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子和谐活动 健全孩子个性

 月未圆书斋 2011-12-18

亲子和谐活动  健全孩子个性 

 彭建兰   杨美珍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十六大六中全会提出来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谐社会须建立于和谐家庭之上。和谐的家庭基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一个孩子的表现至少与三家人的喜怒哀乐紧密相连。孩子健康、快乐、优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高兴又开心;孩子生病或愁眉苦脸,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揪心,提心吊胆;孩子要是进了少管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感觉天塌地陷……因此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但是国家的大事,也是家长的大事。从理论到实践都表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人们普遍认识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成长中起着启蒙、奠基、定向的重要作用。

随着独生子女的大量出现,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学前儿童教育备受广大家长的关注:孩子刚出生就忙着开发智力,快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又忙着选择好的幼儿园……家长本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可是结果呢?20多年过去了,孩子的成长并不象家长们期望的那样优秀,相反出现了不尽如意的结果:一些孩子上小学、中学就开始厌学,一些孩子成了无所事事上网成瘾的少年,还有一些成了少年犯。家长日夜为孩子操劳,可一些孩子却把家长看作冤家对头,轻则不理睬父母,重则离家出走、自残、甚至弑父母……是什么造成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呢?人们逐渐认识到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本末倒置的内容和粗暴的方法都是造成的原因。

孩子不教是不行的,关键是教什么,怎么教。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里提到的“看”的内容,不是指认了多少字,会背多少诗,或是会唱几首歌,会画几幅画,而是孩子整体表现出来的个性。从小养成了良好个性的孩子,长大后有自己的并惠及社会的明确的人生目标,在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会战胜一切干扰,克服一切艰难困苦,直至目标的实现或是生命的终结。因此重视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是我们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     
培养儿童良好个性是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

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它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个性中这些特征错综复杂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气质是天生的。组成良好个性的因素主要有:高层次的需要、广泛积极兴趣、正确的价值观、远大的理想与宽容大度、善良正直、友好互助、勤劳勇敢、目标明确、做事专注、认真仔细、刻苦努力、坚忍不拔、自强自立等良好性格,加上较强的能力,这些因素交互联系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共同组成良好个性。

 

1、培养学前儿童良好个性重要意义

1避免家教中的片面性,重视孩子全面发展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每个人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现代心理学家把个性看作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如果其中一部分发生变化,其他部分也将发生变化。因此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应是整体的全面的发展。良好个性的培养,要求家长重视孩子的需要和兴趣,不管学什么都应该重视孩子的感受,关注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杜绝为了识字而强迫孩子学习却不顾孩子消极情绪出现的片面做法。这种做法往往挫伤了孩子的求知欲,甚至让孩子滋长厌学情绪。

2)抓住个性形成关键期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一谚语反映,孩子个性形成关键期在27岁期间。

两岁左右,个性逐渐萌芽。36岁,儿童的个性开始形成。所谓个性萌芽是指心理结构的各成分开始组织起来,并有了某种倾向性的表现,但是还没有形成稳定性的个性化。我们说3-7岁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因为这时期,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地发展起来;同时,各个心理活动不仅已经结合成为整体,而且表现明显的稳定倾向性,形成了各人的独特性。每个儿童在各不同场合、不同情景、对不同事件,都倾向于一种自身独有的方式去反应,表现出自己所特有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注重培养学前儿童良好个性的培养抓住个性形成关键期,在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重视孩子的需要

   孩子的需要是其行为积极性的源泉。重视孩子的需要,有利因势利导。需要是孩子活动的动力,家长了解了孩子的需要,在家教工作中才可把教育的要求内化成孩子的良好的个性品质。

4)良好个性是孩子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孩子在学前阶段培养的良好个性主要有:对劳动的需要,求知的兴趣,喜欢思考、喜欢记忆、文明礼貌、善于合作、有条理、讲卫生、动作协调、精力充沛、认真仔细和独立勇敢的良好性格,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孩子的这些良好个性因素相互交错结合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它在抗击外来挫折和困难时具有较强的韧性和弹性,它在无所不在的良莠混合信息面前具有择良汰莠的功能。因此,良好的个性有利孩子面对外界社会迅速适应环境,调整心态,明确目标,持之以恒,以不变应万变,良好的个性有利孩子不断进步,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前儿童良好个性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可是我们的家长却忽视对学前儿童良好个性的培养呢?这是因为个性的特点所造成的。良好个性的培养需要长期地、全方位地日积月累地进行。以下把个性与德智体育进行对比,有利对个性更清晰地认识。

