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JBC4.2 埃及古文字的遗失

 庶民临风 2011-12-18
JBC4.2 埃及古文字的遗失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修木读史 提交日期:2011-4-1 1:11:00 | 分类:犹太人 | 访问量:2859

  犹太人,《圣经》与基督教的产生: 第四章 古埃及
  
  4.2 埃及古文字的遗失
  
  与两河地区有所不同的是,古埃及文明并没有被完全遗忘。金字塔与各类古墓、古迹的存在,时刻提醒着人们古埃及曾经有过的文明。古希腊人对此也有相应的记载。前边提到过的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西方被尊称为“历史学之父”,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前484-425年)。那时候的希腊从黑暗时代走出来才不到五百年,但是古埃及的文明已经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所以希腊人相当景仰古埃及,希罗多德还曾专门去过古埃及实地考察,留下许多生动的描述。他曾仔细描述过希腊所没有的动物,比如说鳄鱼,河马等等。他也提出过一些有趣的疑问,比如说为什么尼罗河如此有规律,虽然当地不下雨,却一到夏天就长水?他的著作在西方是经典,曾广为流传于后世,虽然其中也有不少道听途说,不可靠的内容。
  
  在两河地区的历史时期划分,也适用于埃及,公元前三世纪亚历山大的入侵是古代与经典时期的分界线,一千年后阿拉伯穆斯林的入侵则是经典与现代的分界线。亚历山大东征之后,埃及落入希腊将军所创建的托勒密王朝的统治之下。当时有一位名为曼涅托(Manetho)的埃及祭司,遍访各处名胜古迹,留下一份列王表[1]。从最早(约公元前3100年)的王朝算起,总共有过31个王朝。这一表上,最早将上、下埃及统一的国王名为美尼斯(Menes),而前文所说的调色板上显示的“纳迈尔”却不在其中。对此,有人认为纳迈尔要早于美尼斯,列王表之前可能还有别的国王。也有人认为纳迈尔就是美尼斯。后来的考古发掘证明曼涅托的列王表基本靠谱,只是表中只有名字与在位年数,没有具体的历史叙述。
  
  两河地区不论是文字,城邦,国王,神话还是宗教的发展,都是一个记在泥石板上的逐渐过程,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其中的演化。在古埃及却没能留下这么多记载,而且其发展进程要比两河地区快出许多。前一节说到埃及政治一统的过程来得有些突然,出现在公元前3100年前后的埃及古文字,也是来得很有些突然。现在发现最早的古埃及文字,刻在储物罐上,应该是用来记帐的,时间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3200年。其后只过了一百多年,这些符号的数目就已经增加到好几百个,文字已经基本成形。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两河地区文字的演变,从最初简单的图形逐渐发展成楔形字,是一个上千年的过程[2]。因此一般认为,埃及文字的出现很有可能是受了外来的影响,而且应该是来自与两河地区的接触。出土文物之中,还曾找到过其它在两河地区逐渐演变成形的物品,却在埃及突然出现,比如说圆柱形印章,烧过的泥砖,新式的铜器,陶器等等,应该也是来自两河地区。但是在那个交通极为原始的时代,这些影响是如何传到埃及的,则没有定论[3]。
  
  如果说埃及人写字的想法是来自两河地区的影响,他们所发展出来的写字方式与风格却完全是独特的。在两河地区广泛使用的硬棍加泥土板的方式,在埃及使用得很少。埃及人的工具倒是与我们老祖宗的工具有几分相似,用小毛刷子写在木板上,或是写在用尼罗河边所特有的莎草内芯制成的莎草纸上。莎草纸制作起来要比后来在中国发明的造纸麻烦许多,而且只有用特殊的材料(莎草)与保密的工艺才能制成。在埃及干燥的条件之下,莎草纸才易于保存。到真正的纸张传到中东之后,莎草纸不但被取代,连制作工艺都失传了。但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之下,莎草纸的出现,使埃及文字的发展不同于两河地区。两河地区的楔形字讲究的是实用,泥石板上写不出什么漂亮的形状,开初的画像在演变之中逐渐被简化成楔形的组合。在莎草纸上发展出来的圣书体(Hieroglyphic),却保留了美术的特征,很有几分艺术性。其中的符号有的标定字母发音,有的标定意思,看过去都像精美的小图形,还可以标上颜色,没有抽象成我们的横竖撇捺。我们的书写方式之中发展出书法,埃及人写圣书体则更像绘画。这一套文字虽然漂亮,日常使用起来却不大方便,多半只用在石碑、石刻或是很重要的宗教、官方文本之上。相应的,埃及人还发展出更容易使用的草书体。与圣书体差不多同时出现的草书是僧侣体(Hieratic)。后来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化,语言发生了各式的变化,到公元前七世纪,又发展出另一套被称为世俗体(Demotic)的草书,供人们平常使用。
  
