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病至简论》谈的是原则性问题,下面这篇文章在理法方论上详细阐述。
导致疾病的原理有两方面:1 有形物质基础 2 无形功能【气】的运转 有形物质基础有两个方面:1 导致疾病的垃圾 2 清洗垃圾的水【津液血液】 无形功能【气】的运转也是两个:1 升 2 降 1 导致疾病的垃圾 主要来自于饮食。肉味厚重属阴,多食肉体内垃圾就多。凡有形之病【肿瘤、痘痘、痤疮、痔疮,增生、结石】越吃肉病越重。有时候不是医生不高明处方不好,而是患者吃肉太多。所以,这类病,应该少吃最好不吃肉。疾病好的快慢取决于患者自己。 在病理上,成形的垃圾形态有两种:痰湿,淤血。阳化气的原理,浓度较低的垃圾加热了直接就可以化解掉,但是郁结久了坚硬的痰淤就要用专门化解的药物来清理了。这些药物相当于强力清洁剂,效力越强的腐蚀力就越强【对身体伤害性同时也加大】。针对痰核,较柔和的是陈皮 越顽固的淤块【久病之人的体质】,越快不了,只能慢工出细活,药效需要的是粘合附着慢慢渗透。所以,化瘀血痰浊时,我通常会选用酸味药。说实话,对于理论上说的咸能软坚散结,我是体会不大,酸味的软坚散结,我倒是感受最明显。用山楂泡水,再多污垢的茶壶杯子,立即就清清亮亮。最硬的牙齿,吃了酸梅后立马打软。所以,但凡有淤滞 2 清洗垃圾的水 就是体内的津液血液。垃圾相当于污物,血液津液相当于水。水越多,清洗就越容易。水越少,清洗就越难。津液血液不足的人,中医叫“阴虚”。这种人很难治,因为无论你怎么用功,都必须在有足够运输载体的基础上才可以实现。再好的洗衣粉洗衣液,都必须有水才可以发挥功效。阴虚的人垃圾再多症状再难受,有时候没办法优先解决,因为你没有水,先要给你补水,其它治疗才可以跟进。所以,这类人的疾病好的快慢,已经被阴虚的体质限制死了,只能慢慢来,有水了再说。要致富,先修路。要治病,也要先修路——水路。 补津液的药都是富含汁液的,比如党参、麦冬、天冬、沙参、玉竹、枸杞、熟地、红枣。补水加上锁水,效果就会更好,锁水的是酸味药,比如五味子、山茱萸、乌梅。严格区分,同样补津液,他们还有各自不同的归属特点,比如补肝补肺还是补肾,但人是一体的,补哪里不是最终都会汇合?区分意义不大。津液不足都可以用这些药搭配。 补血的药,当归首当其冲。通常把熟地也算入补血药。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些东西本来都不补血,他们只是提供补血所需的养料,原料而已,制造血的才是补血,睡觉才是造血补血的根本。最补血的是早睡觉!即使不吃当归,普通饮食不照样制造了生长需要的血液吗?服用当归不早睡觉,照样补不了血;不服当归,早睡觉,血液依然生成。何轻何重,应该是很明确了。所以,再讲究哪味药补血不补血,谁效果更好,意义就不是太大了。 上药三品:“精”“气”“神”——都是人体自己本就具备的功能。让它们正常发挥功能,就是最补的药,最好的药。 人体气的运转有以下规律:热升凉降。左升右降,前升后降。刚好就形成一个圆圈,这种气的运动就叫圆运动。功能不正常就是气升降的功能不正常。左路叫不升,右路叫不降。有没有升太过呢?有,体现为不降。有没有降太过呢?有,体现为升不及。所以,本质的只有“不升”和“不降”两种。气的升降和功能之间如何关联呢?气就是热能,气走到哪里,能量就走到哪里,那里的功能就发动起来。 1 升 2 降 治病就是让不升的升,不降的降,圆圈画好了,病就好了。治病也就很简单了:画个圈而已。用一元堂常用的术语叫做:调升降。 附子 附子 生姜 桂枝 柴胡 川芎 龙骨、牡蛎、黄芩、石膏、知母、百合【兼论五味子】、杏仁、川贝、厚朴、枳实、大黄、芒硝。白芍。 