 

2、个性与德、智、体育间的关系

素质教育中提到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内容与良好个性培养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一起构建孩子的素质。深刻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有利我们深刻理解良好个性培养的重要意义。

体育、德育、智育是教育对孩子施加的一种外界影响,个性是已内化了孩子素质的体育、德育、智育内容。体、德、智能在个性的范畴中找到相应的内容:体——气质,德——性格,智——能力。体、德、智与个性又不相同,主要表现在:

1)时间长短不同

相对来说,体育、德育、智育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见效,个性需要较长的时间。对于5岁的孩子,家长告诉他要尊重老人,吃饭时不掉饭,坐车时让坐,孩子马上能学会;教他背唐诗,不出几天就见效;带着他坚持在室外锻炼数个月,孩子的身体就能明显好转。但是个性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它不是短时的一天两天,数个月能见成效的,如,家长要培养孩子专心致志做事的性格,需要数年的努力。

2)空间大小不一

相对来说,德、智、体教育需要的空间较小,个性需要的较大。在一小块空地便可开展体育活动,在一间小教室里可开展德育也可开展智育。但是要培养孩子勇敢的性格,需要若干件事在大小不同的地点,或野外郊游、或家里、或在教室等地方反复经历才可出现。

3)影响的因素复杂程度不一

影响德、智、体育因素相对来说单纯些,影响个性的因素复杂多了。影响德、智、体的因素一般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材、教育过程,而影响个性的因素则较复杂多了,除了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过程外,还有家庭环境、师生关系、孩子与小伙伴的关系、社会大环境、遇到的大事小事都会影响孩子个性的形成。

4)方法的多少不一

德、智、体育的方法相对个性培养的方法要单纯一些,个性培养则需要多种方法。如要求孩子学会数数,只要出示实物,一个一个数给孩子看,并让孩子跟着说,几遍下来,孩子便会数数了。如果要培养孩子好学上进的性格则需要结合多种方法,除了数数练习中的示范、练习外,还需要采取兴趣法启发孩子遇事多思考,多与他人交流讨论,让孩子多体验学。经过长长的一般时间多种方法的交替运用,孩子才可能形成好学上进的性格。

5)表现的形式不一样

德、智、体育能够通过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个性则内隐,它不易被人觉察出来。智育能通过一张卷面分数能进行反映,体育能通过运动过程表现,德育能通过卷面表现认知水平,情感表现及行为表现出来。个性则不能轻易被人发现,它需要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言谈举止、处事方式、解决问题态度和采取的方法逐渐表现出来。

6)素质含量及组合方式不一样

德、智、体育中的素质含量较单一,组合方式为物理组合方式较松散型。个性中的素质

含量较丰富,组合方式为化学式的密不可分。德、智、体就象构建人生大厦中的钢筋、水泥和砖块,在构建大厦时我们明确知道那里用的是钢筋,那里用的是砖块,那里用的是水泥。个性就象多种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后的产物,就如氧气和氢气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水,在滋润庄稼时,你分不清是氧气的功劳还是氢气的功劳。

孩子的发展是整体的、全面的。德智体教育最终都会内化成孩子的个性品质。有的教育,单方面看,似乎有利孩子,如早期智力开发中的片面过负过重识字计数教育,近期看来,孩子增加了识字量,会计数算数了,好象智力发展了,但从长远看,却是占用了孩子几乎所有时间,剥夺了孩子体育活动游戏活动的宝贵时间,牺牲了孩子其他心理方面的发展时间,不利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

 

二、      亲子和谐活动是培养学前儿童良好个性的最佳途径

孩子良好个性的培养是长期的全方位的复杂的一个过程,如何培养?我们认为亲子和谐活动是培养学前儿童良好个性的最佳途径。亲子和谐活动有三层含义,一是活动,二是亲子活动,三是亲子和谐活动。活动是一种需要孩子全身各种感官都积极参与的游戏;亲子活动是指需要父母与孩子一块参与的活动;亲子和谐活动指的是父母孩子一起愉快的活动。

