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谱的研究方法

 荷香月暖 2011-12-19

宗谱的研究方法

广西钟山县   董全吉    20111219

我们研究宗谱,当然首先需要从最早的自家宗谱进行研究,从全国各地的董氏宗谱来看,出现不同的宗谱,就是从一个先祖到另外一个先祖之间,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需要从宗谱的历史,确切说要从怎么兴起修家谱、家谱修谱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弄清楚谁是谁非?不然,你说,该宗谱的某一部分是先前的人伪造的,他怎么也不会从何思想上扭转过来。

如何判断宗谱先前的部分是不是真实,或是不是某一部分出现造假?我认为可以采用几个方面的研究方法:

1:历史记载结合野史进行考察

宋朝以前都是由官方进行造谱的,民间还没有出现造谱。而且都是造谱是为了考核录取官员的主要指标。由不得民间私自修谱。所以,民间后来的修谱,多是能够推到唐朝就很不错了,也多把唐以前宗谱作为无法考究。

那么,历史的记载就当然是比较合理的。特别是正史记载了其先辈和后裔的情况。

但是,有时候正史没有详细记载,就出现在野史里面进行寻找。野史可以补充正史的不足。

2:墓碑的记载作为一个支系的参照

一个支系或多或少出现个别有名人物,那这个有名的人物,一般死后有墓碑。这个墓碑是不是真正的安葬之地呢?假如不是,就涉及到不同的母亲的后裔。如南宋宰相董槐,在桂林有坟墓,在江西有坟墓,在安徽有坟墓。只能够推测其在江西、桂林有后裔。但是,历史记载的董槐后裔在浙江一带,也是对的。这样,就出现三个支系或更多支系。

同时,通过墓碑也知道其先祖的名字是否确切。如三门峡董振民的《唐宰相董晋考证漫记》是通过实地考察墓碑得出墓碑的存在。

3:其他同祖先的宗谱记载

从一个祖先到另外一个祖先,之间的代数一定是不会有差异,当然也许会有记载名字不一样。其中,就不可能出现不同支系的名字出现在宗谱中。有的宗谱在祖先名字后面加上其当官的职位,可是,把另外一个同名同姓的记载上来,就变成不同支系的人?

其次,是一个名字的记载,有比较明显的。如唐朝董晋,各地记载差异,且多半是明朝修谱进行,也都说宋朝旧谱丢失。

4:兄弟分居迁徙是否详细记载

宋代开始,官府不再进行修谱,民间也盛行修谱起来。但是,多年的战乱,以前的宗谱基本丢失,保存下来的几乎少得可怜甚至没有了,只能从墓碑中寻找。明代之前多出现造假之风,不是个别姓氏存在,而是普遍的现象。到了明代还出现谱匠之说。

凡是造假的宗谱,一般在兄弟以及迁徙的记载上,没有详细记载。仅仅是记载上辈的名字和母亲的名字。其他兄弟的就没有什么记载了,就是迁徙也没有记载的。

看是那部分的宗谱比较真实,就看其祖先的坟墓安葬的记载有没有?其实,主要还是:一是看其兄弟的名字有没有列出来,包括迁徙居住;二是看历史事件的记载有没有;三是看官职的在任时间以及历史事件。假如没有记载兄弟的名字以及迁徙的,真实性差;凡是有记载兄弟名字以及迁徙的,真实性就强。如董槐在广西的后裔居住的变化以及后裔的每一代的名字都有记载,那么,董槐之后的就可以直接采用,可以不用考究,仅仅寻找后裔即可。

5:通过历史事件、时间的记载进行考证

   一般在宗谱的序言中,把祖先的迁徙来源,以及各世代都再宗谱序言中进行概括,常用:吾先祖自。。。。而来,然后,层层推进记载其活动,以及官位,事件,最后到开基始祖。如广西钟山董廷海支系宗谱,民国前的宗谱在序言中就是这样的体例记载。

   序言一般说祖先的来源、迁徙等。至于同姓祖先出现的有名人物,一般是单独一个体例进行描写的,不会与序言中的祖先迁徙混合?

  通过考察之间的描写事件,看看是不是和历史记载一样的时间和事实真相?

