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是教师的社会责任

 张勰 2011-12-16

一.爱是教师的社会责任

爱与责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爱”是责任的体现,而“责任”是爱的化身。关爱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情学生的痛苦和不幸,教师只有付出了崇高的爱与责任,才能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做到:以尊重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锁;以理解和关爱打开心灵之门;以理解和耐心向心灵播撒雨露;以成功的喜悦让心灵绽放鲜花。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白:爱是对学生的尊重,是对学生的宽容,是对智慧的唤醒,是对学生的赞赏,是细微之中的真情。

一个知识渊博而又善于表达的人,一个精通教学而又敬业乐群的人,一个懂得学生而又善于调动他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人,一个既严格要求而又不失幽默风趣的人,一个充满生活情趣而又朝气蓬勃的人,一定是一个为学生所喜爱的老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有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质量观和终身教育观。第二,必须有创新性的智慧。第三,必须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第四,必须具有高度的自律性。

一个社会学家指出:“人活着,他就应有社会责任感,谁能把社会责任感渗透于心灵之中,谁就对社会有益。”教师就是学生责任意识的唤醒者。首先,教师要强化责任感教育,注重挖掘责任感教育的信息源。其次,要丰富责任感教育内容,有效地开展责任感教育的实践活动。另外,要围绕责任感教育目标,挖掘责任感教育的渗透点。

二.爱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

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师爱是平凡又伟大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道德情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师爱的针对性,是建立在了解每个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的。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人施爱,有的放矢。要多了解学生,了解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及学生所在班的集体情况,了解学生的基本特点。要通过各科教学和学习活动了解学生,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师爱是教育的生命,它体现在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之中。教师每一个教学行为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和深厚的知识底蕴,需要做到: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影响学生。

在教学中,总有让教师头痛的学生,面对他们的不良行为,教师不应总站在学生的对面,而应站在学生身边,帮助学生,鼓励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教师只有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看问题才会全面。“心理置换”思考问题的方式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心理置换”顾名思义也就是将心比心。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对待学生,教师把自己当学生时的角色认识和过去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体验,转化为今天的教育智慧,从而更深刻地诠释教育真谛。教师必须明白,学生是人不是机器,学生需要生命的活力,学生需要平等的交流,学生需要生成性的未来。

三.接纳和尊重学生

任何人都需要尊重,学生也不例外。尊重学生最直接的表示是接纳,教师接纳学生是师生之间平等关系的基石。接纳是一种爱,是理解和接受,是关注和认同,甚至是宽容。作为教师,要善于接纳学生,不仅要接纳乖顺听话的学生,更应该接纳那些“问题”学生。接纳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充分抓住每一次机会。接纳学生不仅是学生的幸福,也是教师的幸福,在这些幸福中,学生得以健康地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师应善待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以变应变,恰当地运用教学机智,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并将“意外”转化为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资源,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亮点。教师要捕捉情感教育的契机;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还要丰富自身的教学机智。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保护他们稚嫩的心灵,赞美他们,哪怕是一个微小的进步。教师要更多地看到学生的可取之处,看到他们身上的潜力和闪光点,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做到:实事求是地赞美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赞美;及时准确地给以赞美;给每个学生赢得赞赏的机会。

四.公正地对待学生

公平和公正,是使学生对教师感到可亲可敬的必备条件。虽然学生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个性不同,能力有差异,智力有高低,品行有上下,家庭情况有差别,但是,教师也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要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新课程的理念是关注人——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说到底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偏爱和忽视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伤害。因此,作为教师就要保持一颗公平的爱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把博爱献给全体学生,把严爱送给优等学生,把厚爱送给发展学生。在每个教师的教学生涯中,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问题学生,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学生呢?要求教师要有“三心”,即爱心、关心、耐心。

五.满足学生的需求

一位教育家对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你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他们对未来抱着憧憬和梦,他们依赖教师的指引、塑造和培养。”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担当着多么重要的角色。有关资料表明,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有利于学生发掘自身的潜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实现自我。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承认学生心理需求的合理性,树立为学生心理需求服务的观念,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尽力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为他们排忧解难,正确引导他们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教师要把对学生的爱融于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尊重学生,赏识、支持、帮助、鼓励学生,通过课内外适当的激烈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等能力,使其快乐健康成长。

真正的教育是从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多彩而复杂的,教师只有善于倾听,才能够深入了解学生。倾听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修养,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要静心倾听,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真诚地倾听,给学生叙说的动力;专注倾听,捕捉教育的契机。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就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一把锁,教师只有用“爱”的钥匙才能打开他们的心锁。因此,教师要关注差异,知道学生“想什么”;要因材施教,满足学生要什么。当发现学生情绪低落或举止反常时,要适时引导他们寻找一种合适的方式进行宣泄,要宽容理解,转移情绪;倾听交流,释放情绪;巧妙引导,允许宣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