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草自编《伤寒杂病论》方歌

 洎阳医生 2011-12-16
甘草自编《伤寒杂病论》方歌-----力求原汁原味
本贴收到3鲜花
评分

甘草自编《伤寒杂病论》方歌-----力求原汁原味

读了陈修园的方歌括及其它人编的方歌括,但多不完善。本人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自编方歌,力争将原方药组成、原量、主症、病机、特殊煮法等囊括进去了,可以说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便于记忆的原文缩微版。同时只要你背会了本人自编的方歌则临床用仲景方便会得心应手,且将本方歌背会后若有精力再背原文则更加容易。也可称之为《仲景方剂学》。相信本诀将会成为学习仲景方剂学的有力帮手。

本歌为本人于多年前为了便于学习与临床运用伤寒杂病论而根据教材编写而成,现首发于爱爱医论坛,供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和仲景学爱好者共享,版权归甘草本人,转载必须注明转自爱爱医网及有问必答网会员----甘草,否则视为侵权行为。


(1)枣、附子、杏仁、桃仁均按枚算,歌中省略了枚。歌中枣和杏的数量单位均为枚。(2)歌中药量为一的,均省略了一。即歌中无药量的均为一。(3)歌中单位为两的多省略了两。即歌中无单位的其单位均为两。(4)有麻黄者多先煮并去上沬。(5)歌中廿四个即二十四个的简写,均仿此。(66铢=一分=4g  7)歌中见“调”即为磨成散后,用白饮调散服之。(8)阿胶、芒硝均要烊化。(9)歌中甘草不说生用者全为炙甘草。(10)关于原文中药量为两的问题,有考证一两为今15g,有说一两为今之一钱3g ,但不管怎样,药量可以根据临床辨证用之,但原方药量的比例最好不要变,药量的变化应是原方比例下的整体变化。(11)《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重复的方合二为一。(12)因中医方药多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因此临床用药尽量保持原方原量,炙的最好用炙的,先煎的最好仍应先煎,去滓再煎的仍应遵从等,同时需要加减的时候不可过滥。不要说中医太顽固不化了,因为中医本身就是几千年来前人经验的总结,你这样用只要辨证准确用之就有效,反之效不佳或无效,再者每味中药的成份也很复杂,现代中医的很多东西都研究不透,但只要按中医理论辨证后对证用药则均有效。总之中医还是要回到古中医,尤其是要学习和应用《伤寒杂病论》,以追本溯源,否则中医危矣。(13)背诵本歌时最好对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以便于更全面的理解方歌。(14)半夏一升、杏仁70个等药量换算成现代量可参考郝万山的《伤寒论》讲义及参考全方中其它药量来定确定这些模糊的药量。(15)本歌诀经本人反复校对,未发现错误。

瘀血――肿痛不得屈伸。寒湿痹痛――不肿或肿而冷痛。痰――肿而不能。风痰――肿胀不痛而动。精血不足――酸痛而不肿。.

上篇     伤寒论

头项强痛,反烦不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气上冲,                              

1桂枝汤

桂芍生姜三两同, 枣十二甘二两用;项强头痛汗憎风,解肌还藉粥之功。

卫强营弱致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鼻鸣,干呕,脉浮缓。

《金匮》里有虚寒兼感外邪致的下利身痛的常用方。症见:脾肾阳虚之下利清谷,汗出,恶风,发热,身体疼痛,口和不渴,苔白滑,脉浮缓而弱。

《金匮》中的阳旦汤也为此方,治产后中风营卫不和。

2.桂枝加葛根汤

桂甘芍二两葛四,姜三枣十二枚齐;项背几几汗出兮,太阳中风经不利。

恶风

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汤外还须加,朴二五十(枚)杏啊;下后喘生及喘家,(太阳)表虚肺寒气逆佳。

4.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汤用三两甘,尿难恶风附枚安;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

5.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汤中去芍药,胸阳被遏胸满撬。

胸阳被郁滞,表虚兼胸满。

6.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加附汤,加入一枚附成方;胸满脉微恶寒强,胸阳不足胸满当。

太阳表虚证兼上述症。

7.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桂枝汤加姜芍(一)跟,人参三两义蕴深;汗后身疼脉反沉,气血不足里虚甚。

营气不足,筋脉失养致身痛,表证汗后脉沉迟。

8.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苓术芍姜三两兮,枣十二甘二两齐;心下满(微)痛尿不利,脾虚水停兼表吃。

9.麻黄汤

麻三杏七十个从,甘一桂二效力宏;喘而无汗头身痛,温覆不须热粥用。

太阳伤寒表实致头身腰骨节痛,恶风,无汗而喘,脉浮紧或脉浮数,喘而胸满,发热。风寒外束,卫闭营郁之身痛。

10.葛根汤

桂甘芍二两葛四,麻姜三枣十二齐;无汗恶风项背几,伤寒兼阳明下利。

1)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太阳伤寒表邪内迫大肠而利。(2)太阳伤寒,气机郁闭,气上冲胸兼津液不足,筋脉失养之欲作刚痉。即风寒外束,肌腠郁闭,邪阻筋脉,强急不利致刚痉。症见:无汗,小便少,头痛,项背强,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或两足痉挛或手足拘急,苔白,脉紧。

11.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汤加半升夏,二阳合病呕逆佳。

不下利。

12.大青龙汤

二桂甘三姜六麻,四十(枚)杏十二枣恰;膏如蛋除烦躁佳,表寒里热身重乍(轻)。

阳郁而内热。发汗峻剂。恶寒发热,不汗出而烦躁为主症。

13.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甘均三啊;夏味半升勿忘加,表寒里饮效甚夸。

加减:渴去夏加蒌根了,三两来加功亦佳;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大;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一枚功效夸;尿不利少腹满呀,去麻加四两苓恰;若喘去麻加杏哇,须去皮尖半升吧。

