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古诗词分类选读(3)——乡情篇

 秀水拖蓝 2011-12-18

中小学古诗词分类选读(3)——乡情篇  

 

悲歌

 

汉乐府民歌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  宗  元

 

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注释]

     ①浩初上人:上人是对佛教僧(s ēng )人的尊称,浩初是他的名字。京华:京城,指长安。亲故:亲友。

②海畔:海边。剑鋩(m áng ):剑锋。

③若为:怎样。

[解说]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bi ǎn )叫官到柳州(今属广西)时写的。他的心情十分悲痛,看到耸[s ǒng ]立的座座山峰,感觉像割着自己的心肠,又希望自己能分身千亿,站在峰顶遥望故乡。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 注释]

1.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 疑:怀疑,以为。

3. 举头:抬头。

[ 简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不禁联想到家的温暖,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 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539.htm

 

宿建德江

 

[]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近人。

 

枫桥夜泊

 

[]  张继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作者简介]

张继,(生卒年不祥)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中唐时候的诗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假雕琢。《枫桥夜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

[ 注释]

1. 枫桥:桥名,在今苏州城外。

2. 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 江枫:江边的枫树。

4.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5. 愁眠:船上的旅人怀着旅愁,难以入睡。

6. 姑苏:即苏州。

7. 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

 

[今译]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 赏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枫桥夜泊》以其画面疏密有至的合理结构安排和行文节奏如音乐般的韵律美,以及诗的内在意蕴的悲剧性格而为世人称道。本文不打算对这些方面进行探讨,而是试图运用诠译学原则,对其整体画面进行悟读,并在对其整体画面的拆解中洞见该诗的文化内涵。

有四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诗人主体的感觉世界、情绪世界与自然世界和纷繁的人世以及超然的宗教世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即写出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况味,又描述了自然和现实的实存世界并将它们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画面。

二、从感觉世界到情绪世界再到理性判断的层层深入。

     三、短短四句,却起伏迭宕。

四、“霜”的意象奠定了诗的基调。“愁”的意象确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界。欣赏此诗,霜”和“愁”是两个关键意象。

第一句,“月落无啼霜满天”。写诗人的感觉世界。“月落”是视觉;“乌啼”是听觉;“霜满天”是感觉。在月落后的一片茫茫的黑夜中,虽然看不清四周事物,但诗人却感觉到了晚秋的寒霜充满了宇宙,由清冷遍洒的月光到浸骨的寒霜给人一种逼迫的感觉,已经预示了诗人心境的孤独和凄凉。“霜”的意象是此诗的重点,一个“霜”字奠定了诗的基调。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由感觉世界到诗人情绪世界的转变。是诗的第一个起伏。江上渔火点点,岸边枫叶正红。但是面对世事无常和生活的艰辛,孤独的旅人和辛勤的渔人在这漫漫寒霜的秋夜,只能对愁而眠。如果说前两句是写的诗人的感觉世界和情绪世界,那么,后两句则上升到理性世界。这是全诗的最大起伏处。诗的前幅密度极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钟声。但却实现了从感觉世界向理性世界的飞跃,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为历史名城。在这愁冷的夜晚,姑苏城内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呢?还是象这江上一样的宁静而凄凉呢?喧嚣也罢、宁静也罢、高兴也罢、愁苦也罢,这毕竟是人生现世所应面对的。但人的心灵是不是应有所依傍呢?人的心灵的归宿又在哪里呢?人能不能实现对自身和现实的超越呢?寒山寺不正是这样的净土吗?(这句是一大起伏,让人起从尘世超然的感觉)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里敲响了子夜的钟声,诗人也从超然的境域回到了现实的世界。“客船”的到来,宣告了尘世喧嚣生活的开始。(又是一起伏)