培养孩子良好个性,需要孩子全方位地长期地与家长产生共鸣:家长说要让游戏好玩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孩子便会约束自己,遵守规则;家长说要让游戏快乐需要定一个目标,孩子便会在游戏前定下一个小目标,逐渐养成凡事先立目标的习惯;家长说要让游戏进行下去需要专心致志,孩子便思想集中;家长说游戏中的挫折、困难是纸老虎,看起来吓人实际上只要动脑子想办法它就会不堪一击……

亲子和谐活动是学前儿童最喜爱的活动之一。父母是学前儿童最喜亲近的人,这时的孩子身心稚嫩,他们对父母有着强烈的依恋。饿了父母马上给食物,渴了父母立即端来开水,困了父母早就给准备了一张温暖的小床。学前儿童的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快乐和幸福。与父母一块和谐活动是孩子们心理发展的需要。良好个性的培养需要全方位地影响孩子,在孩子喜欢的亲子和谐活动中,孩子注意力集中,情绪愉悦,孩子的整个身体和大脑都处于一种唤醒状态,这时的教育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良好个性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地长期地进行,亲子和谐活动是好玩的有吸引力的,孩子始终会乐此不疲,持之以恒。亲子和谐活动的两个特点:全方位,长时间,与良好个性培养的最重要的两个特点全方位,长时间,是吻合的,由此我们说亲子和谐活动是培养学前儿童良好个性的最佳途径。

亲子和谐活动是培养学前儿童良好个性的最佳途径还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             “亲子和谐活动”符合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学前儿童感知觉能力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直接经验,“亲子和谐活动”提供了大量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直接经验;学前儿童以无意注意为主,“亲子和谐活动”提供的丰富信息,吸引孩子的无意注意,有利发展孩子的有意注意;学前儿童对事物的观察源于对事物的兴趣,“亲子和谐活动”经常出现有趣之事,促使孩子对事情的进一步观察;学前儿童以操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亲子和谐活动”中具体的操作及生动的映象,符合学前儿童以操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学前儿童的想象力是随着接触的信息的丰富情况而丰富,“亲子和谐活动”为孩子全方位提供的信息,不断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2、“亲子和谐活动”有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

要想教育孩子,首先需要全面了解孩子。在“亲子和谐活动”中,孩子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都会在活动中一一表现出来,这便于家长全面地了解孩子。

孩子在“亲子和谐活动”一直都是兴趣盎然,突然有一天孩子无精打采,这可能预示着孩子生病了,这时需要送孩子上医院;孩子在“亲子和谐活动”对声音反应迟钝,这可能预示着孩子耳朵有问题;孩子在“亲子和谐活动”视觉反应迟钝,这可能预示着孩子眼睛有问题;“亲子和谐活动”需要孩子全身各种生理器官的参与,其隐性的疾病都能通过活动中有所表现,这便于了解还不善于言语表达的学前儿童的身体状况。许多疾病发现得越早其治疗的效果越好,特别是对孩子的一些先天性遗传疾病的矫正有好处。

孩子在身体健康情况下参与“亲子和谐活动”,其行为表现着心理发展的状况。有的孩子表现出较强的合作意识,他们会与家长一块商量并形成共同的认识,然后分工合作完成同一个游戏;有的孩子表现出孤独不善合作的行为,他们很少与家长交流,喜欢自己玩;有的孩子能够坚持把一个游戏完成;有的孩子则容易被新异刺激所影响,以致忘了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有的孩子反应敏捷,动作利索;有的孩子反应迟钝,动作拖拉;……通过“亲子和谐活动”家长能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能了解到孩子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有什么特长,厌恶什么……对孩子心理现状的全面了解,有利家长有针对性地教育。

 

3、“亲子和谐活动”有利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

朱智贤先生说: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需要四个条件。第一、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第二,教育者要向孩子提出要求,第三,孩子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产生需要,第四,教育者与孩子共同解决好需要与孩子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亲子和谐活动”有利健全孩子的个性,就表现在它具备这样四个条件。“亲子和谐活动”让儿童处于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在“亲子和谐活动”中家长向孩子提出相应的要求;孩子在和谐的活动中对家长提出的要求容易产生新的需要;在和谐的氛围中孩子与家长共同合作解决孩子新的需要与现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

