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离经典书法更进一步----刘田依先生

 WsKnAj.展藝堂 2011-12-17
离经典书法更进一步----访书刘田依先生
 
   儿时耳濡目染,从此苦练书法
     
    步入刘田依先生家,就感觉浓浓地墨香扑面而来,7 7岁的老先生个性开朗,满面红光,他把我引到了藏书的房间,虽然只有七八个平方米,却放满了各种书籍,笔者大约看了以下,这么多的藏书仿佛到了书的海洋,有各种门类的书籍,有古典的,有现代的,有专业书画类的,有哲学、文学、科普、音乐包括小说月报的杂志都很齐全。顿时使人恍惚进入了一种世外桃源的境地。
 
 
   
 
   
    “说起我学习书画的经历,就不能不说我的家庭”,刘田依先生略带沉思地说:“小时候,因为父亲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元老,为人正直仗义,交友广泛,且学养很深。我们在上海家的堂屋里挂满了字画,什么郑板桥、康有为、吴昌硕、黄宾虹、孙中山、章炳麟、于右任等人的书画都有,其中以于右任的书法居多,天天看,天天看,就这么自然的会了。五岁的时候家里写对联,人家看我拿着笔,就说‘毛头(刘老的小名)你会写吗?’于是我就拿起笔些了起来,大家都觉得很吃惊,从此,母亲便给我请了赵培贤老师教我书法。我正式的开始学‘百家字’。虽然在战争中我随家里人跑过了很多地方,但是我始终没有放弃我的书法。”
 
   
    
  
   
     只要能写字  吃苦心也甘                                  
     
     77岁的刘田依先生非常健谈,他只有12平米左右的房间里,书桌,板凳上,甚至床上都放着毛笔、毛毡和纸,刘老笑着说:“人家都有写字的地方,我的条件简陋,没有专门的地方,不过习惯了,也就无所谓是什么创作条件与环境。可是我喜欢把毛毡放在床上,虽然弯的腰累一点,可在书写时候能够全面地看到与把握整体章法、气势。”
 
     写字台上的一个碗里放着一个啃过的馒头,以及几个咸菜之类的。“这是……”我疑问道,刘田依的孩子们接过话去“我的父亲一写起字来就没命了,每天除了写字还是写字,经常饭也不吃,只放个馒头在旁边啃就行了。”我的心在此时触动了一下,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家,不正是有这样的视艺术为生命的苦行僧式的奉献精神吗?                   
 
   不要忘记我们自己的文化
 
     谈起我国的书法现状,刘田依先生并没有像别人一样空洞乏味的赞扬它的博大精深,在沉默少许后,他说:“我只希望我们所有的人不要忘记我们自己的文化。现在的教育忽视了传统书法的教育,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方向和其它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以至于目前在汉语言文字的笔画书写及规范应用和传承教育上,仍然存在着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错字、别字在各种媒体、出版物、各种书法展览上的名家作品中都能屡见不鲜的存在着。”

     在刘田依先生的房间一个简单木板搭起来的小书桌子上,笔者发现了一堆手写的书稿,大约有四五百张宣纸质地的书稿,刘老告诉笔者,这是他用了三十年时间研究并书写的书稿,暂定名字为《中国汉字草体字大字典》。因为笔者的好奇与追问,为此,刘田依先生开始谈了关于为什么要耗费几十年的精力在研究与编著《中国汉字草体字大字典》的意义,他说:“汉字经过了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的演变,最终的印刷与书写规范是以宋体字为统一标准而定型,同时也使汉字记写的功能在不断地得到提高。”

           

     刘田依先生说:“现代汉字在日常书写与交流是用简体的宋体字为主,通常称为简化字,它是在汉字发展演变中陆续形成的,在长期使用中优胜劣汰,逐渐定型化的字体。现行的简化字表更多地体现为对历代简体字的一种归纳整理和筛选确认,其中绝大多数来源于历代的“俗字”和“手头字”,即历代简体字,不少字早已进入古代字书已经逐步淘汰或者废弃了。那么,从历史上看,汉字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化繁为简。特别是近代以来,随着数千年封建专制制度的瓦解,社会变革的加剧,要求打破封建社会帝王将相的贵族、士大夫阶层的文化垄断,对全体民众进行文化改革与普及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改革传统汉字尤其是书写过于烦琐等弊端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我国政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推行的汉字简化方案,就是顺应这种历史潮流的自然结果,其所取得的成效,世人也当有目共睹的!”

