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古诗词分类选读(2)——景物篇

 秀水拖蓝 2011-12-18

中小学古诗词分类选读(2)——景物篇  

 

(一)写江南

   南

 

[]  乐府民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导读】这首诗描写了江南的采莲风光,表现了采莲人的快乐心情。田田,茂盛的意思。莲池里莲叶茂盛,采莲的人驾着小舟在莲叶间穿行,鱼儿在莲叶间游来游去嬉戏,一会儿游到莲叶的东边,一会儿游-到莲叶的西边,一会儿又游到莲叶的南边,一会儿又游到莲叶的北边。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图景啊。

忆江南

 

[]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春

 

[]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写春色 (风、花、草、柳、桃、江、雨、鸟、鱼、鸭……)

 

   日

 

[]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 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 胜日寻芳泗水滨 胜日 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 点明地点。 寻芳 ,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 寻芳 所见所得。次句 无边光景一时新 ,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 无边 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 ,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 等闲识得东风面 ,句中的 字承首句中的 字。 等闲识得 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东风面 借指春天。第四句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是说这万紫千红 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 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 万紫千红 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 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 泗水 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 寻芳 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 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江畔独步寻花

 

[]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 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 注释]

1 .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2 .蹊(xī) :小路。

3 .娇:可爱的。

4 .恰恰:恰巧碰上。一说鸟叫声。

5 .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 留连 是个 联绵词 。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 留连 也写作 流连 ,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 简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 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 黄四娘家花满蹊 ,点明寻花的地点。 是小路。 花满蹊 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 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 形容数量之多。 压枝低 中的 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 字的具体化。第三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 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句 自在娇莺恰恰啼 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恰恰啼 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丰乐亭游春

 

[]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游园不值

 

[]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明

 

[]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注释]

1.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2.  借问:请问。

3.  遥指:远远地指着。

[ 简析]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 写出了 泼火雨 的特征(清明前两天是寒日节,旧俗要禁火三天,这时候下雨称为 泼火雨 )。次句 路上行人欲断魂 写行路人的心境。 断魂 ,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 欲断魂 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 借问酒家何处有? 问谁,没有点明。末句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中的 牧童 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 杏花村 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句

 

[]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释]

1 .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2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

3 .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 赏析]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美丽如画。前两句对大好的春光作概括的描写,短短的十个字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去体会、感受、联想春天的美好。后两句则集中笔墨写燕子和鸳鸯。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飞翔,衔泥筑巢,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参见《鹤林玉露》)。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反复诵读此诗,你也会有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此诗的成功不但在于作者善于观察物象,更在于作者善于体察物情。前人或谓杜甫这首诗“与儿童属对何异”。无非讥其造语平淡,未在追奇猎怪上下功夫,殊不知,这正是功力老到之处。周紫芝《竹坡诗话》云:“作诗到平淡处,要似非力所能。”苏轼也说:“大凡为文……渐老渐熟,乃造平淡。”这两句话用来评价杜甫这首五绝,至为恰当。

    春

 恽格

 

莫怨春归早,花雨点点红。

留得根柢在,岁岁有春风。

 

既是咏物,也是咏理。人生美好的东西总是难于恒久的。良辰美景、清风明月等美好万物的消失,要充满信心耐心等待,它还会重新出现。

 

 园  其  一

 

 贺

 

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

 

[注释]

①南园:诗人家乡昌谷(在今河南宜阳西)的一座花园。这一组诗共有十三首。

②草蔓(m àn ):草的茎蔓。这里的草指草本花卉。

③小白长红:形容花的形状和颜色,有的花小,有的花长,有白色的,有红色的。越(yu è)女:传说越地(今浙江一带)多出美女,所以常用越女代称美女。腮(s āi ):脸的下部。这里将花比做美女的腮。

④嫣(y ān )香:这里指娇艳芳香的花朵。

⑤嫁(ji à):女子出嫁。媒(m éi ):媒人,古时出嫁要有人作媒。

[解说]

春天的南园里花草繁茂,生机勃勃。诗人非常留恋这幅美景,可是又担心时光流逝,日暮风起,那时花儿就会凋(di āo )谢,被风吹走,好像身不由己地嫁给东风。

 

