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人们诟病现代建筑造型雷同,城市面貌走入“千城一面”怪圈的时候,另一种形态的“千城一面”,即传统街区的“千城一面”也开始悄然蔓延。成片的历史街区在推土机的轰隆声中夷为平地,紧接着一座座仿古建筑耸立起来,一条条明清街装扮出来。走遍江南江北各个城市的明清街,大致都是清一色的粉墙黛瓦马头墙,在人们的印象里,这就是传统特色。
其实,由于城市的地理区位、经济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上的差异,各个城市的传统民居在造型上总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学生时代(上世纪50年代),我特别喜欢观察和体味南京城南的幽深小巷和院落结构,画过不少速写和结构图。后来参军随部队走南闯北,跑过许多地方,留意过许多地方的民居,相比之下,感觉南京据南接北,吴头楚尾,民居文化的包容性很强,在民居造型上有时会发现这个或那个地方的痕迹,尤其是徽州和江浙的民居。另一方面,南京传统民居又有其自身独有的气质、特色和韵味,而这些特色和韵味在其他地方也是找不到的。
与徽州民居、江浙民居相比,南京传统民居最大的特色是它的简洁、精细、沉稳、素雅、淡朴。例如宅门的门头装饰—门罩,皖南与江浙一带传统民居的门罩(或门楼)枋柱结构都比较繁杂,向前伸出来的部分较多,都有瓦,而南京民居一般都没有门楼,只有门罩,门罩外檐向前伸出的部分比徽派建筑短,一般只有水磨砖、没有瓦,两翼微翘。档次高一点的有砖雕、垂花,个别的还带有西式建筑的因素,但也是只有砖、没有瓦(见图1.1-3)
图1南京民居与北京四合院、徽州民居宅门装饰比较
图1-1北京四合院宅门分屋宇式大门和墙垣式大门,屋宇式大门包括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等,墙垣式大门包括小门楼、窄门楼等,宅门在整个宅院中地位显要,但无论何种宅门都是瓦顶。 ![]() 图1-2徽州民居的门罩(或门楼)枋柱结构都比较繁杂,向前伸出来的部分较多,都有瓦瓦 外檐向前伸出的部分较多 ![]() 图1-3南京民居的门罩外檐向前伸出的部分比徽派建筑短,一般只有水磨砖、没有瓦,两翼贴墙微翘 ![]() 南京民居外墙几乎不开窗,二层的外窗,徽派建筑多有如同门罩一样的翘角装饰,而南京的民居基本没有,至多有个“猫弓腰”(图2) ![]()
又如外墙,过去讲传统民居就是粉墙黛瓦花格窗、马头墙,其实历史上南京民居相当多的是青砖斗子墙,清水墙,而不是粉墙,做工很精细,可以说是砖砖水磨,块块扁砌,对缝如丝,清水一色,显得素雅清静。而徽州民居、江浙民居则以粉墙为主。
其三,南京传统民居大多数都有封火墙(马头墙),一般都是三个跌落层次,从高处看十分壮观,只是长期以来经过修缮、拆改、搭建,大多数封火墙已被拆除。与徽州民居相比,南京民居的封火墙显得更加沉稳、庄重,它的墙檐没有翘角,包括屋脊脊尾也没有翘角。90年代南京内秦淮河沿岸建过一些传统民居,许多民居的封火墙墙檐都搞成翘角,还被内秦淮河西段规划编制组误认为是传统特征放到规划公示图上,其实是一种误解。
其四,徽州民居三合院较多,而南京民居一般为多进穿堂四合院形式,具体布局灵活多变,随地形变化可直可弯、可宽可窄。比如天井,北方民居的天井相对窄长,南方院落天井相对扁宽,而南京的天井近似方形,进深相对较深,但也可伸可缩,因地制宜,随意性相对较大。(图3)房屋朝向和结构随环境而变化。学生时代我见过不少突破常规的院落布局,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记忆,可惜这些建筑早已不存。
其五,沿河河房有出挑,但没有看到江浙一带河房的檐廊。
![]()
南京传统民居都有大体一致的风格和韵味,统一而有变化。老城南曾有不少江西、安徽地区的会馆,但这些会馆建筑基本上都是南京的工匠所建造,即使是徽派建筑,也都已是带有南京味道的徽派建筑了。
然而环顾南京改造过的、正在改造和正准备改造的传统街区,基本上都没有按原有的风貌恢复,而是另搞了一套,原有的空间尺度肌理没有了,特有的气质韵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放之江南、以至放之中国而皆准的、走到那里都一样的假古董景观。
从外观上看,复建建筑一律粉墙,没有一处是清水斗子墙。二是宅门的门罩上的磨砖都改成了瓦,有的改成了类似北方四合院的门楼。外窗也都增加了翘角装饰,大多数封火,墙墙檐都搞成翘角。与原有的传统民居风格有很大的差别。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