     “不过,这里有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事实,就是推行并要求汉字改革到简化字的领导,当时的全国人民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等人,一生中从未使用并书写过简化字,当然,这里有更深层次的政治问题,我们不去探讨了。究其汉字书法本身问题,应该关注并要解决的是,回归书法自身应有的属性,那么就是,书法要有‘实用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好的书法,一个值得学习与收藏的书法作品,都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但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现实情况,同时也证明,那就是无论简化字,还是繁体字,只要是美观、实用、方便、准确、快速,符合这几种条件,繁体简体都可以并用的。”

     刘田依先生说:“可惜的是,汉字‘读与用’基本解决了规范问题,各级人士都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汉字日常‘’应用的改革,从建国到现在,一直没有系统化的整理,究其原因,就是汉字形成书法的几千年过程,到了此时就开始出现断层了。并逐步被那些大量存在的、庸俗且肤浅无知的‘伪书法家’们的胡乱涂抹而误入歧途了,因为这些人,既没有深厚扎实的传统功底与修养,更不知道怎样去创新和发展,他们的所谓‘书法作品’,用各种吓人的‘专业’身份、头衔糊弄糊弄那些更加外行的人和领导们并骗点什么职业、职称、金钱还可以,一旦到这种需要传统功力的真才实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这些所谓‘专家、名家、大家、大师、学者、教授’们都纷纷开始原形毕露了。所以,到了现在这个时代,几乎没有什么专业的人来整理并重视这项工作,也根本没有可能制定所谓标准化的范本来教育和定型。这个问题,是于右任先生最早在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就发现的问题。当时他就提出并开始了编写“标准草书”的工作。”

        

     于右任先生曾言:“科学进步,文字亦简,印刷用楷,书写用草,习之者,皆道其便。”他又认为:“文字乃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其结构之巧拙,使用之难易,关于民族之前途者至切!”所以,他感到汉字太难认难写,为了“求制作之便利,尽文化之功能,节省全体国民之时间,发挥全族传统之利器”,乃取百家草书之长,创立标准草书,其目的是“能以接受我国数千年的文化而使之发扬光大。并为子子孙孙每人每日优裕(节省)许多的时间,以增加其事业的程效。”他对各类字体有一妙喻,他说:“楷书如步行,行书如乘轮船,草书如乘飞机。”为了给国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实事,他于1932年发起创立了标准草书社,将草书标准化,以恢复其文字的简单、快速、与美观三结合的功能。   

     因此,曾经深受于右任先生直接教导的刘田依先生也坚持认为,他说:“字乃人类表现思想,发展生活之工具,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其结构之巧拙,使用与欣赏之难易,关于民族之前途者至切!现代各国印刷用楷,书写用草,已成通例;建设中华之强国,要有民族统一的文化情感、文化精神之内涵与纽带,更于文字之改进,应举国上下而不遣余力!”
  

      刘田依先生又说:“即便在今之印刷机、计算机时代,印刷机、计算机还是不可能完全代替手写,人们日常应用与交流还是有大量手书的必要。而手写当然要尽量快速、可辨认且比较美观。要达此目的,那最好的方法,当是学用“汉字草体字”为最佳途径。”

  这一点,笔者从观赏研究刘田依先生先生手书的“汉字草体字”一书中,不但可见刘田依先生手书的中国“汉字草体字”的风格和其神采飘逸的书法之美,还可迅速体会与掌握汉字草书的具体写法、特点,对传承、发扬、普及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是极为有益的。