龙骨、牡蛎 黄芩 百合 杏仁 大家发现没有?这些降气之药,多作用于肺。五脏中心肝脾肾皆升,唯有肺独降【严格来说也还有升,宣发的作用就是升,但主要体现为降为主】,对应六经为阳明燥金,阳明病里提纲证就是白虎汤证,君药石膏。所以,如果一个人肺有问题,气的下降就出现很大问题。肺切除的患者,睡眠就非常难办,因为你连降气的工具手段都没有了,用方中你就只能至始至终多加生脉饮【党参、麦冬、五味子】帮助下降。 在前面讲的补津液的药,其实也是下降的药,但它们是以本身体质沉重之性来降,而不是下降之性。所以,归入补充津液的基础方更合适,而不放入下降方。但是通过组合,入生脉饮,下降的功效还是不错的,轻微的气不降,用生脉饮就有很好的疗效,但是严重的气不降,就必须搭配降气的药了。黄芩和石膏两味药基本就足够了,在量上作调整就是。止咳的根源是降气,只要降气就可以止咳,所以,不一定非要用杏仁川贝。 让肺气宣的,让肺气不降的,就是肝气,左路上升的最主要的气。根于肾水上达于肺金,沟通上下的作用。作用于肝的就有升药也有降药。前面生姜升肝气,这里厚朴、枳实 大黄的下泄之力,大名鼎鼎了。芒硝也是下泄的,不过,相对而言,大黄泄无形之气,芒硝泄有形之实。所以,大黄煮久泄力就不足,要泄利,一般后下。芒硝是非常沉重的矿石,遇水即化,所以一般用药汁搅拌冲服。芒硝味咸性寒,借其重坠之性迅速下达肠腑之间,所以,通腑之效一流,五脏之病就所顾不及。肠腑之间有任何淤血痰浊,芒硝都可以快速清除,是其它药所难以比及的。但是,这个时代,肥脂厚腻吃多了,枯燥硬结之病机,还能有几个?慢性病阴虚之体【污浊易于留滞】,穷困之地多用。其咸能软坚之性,我理解为咸令局部大量吸水聚集渗透之故。体会不多。当年的“神医”胡万林就是靠大剂量芒硝通利治病而起名。现在没有多少阳明腑实【便质坚硬的便秘】的病人了,胡万林来到今天也成就不了当年的风云气势。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的组合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承气汤。 白芍 陈皮 左升右降的中间,还有一个轴心,那个轴心也在转,只不过位置不变,定在那里转,相当于自转。外圈的升降相当于公转。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前与后的气交流都要通过这个轴心来转。轴心自己只是一个传力、通道的作用而已。所以不需要发力,只需要保证通道通畅即可。通畅用门户来形容就叫开,开的力量来自于热,寒凉则合。所以,只需要保证够热就可以。干姜就是起这个作用的。生姜嫩,牛气冲天,老了就圆滑了,锐气收藏起来,不走动了。老姜就是守得最好的。用老姜做成的干姜就更加固守了。它的效力一般维持在脾胃中焦这个圈里。 姜的火力猛,但是不持久。为了让这个力量缓和持久的作用,就需要炙甘草的作用来搭配。干姜是火,炙甘草就是土块,把火的热量藏起来持久保温。生甘草收藏补益之力不如炙甘草。生甘草偏凉,降气清火。 干姜就像热汤,炙甘草就像汤面上的油,陈皮就像放在汤中的那一撮葱花。整个搭配就非常美妙了:有热,又能持久,还不油腻。 五味子收敛上半部从上往下收【敛肺,用于虚咳多汗】,山茱萸收敛下半部【敛肾,用于尿频多尿】从上往下聚。刚好相对称,上收下引。砂仁作用于中焦脾胃,把外散的气向脾胃收敛【敛脾胃,用于腹胀】。这三味药就像三个金钟罩,护住了一气在规定范围内周流不息。收太紧就会影响气的运转,所以一般作为辅助药,用量比例较低。 每个人对药物的体会都有不同,大方向都一样,但具体细节都有自己的特色。以上的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仅仅是大家可以借鉴的一个说法而已,仅供参考。 