孩子良好个性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又长期的工程。“亲子和谐活动”重在“和谐”,它尊重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孩子乐于参与,这便于长期坚持下来。在“亲子和谐活动”中,孩子全身心地投入,他们注意力集中,耳聪目明,思维清晰,想象丰富,反应敏捷;这些现象不断地日积月累,便于养成孩子对外界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专心致志勤奋努力等良好个性。在“亲子和谐活动”中,家长对孩子良好个性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利于孩子养成高层次的需要、广泛积极的兴趣、崇高的理想、礼貌热情、宽容大度、善良正直、友好互助、勤劳勇敢、目标明确、做事专注、认真仔细、刻苦努力、坚忍不拔、自强自立等良好个性。

 

4、“亲子和谐活动”有利奠定良好的亲子关系基础

目前青少年中存在的问题多数与脆弱的亲子关系有着必然的联系,“离家出走”是因为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相反感觉到的是恐惧和烦恼;沉湎于网络,是因为孩子与父母无法交流;交上坏朋友变成少年犯,是因为孩子太孤独……这些脆弱的亲子关系引起的严重后果是家长们没有想到的。建立良好的牢固的亲子关系,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要想建立良好的牢固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长期的努力,特别是在孩子学龄前期下功夫。一些父母忽视了孩子学龄前期亲子间的密切联系,孩子一出生,或是送爷爷奶奶家,或是送外公外婆家,一直到上小学的年龄才接到自己的身边,上学的孩子很少有大量的时间与父母一块活动,造成交流少,亲子间的亲情自然就少。没有亲情的亲子关系是脆弱的。有的父母虽然把孩子放在自己身边,可是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要不太少,要不就不愉快:有的父母忙自己的事业,早出晚归,孩子醒着的时候几乎见不到父母;有的父母与孩子在一起就是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认字、背诗歌、计数”或是学弹琴、学书画、学唱歌,孩子在高压下不得不学,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学得一点儿也不快乐,整天地不快乐,亲子间的亲情无从谈起,良好的亲子关系难以建立。

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浓浓的亲情,亲情需要培育。“亲子和谐活动”中充满了亲情的交流,在亲情的交流中,亲情越来越浓;良好的亲子关系需要共同的价值观念,“亲子和谐活动”中不断面临需要共同处理的问题,需要亲子间共同的价值取向,如此反复亲子间逐渐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浓浓的亲情,共同的价值观构成良好的牢固的亲子关系,有了这种良好的牢固的亲子关系,不管世事波谲云诡,孩子都将与父母一起共同面对,不管遇上多大的困难,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精神支柱。

孩子在与家长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同时,孩子学会了与人商量与人合作,这对孩子今后进入社会的发展很有帮助。

为了让“亲子和谐活动”更好地起到培养学前儿童良好个性的作用,需要坚持以下八条原则: 

 

三、“亲子和谐活动”八条原则

 

1、关爱性原则

关爱性原则强调家长要在“亲子和谐活动”的过程中关心和爱护孩子。这种关心和爱护是全方位的,它要求家长不但要关心孩子的身体,还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要爱护孩子,不让孩子受到心理上外界机械物对他的伤害,也不要让孩子受到心理上的伤害。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要求家长在“亲子和谐活动”中,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孩子的成长问题,防止用静止的眼光对待孩子的成长问题。要避免教育的短视行为,要重视教育的长效性。

发展性原则要求家长正确对待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面临孩子今天出现的错误,处理时要把眼光盯在是否有利孩子发展的基点上,盯在若干年后对孩子的影响方面。发展性原则告诉我们,孩子今天犯的错误,就是孩子明天的经验。

发展性原则要求家长重视教育行为的长效影响。在早期智力开发的过程中,一些家长存在着急功近利的行为。例如,单纯追求识字量的片面识字教育,是一种短视行为,在这一识字活动中,家长总是不择手段地让孩子多识字,孩子在打骂中艰难地增加识字量。最后孩子的识字量大了,可学习的热情却几乎泯灭。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是一种长期有效的学习动力,在“亲子和谐活动”中千万不能伤害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3、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孩子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它包括孩子身体生长和心理发展。身体生长包括身高、体重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心理发展包括德、智、美、个性的全面发展。德的发展包括社会道德规范的认知、道德情感发展以及自理自立意识的培养,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智的发展包括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力、创造力、记忆力等的发展。美的发展包括孩子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包括性格、能力、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在“亲子和谐活动”中坚持整体性原则,我们要看到孩子正处在各方面整体苏醒蓬勃发展阶段,要关注孩子的整体发展而不是偏向某一方面而疏忽其他方面。

