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用富硒平菇菌丝生产因子筛选

 富硒帮富硒食品 2011-12-21
食用富硒平菇菌丝生产因子筛选通过培养基种类、pH 值、硒浓度和平菇不同品种影响平菇菌丝体富硒量的研究,筛选出平菇菌丝体富
硒理想的条件为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添加浓度为7.5mg/L 的亚硒酸钠,pH 值7.0,平菇菌种选用P13,每
g 菌丝含硒量达到371.1μg。
关键词:平菇;富硒;培养条件
The Influence of Factors on Selenium Enrichment of Mycelium of Pleurotus ostreatus
WEN Hai-xiang
(Department of Food Engineering, Foshan University, Foshan 528231, China)
Abstract: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elenium enrichment is optimal in the treatment: concentration of selenium is 7.5mg/L.
pH7, liquid culture of PDA, the variety of Pleurotus ostrcatus P13, and content of selenium in mycelium of Pleurotus ostrcatus
371.1μg/g .
Key words:Pleurotus ostrcatus;selenium enrichment;condition of culture
中图分类号:S64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630(2006)09-0052-03
收稿日期:2005-09-23
作者简介:温海祥(1965-),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学及食用真菌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硒(Se)具有防治疾病、抗衰老的作用,1973 年经世
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确定为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1,2]。
但地球表面硒的含量很少,且分布不均衡,世界上4 0
多个国家和地区缺硒,我国有2 2 个省份缺硒,华北地
区缺硒尤其严重,全国有7 0 % 的人口生活在缺硒地区。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研究成果表明,成年人每日硒需要
量最低为30~50μg ,幼儿减半;每日最大安全摄入量
为400μg[3]。目前用作人体硒补充来源的主要有亚硒酸
钠片及其强化食盐等无机药剂,人体吸收效率低,存在
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研制高效无毒副作用的硒药或富
硒食品,对防治缺硒疾病及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都有重要
作用。有关研究表明,生物源有机硒在生理、药理上
的功效都较无机硒优越,且对人体安全无毒副作用[4,5]。
目前, 富硒生物工程项目包括生物活性硒、富硒果汁、
富硒牛奶、富硒鸡蛋、富硒大蒜、富硒米、富硒肉等。
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 )分类上属伞菌目
(Agaricales),口蘑科(Tticholomataceae),侧耳属
(Plearotus)[6],是目前世界上已达到工业化生产规模的
五大食用菌之一[ 7 , 8 ],品种资源丰富,适应性强,很少
受到地区条件的限制,是我国目前栽培面积最大的食用
菌之一[ 9 , 1 0 ] 。本实验通过筛选培养基、平菇菌种、p H
值和硒浓度等因子,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硒盐,
生产富硒平菇菌丝体,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为富
硒平菇菌丝体的开发应用奠定基础,富硒菌丝体产品有
着广阔的前景,如生产食品添加剂、佐料,利用菌丝
体发酵生产富硒饮料、酒、口服液等,也可通过提取
其生物活性物质,制备生物富硒药剂和营养剂等[ 1 1 ]。
1 材料与方法
1.1 培养基筛选
选择适合平菇生长的1 0 种培养基用于筛选,培养
基见表1[11,12]。取PDA 平板培养基上生长均匀、长势良
好的平菇菌丝块(d=1cm)分别接种到10 种固体培养基(硒
浓度为6mg/L)中央[13]及液体培养基中(200ml 三角瓶装量
50ml),28℃条件下培养,观察菌丝的生长情况、密度、
直径等,液体培养置200r/min 摇床培养,观察菌丝的
生长情况、残液清亮度、菌丝形态等,7 d 后过滤收集
菌丝体,用清水洗数次,于6 0 ℃烘干至恒重,称重。
1.2 菌种筛选
选择常见平菇品种P368、P13、P40、P20、HP3、
P 2 6 、D 6 、P 3 2 、P 4 8 用于筛选。
取P D A 平板培养基上生长均匀、长势良好的9 个
品种的平菇菌丝块(d=1cm)分别接种到PDA 固体培养基
(硒浓度为6mg/L)中央及液体培养基中(200ml 三角瓶装量
※基础研究食品科学2006, Vol. 27, No. 09 53
序号 配 方
1 马铃薯200g 葡萄糖20g
2