看看有没有官职重复的,有的把千总和昭信校尉并列,就出现问题了。要么是伪造,要么就是官名的伪造,要么就是只是其中之一。

看迁徙情况,一般多把南京珠玑巷作为迁徙来源,但要看年代?如有的写祖先在南京珠玑巷,又细细写出是北京南门外,这样就是说可以详细查找的,然而,另一个官职一样的人,却不是同一个地方来,最后却混合了。这是不确定的。也是不真实的。

6:先祖是否有修谱

   先祖是否修谱,作为验证宗谱是否一致的最好办法。如南宋宰相在江西泉溪,把唐朝宰相董晋到董熹共十四世代的宗谱列于谱序中,全面说明各代的承接关系。假如没有事实证明有造假的成分,那么,这宗谱就比其他任何的宗谱有可信度。

   不管名字如何变化或太婆的姓氏如何记载,但是从一个先祖到另外一个先祖之间,太婆的姓氏是不会不一样,代数也不可能不一样。假如不一样,两相矛盾的必有一真。那谁的可信度高,那他的真实性就越高。

假如没有记载完全的,那就要看看,宗谱有名人,而名人已经有修谱,应该对照是否有名字一样。有一样的后裔,那真实性强。有记载迁徙地点的比没有记载迁徙地址的强。如董晋到董槐之间的宗谱,宋朝时期董槐亲自在谱序中列出了董晋到董熹共14世代的宗谱,而另一宗谱《嵩公支派谱序》详细列出迁徙过程,就很符合记载的要求。那么董晋到董槐的宗谱排序就出来了。也把董熹到董槐的之间宗谱进行完整记载。那么,董槐写的谱序和《嵩公支派谱序》就相对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如下面列表中,董晋到董槐出现广西和江西不同的两个不同宗谱的记载:

7:查看先祖的在任期间的地方及有关碑刻

先祖一样则先前的宗谱代数一定不能出现差异,但后裔不同出现分支

由于支系不同,且留下的后裔在正史没有记载,就出现不同的记载。南宋宰相的后裔史上记载到了浙江富春江一带。而江西出现董槐的坟墓,桂林出现董槐的坟墓。而真正的坟墓却在安徽。

   那就要查找董槐在过这些地方的情况。假如有,就可能是正史以外的补充。这样,三个地方出现三个不同的董槐后裔,也就顺理成章。

   其次,从后裔的碑刻中,也往往能够找到有关的线索。


广西钟山县董全吉依据“南宋董槐撰写的泉溪董氏原谱序》进行整理    20111027

 广西钟山县董全吉依据冶邑的《嵩公支派谱序》进行整理    20111026

 

支系

排列

姓名

兄弟

排序

 

 

安葬

         

南宋宰相董槐撰写


110

祖世一

字混成,整理补充:生于开元十一年 (723),仕唐,官至德宗朝宰相贞元五年(789) 二月二十七日,董晋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

111

祖世二

全道

晋长子

 

 

秘书省著作郎;

 

 

全溪

晋次子

 

 

秘书省秘书郎;

 

 

全素

晋三子

 

 

大理评事

 

 

全澥

晋幼子

 

 

常寺太祝

112

祖世三

素长子

 

 

生子三。

 

 

素次子

 

 

 

113

祖世四

完长子

 

 

 

 

 

完次子

 

 

 

 

 

完幼子

 

 

 

114

祖世五

逊之子

 

 

 

115

祖世六

戬长子

 

 

 

 

 

戬次子

 

 

生子四。

 

 

戬三子

 

 

 

 

 

戬四子

 

 

 

 

 

戬五子

 

 

 

116

祖世七

伯经

淮长子

 

 

经子二。

 

 

仲纬

淮次子

 

 

 

 

 

叔系

淮三子

 

 

 

 

 

季纶

淮四子

 

 

 

117

祖世八

廷傑

经长子

 

 

 

 

 

廷秀

经次子

 

 

秀生子二:椿与梓也

118

祖世九

椿

廷秀长子

 

 

椿生子三:曰旭、曰旦、曰晃其幼也。

 

 

廷秀次子

 

 

 

119

祖世十

椿长子

 

 

 

 

 

椿次子

 

 

 

 

 

椿幼子

 

 

晃生子五:羽、翦、翼、翚、羿。

120

祖太一

晃长子

 