   于右任在创立‘标准草书’社时就曾言明,编著‘标准草书’的原则是‘易识、易写、准确、美丽’。 但是,鉴于于右任所书的多为繁体,还有一些是不常用、不太成熟的字体,所以,刘田依先生这次重新编著的新字典就大量的避免和调整修订了这些问题。刘田依先生发现,于右任手书千字文多数写法来自古代书法家的草书。于右任创制的仅77字。即于右任草书千字文大部分是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写法。这是标准草书的难能可贵之处所在,即是写法有历史渊源。当然,由于历史悠久、当时书体可能的不同等原因,有些字也可能因此较难识别。在《标准草书》一书中于右任就曾具体提出:

   “凡简字之草体亦可采用”。“凡过于简单之字,不必作草”。 “凡过于冷僻之字,可不作草”。

  这三个标准草书的具体原则,十分重要,充分体现了标草"与时俱进"的精神。由此,刘田依先生认为:“标准草书,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是繁体字还是简化字,只要符合汉字草体的准确、美观、快速、易识、易写这些原则,都可以来采用、普及、推广”。

      编者按:(因为众所周知的历史与政治、经济等等原因,于右任先生生前的最后十年,一直郁闷而不得志,身体也不好,根本没有精力再去把这些工作继续研究与整理下去。那么,到了台湾也一直是刘田依先生的堂兄刘延涛在负责这个具体工作,也没有任何进展。所以编著“标准草书”的研究与创作,实际上已经停止了。而现在中国大陆的标准草书社,由于是非于右任嫡传弟子的人在控制,这个机构里没有一个人会书写于右任风格的字,包括其它门派的传统书法风格与体貌,也没有人能够写出来,这些人就是刘田依先生一直坚持反对与斗争的‘垃圾书法制造者’们。也就是这样冒名顶替、挂羊头卖狗肉的机构,竟然还能够享受中国政府财政给予的级别与待遇,和寄生虫没有什么区别!)。那么,就是这些人,也不可能在标准草书的研究与发展上面有什么作为和成果。

     为了传承与发扬于右任先生的书法精神及意愿,所以,继续研究整理并完善的工作重任就不可避免地落到了刘田依先生的身上,因为于右任是刘老一生最敬重的人!无论是作为养子还是学生,这种感情,是其他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无法改变与替代的,所以,去完成完善这个工作是责无旁贷的。听到这里,笔者感到,对待标准草书原书中有些结构错误的、不是很美观的、或者是不符合现在社会文字发展,不常用的冷僻字、生僻字,确实需要像刘田依先生这样非常专业的大师级人物带头,才能科学而又具体的去不断地调整、充实、完善中国汉字草书的体貌风格,因为于右任先生当初编著标准草书的目的与宗旨,就是要求汉字改革到简单、美观、应用、实用的普及功能,最终能够代表中国文化艺术在全世界广为传播。

   听了刘田依先生的这些介绍,笔者还体会到,‘汉字草体字’的普及、发展,除了要全面,有尽可能多的现有汉字的标准草书写法之外,确实应该注意“简易”的功能与价值所在。所以,只要学会刘田依先生编著的常用汉字3000字中的1000个草体字写法,就已经能够基本满足于日常应用了,这部‘中国汉字草体字字典’的编著工作,确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极其大的现实与发展意义。

  从普及汉字草体字的考虑,刘田依先生还认为,“了解‘汉字草体字’的基本写法,还可以对汉字学界研究的、汉字频度前600个常用字先行掌握。因为这样对学习用标准草书写汉字,其"功效比"可能会更高。也就是说,学习者只要会这600个汉字的标准草书写法,在写日常汉字时就有90%左右的字,可以用草书来写了。这对于普及发展‘汉字草体字’的书写,可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学好刘田依先生汉字草体字中最常用的600字,并可按于老所提三个标准草书的具体原则,即:"凡简字之草体亦可采用";"凡过于简单之字,不必作草";"凡过于冷僻之字,可不作草",先易后难、随学随用的书写汉字。