一个“愁”字打开了诗人的精神世界,也使诗自身具有了开放性。诗人开始了对现实世界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宗教的关系、人自身存在意义这些问题的追问。人在喧嚣的杂乱的世界中,面对生活的艰辛愁苦已然失去了对自身和本已以外的世界的真正把握,使各种关系变得世俗而枯燥无味。人失去了对实存的此在世界的敏感度,失去了和自然对话的能力。而这种敏感在诗人那里还存在着。这就造成了强烈的反差,形成该诗的悲剧性格。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人如何超越自身而达于彼岸世界,人如何保持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和自身心灵的纯正,不正是诗人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吗?此正是该诗的文化内涵所在。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和探索,给诗人造成的孤独愁苦可想而知。这里可用寒山大师的一首诗为诗人当时的情怀做一注解。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 解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商山早行

 

[]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作者简介]
  温庭筠(音云)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 注释]
1.  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铎:大铃。
2.  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3.  枳(音只):也叫 臭橘 ,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4.  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5.  凫(音符):野鸭。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 杜陵梦 的梦境。

[ 解说]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 字。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 凫雁满回塘 杜陵梦 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 鸡声茅店月,人 迹板桥霜 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苏幕遮

 

[]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鉴赏】题名《秋思》,但全篇却无一语道及其所 的内容。它只是排列一些孤零零的景物,并点明这些景物正是小令主人公 之寄寓所在。需要的是借助于读者的理解和想象,把景物与主人公之间的内在联系一一挖掘出来,然后才能最终达到对作者 秋思 内容的认识。

   在作者铺染的一系列景物中,首先出现的形象是枯萎的蔓藤和僵老的古树,显示了毫无生机的萧瑟气象。这时,一只昏鸦—— 无精打采的乌鸦飞入画面,呀呀地嘶叫着,扑打着翅膀,跌落在光秃秃的老树枝上。这就在已经十分败落的背景上又涂抹了一笔凄厉的色调。但是,随着画面的延伸,却出现了 小桥流水人家 这样极为明净的景色。潺潺的流水、纤巧的小桥、温暖的茅屋,一切都是如此的安谧,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声笑语也如闻似见。犹如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于历经昏暗之后,展示了一派勃勃生机。 古道西风瘦马 ,冒着凛冽的西风,一匹精疲力尽的瘦马在荒郊古道上踟蹰而行。虽然读者尚不能正面认清主人公的面孔,但透过瘦马的蹒跚形影,马上游子的凄苦之情却已毕现无遗。于是乎,以上所列貌似对立的两组景物,在这位异乡羁旅人的眼底,便全然重叠起来。 枯藤老树昏鸦 岂不正是自身心境的写照?昏鸦栖落于枯枝与自己的寻觅归宿,处境何其相似!愈见其情绪之悲凉。而出现在另一角落的 小桥流水人家 之所以给他以更有力的吸引,或许他的家乡也是这样的温暖、安适、生意盎然,不过,远在天边,可望而不可即。以这种悲凉的心情来体味这一 乐景 ,势必会更添一重悲凉。 古道西风瘦马 ,只见他顶风策马而行,一心要尽快离开这一 乐景 ,以免沉浸于更深沉的痛苦之中。 夕阳西下 ,处在日暮途穷,尚未觅得归宿的时刻,作者不由发出悲哀的叹喟: 断肠人在天涯! 人生的旅途在于寻求理想的归宿,可是对于这位游子来说,海角天涯,一切却是这样的渺茫;当思及此,怎不令人愁肠寸断呢?在最后一句,一反前文单纯铺叙景物的格局,变成了直抒胸臆。而读者在洞悉其胸襟之后,再来回顾前面铺陈的景物,才能豁然明了和深切感受每一景物都涂有这位天涯沦落人的浓重的感情色彩。

 

凉州词

 

[]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 ),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 注释]

1 .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 .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 .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 .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 简析]

凉州词 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 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 ,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 何须怨 ,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 何须怨 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 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 兴寄 的传统,更何况 诗无达诂 ,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词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五原地处塞漠,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旧来,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

