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站立的姿态,重新出发

 昵称5647917 2011-12-18

以站立的姿态,重新出发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福建省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  施怡妮

    从猿到人,站立是重要的因素;从自然人到“独立的人”则必须从思想上站立起来,我们的灵魂不能下跪。                                           ——题记

    一提到教育名著,许多人下意识地就想到《爱的教育》、《民主主义与教育》、《爱弥儿》等鸿篇巨制,而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一部更立足于我国教育现状,更能引起你我共鸣和反思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作者吴非,本名王栋生,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这是一个穿梭在理想和现实中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以一种傲然挺立的姿态审视着,思索着。或痛心疾首,或忧心如焚,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祖国、对民族、对教育的炽烈真情和热切呼唤。如果说当年鲁迅弃医从文是为拯救国人灵魂的话,那么我们能否说,《不跪着教书》就是作者高扬人文精神的理想呼吁教育归依正途,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能成为真正站立着的人的一个警世洪钟呢?

    全书共有六辑:《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在欢乐中沉思》,作者分别从育人观、为师观、阅读观、学校观几方面来直视我国教育,鞭辟入里地揭开现实教育中的种种疮疤并剖析个中原因。其中最震撼我心灵的当数前三辑。

教书,怎能一个“跪”字了得!

    “不跪着教书”的书名来自于本书其中的一篇文章《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写到的:“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其实,“不跪着”绝不止是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做到的。先有站着的教师,后有不下跪的学生,才有民族的骨头和脊梁,才有民族的兴旺和昌盛。

    吴非在书中写道:“培养独立思考的一代,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因此,语文老师应当是有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的思想者。如果“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看到这里,我反躬自省,以前自己常在教参与个人思想之间举棋不定:斗争的结果往往是怕考试而违心地将教参上的答案传授给学生,任由应试牵着我们的鼻子走。吴非老师的一席话令我如梦初醒,师者,不仅是“授业、解惑”,更要“传道”。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我们自己首先就要是一个思想独立、不盲从、敢创新的人,如果一再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一味做人云亦云的传声筒,那么我们在课堂上所贩卖的东西又有多少价值呢?如果学生没有质疑思考的禀赋,没有探索创新的能力,我们却年复一年地空谈“诺贝尔奖”,这可真叫人欲哭无泪。一个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老师才能教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学生,这就是“师”与“匠”的最大区别。 顿悟之后,我马上践行,在教学中我开始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挑战权威,教会他们大胆假设,拓宽求证的思路,在分析中展现独到的推理。

    吴非在文中还热切地呼唤教师应有个人的教学风格,“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因为它可能长久地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没有风格的教师一如泥胎木偶,他自己在学生面前都站不直了,又怎能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发展个性呢?我认为教师从教一个阶段后,应当从教学个性的角度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并总结,感知自己的实际位置,启迪自己向更高层次攀越。如今正值新课程改革搞得火热的时候,教师们在这个新理念、那个新思路中穿梭,随波逐流就会抱残守缺、丧失自我,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存,个性不存,他的课必将僵化得如一潭死水,怎能让学生爱上你的课呢?所以教师一定要永远保持自己清醒的大脑,有了自我,思想和灵魂才能站立,教出来的学生才能挺立身躯高翔远行。

    对此我深有体会,初为人师时,我就拜读各种名师的课堂实录和大量教育教学刊物,从中汲取崭新的理念和科学的理论营养;同时积极践行,参加各种教研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丰富自己的教育智慧。有了一定的教学积淀后,我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活字当先、妙趣横生,多次执教省、地(市)、镇级公开课和参赛课,展现自己独具个性的教学魅力,得到领导、同行的肯定和学生的喜爱。

    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让我们做高度自立、开拓创新的铁骨教师,向一切跪着的教育弊端发出势不妥协的呐喊和声讨:教书,不能一个“跪”字了得!

读书,哪能一个“忙”字搪塞!

    狄金森说:“跳着舞过黯淡的日子,让我飞翔的是一本书。”不想跪着教书,就得多读书。

   “我期望年轻一代的语文教师能注意知识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这是吴非给我们的又一个忠告。诚然,但凡人格的伟岸、思想的深刻、智慧的追求、教养的获取,一切学识、涵养都离不开书香的润泽。然而回想我自己的读书情况,不免自惭形秽。曾几何时,我们都自嘲是“和月亮一起回家的人”,感叹自己忙碌不堪:师范毕业后,曾为文凭熬夜苦读,只是读得枯燥而艰辛;也曾翻阅各种教育教学杂志,却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查阅浏览;还曾为评职称钻研论文专著,又常常带有太多功利性。这种缺乏对知识的热爱与敬重的行为不像在读书,至少不是站着阅读。现在我明白了,忙碌不是借口,读书贵在静心,重在修身。“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这是在教育学生,更是在提醒教师,不跪着教书的底气来自于永恒的学习意识,我们必须养成时时处处学习的习惯,不停地阅读思考,厚重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品味,做一个真正让学生看得起的老师。

    老师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好好地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吧,多读书,读好书,时时鞭策自己不跪着教书,不趴着读书,站直了,看远点,才有展翅飞翔的可能!

育人,岂能一个“考”字了事!

    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实而言,“成”的唯一标志却只是学生们的升学分数及学校的升学率。不能简单地说这种社会评价舆论完全不合理,因为在中国这个人口压力极大的国家,升学是人们今后就业乃至生存竞争的最关键途径,而且使学生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这毕竟不是唯一目标!在分数压倒一切时,教师的注意力都只盯在考试上,沉醉在名目繁多的教辅资料、练习中而不知归处,哪里还顾得上对学生的人性教育,学生个性精神丧失、道德人格缺失,唯利是图、弄虚作假。如果我们的教育出了这样的危险品,那么我们终将会作茧自缚。

    吴非在书中传达的育人观点是:“教育是诗一样的事业,教育应当教会仁爱。”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拥有善良同情,懂得宽容感恩,珍爱一切生命。分数固然重要,但立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当我们个人无法改变体制时,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少受一些伤害,多一些童年的欢乐。相信一个有仁爱思想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也必将正直善良、懂得感恩。

    当然,育人也要讲究方法,范尼校长神奇的“一幅小狗解剖图”,苏霍姆林斯基出人意料的“两朵玫瑰花”,陶行知戏剧化的“四块糖果”,这些润物无声的育人经典都在为我们明确地指引着方向——育人应该是仁爱与智慧共生的。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的民族要想永远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必然需要思想独立、人格健全、仁爱好学的站立着的接班人。育人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岂是一个“考”字所能了事?!

    高尔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不跪着教书》是一部教育工作者、家长,乃至关心教育的社会人士都值得细细品读的好书,它能启迪我们净化蒙尘的心灵,荡涤我们民族千百年来下跪的奴性。在与大师的心灵对话中,我们读懂了存疑与创新的为师观、爱与敬重的阅读观、仁爱与智慧的育人观,它用振聋发聩的呐喊召唤着我们:以教育的名义,以站立的姿态,昂首阔步,重新出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