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玺印章赏析(图4)

 雪峰读书 2011-12-21

玉玺印章赏析(图4)

 

    导读玉玺印章作为封建王朝权利的象征,历代玉玺都有着不菲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以今天的“普通人”看来,这些玉玺有的其貌不扬,有的甚至就像是废铜烂铁!欣赏之余,处处留心,说不定你就能淘到类似这样的宝贝!

 

玉玺印章赏析(图4)

 

    “田莞”玉印,汉,印面2.3×2.3cm,通高1.6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汉篆,白文,右起横读“田莞”二字。印文舒展,为标准的汉印文字篆法,“田”字笔画较少,占印面位置略窄,“莞”字笔画较多,占印面位置略宽,两字布局充盈印面,视觉效果协调、端庄而平稳,这种印文的布局在西汉中期以后的两字或三字私印中常见。印身沁斑遍布,玉青色暗,一望而知是岁月久远使然。此印之风格常见于东汉末至三国时期之印,印面属私印中较大者。印钮顶较宽,这一局部与其它汉玉印略有区别。其整体琢造工艺简约,形态古朴。

 

玉玺印章赏析(图4)

 

    “赵憙”玉印,汉,印面2.2×2.2cm,通高1.2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赵憙”二字。印身比其它汉玉印低矮。其质土沁入绺,注目凝视,层层横纹如山峦远眺,淡者若雾岚起于谷间,似移似驻。此印印文至为工整,字体和印面布局与东汉铜铸私印中双面印之印面风格极为一致,只是后者两字多是阴阳文并列,而此印“赵憙”两字皆为阴文,其文字之工整端庄更胜一筹,可做摹法汉印的标准印之一。

 

玉玺印章赏析(图4)

 

    “刘先臣”玉印,汉,印面2.6×2.6cm,通高2.4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兽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刘先臣”三字。文字布局严谨,笔道粗细一致,文字清劲,骨架强硬。青玉散布黄褐色斑,片片如烟熏,似沉似浮,古雅可观。三字私印的文字布局为姓氏单占一侧,名字另列,此为汉印惯用通例,与入印文字的单字笔画繁简并无关联。在汉系印章中,早期动物题材的印钮有少量的蛇钮或鱼钮,后以龟钮最为常见,间或出现羊钮,其它动物题材多用于印面,而成为肖形印。此印的钮制较为罕见,神兽盘卧,张口眦目,体态雄浑,似是铜印避邪钮的变体。印文三字内敛,印面周边留余较宽,也是汉末以后的印面风格。

 

玉玺印章赏析(图4)

 

    “绩平”玉印,汉,印面1.2×1.2cm,通高1.9cm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龟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绩平”二字。印文为典型的汉代私印印文。“绩”字右下两点笔画由窄变宽,撇向两边,底部横平加宽,恰如东汉铜铸私印同样的印文;“平”字上部紧凑,竖笔下行后再横拉,转成较大弧形后再曳向印面一角,这也正是东汉私印中印文末笔的典型处理方式。龟形印钮背饰环甲,背甲中部棱微凸起,龟身以四足撑起,首微上抬,似欲爬行。此类形态的龟钮只在新莽时期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出现,是具时代标志性的造型。此印白玉通体一色,润泽细腻,光莹而不暴露,材质与制作俱佳,是汉代玉印中的至精至美之物。

 

玉玺印章赏析(图4)

 

    “潘燕”玉印,汉,印面1.9×1.9cm,通高1.4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潘燕”二字。“潘燕”两字等距并列,单字间架与两字布局十分匀称,印文字口较浅,使文字体势在琢造时更易得以流畅的表现,可见汉代制印者之匠心。青玉材质只在印钮顶部向下处与印面少处尚可见到,通体大部分遭到较强的侵蚀,造成表面大片脱落,令人赏鉴时不禁扼腕。

 

玉玺印章赏析(图4)

 