第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第二句,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这里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三四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河畔冰开,长安落花,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对照不仅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边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这首诗写了边地的荒寒,流露的思想感情却是对边塞风物的欣赏,它开盛唐风气之先。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这首诗中的受降城的所在地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唐代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因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而得名。诗人在明月皓白的夜晚登上受降城,极目远望,寥廓的旷原月色如霜,沙漠似雪,令人凛然而生寒意。在万籁俱寂的时刻,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戍边将士心中的思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这是诗人拟想中的定格镜头,全诗的情感洪流此处打了个回旋,而涟漪却荡漾不尽。

此诗将景、声、情三者融为一体,意境简洁空灵。是中唐绝句中的名篇。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赏析:这首诗充满了边塞诗中不常见的和平宁静气氛:冰雪消融,胡地已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时分,战士们赶着马群回来,明月洒下一片清辉。大地解冻,牧马晚归,暗示着边烽暂息。在如此苍茫而又澄明的夜色中,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风传笛曲,一夜之间传满了关山。“风吹一夜满关山”的意境与李白的“散入春风满洛城”相似。但诗中的哀怨凄清之气已被边塞和平宁静的风光冲淡,基调显得开朗壮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诗实景与虚景交融,前两句“雪净”“月明”等景是实写,三四两句妙就妙在将《梅花落》的曲名拆开,营造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片片落梅,一夜之间飘满关山。声色相融,诗句又因设问而出,更是虚之又虚。胡地并无梅花,听笛而想到梅花飘落,其实也蕴含着故园之思。只是这种情绪并不低沉,而带有一种盛世的豪情。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鉴赏】这首词作于范仲淹在陕西守边期间。上阙点染秋天塞外的萧条景色。 塞下秋来风景异 ,一个 字,简洁之至!写出了秋天塞外风光与春夏的截然不同,如果改为其它的描绘性词语,纵使再多,也言不尽意。接着作者选取最为典型的季节性候鸟―― 大雁南归来印证 无留意 ,润笔深厚,为下文写将士们戍边凄苦埋下了伏笔,大雁都知道回家,人何尝不想回家呢?真是:禽犹如此,人何以堪! 四面边声连角起 这是写将士们在城头吹响了号角,更显得凄凉悲仓。李陵《答苏武书》中: 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正是这种悲景的鲜明写照。 千嶂里 两句,我们联系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两句来理解,不难看出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在极尽渲染之下,下阕写边地将士生活的艰苦便顺理成章。饮 浊酒 、吹 羌管 构筑了边地将士独有的 乡思巢 ,也是他们发泄乡思的唯一方式,撩人心境,勾人魂魄。但是, 燕然未勒 ,归家无望。你看,将军的头发熬白了,征夫的相思泪流在的深夜的风中。

 

黄鹤楼

 

[]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只有热爱故乡者才能热爱祖国,从屈原开始便怀念故乡。他说:"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禽兽尚且有故土之恋,何况人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顥所写的七言律诗,大意说:

   “仙人已经乘著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处,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

     诗的主旨在描写登楼望远时,心中寂寞思乡的感慨,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寄托思家的情结。

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卖酒为业。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身才魁伟,但衣著褴褛,看起来很贫穷的客人,神色从容的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不因对方衣著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经过半年,辛先生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

有一天客人告诉辛先生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隻黄色的鹤在墙上,接着以手打节拍,一边唱着歌,墙上的黄鹤也随着歌声,合著节拍,翩翩起舞,酒店里其他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经过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积了很多财富。

     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谢说,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养您,客人笑着回答说:我那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鹤随著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白云飞上天去了,辛先生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这则神话,除了说明黄鹤楼命名的由来之外,还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酒店的主人辛先生因为不嫌贫爱富,不以貌取人,而得到仙人帮助,成为巨富。

     崔顥写下这首诗后,唐代诗人竞相传唱及模拟,想与崔顥一较长短,有诗仙之称的大诗人李白,有一次来到黄鹤上,也写下一首《鹦鹉洲》诗想与崔顥比赛,传说李白觉得自己写得不如崔顥好,便在黄鹤楼上题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题诗在上头。”的诗句后便离开黄鹤楼,回去后愈想愈不甘心,又写下一首《登金陵凤凰台》诗:

