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持续的阅读热情从哪里来?

 stone10 2011-12-20
[读书]学生持续的阅读热情从哪里来?
loving life 发布于 2011-12-19 13:12:00


-



  衣着整洁,姿态从容;声音响亮流利,文章生动感人。想到周子善今天会有很好的表现,没想到周子善今天会有这么好的表现。四个孩子,他读得最好,赢得的掌声也最多。这是关于哥伦布传记《无畏探险》的读后感,洋洋洒洒五六百言--结合自己艰难困苦的学习体验,写得真挚朴素,简直就是孩子的肺腑之言。

  之所以说“读得最好”,之所以又说“简直就是”,因为教师不能确定如此漂亮的习作--真正出自孩子之手的内容有多少。

  即便是父亲找来范文,令儿子工工整整抄到日记本上,还需要在三天里反反复复演练,才能有今天的精彩三分钟--对于周子善来说,也是很实在的学习。再说,为了找到契合孩子的范文,父亲也须费心很多,更不要说三天里一遍遍地听读陪练,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亲子共读啊。在这一准备过程中获得进步的,是孩子,也是父亲。

  为了鼓励弱孩子,教师自然特别留心孩子身上偶现的闪光点。虽然那么期待将那一星微弱的小火拢住、吹旺,但即便如此,奖励也不能过分大方和随意--奖励必须在他们付出努力之后才给予。各人秉赋不同,我们应该鼓励的是孩子付出的努力,而不是成绩本身。今天发第五单元试卷,99分的有不少,教师却让大家把掌声送给了骆梦如(98)和李想(83)。其中原因,四(2)班的孩子个个明白。教师应当努力的方向,不是让所有人都达到多高的分数,而是让所有人都喜欢学习--对于部分孩子来说是不那么仇恨学习。当这一目的达到的时候,分数自然也水涨船高啦。

  针对弱孩子的廉价的、泛滥的奖励,不仅在弱孩子身上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而且对于其他勤勉的孩子也会造成伤害。当奖赏贬值、鼓舞无力的时候,教师的威信和付出也就贬值、无力。教室里的孩子,需要从他们敬爱的、强有力的教师那里获得源源不断的成长动力的孩子--也就丧失了一种重要的动力。这是需要警惕的事情。

  有教师为了教育(说“屈从”、“讨好”其实更恰当)那些品行不端、表现恶劣的差生,居然委以重任,让他们担任班干部什么的。这真是所谓的“要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如果我是这个班级的优秀学生,我可以不介意教师随便给予弱同学的旨在鼓励和扶助的奖励,却绝不能忍受来自品行令我不齿的同龄人的管理、管束。这是每个优秀的人不能承受的耻辱。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涉及善恶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教师一定要表现出强烈的爱憎--这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回头说读书。如何让学生拥有持续的阅读热情?

  第一,教师先做读书人,手不释卷,乐之不疲。教师沉醉于阅读的精神状态,教师言谈举止散发的书卷气息,孩子是能够觉察、能够嗅到,渴望觉察、渴望嗅到,理应察觉、理应嗅到的。刘月辰写道:“我们薛老师最爱书。薛老师简直就是为书而生的。她一辈子做的事情就是读书、教书、编书、写书--罚我们抄书!”书香班级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模式,一切都需因地制宜。当教师发自内心热爱书籍的时候,适合班级的劝读、促读、诱读措施自然也就有了。

  第二,对学生来说,真正的阅读主要都是在家中进行的。要想让(校外的、自主的)阅读成为班级的普遍风气,必须将读书的种苗播种在课堂、耕耘在课堂。如此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所以,一定要把“读书课”固定到课程表内,让读书成为学生学校生活的一部分,让读书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而有节律的事情。读书节、阅读日之类绚丽的活动,自然能给孩子留下难忘的回忆,这就像农村孩子对于难得一次的西餐定然终身难忘,然而使孩子长得结实健壮的,必定是家常便饭--只能是家常便饭。

  第三,班级一定要成为储量丰富的书库。每日在孩子中间流转着的好书,是班级精神成长的清洁充沛的水源,也是学生家庭购书的有力指导。流水不腐,即便是那不爱读书的孩子(我承认,我没有本事让所有孩子都热爱阅读),身在这样清流潺涓、书香蕴藉的班级,他们也不易变得凶蛮、油滑、可憎。

  第四,伸展教育的触角,捕捉一切可能点燃、触动、促进学生的教育契机,比如请张思凡奶奶随堂讲演,比如请周子善全家上阵精心准备一次精彩的读书汇报。更为可行和日常的,是捕捉孩子发言或者习作中显示其阅读成果的闪光点,大大彰显,大大赞扬。

  第五,倡导亲子共读。调动一个是一个,以期教师在教室付出的努力,获得学生家庭的呼应。

       载于《读写月报 新教育》2008年第8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