蛋白胨2g 葡萄糖20g 磷酸二氢钾0.46g 磷酸氢二钾1g
硫酸镁0.5g
3 麦芽糖20g 葡萄糖20g 蛋白胨1g
4
麦芽糖50g 蛋白胨0.3g 蔗糖40g 磷酸二氢钾0.3g
磷酸氢二钾0.3g 硫酸镁0.3g
5
马铃薯200g 蛋白胨2g 葡萄糖20g 磷酸二氢钾0.5g
硫酸镁0.5g 氯化钠1g
6
马铃薯200g 葡萄糖20g 磷酸二氢钾3g 硫酸镁1.5g
维生素B120mg
7
蛋白胨2g 葡萄糖20g 酵母膏2g 硫酸镁0.5g 磷酸二氢钾0.5g
磷酸氢二钾1g 维生素B120mg
8 马铃薯240g 蔗糖20g 硝酸钾10g 磷酸二氢钾5g
9
葡萄糖20g 蛋白胨2g 磷酸二氢钾0.5g 硫酸镁0.5g 氯化钙0.1g
维生素B1100mg
10 马铃薯淀粉40g 葡萄糖10g 蛋白胨5g 磷酸二氢钾0.5g
注:加水至1000ml 配制成10 种液体培养基,另加琼脂20g 煮溶配制成
10 种固体培养基。
表1 10 种培养基配方
Table 1 Prescription of 10 sorts of media
50ml),28℃条件下培养,观察菌丝的生长情况、密度、
直径等,液体培养置200r/min 摇床培养,观察菌丝的
生长情况、残液清亮度、菌丝形态等,7 d 后过滤收集
菌丝体,用清水洗数次,于6 0 ℃烘干至恒重,称重。
1.3 p H 筛选
制备pH 值为4.5、5、5.5、6、6.5、7、7.5 的
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亚硒酸钠浓度为6mg/L),接
种等量平菇液体菌种,置200r/min 摇床、28℃条件下培
养,观察菌丝体的生长情况、残液清亮度、菌球形态
等,7d 后过滤收集菌丝体,用清水洗数次,于60 ℃烘
干至恒重, 称重。
1.4 硒浓度筛选
制备硒浓度为0 、3 、4.5、6 、7.5、9 、12mg/L
的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接种等量平菇液体菌种,
置200r/min 摇床、28℃条件下培养,观察菌丝体的生长
情况、残液清亮度、菌球形态等,7 d 后过滤收集菌丝
体,用清水洗数次,于6 0 ℃烘干至恒重,称重,用
邻苯二胺分光光度法[14]测定菌丝含硒量。
1.5 正交试验
每个因子优势水平参与四因素( 培养基、菌种、酸
碱度、硒浓度) 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筛选食用富硒平菇
菌丝生产因子组合。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基试验结果
1 0 种培养基试验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平菇菌
丝在硒浓度为6mg/L 的培养基中能继续生长。经新复极
差统计方法[15]分析,10 种培养基中平菇的菌丝生长速度
有显著的差异,生长疏密度差异亦较大,在同样的培
养条件下,平菇在1 、5 、7 、1 0 号固体培养基上的生
长速度、菌丝密度、菌丝生长量均明显优于其他培养
基。平菇在1 、5 、10 号液体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菌
丝密度、菌丝生长量均明显优于其他培养基。
2.2 菌种筛选结果
结果见表3。9 种平菇品种在硒浓度为6mg/L 的PDA
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均能生长。经SAS 方差分析
软件(The SAS System for Windows)分析,菌丝的生长速
度和生长密度均有显著的差异。固体培养基中P 1 3 、
P3 68 、P 20 、D6 、H P3 的菌丝生长的直径较大,明显
优于其他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P13、HP3、P32 的菌
丝生长量显著优于其余品种。
2.3 p H 值筛选结果
结果见图1。适宜pH 为7.0、6.5 和7.5,菌株生
长正常,菌丝生长量优于其余p H 梯度。
2.4 硒浓度的筛选
培养基中硒浓度对平菇菌丝生长和富硒量的影响结
果见表4 。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亚硒酸钠浓度从0
固体培养基菌落直径(cm) 液体培养基菌丝干重(g)
培养基
平均值
差异显著性
平均值
差异显著性
0.05 0.01 0.05 0.01
1 7.9 a A 114.5 b B
2 3.7 d D 25.7 cd C
3 3.8 d D 22.7 cd C
4 4.0 d D 31.7 c C
5 7.2 a A B 100.1 b B
6 6.9 ab A B C 13.6 cd C
7 5.7 c C 21.5 cd C
8 5.9 bc B C 21.5 cd C
9 4.1 d D 7.3 d C
10 6.9 ab A B C 702.2 a A
表2 10 种培养基的菌落直径及菌丝生长量
Table 2 Diameter and thickness of mycelium community in 10
sorts of solid media(cm)
固体培养基菌落直径(cm) 液体培养基菌丝干重(g)
菌种
平均值
差异显著性
平均值
差异显著性
0.05 0.01 0.05 0.01
P368 7.83 b B 0.150 d D
P13 9 a A 0.628 a A
P20 6.83 c C 0.109 ed D
P40 4.83 e E 0.010 ed D
H P 3 5.17 e E 0.524 b B
P32 7.5 b B C 0.386 c C
P48 4.5 f E 0.132 ed D
P26 3.83 g F 0.152 d D
D 6 6 d D 0.094 d D