咳喘痰多稀薄白,恶寒。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鉴别:溢饮身体疼重均可用大小青龙汤发汗解之,但:(1)大青龙汤:身体痛重兼发热,恶寒,喘,渴,不汗而烦躁之表寒里热。(2)小青龙汤:身体痛重兼恶寒发热,胸痞,干呕,咳喘等外寒里饮。

14.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二十四(枚)枣四服,面呈热色痒均驱。

太阳表郁稍重致面赤身痒。或无汗。寒热日二三度发。小发其汗。

15.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芍姜达,十六(个)杏十六铢麻;桂一两十七铢恰,甘两二铢五枣佳。

表郁较轻,正虚邪微。或有汗。发热恶寒,一日再发。微发其汗。

16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入;膏廿四铢枣四服,表郁(兼)里热轻证除。

发热恶寒兼里热烦躁。微汗兼清郁热。

17.五苓散

猪术茯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扶;桂枝半两饮调服,暖水频饮汗出愈。

太阳蓄水证,水停下焦膀胱,致口渴饮多而尿少,小便不利。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之蓄水重证即水逆证。水痞。

《金匮》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小便不利此水也。用于湿邪郁结三焦之上焦或犯逆上中焦。症见:上吐下泻,腹胀气满。或水肿身重,小便不利,头晕目眩,呕吐清涎,泄泻,或身体某一局部积液,伴口渴但水入即吐。舌淡苔白滑或腻,脉弦紧的水饮证。

18.桃核承气汤

五十桃仁四大黄,再加二两桂甘芒;热结膀胱人如狂,(少)腹急结外解(乃)攻向。

蓄血轻证

19.抵当汤

二十桃仁三大黄,再加三十个蛭虻;小便利脉沉如狂,(少)腹硬蓄血急重良

蓄血急重证。《金匮》经水不利而瘀结成实较重。症见:经水不利下,伴少腹硬满胀痛,或腹不满,其人言我满,唇萎舌青。见P522

20.抵当丸

廿五桃仁三大黄,再加二十个蛭虻;小便利少腹满尝,症如汤而势缓方。

蓄血虽重而病势缓。

21.枙子豉汤

十四枚枙四合豉,先枙后豉法煎奇;(心)虚烦难眠胸中窒,懊憹(nao)热郁胸膈宜。

无形邪热留扰胸膈。心中结痛-------,按之心下濡。

《金匮》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热利后余邪未净,余热留扰胸膈致虚烦。症见:发热,心烦不眠,胸闷不舒,甚则坐卧不安,舌红苔微黄,脉细数。

22.枙子甘草豉汤

枙(子)豉汤加二甘齐,枙豉汤证兼少气;火郁胸膈伤了气,运用此方效力奇。

枙子豉汤证即为热郁胸膈证。

23.枙子生姜豉汤

枙子豉汤五两姜,枙豉汤证兼呕尝;热扰胃气逆止方,运用此方效力强。

24.枙子厚朴汤

十四个枙四两朴,四枚枳实一并入;热扰胸膈气滞腹,症见心烦腹满濡(软)。

25.枙子干姜汤

十四个枙二干姜,身热微烦下利尝;上热中寒用此方,清上温中此方良。

26麻杏石甘汤

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枚杏到;汗出而喘服之好,邪热壅肺用之巧。

27.白虎加人参汤

膏斤知六参三两,二甘六合粳熟尝;汗(出)烦渴脉洪大良,阳明热盛气津伤。

里热炽盛,气阴两虚。

身汗,恶热,渴欲饮水,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时时恶风。

《金匮》又治瘅疟(nue)。症见:但热无寒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肌肉消瘦。见P59

粳米可用山药代之。一般大量党参可代人参。必要时佐沙参。

《金匮》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消渴由于热盛伤津气的证治。肺胃热盛,津气两伤,病属阳明经热,尚未入腑。治上消勿忘治心。本方治阳明热盛伤津的消渴症和肺胃热盛气津两伤的消渴病(上消和中消)。

消渴症和消渴病是有区别的:(1)消渴症见:烦渴引饮,小便不多。(2)消渴病见:渴饮不解,消渴善饥,小便频数。

28.葛根芩连汤

葛根八两本方符,芩连三两甘二扶;喘而汗出脉急促,邪热伤肠下利服。

表邪入里化热,热伤肠利。不管有无太阳中风表证均可用。

29桂枝甘草汤

四桂二甘要用齐,欲得按之心下悸;亦见胸闷与短气,心阳不足用之奇。

30.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一桂二甘龙牡确,心阳虚心神浮越;烦躁一症不可缺,温心阳潜神是诀。