气升不及的病,表现为“寒”和“功能不足”,则用升药; 气降不及的病,表现为“热”和“功能太过”,则用降药。 在判断好疾病的性质之后,再考虑物质基础问题【能量和垃圾】,相应的选择药物,一个处方就出来了。上文所列的药物只是一小部分,不过,就已经足以解决大部分的疾病了。再怎么增加药物,只不过是细节的再精确而已,大同小异,大方向脱不了这个圈圈。 右路就是左路上升的障碍,右路降了,左路上升也通畅了,就像睡一个好觉【右路降】,第二天精神会更好【左路升】。圆运动,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可以想象圆圈为一条绕成环形的水管,左升右降,力量没有区别,升的同时也在降,降的同时也在升。升是动力,降是阻力,没有谁更重要的区别,同等重要。同时用工。所以,有时候不降可以用助升左路的方法,不升可以用助降右路的方法。都是可以的。减阻力和加动力是同样的效果。按一气周流的原理,不管是用以升左路为主的小柴胡加姜附汤(增强动力),还是用以降右路为主的生脉熟地枸杞饮(减轻阻力),本质都一样,都是为了加快一气循环周流的速度。一气周流的原理太妙了,所以对于元气太虚的患者,如果用升左路的方法元气反而经不起消耗,得不尝失,就可以考虑用降右的方法,使其聚集一身元气,降极而升。正治行不通,可以用反治,这就是一气周流的灵活之处。 所以,中医真的可以很简单! 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普通患者完全可以自助式的解决自身的问题。稍有一点不舒服,患者自己最先察觉到,这时用药,因为病轻,会很容易就见效!小病自己解决,大病找医生,这是多么好的意境啊! 具体用药时间,根据天道即可:春夏气升,秋冬气降;白天气升,下午晚上气降。白天就是春夏,晚上就是秋冬。 用药法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助阳发散,升发助阳之药白天服用;秋冬助阳收敛,下降敛阳之药晚上服用。养阴的意思,是帮助阳气的收藏。 影响人的因素有:天、地、人。天道指日升日落,非人力可变;地指生活工作居住环境的改变,非药力范围【属于风水范畴】,但是其中的寒热是可以调整的,比如夏天不要用空调或者采取防护措施,冬天不要开太高的暖气,10~15度为宜。以及避风。这些是养生问题。所以,真正影响我们自身变化最大最多的是人自己。主动性最大的也是人。 服药的时机借助“天”的力量,“地”的因素不变,相对“人”就是二比一的优势了。所以,公式化的早扶阳晚养阴,就足以应对绝大部分的疾病。傻瓜式操作。 人体的变化再多再大,最终要回归到天道来——多重的病,你还是得向着白天醒,晚上睡这个规律靠拢。所以,即使不能精细辨证人体的诸多变化而调整用药【有时候晚上得用升发的药,白天得用收敛的药】,也无妨,你就按照天道的规律来就是。 中国文化智慧的巅峰代表《周易》有三个基本规律:简易【简单原则】、不易【不变的规律】、变易【表现形式的多变】。中医亦如是。作为普通患者,仅为了解决自己的轻微小毛病,用简易和不易就已经足够。作为专业的人士,变多了,有时候会迷失,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迷失了,但愿我的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重归简易和不易。 逮着简易说简单不足以应对临床需要 逮着变易说变化那么复杂抓不住根本 于是这些人就成为了永远都是正确的周易“大师”——“不易大师” 以下用案例来演绎上文的思想——论牛皮癣 皮肤在人的外围,肺所主,肺居最上,所以,皮肤应于天,牛皮癣,就是天空中垃圾堆积严重,乌云密布。