游庐山大林寺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 注释]

①不久归:是说春天很快就要过去。

②百般:各种各样。红紫:指五颜六色的花。芳菲(f ēi ):花草茂盛芳香。

③杨花:就是柳絮。榆荚(ji á):也叫榆钱,老了后变成白色。

④惟(w éi )解:只知道。

[ 解说]

这首诗描写的是晚春的景色。各种各样的花草争芳斗艳,万紫千红,只有朴素的杨花、榆荚与众不同,只会像雪花那样飘扬飞舞。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碧玉妆成一树高,(写柳身)万条垂下绿丝绦。(写柳条)不知细叶谁裁出?(写柳叶,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 写春风,自答)

绿是生命的本色,是大自然的能工巧匠,剪裁出一排排整齐、鲜亮的绿叶,这是非常精彩的,把大自然拟人化了。这首诗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层次清楚:  柳干、柳条、一直到柳叶;其二是题为咏柳,实则颂风: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春风带来的。把柳写得越是美好,越是对春风的歌颂。春风是没有形体、没有颜色的。清代一位画家叫江拭,他有一首题画诗,借柳枝把风画出来:

柳枝西出叶向东,名为画柳实画风。风无形质不上笔,巧借柳枝来形容。

从贺知章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老诗人在春天到来时,发自内心的愉悦。诗人高 兴的目光,随着柳条飘逸,充满了盎然情趣。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使颠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其柳,经过冬天,枝条乱七八糟,黄叶飘零,一点也不美。这是诗人在社会生活中所体验到的某种人生哲理。通过柳,把它物化外露表现出来,就是《红楼梦》中的:“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刚刚得到提拔,得意的不得了啦!
    
 比较起来,同样是咏柳,七绝,表达的情趣迥然不同:唐诗重情趣,宋诗重理趣;读唐诗如饮美酒,读宋诗如品名茗,慢慢品味,方识其中理趣。这是就总体风格而言的。

 

   句

 

[]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 注释]

1 .诗家:诗人。清景:清新的景色。

2 .半未匀(y ún ):柳枝发芽时颜色发黄,看上去有黄有绿,不太匀净。

3 .待(d ài )等到。

4 .上林:上林苑(yu àn ),古代皇帝的园林。

5 .锦:织锦,形容色彩鲜艳。

6 .俱(j ù)是:都是。

[ 解说]

柳树刚冒出绿芽,也许没有似锦的鲜花美丽,可是诗人看到这幅景象却非常欣喜,因为他发现春天来到了。如果等到满园春色,大家都出门看花,那不是太迟了吗?

这首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据诗的第三句,题中的 当指唐代京城长安。作者曾任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此诗约为在京任职期间所作。
  上联可结合诗题来理解。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意思是说,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也就是说,这清新的早春景色,最能激发诗家的诗情。 新春 就是早春。 诗家 是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一个 字很值得玩味。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第二句紧接首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 柳眼 字,都是暗示 。如果只笼统地写柳叶初生,虽也是写 早春 ,但总觉淡而无味。诗人抓住了 半未匀 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这不仅突出了 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多少欢悦和赞美之情。早春时节,天气寒冷,百花尚未绽开,唯柳枝新叶,冲寒而出,最富有生机,最早为人们带来春天的消息。写新柳,正是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上面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作具体描绘,必成赘疣。下联用 若待 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 清景 上林 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建于秦代,汉武帝时加以扩充,为汉宫苑。诗中用来代指京城长安。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然而这种景色人人尽知,已无新鲜之感。此与上联,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此诗纳清极、秾极之景于一篇,格调极轻快。诗篇特从 诗家 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锐敏,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惠崇《春江晓/晚景》

 

[]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夜喜雨

 

[]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注释]

1.  乃:就。

2.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3.  潜:暗暗地,悄悄地。

4.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5.  径:乡下的小路。

6.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7.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 简析]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题目中的 字统摄全篇。全诗八句,虽没出现一个 字,但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一个 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画春雨的特征: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知,无意讨好。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

  颈联写春夜雨景: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开门出来看,只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亮光。

  尾联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

 

初春小雨

 