31.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救逆汤

桂枝汤去芍不齐,四龙五牡三蜀漆;亡心阳心神浮越,痰浊扰神惊狂宜。

先煮漆。

重 亡心阳而惊狂。

《金匮》火劫迫汗伤心阳,心神浮越兼有痰浊,致惊狂,心悸,短气,乏力等。

32.桂枝加桂汤

桂枝汤(再)添二桂引,气从少腹上冲心;心阳虚或精神紧,肾脏阴寒之气(上)侵。

心阳虚,下焦阴寒之气上逆致奔豚。即阳虚有寒,冲气上逆,致奔豚。症见:自觉腹部冷气上冲,腹走窜痛,感寒发,腹冷,背寒。

阳虚寒逆奔豚。

33.苓桂枣甘汤

苓八桂四枣十五,二甘甘澜水煮;心阳虚肾阴欲浮,脐下悸欲奔豚服。

上焦心阳虚,下焦水寒之气欲上逆欲奔豚。即心阳虚水停下焦欲上逆。小便不利,喜暖畏寒,口不渴,苔白滑。

阳虚饮动欲作奔豚。

34.苓桂术甘汤

苓四桂三术甘二,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脉沉紧宜用,脾阳虚水停于中。

脾阳虚水停中焦而上冲。小便不利。可进一步演变为真武汤证。温药和之代表方。

《金匮》中此方白术为三两。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小便不利,或背寒冷如手大。症见:头目眩晕,呕吐清水涎沫,悸,闷,咳等。脾阳虚痰饮停。主为上半身症。

35.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

苓桂二姜三甘一,汗出不渴心下悸;胃虚水停中焦兮,或者有四肢厥逆。

胃阳虚,水停中焦。

36.小建中汤

小建中即桂枝汤,倍芍加一升饴糖;心中悸而烦痛尝,心脾气血不足方。

伤寒挟里虚心悸而烦的证治。通过扶正来祛邪。

《金匮》小建中汤―――歌诀:三桂姜甘升饴糖,六芍十二枣成方;阴阳两虚偏于阳,中阳一振虚劳藏。

饴糖3060克,后纳饴糖微火熔之。

虚劳病阳阳两虚且偏于阳虚。阴虚生热则见衄血,手足烦热,咽干口燥。阳虚生寒则见里急,腹中痛,气血不足,阴阳失调则见悸,梦,失精,四肢酸痛。脾胃虚寒,脘腹里急疼,喜按,四肢不温,便溏,苔白,脉沉细软。主要为悸烦痛。

虚劳之治重中焦也!建中气使气血生化有源,达到补益阴阳之目的。当阴阳两虚而双补无效时则可建中补虚。

小建中汤还治妇人虚寒里急腹痛。脾胃虚寒腹痛。症见:妇人腹痛绵绵,喜温喜按,伴心中虚烦,面色无华,神疲纳少,大便溏泄,舌淡,脉细涩等。

本书小建中汤凡三见:A.《虚劳病》篇以之治疗脾胃阳虚,阴阳两虚之虚劳;B.《黄疸》病篇以之治疗血虚萎黄;C..《妇人杂病脉症并治》篇以之治疗妇人杂病虚寒腹痛。病虽不同,但脾胃虚寒,阴阳失调之病机则一。

3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朴姜八夏半升掺,二甘一参一同煎;脾虚气滞痰阻焉,腹胀满时减不显。

脾虚,痰湿阻滞,气机不利,虚实挟杂致腹胀满,以虚少实多。

38干姜附子汤

四逆汤去甘草方,昼日烦躁夜安常;无表脉微身无(大)热,阳虚欲亡阴盛尝。

阴寒内盛,阳气大虚,阳气浮越于外之假热,烦躁。或阳虚阴盛之烦躁。阳虚阴盛,阴来迫阳而烦躁。

回阳

39.茯苓四逆汤

四逆汤加六(四)苓良,再加人参一两方;昼夜烦躁厥逆尝,阴阳两虚阳虚长。

阴阳俱虚之烦躁。

回阳兼益阴。

40.真武汤

附枚苓芍姜三两,二术四肢沉重疼;心悸头眩身瞤动,肾阳虚水气溢重。

发热振振欲擗地,或呕利,咳,尿失常,脉沉,腹痛。

加减:咳加半升五味子,干姜细辛一两齐;小便若利恐耗津,去茯苓肾始固紧;

下利去芍加干姜,二两温中止利良;若呕去附加生姜,足前须用到八两。

41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甘三两附枚煎,汗出无表反恶寒;阴阳两虚此方善,扶阳益阴功效显。

42.炙甘草汤

二胶参(一)斤地四甘,麦麻(仁)半升姜桂三;枣三十心阴阳虚,脉结代悸水酒煎。

43甘草干姜汤

四甘二干姜同煎,手足厥烦躁咽干;阴阳两虚阳虚先,吐逆复阳才妥善。

温中复阳则厥愈足温。

《金匮》――歌诀:二炮干姜四两甘,吐涎沫而不咳眩;不渴遗尿(尿)数焉,虚寒肺痿服之痊。

虚寒肺痿。症见:吐涎唾或多涎唾而不咳,口淡不渴,遗尿或小便数,头眩,舌淡,苔薄白,脉迟缓。

44.芍药甘草汤

甘芍四两一起煎,脚胫挛急复阴先;益阴复液功效全,肝血虚筋脉拘挛。

阴津不足,筋脉失养致脚胫拘急。酸甘复阴。

45.大陷胸汤

(一钱匕)匕遂升硝六大黄,心下痛按(之)石硬尝;脉沉紧舌燥渴方,水热互结胸中良。

痛拒按,头汗出,日晡小潮热,短气躁烦。

46.大陷胸丸

匕遂白蜜八大黄,半升葶苈杏硝方;项强如柔痉状尝,水热互结病位上。

即言结胸当见胸膈或心下硬满疼。水热结于偏上,邪阻津液向上致颈项强急。

制丸法

47.小陷胸汤

(一)全瓜蒌一黄连啊,半升夏先煮蒌了;按之则痛脉浮滑,痰热互结正心下。

48.三物白散

巴豆()分熬黑研收,桔贝三分无热守;水寒结胸证均有,寒与痰水结胸优。

寒实结胸无热证。症见:胸膈心下硬满痛,脉沉紧,常见畏寒喜暖,咳喘气逆,短气,大便不通,而无口渴舌燥,心烦懊憹,日晡潮热等热证。

49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芩(黄)连一入,关浮心痞按之濡;痞证兼火热证组,热痞麻沸汤浸服。