  =========
  
  


  
  图二十:古埃及语言,有三种并存的文字书写方式。最上边的是圣书体,最为漂亮,也最难写,多半用在石碑、浮雕、建筑物之上。第二种是简化之后的草书形式,僧侣体,多半在日常的文件记录中使用。到公元前七世纪,草书被进一步简化,成为最下边的世俗体。
  
  =========
  
  古埃及文字后来遭受了与楔形字一样的命运,在外来军事与文化入侵之下,渐渐为人所忘却。亚历山大入侵之后,希腊人所建立的托勒密王朝以下埃及的三角洲地带为主要据点,把当时的亚历山大城建成闻名的文化中心,希腊语则成为官方语言。被统治的埃及本地人,仍然讲埃及话,只是他们书写所用的圣书体、僧侣体与世俗体,都成了弱势文字。与此同时,也有人开始用希腊字母,外加几个世俗体符号,来标定埃及语,形成一种新的拼音文字,科普特语(Coptic,“科普特”即希腊语中“埃及”的意思)。希腊人有一种文化优越感,对别人的语言看不上眼。即使在公元前五世纪,亚历山大入侵埃及之前,希腊人更为尊重古埃及的时代,访问过埃及的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也完全没有提到古埃及文字的构造,虽然他曾不厌其烦地记下了埃及的方方面面,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4]。
  
  托勒密王朝在公前一世纪为罗马所灭,其最后一位统治者克利欧佩特拉(Cleopatra,公元前69-30年)曾与凯撒有过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是现代西方影视界最喜欢渲染的古代女子,常常被称为“埃及艳后”。并入罗马帝国之后的埃及,与地中海东部其它地区一样,依然以希腊语为官方语言。在罗马帝国分裂后,埃及仍属于讲希腊语的东罗马(拜占庭)范围。
  
  我们在第一章曾简单提及基督教在欧洲发展的历史。在中东,基督教兴起的历史同样有许多波折。埃及的亚历山大作为一个希腊人创立的港口城市,自然是以希腊语为主,而且还有许多移民的犹太人居住。新约里甚至提到,耶稣一家也曾流落埃及(马太福音2:14)。基督教创立后,亚历山大城是早期教会最为著名,最为重要的一个基地,不但产生过不少知名的基督教神学家,还产生过不少异端教派。早期教会苦行派的修道,也是最先发端于埃及。旧约之中同样有不少关于埃及的叙述,以色列的一神教正是开始于摩西出埃及,埃及法老是以色列部落的死敌,而埃及的宗教习俗在旧约之中都是反面典型。后来因为逃避动乱或是经济原因移民前往埃及的犹太人,曾与当地居民发生过不少摩擦甚至冲突。到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传到埃及,教会与埃及本土的宗教也是冲突不断。基督徒被迫害时,埃及是比较严重与血腥的地区。到公元四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之后,基督徒有了报仇雪恨的机会,反过来迫害本土宗教的信仰者。古老的埃及寺庙被基督徒袭击,砸毁,内中的祭司则被活活砍死。这一轮折腾下来,基督教成为埃及宗教的主流。古埃及寺庙,连同古埃及文字都是摩西所谴责的偶像崇拜的东西,很有几分美术味道的圣书体与古埃及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变成邪恶、耻辱的象征,为教会所禁止,没有人去学,也没有人去用。基督教会的信众之中讲埃及语的依然是大多数,但是在书写上用的是后来发展出来的,基本以希腊字母为主的科普特文字来标定发音。
  
  埃及教会的首领亚历山大大主教,在地位上是整个基督教世界仅次于罗马大主教的四大主教之一。这个讲埃及语的教会,虽然书写时用希腊字母来表达文字,却不时与讲希腊语的东罗马皇帝及其手下的东正教牧首(君士坦丁大主教)闹别扭,为教义问题争执不下。这其中既有教会内部权力斗争的因素,也有民族与语言的因素。讲希腊语的统治者们历经近一千年,始终未能与埃及社会完全融合,相互之间的矛盾还弄到教会里去了。公元451年,东罗马皇帝终于采取强硬措施,将埃及教会的神学解释定为异端,并将当时亚历山大的大主教流放。埃及的信众们却多半不服判决,拒不接受皇帝所派来的新大主教,还自称为科普特正教会,与(希腊)东正教会相抗衡。东罗马当局采取血腥镇压手段,使得不久前才迫害本土信仰的埃及基督徒们,要遭受一回正统基督教会的迫害。一波三折下来到了公元七世纪,突然从阿拉伯沙漠中冒出来的穆斯林骑兵打败东罗马,占领埃及,结束了希腊语作为埃及官方语言一千年的历史。基督教内部的分裂为阿拉伯人的征服提供了条件,也为伊斯兰教的传播铺平了道路。此后没过多久,大部分埃及基督徒改信伊斯兰。古埃及语言与闪族语言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同属一个大的亚非语系,二者之间的融合要容易许多。到后来埃及普通百姓的日常用语变成阿拉伯语,而科普特文只保留在此时已变成少数的基督教会的仪式之中使用。
  