[]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赏析】这首诗描写早春细雨,草色青嫩的初春景色。长安的街道刚下过一场小雨,就像是酥油滋润过似的,远看是一片青嫩的小草,走近时却看不清什么颜色了。早春是一年最好的时刻,远远胜过烟柳笼罩的京城长安。诗人描写细雨和小草,赞美了初春的美景。语言平实素淡,景象清新可喜。

滁州西涧

 

[]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 ),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他的诗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过元并称为 韦柳

[ 注释]

1.  滁州:现在安徽省滁县。

2.  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上马河。

3.  怜:爱。

4.  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5.  野渡:郊野的渡口。

[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的前二句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独怜 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韦应物先后做过 三卫郎 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剌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 赏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得宗建中二年(781 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

  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 君子在下,小人在上 ;有人认为 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 。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 独怜 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乡村四月

 

[]  翁卷

 

绿边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晓

 

[]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月

 

[]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春山夜月

 

[]  余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撅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钱塘湖春行

 

[]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注释]

①钱塘湖:就是杭州西湖。

②孤山:在西湖后湖和外湖之间,山上有寺。贾亭:在西湖边。

③云脚:云气下垂,像有脚似的。

④啄:鸟用嘴叼东西。

⑤白沙堤:又称白堤,在杭州西城外。

【解说】

早莺新燕争飞,乱花浅草迷人,一片生机勃勃。诗人在钱塘湖堤上踏春游赏,面对如此美好的春景,流连忘返,不肯离去。

【赏析】全诗第一句交待了诗人观赏西湖的立足点,也是诗人此次 春行 的起点,为以下整个画面的展开确定了角度。 孤山 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因与其它山不相连接,故名。白居易此次春行 贾公亭 当还存在,但现在已难觅它的踪迹。据白居易此诗,则贾公亭大致也在孤山的西北侧,则白居易此行的起点大约在今里西湖西岸的北山路中段。到过西湖的人都知道,这是观赏西湖景致的颇佳角度。从这里人们的视线可作扇面延伸,既能一目瞭然地看清里西湖,又可透过白堤看到外西湖更开阔澹远的湖面,有近有远,虚实相参,西湖的美景可尽收眼中。
 第二句是总写。诗人来到湖边,首先自然是放眼四望,以求对西湖此时的景象有一个完整把握。只见春水方生,湖面一改冬日的浅涸,变得满满荡荡,似蕴含着无限生机。 初平 不一定最满,但意味着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继续上涨的势头,这是比已达到稳定的饱和更能唤起观赏者兴奋之情的景象。因为事物最美好的时光不一定是它达到盛满状态的时刻,而往往在于它蓬勃向上之时。云脚低垂也正是春天特有的景象,它似乎随时都有可能霈然作雨,催生万物。总之,春天来了,大自然的一切都从冬眠中苏醒过来,都变得那么活跃,那样时刻滋生着变化。
 如果说首联是长镜头似地总写西湖的山寺云水,那么颔联则是目光收回,进行局部特写,着意刻划早春西湖的花鸟。诗人仍然不作呆板静止的描绘,而是换以疑问的语气出之。写早莺争树,问 几处 ,可见不是处处;写新燕啄泥,问 谁家 ,可见不是家家。这不仅极有分寸地准确描绘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而且诗人自身那忽为争树的早莺所迷、忽而又为掠过的燕子所吸引、完全沉浸在这一派莺歌燕舞的早春景色中、时惊时疑、时喜时笑的姿态神情,也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目前。
颈联两句,诗人将目光再次稍稍推开,有似中距离的观照,转而重点写早春西湖的花草。上联中的莺燕是灵巧飞动的,而诗人则基本不动,在那里左顾右盼,四处打量。本联中花草是静止不动的,而诗人仍不肯作静止的描写。他反客为主,让自身动起来,走马观花,于是不动的花草也动了起来。不了解诗人与景物之间这一动与不动位置的变化,就不能理解花为何是 乱花 ,花怎能迷人眼;为何是 浅草 马蹄 ,而不是 马蹄 浅草 。其实花并不 ,也没有有意来迷人眼,这只是诗人骑马一路穿行而产生的主观感觉。前四句画面中的景物都是动的,但整个画面本身没有动。这一联则画面中的景物基本不动,而整个画面快速切换,构成一种动静交错之致。同时, 渐欲 才能 初平 等相呼应,再次突出了早春景色的特点。
 尾联两句,诗人将视线重新推向远处的白沙堤和湖东,描绘西湖的总体轮廓,以与首联相照应,使全诗的内容更加完足。如果说前六句都是实写,那么这两句是虚写;如果说前六句是景中含情,那么这两句是情中有景。诗人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依恋,坦言自己的 最爱 。同时,它也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那里堤痕隐约,绿树掩映,一切是那样的清丽,又带着一层朦胧。读者在欣赏前面各种景致的基础上,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开丰富的联想。虚实相生,全诗的意境得到了拓展。

