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行程我们应该去玛丽亚广场和纽芬堡皇宫,但是由于导游实在不给力,带着我们一通乱找,根本没有找到,找到一座金像,这是为纪念什么不知道. 但金像很美,在阳光下金光灿灿. 街上一辆红色的加长豪车很吸引人眼球. 一群身着巴伐利亚传统服装的姑娘同样夺人眼球. 城市里的森林,很绿色. 什么时候北京有这样的景色就好了. 这是导游告诉我们的纽芬堡皇宫,这次回来认真查了一下,才知道这是马克西米利安纪念馆,现在巴伐利亚州的议会在这里租借使用.马克西米利安街两侧布满了新哥特式的宫殿. 是一座天赋异禀的学生的基金会,同时也是州议会的所在地。这是一座宫殿式的建筑,纪念碑俯瞰着伊萨尔河的东岸。 宫殿式的建筑风格让我们的导游误认为是纽芬堡皇宫了. 城市里的喷泉,这时天已经开始暗下来了.接下来应该是参加一年一度的啤酒节,但今年的啤酒节换了地方.我们歪打正着的来到了玛丽亚广场. 是一个大型的开放式广场,得名于广场中心的玛利亚圆柱。 这是圣母教堂即慕尼黑大教堂(有两个绿色“洋葱头”尖顶的双塔建筑)组成了慕尼黑明信片上永恒的主题。关于圣母教堂的圆顶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教堂建于15世纪,但教堂的尖顶却一直没有竣工。在停止建造50年后的16世纪,人们才决定完成此塔顶的建筑 - 当时哥特式的建筑时代已完全过去了,从意大利传来了一种新型的建筑风格,即文艺复兴风格。哥特式教堂当然免不了也被安上了当时时髦的圆顶,人们将其称为“罗曼国家的”帽子,它的意思也就是“异国风味的”或者也可以说是“意大利风味的”。正是这种圆顶风格成为了以后巴伐利亚众多教堂建筑的典范,一些比较古老的、同样也是哥特式的教堂发生了改变,也被安上了圆顶,同时,还有许多建于17世纪的教堂建筑从一开始就采用“洋葱”塔顶。 广场上三个女士组成的弦乐三重奏拉的很起劲,也成为街上一景. 广场上的新市政厅,气势恢宏. 位于广场8号(北面)的新市政厅为哥特式建筑,高达85米的钟楼上,有一个华丽的壁钟. 这台壁钟有与真人一样大小的玩偶表演。每当时辰钟报时,塔楼上的彩色小人动起来的时候,都可以见到广场上人头攒动。 据说要把所有的玩偶看全要等上一天,因为每个时辰表演的玩偶都不一样.这些都是回来才查到的.但当时觉得这个装饰很漂亮,就拍下来了,由于没带三角架,所以有点虚,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新市政厅的一角,典型的哥特风格. 由于时间太晚了,我们只好在广场上度过我们的啤酒节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