表3 9 种菌种的菌落直径和菌丝生长量
Table 3 Diameter(cm) and thickness of mycelium community in
9 varieties of Pleurotus ostrcatus
54 2006, Vol. 27, No. 09 食品科学※基础研究
到4.5mg/L 时,能促进菌丝的生长,在4.5 到7.5mg/L 时
生长稍受抑制,且在7 .5 m g /L 的处理中菌丝富硒量最
大,干菌丝富硒量达364.6μg/L。但当亚硒酸钠浓度达
到9mg/L 菌丝生长开始放慢。在12mg/L 的处理中菌丝
生长极为缓慢,明显受到抑制。
2.5 正交试验
平菇富硒菌丝培养基、菌种、酸碱度、硒浓度四
因子按正交试验表[16]L9(34)进行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
正交试验表见表5 。正交试验结果见表6 。经SA S 方差
0.2
0.15
0.1
0.05
0
4 4.5 5 5.5 6 6.5 7 7.5 8
菌丝干重(g)
pH 值
0.0523
0.0658
0.0852
0.0918 0.1368
0.1464
0.1307
图1 pH 值对菌丝培养的影响
Fig.1 Effects of pH value to mycelium of Pleurotus ostrcatus
培养基中亚硒酸钠
浓度(mg/L)
0 3 4.5 6 7.5 9 12
菌丝干重(g) 0.3447 0.4522 0.4604 0.4217 0.4118 0.3313 0.2324
干菌丝富硒量
(μg/g)
0.00 129.8 192.8 301.6 364.6 350.1 282.0
表4 硒浓度对平菇菌丝生长和富硒量的影响
Table 4 Effects of concentration of selenium to growth and
selenium enrichment of mycelium of Pleurotus ostrcatus
处理 列号
组合号1(培养基) 2(菌种) 3(酸碱度) 4(硒浓度)
1 (1) P32 6.5 6
2 (1) P13 7 7.5
3 (1) H P 3 7.5 9
4 (5) P32 7 9
5 (5) P13 7.5 6
6 (5) H P 3 6.5 7.5
7 (10) P32 7.5 7.5
8 (10) P13 6.5 9
9 (10) H P 3 7 6
表5 平菇培养基、菌种、酸碱度、硒浓度四因素三水平
正交试验表L9(34)
Table 5 The orthogonal test of L9(34)
分析软件(The SAS System for Windows)分析,四因素三
水平正交试验不同组合间平菇菌丝干重及菌丝含硒量均
有显著的差异,其中第2 号组合,即1 号培养基( 马铃
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 ,菌种P 1 3 ,酸碱度7 ,硒浓度
7.5mg/L,平菇富硒能力最强,达到371.1μg/g。
3 结论
综合分析各因素对平菇菌丝体富硒效果的影响,表
明平菇富硒菌丝的生长和富硒能力与培养基种类、平菇
品种、酸碱度和硒浓度都有密切的关系,选用在酸碱
度为7,硒浓度为7.5mg/L 的马铃薯葡萄糖液体培养基,
通过振荡培养平菇菌种P13,可获得生长良好的平菇菌
丝,菌丝平均含硒量可达到371.1μg/g。
参考文献:
[1] WHO Tech Rep Se No532[R]. Trance Elements in Human Nutrition,
1973.
[2] 苗健. 微量元素与相关疾病[M]. 郑州: 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9.
119-122.
[3] 陆丽霞, 沈爱光. 食用菌富集微量元素的研究与展望[J]. 中国食用
菌, 1999, 18(4): 10-11.
[4] 胡国元. 富硒蕈菌研究进展[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1999, 17(3): 12-
17.
[5] 傅庭治. 平菇糖蛋白化学成分分析[J]. 食用菌, 1983, (4): 40-41.
[6] 汪昭月, 杨瑞长, 乔卫亚. 食用菌科学栽培指南[M]. 北京: 金盾出版
社, 1999. 225.
[7] 王立泽, 叶家栋, 游庄信, 等. 食用菌栽培[M]. 安徽科技出版社, 1985.
130.
[8] 杨新美. 中国食用菌栽培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435.
[9] 郭炳冉, 徐文香, 衣艳君. 食用菌制种与栽培[M]. 济南: 山东大学出
版, 1995. 270-285.
[10] 宋淑敏. 平菇栽培与食用[M].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11] 贾身茂, 等. 中国平菇生产[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12] 赵维忠, 赵广宇. 平菇高产栽培学[M].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13] 杨曙光. 食用菌栽培技术[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14] [波]Z·马钦科. 元素的分光光度法[M]. 郑用熙, 译. 北京: 地质出
版社, 1983. 400-405.
[15] 盖钧镒. 试验统计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301-3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