(三)写湖光山色

望湖楼醉书

 

[]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 注释]

1 .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 .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 .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4 .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 解说]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苏 ,眉州(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望湖楼醉书(

 苏轼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饮湖上初晴后雨

 

[]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 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 山色空蒙雨亦奇 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 雨亦奇 ,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 西 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 西子湖 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晓出净慈寺

 

[]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池

 

[]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注释]

1.  泉眼: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2.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3.  尖尖角: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 简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 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 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 才露 ,一个 早立 ,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 调,平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望洞庭

 

[]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洛阳( 今属河南) 人。唐代著名诗人。

[ 注释]

1 .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 .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两说均可。

4 .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  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 山水 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 山水 属于古代汉语中 偏义复词 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入若耶溪

 

[ 南梁]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游山西村

 

[]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鉴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象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毫不费力。然而,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 腊酒 ,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 足鸡豚 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 等闲语言变瑰奇 ,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这联上句通过一个 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 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 春社 ,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 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 。即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这一归结,点明了游村的诗题,而 夜叩门 与首句 农家 遥相呼应,不仅画面完整,而且更耐人寻味。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敕(chì )勒(lè)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鹿   柴

 

[]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注释]

1.  鹿柴:地名。柴,一作 。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2.  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3.  但:只。

4.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 简析]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 空山不见人 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山之所以 ,是因为杳无人迹。 不见人 三字,将 具体化。次句 但闻人语响 ,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 但闻 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 人语响 。表面上看,这几声 人语响 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 返景入深林 。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 返景 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且,那 返景 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酬张少府》)。《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 诗中有画 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竹里馆

 

[]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注释]
1.  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
2.  长啸:撮口出声叫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 今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 解说]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 弹琴 还是 长啸 ,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望庐山瀑布

 

[]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独坐敬亭山

 

[]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天门山

 

[]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注释]

1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 天门

2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 楚江

3 .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 .回:回旋。

5 .出:突出。

6 .日边:天边。

【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渔歌子

 

[]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 作者简介] 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 注释]

1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2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3 .白鹭:一种水鸟。

4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5 .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6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 简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 点明地点, 白鹭 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 桃花流水鳜鱼肥 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 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 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行

 

[]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 小李杜

[ 注释]

1.  山行:在山里走。

2.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3.  径:小路。

4.  坐:因为、由于。

5.  于:比。

[ 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 ,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字点明深秋季节; 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字照应句首的 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 白云生处有人家 ,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 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 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 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 石径 ,因为这 石径 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 字解释为 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 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 )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 )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 )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 )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 红于 而不用 红如 ?因为 红如 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 红于 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春山夜月

 

[]  余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撅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四)写梅花

山园小梅

 

[]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花

 

[]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

 

[]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此诗前两句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认为数枝不能算早,改为"一枝"才是"早梅",所以被称为"一字师"。

   梅

 

[]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注释]

1.  墨梅:水墨画的梅花。

2.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 简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就是水墨画的梅花。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诗人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说“我家”。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 注释]

①著:放进,置入。

②混:混杂。芳尘:香尘。

③乾坤:天地。

[ 解说]

这首诗歌咏了白梅的高洁品格。她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诗人既是咏物,也是歌咏人的精神品格。

 

(五)写月

   月

 

[]  李商隐

 

初闻征燕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古朗月行

 

[]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