无形邪热壅滞心下致热痞。

在《金匮》中本方名为泻心汤,但煮服法二者有别。今之三黄片是也。在《金匮》治吐血衄血为煮汤顿服之,血止则停服。心火亢盛,邪热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症见:吐血鲜红或暗紫,心中烦热,面红尿赤,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凡血热妄行之血证均可治。为治三焦热盛之常用方。

50.附子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再加附枚合成方;热痞(症)兼恶寒汗出,热痞兼表阳虚尝。

三黄开水浸合附子汁。证虽外寒里热,实为上热下寒亦无不可。寒热痞。

51.半夏泻心汤

小柴胡汤去柴姜,加连一干姜三汤;但满不痛呕利良,寒热杂心下痞尝。

去滓再煎。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和致,上呕,中痞,下利或肠鸣。即呕利痞。

呕而肠鸣心下痞。

《金匮》上有呕吐,中有心下痞,下有利或肠鸣的三焦俱病。病机为:邪气乘虚内陷,寒热互结中焦。寒热互结,心下痞阻,胃失和降致。为寒热互结中焦,升降失调致呕吐常用方。症见:恶心呕吐,心下痞满,肠鸣下利,口苦,喜热饮,下利或干,苔白或黄腻,脉濡或弦。

52.生姜泻心汤 (为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减干姜量成)

小柴胡汤去柴兮,加一连干姜四()姜齐;干噫食臭肠鸣利,胃虚兼水饮食滞。

去滓再煎。干噫食臭,心下痞硬,按之不痛,按之不硬,心下痞满兼水饮食滞。胃不和重。

水气痞?

53.甘草泻心汤 (为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量成)

小柴胡汤去柴姜,加连一干姜三汤;需要重用甘四两,脾胃虚痞利俱强。

一方有人参三两。去滓再煎。脾胃气虚和痞利俱甚。症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金匮》治湿热虫毒致的狐惑病常用方。症见:咽及前后二阴溃烂,声喝。

54.旋覆代赭汤

旋甘三代赭一入,五姜二参半升夏;枣十二胃虚痰阻,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去滓再煎。脾胃不和,痰气痞塞,上逆且挟有土虚木乘,肝气犯胃。

55.赤石脂禹余粮汤

斤余粮赤石脂掺,下(焦)滑脱不禁利煎;收涩固脱补下元,参汤调服功效全。

后人用参汤调服效更佳。

用泻心汤治气痞,用之不解,则为五苓散之水痞。

56.黄连汤 (为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

桂甘连干姜三掺,加二参半升夏焉;枣十二上热下寒,腹中痛欲呕吐煎。

上胸中有热(呕),下腹中有寒(痛)。

57.桂枝附子汤

二姜甘三枚附恒,桂四枣十二枚成;痛难转(侧)脉浮虚涩,风寒湿痹风尤盛。

此与桂枝去芍加附子汤味同量不同。风寒湿邪痹着于肌表。症见: 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濇,大便溏,小便不利。汗出?

《金匮》此方姜为三两。

58.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  

三姜二甘三枚附,加入术四枣十二扶;大便硬小便通煮,风寒湿痹湿盛服。

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大便硬,小便自利。即桂枝附子汤证基础上见大便硬,小便不利,示气化已通,湿盛困脾之象仍在。

也可不去桂枝并用原方桂枝的量。

《金匮》白术附子汤量为此方的半量。

59甘草附子汤  (风湿类证广用本方)

二甘术二枚附掺,四桂骨节疼拒按;汗出短气恶风煎,风寒湿痹风湿先。

风寒湿邪痹着于关节,风湿俱盛。症见: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此痹于关节较前痹于肌肉重。凡属风寒湿痹证,即使无汗出,短气,恶风,小便不利,身微肿等也可用之。

鉴别:(1)桂枝附子汤――风湿侵犯肌肉而偏于风胜于表者。(2)去桂加白术汤――风湿侵犯肌肉而偏于湿胜于里者。(3)甘草附子汤――风湿侵犯关节而风湿俱盛者。

60.十枣汤

大戟芫花甘遂平,妙将十枣煮汤行;中风表证全除尽,饮停胸胁悬饮宁。

芫花焙,枣汤冲散服。邪实正未虚者用。症见: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头痛。

《金匮》十枣汤为攻逐水饮的峻剂,最适宜于水饮积结胸胁或胁腹,邪实正未虚之证。症见:胸胁或胸背掣痛不得息,心下痞硬,剧烈地咳嗽或顽固性咳嗽,或咳喘,短气,咳唾时牵引胸胁作痛,或水肿,或腹胀喘满,苔白甚至水滑,脉沉弦有力等。

61.瓜蒂散

瓜蒂赤豆豉调服,胸(中)痞硬气冲咽呼;不得息寸脉微浮,痰饮阻滞胸膈主。

亡血虚禁用。痰实壅阻胸膈证。症见: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或兼恶寒发热。

《金匮》宿食或酒毒等实邪停在上,而病势迫于上,欲吐者,当吐之。其高者因而越之。

62.白虎汤

膏斤知六甘二达,粳米六合用之恰;表里俱热脉浮滑,阳明气分热盛佳。

或三阳合病,邪热偏重于阳明者,症见: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自汗出。四大症。

63.猪苓汤

猪泽胶苓滑一掺,脉浮发热无(或)少汗;渴饮尿不利心烦,津伤水热互结煎。

阴伤水停而有热伏。或阴虚有热,水气不利致利伴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尿不利。症见:心烦不寐,发热不恶寒,舌红苔薄黄或少苔。

