必得”四个大字。可以想像,在古代中了状元从此门经过是何等的风光。
穿过棂星门,您就可以看到闻名于世的孔子行教像。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世于公元前479年,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和学说,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起到了无与伦比的推动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8年将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据说,文庙在盛唐时期开始兴盛。当年,唐玄宗李隆基下诏传令各县郡立文庙祭祀孔子,所以,过去基本上每个县城都有文庙。
孔子像的东西两侧是更衣厅,在古代是供祭祀人员更换祭祀礼服和休息的地方,目前在进行图片展览。东更衣厅现在展出的内容是孔子周游列国时的一些故事和儒家思想对世界各国的影响。说起孔子周游列国,一些人可能会认为孔子游历了好多国家,路线一定十分漫长,其实并不是这样。孔子当时由山东曲阜出发,经过河南,到达湖北,仅仅游历了现在的3个省。因为在春秋时期,中国由很多诸侯国组成,有的诸侯国面积很小,仅仅相当于现在行政县的面积。所以,就是这现在看来并不长的路线,孔子却走了整整14年。
再往里走,就是大成门了,它和正门一样,也是轻易不能开启的,除非有皇帝和状元到来才能打开。大成门得名于孟子评价孔子的一句话:“孔子之谓集大成也,集大成者,金声玉振之也。”供奉孟子的孟庙就在大成门附近。
大成殿内故事多
长春文庙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大成殿高约15米,完全是采用榫铆的方式建成的,整个建筑都是木制结构,没有用一根钉子。殿上的彩图是晚清时期的彩绘,如果仔细看,可以发现房檐上有一些小动物,里面还包含着好几个成语呢,比如悬崖勒马、左顾右盼等等。
进入大成殿,各位请看,殿的正中供奉的就是至圣先师孔子像。孔子头戴十二旒之冕,身着十二章之服,手执镇圭,足蹬云履,神态温而不厉,威而不猛,双目平视,凝视前方,俨然一副帝王之相。其实,孔子的地位在百姓甚至皇帝的心目中,早已凌驾于任何帝王之上了。大家请看孔子像上面对联的横批“万世师表”,四个大字为清朝康熙皇帝题写。细心的游客可以看出,“万世师表”的“师”字少了一笔。据说这是康熙皇帝在题写这四个字的时候,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敬故意隐去的,因为孔子首开私人教育的先河,暗喻孔子没有老师,老师这一职业是由孔子开始的。
文昌阁是文庙内的另一处重要建筑,它于2008年复建,现为长春市传播国学的重要场所。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游罢长春文庙,记者觉得要想深入了解孔夫子博大精深的思想,还需要“温故知新”。所以,在跟随记者纸上游文庙之余,建议您有机会实地游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