  为此,刘田依先生还强调,体会‘汉字草体字’写法的具体特点,要学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在学习了解汉字草体字具体写法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到有这样的具体特点: 1.为简易而连笔、分笔。 2.为简易而改变笔划顺序,但是下笔要有气韵。3.为简易而不拘泥笔划,不仅要形似,还要体会它的优美架构与连贯性。 4.可以为简易而省略笔划,但是绝对不能破坏汉字原有的字形、字意。这些汉字草体字简易的"特点",应该也是可以在具体书写时融会贯通,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的。不过,应该务必注意应用的结果是“准确”“美观”“易识”,如果不这样,那实际应用的作用和意义就大受影响了。

  刘田依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问题,决不是一件小事,也不仅仅涉及文化传承问题,实质上是涉及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复兴的大事,决不能掉以轻心。”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现在国际上已经出现了“汉语热”,那么,作为中国人,规范和使用好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更是一种责任。

    刘田依先生认为“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汉语规范和使用的现状。要找准在汉语言文字使用上产生不规范现象的基本原因。其次,国家相关部门还应该组织专门人员对此问题进行更深入、科学的历史研究、现状研究和理论研究。政府各部门应协调一致,对涉及语言文字读、写工作量较大的领域,如教育、文化、文联、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出版机构等,要依法实行严格的监管,同时进一步完善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法律体系。”

    “故此,应从小学开始抓中国汉语、汉字的读、写规范化问题,不仅语文教师、美术、书法老师,其他各科教师也都要负起语言文字规范化教育的责任。社会,特别是家长对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也负有重要的责任。为儿童、青少年编写的教材、读物,不但内容要健康,语言文字的使用也要准确、严谨、规范。不能把弘扬汉字的书写及书法演变成书法协会的才有的工作,书法更不应该成为一门极其高深莫测的玄妙艺术一样。否则,那会严重误导了中国汉字的书法本身所代表的精神意义。”

            
    “书法,是我国一项特有的文化遗产,它有三千年的历史,是真正的活化石。它具有融实用交流功能、学术理论研究、审美情趣欣赏为一体的独门艺术。它的基本特征就是美,它的美,是形神具佳的美,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株绚丽夺目的奇葩。”
     
     刘田依先生还认为:“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既是人们大众长期实践学习的结果,也是历代书法家刻苦学习钻研而积累的丰富经验,它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母体文化,民族文明发展的精神符号。它能流传至今仍然是盛行不衰,那么,作为当代的中国人,不仅要懂得欣赏它外在的形式美,更要懂得它的精神内涵与发展意义。所以,中国传统的书法应当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掌握或者了解的东西,就像‘1+1=2’,我们有必要在小学的时候就把书法教育普及下去,提高全民的素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我们自己的文化,增加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荣誉感。”“那么现在的学生应当怎样学习书法呢?”储培荣问道。此时,刘老的眼睛里闪出一丝光:“我觉得,学写字不要求写的很多很多,而要求用脑子去写,光手写不用脑子去想有什么用?离开了碑帖还不是一个字都写不好?所以我建议每天只写几个字,从根本上来说,把需要写的字的部分都分解开来,反复去读去写,用心巩固,真正把笔划掌握好了还怕写不出来字,中国字也不就是‘横、竖、撇、捺、折、弯、钩’吗?所以要写更要懂得读,用脑子去读,用心去读。” 。 
                             
      
    
      他的作品特点就是“融汇贯通”到极致
 
     综观刘田依先生的书法作品,呈现给人视觉美的第一印象和感觉,亦是其与“二王”一脉相承的书势之美。他汲取“二王”之书势之美,是受其启蒙老师于右任的教诲和影响而形成的。 他在对自己原来习练书体的基础上,专攻起了《兰亭》和《圣教》。他对“二王”体的结构、点画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刻苦研练,心无旁骛地沿着“二王”的书法之路走了下来,使他能够在承袭了“二王”系统的之后,可以轻松自如地去多方面多角度地去吸取前哲精粹的内蕴之气、书势之美。就是在这样通过长期漫长的刻苦学习道路上,不断地变创体裁,临池不懈,不断地继承与创新,逐步完善与定型自己书体的格调气韵、神采风格。