把乌云去除就是牛皮癣的治病之道。那问题就简单了:阳光,热发散;或者寒水雨露下降。阳光是又热又发散的生姜,再加上大将军附子,云层太厚,就要穿透,加上细辛,最擅长于打开皮肤毛孔天幕的就是麻黄。这只是外围的,由里向外向上透发的,是肝的木气,所以要加入柴胡,升发的药,这样就足够了。还要考虑水分足不足,没有水,热气是运行不了的,水就相当于气的舟楫。所以,加入党参、红枣、炙甘草。舟楫需要穿过中间的闸门,开门就加干姜——这个处方其实就是我创立的小柴胡加姜附汤加味了【多加了麻黄、细辛】。所以这个也可以相当于此方的方解。淤滞久了,就要化瘀,皮肤的淤滞相对来说表浅,浓度不大,还是比较容易化开的,然后又是广泛散布的,所以,就应该加红花——早上升发阳气的处方就出来了。 下午养阴,本质就是涵养阳气,把阳气收回来,第二天就有足够的阳气继续发散用功。收阳气的过程,也就是降雨的过程。降雨需要水,需要寒,所以,选用党参、麦冬、五味子——这一组是降雨的最佳拍档。这是给肺补水的,补肝水的是枸杞、乌梅,给肾补水的是熟地,水太多太寒了脾胃就吸收不了,所以加入干姜、陈皮、炙甘草这组最佳组合——这个处方实际就是我创立的生脉熟地枸杞饮了,这个也可以相当于此方的方解。前面说了,化瘀最好缓慢持续的药效,所以,实际,红花用在下午晚上是最合适的。早上也可以用,但是效果就不如晚上好了。我的文章《什么叫相火归位——兼论论人体的工作流程》里面讲到了,身体清理垃圾最好的时间在三焦主时晚上9~11点。 如果上述力量还降不下来,就可以加强下降的力量,加石膏或者黄芩。但是宁用甘寒的石膏,不用苦寒的黄芩 喝小柴胡加姜附汤相当于身体里放一个太阳,如果身体外面也有一个太阳,效果就会更好,这个太阳就是热生姜水 热姜水洗慰法 阴虚火燥严重之人同样可以使用上方。在方中减少生姜,多加补水之药就是。比如麦冬、天冬、沙参、玉竹。阴虚严重再加一点酸帮助阴的涵养锁水会更好。 注意:在白天【阳气发散】的时候使用为宜。实在难受,随时泡洗,但是在晚上使用会升发阳气导致睡眠不好,甚至彻夜不眠。 朝阳晚雨,牛皮癣要消除,就很快了。 如果延伸开来,还有多少病能跳出这两个处方的范围呢?所以,如果仅仅是把这个两个处方限制在治疗牛皮癣范围,那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了。 根据气的圆运动原理,我创立一方:小太极 生姜30g 石膏40g 生甘草50g 生姜升左路,石膏降右路,生甘草补物质基础养阴,兼调和升降之性不至于太过,使作用缓和持续。3为木数主升发,4为金数主下降,5为土数主调和。此方降右路为主,有生姜便不至于伤正。 加减:哮喘咳嗽加川贝或者杏仁 阴虚物质基础不足加党参 阳虚动力不足加黄芪【不超过石膏量】 适用于: 1 难以接受排病反应的患者; 2 对中医信心不大者 3 为避免输液带来更大伤害,至少这个方子可以快速缓解症状,取效后改为扶阳补救调养 4 提供一种思路,可以作为固定组合搭配,在降右路力量不足时可以选择这个组合。 5 吃火锅上火,或者熬夜上火,紧急情况【急性哮喘发作或者高烧】深夜不便咨询医生又难以买到药,平时先备用此方,一时应急可用。症状还不缓解,送医院急诊为宜。 5 此方及其廉价 所以,此方是为方便之术,不是最好的方。不要苛求疗效。具体情况,辩证施治为宜。是组方的一个思路而已,不是全部. 谢谢大家!不足之处还请见谅!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评论这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