《金匮》水热互结,郁热伤阴的小便不利证。

64.调胃承气汤

半升硝与四大黄,二甘蒸蒸发热良;腹满心烦舌燥黄,燥实甚痞满轻尝。

煮二物,后纳硝,一二沸。蒸蒸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濈然汗出,腹满不大便,舌燥黄,心烦谵语,汗出,但结实不甚,无大实大满。

65.小承气汤

三枚枳实四大黄,二朴便硬腹胀满;汗出潮热谵语良,痞满重燥坚轻尝。

三物同煎。腹胀满重,心烦,甚或谵语,脉滑疾。

《金匮》下利谵语,有燥屎,小承气汤主之。胃肠实热积滞致下利。既热结旁流也。症见:下利,谵语,腹胀满,大便硬或协热下利或潮热烦躁,舌红,苔黄燥,脉滑疾。

66.大承气汤

五枚枳(实)四大黄掺,八朴三合硝煎,潮热手足汗(大)便难,痞满燥实俱重善。

先煮二物,后下大黄内硝。腹胀满硬痛或绕脐痛,拒按,心烦不解,谵语,甚则喘冒不得卧,神昏谵语不止,或目不了了,睛不和,偱衣摸床,惕不安等。

《金匮》A.阳明里热炽盛,耗津伤阴。热盛耗灼津液,筋脉失于濡养致拘挛,既邪气内传,郁于阳明,化热灼筋之痉病,热甚伤津。症见: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齿介)齿。

B.腹满不减或减不足言,当须下之。积胀俱重的腹满。胀满偏于肠。

C.宿食停滞久成实。嗳腐吞酸,泛泛欲吐,胸脘痞闷,腹痛拒按。大便燥结或不爽,下利不欲食。

D.治有形之邪实内结于肠致下利病。为通因通用。症见:腹硬满疼痛拒按,利下之物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或泻而不畅,苔黄腻,脉滑实有力。

大承气汤为苦寒攻下之峻剂,宜谨慎使用。

E.产后气血俱虚者多,但辨证为产后有里实者亦可用大承气汤。症见:产后仍以大承气汤证的腹满腹痛拒按,大便秘结,脉沉滑有力,舌苔黄燥为要点,否则勿用也。

F.热在里结在膀胱之寒热瘀结证之产后腹痛。

大承气汤在《金匮》中先后出现四次,主治热盛动风之痉病,阳明腑实之腹满,热结旁流之下利,实热瘀结之腹痛等不同病证。其主治病证从病性言,皆属于实;;从病邪言,有热、实、瘀之不同;从治疗途径言,主要是着眼于因势利导,给邪以去路。体现了中医学 “异病同治”的思想。

67.麻子仁丸

二升麻(子)仁升杏焉,枳芍八大黄斤掺;尺朴尿数大便难,胃热约脾脾约煎。

蜜丸。脾为胃行其津液,令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多日不大便而无所苦之脾约。胃热肠燥失润。

《金匮》中本方用枳实为一斤。

68.蜜煎导方

蜜煎熟后样如饴,温纳肛门法颇奇;欲解不能便意频,津枯肠燥服之宜。

大便欲解不得,硬粪下近肛门,便意频频,肠燥便秘或老年阴血素亏,大便干涩难下者。

69.猪胆汁方

猪胆食醋调成方,用之灌肠功效良;便出宿食恶物强,津伤便秘有热尝。

70.茵陈蒿汤

六两茵陈先煎兮,二大黄十四枚枙;身黄无汗尿不利,湿热俱重发黄宜。

症见:身黄,目黄,小便不利,尿色黄,黄色鲜明如橘色,腹微满或发热,无汗或仅头汗出,心中懊憹。

《金匮》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谷疸湿热蕴结且湿热两盛。症见:身目俱黄,身黄鲜明如橘子色,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而黄,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齐项而还,心胸不安,寒热不食,食即头眩,或恶心呕吐,腹微满,胸满,大便不畅或秘结,小便不利,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而有力等。辨证为湿热两盛,邪结脾胃,波及胆与三焦,又兼阳明里实之证者。

71.枙子柏皮汤

二黄柏十五枚枙,一甘身黄发热齐;心烦懊憹口渴宜,湿热蕴结热为极。

无形之热重,有形之湿轻。症见:身黄,目黄,小便黄,黄色鲜明如橘色,无汗,小便不利,伴心烦懊憹,口渴,苔黄脉濡数或滑数等。后人多加茵陈。

72.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翘姜甘二两行,一升赤豆桑皮并;枣十二枚四十个杏,湿热发黄兼表(实)宁。

湿热发黄兼(风寒)表实证。症见:身黄,目黄,小便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无汗,小便不利,必伴发热恶寒,无汗身痒等表证。无腑气壅滞之腹满便秘等。后人多加茵陈。

其它发黄:(1)火毒发黄既急黄――无方。(2)寒湿发黄既阴黄――症见:身黄,目黄,小便黄,黄色晦暗,多不发热,不烦不渴,口中和,舌淡等。小便利者术附汤,小便不利者五苓散。

73.吴茱萸汤

三参六姜升吴萸,枣十二枚全加齐;头痛烦躁与吐利,脾(肝)胃虚寒浊阴逆。

中焦虚寒致食谷欲呕,肝寒犯胃,浊饮冲逆。或阳虚阴盛,正邪剧争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或干呕,吐涎沫,头痛,尤其是巅顶痛。