 

 

 

 

晃次子

 

 

 

 

 

晃三子

 

 

 

 

 

晃四子

 

 

翚行四,生子二,谦与让

 

 

羿

晃五子

 

 

 

121

祖太二

翚长子,谦为观察御史,按行江淮,因梁移唐祚,遂征兵讨乱,诸镇强横,各据不发,谦仰天叹曰:我自拜爵以来,屡受国恩,欲与国同休戚。今势力不能匡救,忍俛首事他人乎?遂弃官潜至乐安流坑隐居焉。生子三:远、遂、述。

 

 

翚次子

 

 

让见唐国事日非,隐居抚州扩原。

122

祖太三

谦长子

 

 

 

 

 

谦次子

 

 

 

 

 

谦幼子

 

 

述子二,曰炎与熹

123

祖太四

述长子

 

 

 

 

 

述次子,熹吾肇迁祖也,贤良博学,后唐征为武宁令,转任临川郡守,终为中书参知政事,追赠文忠公。生子五:珪、璋、珮、琨、瑗。

支系

排列

姓名

兄弟

排序

 

 

安葬

         

嵩公支派谱序


123

祖世一

述长子

 

 

居江西抚州乐安流坑,征为武宁令

124

祖世二

熹长子

 

 

随父在任,东游泉溪,爱其山水秀丽而立居

 

 

熹次子

 

 

居江西抚州乐安流坑,另载

 

 

熹三子

 

 

居江西抚州乐安流坑,另载

 

 

熹四子

 

 

居洞里源,另载

 

 

熹晚子

 

 

居江西抚州乐安流坑,另载

125

祖世三

珪长子

 

 

 

 

 

珪次子

 

 

由泉溪迁尚樟港蔡,另载

 

 

山广

珪三子

 

 

迁徙修坡,另载,山广应该是单独一个字。

126

祖世四

嵩长子

 

 

另载

 

 

嵩次子

余氏

 

 

 

 

嵩三子

 

 

另载

127

祖世五

圉长子

吴氏

 

 

 

 

圉次子

 

 

另载

 

 

圉晚子

 

 

另载

128

祖世六

仪长子

 

 

另载

 

 

仪次子

周氏

 

 

129

祖世七

艺堂

碤长子

 

 

另载

 

 

艺福

碤次子

 

 

另载

 

 

艺和

碤三子

 

 

另载

 

 

艺靖

碤晚子

蔡氏

 

为吉州太守。

130

祖世八

艺靖长子

赵氏

 

宋理宗时拜中书右丞相封许国公迁安徽定远

 

 

艺靖次子

 

 

另载

 

 

椿

艺靖三子

 

 

另载

 

符号

姓名

兄弟姐妹

   

   

   

  

  

         

广西宗谱记载

 

祖世一

 

 

 

 

世居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钱塘村……于唐朝肃宗元年董采公合一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徙于山东青州乐安县。

 

祖世二

 

采公之子

 

妣巫氏

 

 

祖世三

  晋

宦公长子

 

邹氏

唐朝德宗平事章

 

祖世四

董习典

普公三子

 

章氏

 

 

祖世五

  广

典公五子

 

曾氏

业儒

 

祖世六

 

广公三子

 

位氏

唐朝文宗淮西印度使

 

祖世七

 

质公四子

 

颜氏

 

 

祖世八

 

贤公四子

 

孟氏

后梁业儒

 

祖世九

 

元公长子

 

温氏

后周闲儒

 

祖世十

 

光公次子

 

汪氏

北宋推官

 

祖太一

 

弼公三子

 

高氏

 

 

祖太二

董集仁

痒公四子

 

邹氏

北宋业儒

 

祖太三

董朝珍

仁公晚子

 

李氏

 

 

祖太四

 

珍公次子

 

周氏

 

 

祖太五

 

曾公长子

 

胡氏

南宋闲儒

 

祖太六

 

玄公三子

 

陆氏

 

 

祖太七

董忠信

昌公之子

 

张氏

 

 

祖太八

董扬名

信公三子

 

周氏

 

 

祖太九

 

名公长子

 

黄氏

南宋理宗帝殿试名礼部进士,任粤西宗蕃文衡。葬安厝佳城牛眠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