 
       
    
     
     刘田依的书法承袭“二王”书体的书势之美
 
    刘田依先生在长达七十年的书法研究创作过程中,他不只是得益于对“二王”书体象形的习练,而是得益于他对“二王”书法的理性研究和探讨,得益于他将“二王”书法的理论与学习其他各大家体会,融于心、凝于神的精研汇总之结果。王羲之在其《笔势论》中说:“凡斯字势,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祥其舛谬 。”王羲之所说的“指归”、“模楷”,亦规矩也。“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这是王羲之从他著述《笔势论》的目的、内容和材料来源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笔势论》中的“势”,就是“规矩”的深化和升华。从“规矩”的词义上来讲,它是静态的,表示严格和不可逾越之义,但将“规矩”用到书法上,势必会造成字的板滞和僵死。而“势”具有动态的、变化的、过程化的寓意,可从书法的内涵上反映出生机和活力。因此,“势”更能从书法内涵的深层意义上,体现出“规矩”的源流和发展趋向,更能恰当、准确地反映书家书体、笔法的演变过程及变化中的本来面貌。

 
      
 
     从以上刘田依先生所书的两幅作品中,就不难看出他在深刻理解和掌握了王羲之所论的“势”之后,凭着自己的灵性,按其要领习练时间并不是太长,就能显现出了其深厚的传统功力与学养。也许刘田依先生一直都是按着这条“规矩”之路,从字体、字形、笔画的构成、发生顺序和行笔的方位、方向,在追求艺术美的创作实践中,以“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的内在力量,创造了他独具“规矩”之“放收自如”的书势神采。
     
     欣赏刘田依先生书法书势中的神韵美,是一种艺术和精神享受,这种享受直观地说,是从其所书的字体、字形对人的视觉刺激所引起的感染力;具体地说,是从其书写的笔画构成、发生顺序和行笔的方位、方向,对人的欣赏习惯和欣赏定势上产生的 。
 
   
 
     从这一幅“万事看明白”的作品整体的章法与布局上,虽然是几个字,却能感受到一种磅礴之势,透出峰壑之雄秀,排浪之慷慨,彰显出内蕴之秀,内暴之力。从字体和字形上,给人强烈的“二王”风范,似乎目睹的就是“二王”的作品,让人于瞬间在头脑中勾起对“二王”书法的遐想和比拟,让人产生就是在欣赏“二王”书法的爽爽惬意,感悟到“二王”书法的传统之象,文化之气;从单字的笔画构成,发生顺序和行笔方位、方向等诸方面,感受到作为“规矩”的“势”之美,无论是点画的下笔与收势、提按与顿挫、转折与放纵,都有本有源,有章有法,变有法度,新之自然,给人一种在升华中求其完美的强烈印象。
   
    
     
     构成刘田依书法书势美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他在继承“二王”书风基础上的渐变,又吸取了何绍基的风格神韵,使他在传承的精神引领下,又赋予“二王”书体的新的生命,或者说是他在创作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再如下面这幅对联是从于右任风格的基础上,却又增加了魏碑、唐碑的苍劲与霸道、赵孟頫的秀美,使作品看上去更加显得优雅而富有生活情趣。
  
           
   
     他这种凝结了变新的“势”,形成了刘田依书法的独特语言,这种语言构成的书势之美,使他的创作风格,变得更为清新和活跃,更呈现出了刘田依书法的生命之光和绚丽之彩。
 
      
 
    从先生的作品欣赏中,发现他为了弘扬传统书法艺术,为了属于他个人语言风格的刘田依书体书法,更为了自身人格、修养、品性完善的追求,一直端正的、执着的,坚定的走这样的人生道路,这种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与赞扬的,这样的纯净透明的人生价值观,更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 。先生终生奉行的人生原则只有六个字:善良、健康、快乐。他的人生哲学也代表了新时代的生存智慧,勇敢而孤独的生态方式,以及长久保持的人格魅力。
作者:石坚强 发布时间:2011-3-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