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为期184天的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其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到2010年,全球总人口有55%居住于城市,城市将成为21世纪人类最关注的环境之一。就此完成1~3题。 1.下列有关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B.城市化不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C.城市化进程越快越好 D.逆城市化的出现是社会的倒退 2.2010年,全球总人口有55%居住于城市说明( ) A.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消失 B.全球中55%居住于城市的人口,主要是指发达国家的人口 C.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进入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D.说明世界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 3.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读图,完成4~6题。 4.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 A.10% B.20% C.30% D.40% 5.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 A.60年代初期 B.70年代中期 C.80年代中期 D.90年代后期 6.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 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D.进入郊区化阶段
我国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等9省区被称为中部经济地带,以东是东部经济地带,以西为西部经济地带。读图,回答7~8题。 7.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 )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B.城市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C.城市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比重 D.城市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重 8.从图上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中部各省中,只有湖北的城市人口比重在40%以上 B.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部地带新增的特大城市数超过中部 C.我国西南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20%以下 D.总的说来,经济越发达的省份,城市人口比重越高 (2010?浙江模拟)读下表,完成9~10题。 9.上表说明( ) A.1950~1980年,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均缓慢 B.1980~201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趋慢 C.1950~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均超过农村人口 D.1950~201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发达国家 10.上表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趋缓 B.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C.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过剩更明显 D.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更高 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1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 读下面地理漫画图,回答13~14题。 13.漫画反映的城市问题是( ) A.建筑物密集,绿地面积小 B.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C.热岛效应显著,城区温度较高 D.土地面积小,用地紧张 14.解决漫画所示城市问题的合理措施有( ) A.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 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 D.建设卫星城,分担城市职能 15.下图中中国园林与欧洲园林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反映了( ) A.政治制度的差异 B.自然条件的差异 C.地域文化的差异 D.发展历史的差异 二、综合题(共40分) 16.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图1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2是“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18分) (1)读图1和图2,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22分) 材料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提出,按目前的增长速度,中国城镇化率将很快超越50%,城镇化以量的增长转向量的积累和质的提高并重。中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增长时期,城镇化水平从2005年42.99%提高到2009年的46.59%,平均年增加0.9个百分点。 材料二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共同趋势。天津作为向国际化迈进的大城市,已制定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作为建设生态城市的纲领,充分发挥天津山、河、湖、海、平原共生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积极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网络,创建良好的生态城市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材料三 下图是某地区生态园林城市模式图。 (1)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 ) A.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快 B.东、西部城市化速度同步 C.大城市周围卫星城发展较快 D.大城市人口开始向乡村回流 (2)对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不能呈现碧水蓝天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雨岛效应”使得城市多雨天,少晴天 B.沙尘暴使得城市大气能见度变小,水域泥沙含量大 C.城市建设大兴土木,尘土飞扬,污水横流 D.城市生活、生产及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废气(尾气)及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造成城市大气和水污染 (3)要实现天津市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目标,你认为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 (4)材料三中中环区域布局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外环工业仓库的布局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1-3【解析】 第1题,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但并非是越快越好,在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会给地理环境带来 一系列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第2题,全球有55%的人口居住于城市体现了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其城市化水平虽然高,但因其总人口少,所以在世界城市人口中,以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为主,目前发展中国家依然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第3题,城市化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在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分散其过密的人口和职能,会出现卫星城。 【答案】 1.A 2.D 3.C 4-6【解析】 第4题,从图中可读出1982年城市人口约20 000万,乡村人口约80 000万,根据城市化的概念计算得出1982年的城镇化 水平约是20%,第5题,该地区的城市人口20世纪80年代后加速增长,但乡村人口20世纪90年代后期明显下降,城镇人口的比重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增长最快。第6题,用排除法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 4.B 5.D 6.C 7-8【解析】 第7题,属于简单题。城市化的最主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第8题,在中部各省中,城市人口比重在40%以上的有湖北省、黑龙江省、吉林省等,A错误。西南地区的云贵川和重庆等城市的人口比重都在20%以上。 【答案】 7.A 8.D 9-10【解析】 第9题,通过分析表格中数据,进行一些粗略的估算就可以得出1950~201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发达国家。第10题,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过快的城市化是由于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引起的。 【答案】 9.D 10.C 11-12【解析】 由图可知城市建设后:①蒸发量减少;②地下径流减少;③地面径流增加。其中地面径流增加及其原因分析是解答该题的关键。第11题,从城市建设前后的数据对比可知,地下径流减少了18%,蒸发量减少了15%,地面径流却增加了33%,故降水后,大量雨水汇集到河流中,从而导致汛期洪峰流量加大。第12题,城市建设必然会导致地面硬化面积增加,从而使雨水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面径流增加。 【答案】 11.D 12.C 13-14【解析】 图中小鸟满身灰尘与油渍,说明城市大气等污染严重,而城市主要污染源来自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因此应分散生活、生产造成的影响。 【答案】 13.B 14.D 15【解析】 欧洲园林的美是几何图形的美,而中国园林是艺术性的再现自然风景。中国园林表达了感觉,几何图形式的欧洲园林表达了合理化,这种差异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异。 【答案】 C 16【解析】 第(1)题,从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可以看出,不论是西部、中部、还是东部,城市化水平都在上升,但速度和水平依然差距显著;从不同等级的城市发展来看,小城市的数量增加更快一些。第(2)题,关于在西部是否优先发展大城市的问题,这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因为大城市的服务功能强,带动能力强,因而优先发展大城市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是有利的,但大城市由于规模大,城市问题也就更加突出,对环境的影响也就更大,在我国西部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下,也可能会产生更大的问题。因此,在西部地区优先发展大城市究竟是合理还 是不合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差异明显;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 (2)答案一: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答案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17【解析】 第(1)题,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较快。其中城市人口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口的机械增长造成的,城市增加人口中以中青年居多;东、西部城市化速度相比,东部地区发展速度较快;中国城市发展方针中限制大城市的发展规模,只能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发展卫星城市,故卫星城得以较快发展。第(2)题,大多数城市不能呈现碧水蓝天景观,说明城市的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严重。第(3)题,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断开拓城市自然景观。第(4)题,防护带及外环工业仓库布局的环境作用,体现了注重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答案】 (1)C (2)D (3)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系统。 (4)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动植物园、苗圃、绿化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区环境免受直接污染 外环工业仓库集中但不连片,为城市的建设发展留有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