《金匮》中名为茱萸汤。呕而胸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脾胃虚寒,中阳不运,寒饮内盛而上逆之候。其治脾胃虚寒,亦治肝寒浊阴上逆之候。病机只要是:胃虚寒凝,肝寒浊阴上逆,均可用本方。其是治胃虚寒凝,肝寒上逆所致呕吐,头痛之常用方。症见:干呕,吐涎沫,头痛,尤以巅顶冷痛多见。胸胁胀闷,心下痞满,或嘈杂吞酸或胃脘作痛,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迟。

此方用党参代人参一样有效。

74.小柴胡汤

枣十二枚半升夏,参甘芩姜三柴八;和解少阳此方夸,去滓再煎是妙法。

加减:胸烦不呕去参夏,加蒌实一枚煮呀;若渴去夏加参了,合前成四两半吧,再加蒌根四两恰;腹中痛者去芩啊,加芍三两功效佳;胁下痞硬去枣哇,加牡蛎四两杵罢;心下悸尿不利察,去芩加四两苓吗;不渴微热去参啊,加桂三覆微汗吧; 咳去参枣生姜了,再加半升五味纳,二两干姜勿忘加。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三阳证见,治从少阳,少阳兼中虚腹痛。

《金匮》中呕而发热且定为口苦咽干,心烦喜呕,寒热往来。少阳邪热迫胃而胃气上逆致呕而发热。

《金匮》小柴胡汤为产后发热主方。其可治各种发热。症见小柴胡汤证。

75柴胡桂枝汤

先以桂枝汤取半,再小柴胡汤取半;肢节疼发热(微)恶寒,呕支结少阳兼表。

少阳太阳同病致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76.大柴胡汤

枣十二枚半升夏,姜五芩芍三柴八;枳四枚大黄二加,少阳兼阳明(里)实佳。

呕,心下急,郁郁微烦,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既热结旁流。

《金匮》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大柴胡汤。胸胁苦满较甚,苔黄,脉弦有力。阳明里实兼少阳之表。发热或往来寒热,汗出热不解;心下痞闷硬满痛兼及两胁,或胁下硬痛,或腹痛偏于一侧,郁郁心烦,呕吐较剧,大便秘结不下或下利臭秽,色黄赤而不爽,伴口苦,舌赤苔黄腻,脉沉弦有力等。主要是胀满在心下两胁。

77.柴胡加芒硝汤

柴二两十六铢兮,硝二参甘芩姜一;半夏二十铢枣四,正虚里燥热未结实。

此“里”为少阳兼阳明也。少阳阳明里实,正虚,里燥热未结实,致日晡所发潮热,胸胁满而呕,微利。

78.柴胡桂枝干姜汤

八柴二蛎干姜甘,栝蒌根四桂芩三;头汗出不呕渴烦,少阳兼水饮(内)停煎。

去滓再煎。致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

79.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龙牡苓桂芩参姜,铅丹一两半皆上;四柴六枣二大黄,半夏二合半同尝。

大黄后下。少阳病,邪气弥漫,表里同病,虚实互见,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主为烦惊,谵语。

80.黄芩汤

甘芍二两芩三当,枣十二枚来煎尝;誉为治痢之祖方,少阳郁火下利良。

少阳郁火下迫阳明下利,下利可粘秽不爽,常伴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苦,舌红少津,脉弦数等。

81.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甘芍二姜芩三有,十二枣半升夏够;少阳郁火下利呕,湿热内蕴利干呕。

少阳郁火下迫阳明呕或呕利。

《金匮》湿热内蕴,邪热下迫,致干呕而利常用方。症见:下利热臭垢积,腹痛或干呕,吐涎沫,胸脘痞闷,身热口苦,纳少不馨,里急后重,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

82.桂枝人参汤

参术干姜三两同,四桂甘后下桂;痞利发热恶寒用,太阴兼表里虚重。

太阴脾阳虚,寒湿内生致太阴虚寒兼表证且以太阴里虚寒为主的发热下利,恶寒头痛,心下痞硬等。

83.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汤倍芍成方,腹满时痛不下利;脾伤气滞络瘀尝,温阳益脾活血良。

84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汤倍芍成方,再加入二两大黄;腹部大实痛宜尝,脾伤气滞络瘀重。

腹痛加剧,甚至拒按,或腹中见有包块,多不伴有下利。

85.四逆汤

生附枚(一)两半干姜,二两甘草少阴方;脉沉厥逆下利尝,脾肾阳虚寒盛良。

强人用生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少阴阴盛阳虚而四肢厥逆冷,脉沉微,但欲寐,手足厥逆,下利清谷,恶寒蜷卧,无假热或轻度假热。

或阴阳两虚以阳虚为主,阳微不能化液之亡阳脱液,吐利汗出,手足厥冷,四肢拘急等。

《金匮》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阳衰阴盛,阴寒上逆致呕吐病。症见:呕逆,四肢厥冷,精神萎靡,小便清长,下利清谷,无热恶寒或身有微热,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白滑,脉微弱或浮迟或沉细。

86.通脉四逆汤 (四逆汤倍干姜重用附子成方)

大的生附一枚掺,三两干姜二甘煎;脉微面赤不恶寒,真寒假热手足厥。

加减:面赤加葱(白)九茎妥;腹痛去葱加二芍;呕者加二生姜啜;咽痛去芍加(一)桔佐;利止脉不出者说,去桔加二两参卓。

阴盛格阳致真寒假热,见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证较四逆汤重。主为身反不恶寒。

《金匮》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虚寒下利而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症见: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身反不恶寒,面赤,脉微欲绝。

87.白通汤 (干姜附子汤加葱白成方)