  古代西方人虽然读不懂古埃及文字,却对古埃及的文明保持了一份敬重。古希腊人自认为他们的文明源于古埃及。从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皇帝屋大维开始,罗马人就不辞劳苦,将不少埃及的方尖石碑运回意大利,竖立在他们自己的城市里最为显眼的地方。罗马著名的圣若望拉特朗大殿前边的广场上立的那一块是最高的,有32米,重量达到455吨[5],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要很费一番周折才能运回意大利。到近代,西方人称霸全球之后,这些石碑还将运到欧洲的其它城市,连远在新大陆的纽约中央公园也竖了一块。
  
  刻在这些石碑上的圣书体碑文,虽然没有人读得懂,却慢慢成为神话的材料[6]。希腊人知道,他们所用的字母是从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来的,而腓尼基字母则是从埃及人那里来的。他们对两河地区的楔形字所知甚少,认定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埃及。柏拉图(前428-348年)曾经引述苏格拉底的讲法,称埃及的古文字是埃及神灵泰特赐予人类的礼物。后来的希腊与罗马文人们,更进一步声称不单单是文字,连埃及的法律与智慧,都是神灵所赐。这些知识就是以符号的形式刻在石碑上那一个个精美的小图形之中,因此后来西方人将其称为“圣书体”。至于说古埃及日常使用的文字,则被称为“世俗体”。他们推测埃及人平常用的是“世俗体”,只有在重要场合才用“圣书体”,为的是守住神赐予的秘密。原来一套标声、标义的书写方式,因为其精美,而被神化成秘宗咒语。罗马人还依葫芦画勺,虽然读不懂圣书体的意思,却会依照所看到的式样,在运来的石碑上不明就理地多刻上几个,害得后来不少尝试破译埃及文字的研究者们找不着北。
  
  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在柏拉图这里有一个大转折,由原本对自然的好奇变成更为强调形而上学的思辨,讲究的是理念、本质。柏拉图觉得,人们先天就有所有的知识,宇宙的奥秘只要通过不断的反思,沉思,就可以茅塞顿开。这在后来被庸俗化后,有几分基督教之中启示的味道,再往前走一小步就会变成我们的气守丹田,打通小周天。现代的科学强调的是以反复、细致的观察与实验,做知识的耐心积累与不断检验。柏拉图的追随者们热衷于推理,却忽于调查,用辩证法在那里来回的解析,推论。用在圣书体的研究上,他们不是去分析、对比文字的结构与组成规律,而是断言符号之下必定藏有什么特别的哲学或是神学真谛,进而用心灵去猜测、领悟。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人对古埃及的理解也越走越偏,失去了历史与事实根据,变成神话与幻想的素材。收集埃及古董与艺术品的人不少,却没有人知道这些艺术品的寓意何在。连金字塔都被误认为是巨大的储粮仓库。最有意思的则是打到中东的十字军,以讹传讹,误以为埃及那些尸体干化而成的木乃伊,可以用来治疗跌打损伤。这一说法被带回欧洲之后,用木乃伊碾成的粉末成了欧洲药店之中珍贵的“白药”。有的王公贵族甚至随身携带,以备不时之需。由此产生了一项贸易,将埃及的木乃伊大批运往欧洲,还供不应求。于是,有中东的不法商人,到病弱收容所或是监狱之中,买下病人或是囚犯的尸体,处理成木乃伊之后供应欧洲市场。一直到十九世纪,都还有欧洲人相信木乃伊的特别疗效[7]。
  
  ================
  
  注释:
  
  [1.]参见Ian Shaw, ed., “The Oxford History of Ancient Egypt”,p.5-1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参见Robert Chadwick, “First Civilizations”, 2nd ed., p.30-31 (Equinox, 2005)
  
  [3.]参见Donald B. Redford, “Egypt, Canaan, and Israel in Ancient Times”, p.17-24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4.]参见Paul Johnson, “The Civilization of Ancient Egypt”, p.221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78)
  
  [5.]参见WIKI上对石碑的解释:http://en./wiki/Obelisk
  
  [6.]参见Paul Johnson, “The Civilization of Ancient Egypt”, p.222-226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78)
  
  [7.]参见Rosalie David, “Discovering Ancient Egypt”,p.16-17 (Michael O’Mara Books, 199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