登金陵凤凰臺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的大意是: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茂盛得已将荒凉幽僻的小径埋没掉了,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天宝三年,李白也到黄鹤楼漫游,看到崔颢这首题诗,越看越爱, ,赞叹不已。望着长江上下如画的风景,李白也写了一首题黄鹤楼的诗《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但想来想去,总是跳不出崔颢诗的意境。于是丢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回家之后,越想越不甘心,於是又写《登金陵凤凰台》诗,才觉满意。由於白的作品发表於崔顥之后,两首诗又都样是押平声ㄡ韵的七言律诗,所以后人更认为李白有意与崔顥一比高下,因而有前面所举那首打油诗的传说。

     事实上根据日本人森大来的考证认为李白写《登金陵凤凰台》也是因为感慨时事而作,无意与崔顥争胜。唐代安禄山之乱,迫使唐玄宗迁蜀避难,太子即位于灵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被流放到夜郎。李白年轻时豪情万丈,希望能替国家做一番大事,但始终不曾得到皇帝重用。安史之乱,眼见大唐江山,遭胡兵蹂躏,李白心中的感慨可想而知,于是他写此诗时首句用:“凤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引出全诗,因为传说中,凤凰鸟只有在天下清平的治世才出现,因此古代都以凤凰鸟的出现做为祥瑞的象征。李白眼看安禄山危害唐室,想念昔时凤凰鸟憩息凤凰台的传说,而今凤凰鸟不再来,只有江水依旧向东流。

     金陵为三国时孙权建都之地,晋朝永嘉之乱,晋室南渡之后也建都於凤凰台所在地金陵城的东南,李白在台上想像当年吴宫的繁华景象,以及晋代那些达官贵人曾有过的风光事迹,如今都隐于幽径,成为古丘。

     一个朝代弱了、亡了,马上有另一个朝代兴起,唐代太平盛世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也成了过去,安史之乱起,唐室岌岌可危,怎不令李白忧心?站在台上,看到远处的三山及白鹭洲,而长安城呢?李白最后一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在诗词里常以浮云指小人,以白日比喻君主。浮云蔽白日是指奸邪之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向君王进谗言陷害贤臣,使忠臣没有机会向皇帝进谏言。下句“长安不见使人愁”,指李白感叹自己被放逐,眼见天上浮云杳杳,不见长安,忧愁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到长安,或者说,安史之乱,玄宗迁西蜀,太子即位灵武,唐室山河尚未收复,为长安城忧伤。

     这个比喻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相传晋明帝小时候坐在晋元帝膝上,元帝问他,长安远还是太阳远,明帝答说长安近太阳远,因为听说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元帝为他的聪明高兴,第二天便当着群臣面前再问明帝同样的问题,没想到明帝却答说,太阳近,长安远,因为抬起头来见得到太阳,却见不到长安。

     晋代原都长安,永嘉大乱之后南渡,晋元帝时改都金陵。与唐代因为安使之乱而迫使太子即位于灵武的情况很类似,因此李白诗末二句“浮云蔽白日”也是指玄宗宠幸杨贵妃、杨国忠,荒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长安沦入胡人手中。李白写这首诗纯粹是由怀古而引发怀君之思,加以感伤自己因遭小人谗言所害而被贬谪,登上凤凰台,望不见长安,一时触景伤情而写下这首诗,并没有与崔顥争胜之意,两人争胜之说全是后人附会的。

 

   诗

 

[]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逢入京使

 

[]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笔纸,凭君传语报平安。

 

   思

 

[]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泊船瓜洲

 

[]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何时照我还?

[ 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有《临川先生文集》。

[ 注释]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87499.htm

 

渡汉江

 

[]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

 

回乡偶书

 

[]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依送旧时波。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 字季真,自号 四明狂客 ,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 注释]

1.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 难改

 3.  衰:疏落。

4.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 简析]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 少小离家 老大回 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 乡音无改鬓毛衰 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 衣锦荣归 ,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呵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呵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呵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呵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呵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呵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呵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腊梅的芬芳

是母亲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呵腊梅香

 

乡色酒

 

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林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望大陆

 

于右任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

国有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