葱白四茎一干姜,生附一枚即成方;下利面赤脉微尝,阴盛戴阳服之良。

阴盛于下,格阳于上致阴盛戴阳证。症见:面赤为主和下利,脉微。

急通上下阳气,使被格拒于上的阳气下交于肾,则戴阳除,下利止。

88.白通加猪胆汁方

白通汤加胆汁尿,干呕心烦厥利巧;阴(盛)与阳药格拒要,阴盛戴阳反佐好。

阴盛戴阳,阳亡阴竭致下利不止,干呕,心烦,厥逆无脉。

89.附子汤

三两苓芍二枚附,手足寒二参四术;骨节痛脉沉口(中)和,阳虚寒湿身疼服。

少阴阳虚,寒凝筋骨致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口中和,背恶寒。

《金匮》妊娠阳虚寒甚的腹痛。妊娠痛用附子,必对证则不会坠胎,即有故毋殒。其治腹痛证特点为腹冷痛,喜温喜按,少腹陈陈作冷,形寒怯冷,腹胀,舌淡,苔白润,脉弦而无力或沉迟无力。

若肾阳亏损者后人又加淫羊藿、补骨脂。

研究发现,附子汤合芍药甘草汤用,则抗炎止痛功效更强。

后有用附子汤加桂枝,甘草用。

90.桃花汤

升粳米斤石脂兮,脂半煮半研(冲)服之;(一)干姜腹痛尿不利,虚寒下利脓血宜。

脾肾阳虚,下焦虚寒致下利脓血,滑脱不禁,腹痛,小便不利。纯虚无邪,滑脱不禁皆可用,不一定必有脓血。

《金匮》下利便脓血 ,脾肾阳虚,下焦虚寒,滑脱不禁,下利不止。或下利脓血不止。症见:下利脓血,色暗淡,经久不愈,滑脱不禁,小便不利,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舌淡,苔白滑,脉迟弱,亦可兼见神疲身倦,纳差懒言,或有极轻度的里急后重之象。

初利邪盛多为湿热。久利伤正多为虚寒。

后人桃花汤加乌梅用更佳。虚寒利。

91.黄连阿胶汤

鸡黄二枚黄连四,芩芍二胶三烊齐;心中烦不得卧兮,肾阴虚心火亢宜。

肾阴不足而心火亢盛致心中烦不得卧,失眠,咽干口燥,舌红少苔,或苔黄,脉沉细数。阴虚兼邪热。

92.麻黄细辛附子汤

附枚麻细二两齐,始得少阴反发热;脉沉无里用这奇,少阴兼表是病机。

少阴病兼表证而里虚寒不甚致反发热,脉沉,无汗,无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等少阴里虚寒证,用本方来表里双解。凡阳虚表寒征象或寒性病证兼有水湿者均可用之。

93.麻黄附子甘草汤

附枚麻甘二两齐,少阴得之二三日;脉沉无里用之奇,少阴兼表(病)势缓宜。

少阴病兼表证而里虚寒不甚,且病势缓。症见:反发热,无汗,脉沉,无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等少阴里虚寒证。用本方表里双解,微发汗。发汗与温经并用。

《金匮》中用三两麻,方名为麻黄附子汤。见《金匮》篇第89个方。

94.猪肤汤

斤许猪肤斗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升蜜五合粉熬香,烦利咽痛胸满痊。

少阴阴虚,火炎咽痛,痛不甚,咽不太红肿,仅觉咽干痛,下利,胸满,心烦。少阴虚,虚热上扰。

95.甘草汤

二两生甘草煎汤,少阴客热咽痛尝。

少阴客热咽痛,或仅见咽部轻微红肿热痛。急迫而咽痛。《伤寒》诸方皆为炙甘草以温中,惟本方生用以清热。

96.桔梗汤

甘草汤咽痛未瘥(chai),再加桔梗一两派;少阴客热咽痛哉,咽痛轻微红肿盖。

少阴客热咽痛,用甘草汤咽痛不除。甘桔汤为治咽痛基本方。咽肿痛及脓者。客热上犯咽部。

97.苦酒汤

枚生夏破十四核,鸡清苦酒壳中入;刀环捧壳煎三沸,咽痛生疮频吞服。

痰热内聚致咽中伤。痰火郁阻,咽伤破溃。生疮,咽红肿破溃,有分泌物等。咽痛重,不能语言,声不出。

98.半夏散及汤

半夏桂甘等分施,散须寸匕饮调宜;(若不能散服者)煎汤取散两寸匕,寒邪痰湿客咽奇。

寒邪痰湿客阻咽喉。少阴客寒痰阻咽痛,痛甚,兼恶寒,痰涎缠喉,咳吐不利。

99.乌梅丸

六两柏参桂附辛,十六两黄连厥阴;归椒四梅三百个,十两干姜捣未饮。(蜜丸)

肠寒蛔虫窜扰,肝胆郁滞,气机逆乱。因肝胆郁滞化热,肠中阳虚生寒的上热下寒证。即治寒热挟杂的蛔厥和寒热不调的久利。

《金匮》中焦虚弱,寒热错杂之蛔厥证。为安胃杀虫的复方。肠道虚寒,蛔虫上扰致蛔厥。症见:呕吐甚吐蛔,心中疼热或痛引肩胛,饥不欲食,得食更甚,明痛时止。痛剧则四肢厥冷,心烦不安,痛止则安静如常,舌淡红,苔黄或白滑,脉微。

100.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芩连参三入,呕利食入口即吐;上热下寒相格拒,胃热脾寒寒热格。