  “张隆私印”玉印,东汉,印面1.6×1.6cm,通高1.5cm 印白玉质,琢造,瓦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上起顺读“张隆私印”四字,字等距,田字布局。印钮较高,状如覆瓦。印材为白玉,质如凝脂,通体无瑕,玉色皎洁,晶莹夺目,堪称玉印精品。此为东汉私印。两汉姓名私印,姓名为两字者,直接作为印文的居多,印面为左右布局。姓名为三字的左右布局亦属常见,三字者如欲使印面呈田字布局,往往加缀“印”字。“私印”或“之印”二字常用作两字印文的补充文字,但多用于铜铸私印。此印琢造坚玉不惜工本,使印文达到如此纤细、柔美而精密的程度实为罕见,足以表现汉世琢玉工艺水平的高超。

 

玉玺印章赏析(图4)

 

    “赵婴隋”玉印,汉,印面2.1×2.1cm,通高1.5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赵婴隋”三字。“隋”字上右侧部一撇左出,为汉篆入印的变化。印文笔画浅细流畅,似笔锋游过。印材极佳,碧玉微青,通体一色,光润异常。其色淡绿如新潭之水,清澈悦目。

 

玉玺印章赏析(图4)

 

    “杜安居”玉印,印面1.6×1.6cm,通高1.0cm 此为东汉私印,墨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杜安居”三字。印文有如铸造,其篆法布局,一望而知为汉印,尤其类似东汉铜铸单面姓名私印之风格。“安”、“安居”、“安汉”、“安世”、“安成”、“安国”等是两汉时期男子取名的常用字。此印玉色黑如墨如炭,光如髹漆,惟质含石性。

 

玉玺印章赏析(图4)

 

    “杜元”玉印,东汉,印面2.3×2.3cm,通高1.5cm 此为东汉私印,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杜元”,两字并列。“杜”字的“木”字偏旁上横笔直接转折,下横笔转折似圆肩,此印文具有直接书写文字的笔意,“元”字则是小篆的标准字体。此印玉色黄而闪青,土沁黄斑如枯叶覆地。

 

  玉玺印章赏析(图4)

 

    “郭徹”玉印,东汉,印面1.9×1.9cm,通高1.3cm 印白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郭徹”二字。二字为标准汉印篆法,印面布局极具法度。此为东汉私印。汉代玉印与同时代的铜铸印因工艺不同,其印文一般可通过拓本得以辨别,而“郭徹”玉印文字却与铸造印的文字风格相似。此印玉质总体清透,光泽温润,旧时有人称其“较羊脂白微青”,“白如美人睛”。印台部分横向裂伤有土沁,并一角、一边有伤缺。此件玉印旧藏陶北溟处,后归焦振青,再归倪玉书,终入藏于故宫博物院。

 

玉玺印章赏析(图4)

 

    “尹让”玉印,东汉,印面2.1×2.1cm,通高1.4cm 此为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尹让”二字,两字并列。“尹”字上部紧凑,曳笔垂长;“让”字笔画较繁,笔道等距排列,印面布局舒展精神。此印玉色淡青发白,如春水初漾,清莹可观,部分质地微微闪黄,黄如淡色豌豆泥,又如水浅见底,玉色天成,不可多得。

 

玉玺印章赏析(图4)

 

    毕方图案铜印,东汉,印面直径2.0cm,通高1.0cm 印铜铸,鼻钮。印面凹铸鸟纹图案,鸟小首尖喙,长颈扭转,一足粗壮,双翅挥展,羽饰华丽,形状怪异。《山海经·西山经》记章莪之山不生草木,出产美玉,山中有一种鸟,“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据说这种鸟的名字得于其鸣叫的声音“毕方”,它出现的地方会产生一种怪火。此印的印体铸造很特别,印台中空,上有一镂空的盘蛇。毕方鸟与蛇有密切关系,传说当初黄帝号令鬼神于泰山之颠,就是“驾象车,而六蛇龙、毕方并辖”。印钮与印面图案相配合体现同一内容的汉代印章并不多见,此印既表现了当时流行的神话,又展现了汉印精湛的铸造工艺与设计水平。

 

玉玺印章赏析(图4)

 