 

4、理智性原则

理智性原则强调在“亲子和谐活动”过程中家长不要让情绪、情感左右教育孩子时的心情,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被消极的情绪、情感所影响。在“亲子和谐活动”家长应该清醒地知道用适当的态度、有效的方法、科学的内容施教。感情用事是家庭教育中最容易也是经常出现的偏向,是家庭教育中最不容易突破的难点,许多家教的失败,都是由于家长的感情用事。

 

5、操作性原则

操作性原则是指在“亲子和谐活动”中家长要激发孩子的参与意识,让孩子在动手、动体、动脑中亲身体验,从而达到养成良好品行、增长知识、开发潜能的目的。

学前儿童三种思维方式都存在,但是以操作性思维为主。

操作性原则要求我们家长在“亲子和谐活动”中,重视孩子动手动体能力的培养。除了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外,可以让孩子叠积木、插雪花片、组合玩具、画画、撕画、剪纸、捏橡皮泥、弹琴、唱歌、跳舞、开展科学小实验……到野外让孩子跳、跑、钻、爬、攀登,还可让孩子种植花草蔬菜、采摘水果、挖沙坑、铸沙雕、雪雕……在操作的过程中,孩子手眼越来越协调,大脑反应越来越敏捷。

6、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要求家长在“亲子和谐活动”对孩子的教育要依据孩子的身心特点,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学习规律进行,逐步提高对孩子的要求,让孩子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孩子学习的前提是已经具备了的生理基础。有的家长希望不到1岁的孩子能走,希望23岁的孩子会写字,孩子却做不到,这主要受孩子动作发展所制约,多数1岁的孩子还“站”不稳,“走”就不可能;23岁孩子肌肉群还未发展成熟,不可能控制写笔划时手指运笔动作。

儿童手握笔自如地一笔一划地写字,往往要到67岁才能做到。渐进性原则要求家长注重孩子所学知识本身的层次性、系统性,教育孩子时应先易再难,先简单再复杂,注重知识的层次和衔接,前边的知识未学好,未学扎实,不能急于学后面的知识,操之过急是学不好的。

7、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是指在“亲子和谐活动”中家长应把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加以协调、整合,使教育内容与要求、手段与方法能前后一致,左右贯通。首先要做到家庭成员一致,其次要做到家园一致,然后要做到对孩子的要求前后要一致。

 

8、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亲子和谐活动”家长要了解熟悉孩子的兴趣特长,明白孩子的个性特点,然后再施以适当的教育,促进孩子健康成长。首先要观察孩子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并进行对症教育,其次要进行扬长补短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不是只突出特长教育,忽视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我们家长在满足孩子需要,促进孩子特长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儿童的发展是全方位的,任何限制在某一方面的做法,都有害于孩子的前途。

 

“亲子和谐活动”主要内容包括:自理活动、体育活动、动手活动、动脑活动、良好习惯养成、解决问题等,具体操作有待进一步地研究。这也是我们课题“幼儿园亲子和谐活动研究”的主要内容。

 

学前儿童良好个性

孩子在学前阶段培养的良好个性主要有:对劳动的需要,求知的兴趣,喜欢思考、喜欢记忆、文明礼貌、善于合作、有条理、讲卫生、动作协调、精力充沛、认真仔细和独立勇敢的良好性格,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孩子的这些良好个性因素相互交错结合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它在抗击外来挫折和困难时具有较强的韧性和弹性,它在无所不在的良莠混合信息面前具有择良汰莠的功能。因此,良好的个性有利孩子面对外界社会迅速适应环境,调整心态,明确目标,持之以恒,以不变应万变,良好的个性有利孩子不断进步,可持续发展。

 

亲子和谐活动

亲子和谐活动有三层含义,一是活动,二是亲子活动,三是亲子和谐活动。活动是一种需要孩子全身各种感官都积极参与的游戏;亲子活动是指需要父母与孩子一块参与的活动;亲子和谐活动指的是父母孩子一起愉快的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