上见胃热的呕逆,甚则食入口即吐,下见虚寒性下利。脾阳不足之下虚寒,胃有实火之上热。虚实挟,上热下寒,寒热格拒证。

101.麻黄升麻汤

二(两)半麻一归升麻,知芩蕤十八铢加;干姜天冬芍桂啊,苓甘膏术六铢佳。

邪热陷肺,正伤脾寒,虚实挟杂证致寸脉沉迟,手足厥逆,尺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即肺热脾寒。葳蕤(wei rui

102.当归四逆汤

归桂芍辛三两到,二甘通草廿五枣;手足厥脉细欲绝,血虚寒凝肢厥稍(轻)。

血虚寒凝致厥,且肢厥程度较轻,或四肢手足逆冷麻木,喜得温暖,苔白,妇女月经衍期,痛经,面苍白,或头痛,骨节痛,舌淡等。养血通脉,温经散寒。多平素营血不足,外受寒邪,气血被寒邪所遏,运行不畅致。

103.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汤加上,二升吴萸八两姜;前症兼干呕吐涎,血虚寒凝兼久寒(肝胃久寒)。

酒水各半煎药。血虚寒凝兼肝胃久寒致。症见:当归四逆汤症和肝胃久寒致的干呕,吐涎沫,头痛,不能食等。

104.四逆散

枳甘柴芍各十分,白饮和服方寸匕;四逆泄利下重奇,肝胃气滞阳郁(致)厥。

加减:咳或利加味干姜,均用五分功效良;悸加五分桂枝尝;尿不利加五分苓;腹中痛加枚附襄;泄利下重加薤当,(先)煮三升薤去滓详,(后)纳三寸匕散煮汤。

肝胃气滞,气机不畅,阳郁于里,不达于四未致四逆,且此四逆程度轻微,且无其它虚寒见证。或泄利下重,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气厥。即气机郁结而手足厥冷的厥证。

105.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黄连柏,秦皮均是三两派;热利下重渴饮在,厥阴肝湿热痢败。

肝经湿热痢,邪实而正不虚者用。肝经湿经下迫大肠,大肠传导失司致湿热痢。症见:利,发热,口渴欲饮,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利物臭秽,便脓血,血色泽鲜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治湿热下痢的要方。

后人认为白头翁的量也为三两。

106.四逆加人参汤

四逆汤加参一两,恶寒脉微利止亡(血);亡血津液竭之尝,亡阳脱液阳阴伤。

阳衰阴盛,阳亡液脱。阳虚不能固摄阴液。阳气衰微,津液内竭,无物可下故利止亡血。症见:利止而恶寒,脉微,伴四肢厥冷,躁扰不宁,眼眶凹陷等亡阳脱液之征。此证不仅伤阳而且伤阴,亡阳,阳损及阴,阴阳两伤,或病后亡血津竭者皆可用。

107.理中丸(汤)

三两术甘参干姜,吐利不渴腹满痛;太阴虚寒病证良,温补中土第一方。

加减:脐上筑去术加桂四;吐多去术加三姜;下多者还要用术;悸者加二两苓入;渴欲得水术多入,足前成四两半煮;腹中痛者参多入,足前成四两半服;寒者干姜要多入,足前成四两半助;腹满去术加枚附;服后食倾热粥服,戒勿贪冷衣被覆。

病缓者用蜜丸,病急重者原量煎汤,服后食倾饮热粥,并温覆。服后腹由冷转温,反之加丸量或改为汤药。

余寒在脾。寒多不用水。太阴阳虚,中焦虚寒,寒湿内盛而脾不运化,故吐利重,不渴,喜唾,中寒甚,腹满冷痛,喜温按,饮食不下,舌淡,苔白,脉缓弱。

108.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通脉四逆汤勿缺,半合猪胆汁成角;吐利止而汗出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

吐利过度,气血俱虚,阴液涸竭。即吐利后阳亡阴竭甚,且常有阴阳格拒之势。症见:吐利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胆反佐,甚者从之也。

109枳实枙子豉汤

三枚枳实一升豉,十四个枙子要使;清浆水煮(取)微汗宜,有宿食加大黄食。

大病差后,劳复,见心烦或心中懊憹,发热心下痞塞,或脘腹胀满等。证属:热郁胸膈气机痞塞。气结心下食复,差后复热,烦闷不舒,脘痞食少者佳。

110.牡蛎泽泻散

牡蛎泽泻蜀漆葶,商陆蒌根海藻平(等分);病瘥腰下水气停,湿热壅滞实性肿。

用散禁汤,因商陆水煮服杀人。白饮和服方寸匕,中病即止。大病瘥后,湿热壅滞,气化不行,膀胱不泻,水蓄于下致实性肿。腰以下水肿,如膝胫足跗皆肿,或大腹肿满,小便不利,脉多沉实有力等。湿热壅滞,水气郁结。

111.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麦冬升,甘参二粳夏半升;膏斤清热气阴生,虚羸少气(气)逆欲吐。

先煮成汤去滓,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升。余热在胃。余热未清,气阴两伤,痰阻气逆。虚热证,气逆欲吐。热病后余热不清,气液两伤致虚羸少气,气逆欲吐,或伴发热,心烦,口渴,少寐,舌红少苔,脉虚数。

112.烧裈散

近阴裆裤剪来烧,研未还须用水调;身重少气少腹急,眼花膝胫拘急易(阴阳易)。

大病瘥后因起居不慎饮食不调或因房事,男女病互易,致阴阳易。症见: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为愈,妇人病取男子裤烧服。同气相求疗阴阳易。


甘草,原创首发于爱爱医论坛,版权归甘草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此出处,否则视为侵权行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