    神兽图案铜印,东汉,印面直径2.7cm,通高1.5cm 印铜铸,兽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现大小两只神兽。大者人面马身,头顶束双羽,背有翼;小者侧面而立,依恋于大者身前。两兽形像可爱。《山海经·西山经》记有神兽名为英招,负责掌管槐江之山,“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兼负传达天帝旨命之责。

 

玉玺印章赏析(图4)

 

    四神图案“徐尊”铜印,东汉,印面1.6×1.6cm,通高1.8cm 铜印鼻钮,印面为并列的白文“徐尊”二字,乃印主人的姓名。印台四侧面有阴刻图案,分别是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按照今天“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视图规则,印章钤盖时,左右正相符,上下位置则与今相颠倒,而在汉代是按照“左苍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来定位的。“四神”见于印章者有数种模式:一是四神布于印面,有纯图案、亦有图案中间有文字者。二是印台四侧面阴刻图案,即如此印。三是图案简略为龙虎两神或龙虎雀三神者。

 

玉玺印章赏析(图4)

 

    戏虎图案铜印,东汉,印面1.6×1.6cm,通高1.2cm 印铜铸,龟钮。印面凹铸图案,表现一名戏者跪在虎背上,老虎被逗回首,虎尾上竖,温顺听命,已然全无兽中之王的威风。汉代以白虎等奇兽为宝,皇室园囿中饲有多种禽兽,以供游乐。当时人们认为猛兽是可以驯服的,《汉书·公孙弘传》:“去虎豹马牛,禽兽之不可制者也。及其教驯服习之,至可牵持驾服,唯人之从。” 百兽驯服听命又是国泰民安的瑞兆,《楚元王传》记:“箫《韶》九成,而凤皇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四海之内,靡不和定。”汉代搏兽活动很兴盛,在野外从事的是驰马射猎。据文献记载,将军李广凭其精湛的箭术时常在右北平一带射猎,而且是甘冒风险近距离射虎。宫廷园囿中也有戏兽斗兽活动,《汉书·扬雄传》载:“纵禽兽其中,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获,上亲临观焉。”《汉书·外戚传》中称:“建昭中,上幸虎圈斗兽,后宫皆坐。熊佚出圈,攀槛欲上殿。左右贵人傅昭仪等皆惊走,冯婕妤直前当熊而立,左右格杀熊。” 除戏虎印外,汉代还有戏熊、戏马、射鹿、逐虎、搏虎等图案印。

 

玉玺印章赏析(图4)

 

    “陈毋伤印”玉印,东汉,印面1.7×1.7cm,通高1.2cm 印黄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上起顺读“陈毋伤印”四字。印面上排“陈”、“伤”两字皆是左右结构,笔道较繁,下排“毋”、“印”两字篆体为上下结构,笔道相对较略。如果四字作等距田字布局,印面必失均衡。此印制作时上排两字占印面稍多,下排两字占印面略窄,考虑周全,效果极佳。此印玉质黄如蜡而不鲜,光泽不足而温润有余,印面玉璞色微淡黄,天然托裹着印身,润泽而古雅。此为东汉私印。两汉玉印中四字印文的并不多见,此玉印属形体较小者。而能以四字入印且精,只有传世的汉“张隆私印”玉印堪与其匹。印主人名“毋伤”,是汉时常见的人名用字,另有近义词如“毋疾”、“毋病”、“毋害”、“去病”、“去疾”等也是汉时常见的人名。

 

玉玺印章赏析(图4)

 

    “妾徼”玉印,东汉,印面2.1×2.1cm,通高1.4cm 此为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妾徼”,二字并列,其篆法尚精,而布局稍散。印台四垂直面各有一组减地凸起的窃曲纹饰,台面向上敛成斜坡状,并微有下凹成弧形,其上布满阴琢的雷纹。印体土沁,满布斑点,斑色如干叶之黄。在两汉姓名私印中,女史佩印时有所见,以铜铸印居多,玉琢印少见。铜铸者多为两面印,一面铸其本人姓名,另一面铸称“妾某”。玉质女史佩印目前仅见印面琢治“妾某”二字者。

 

玉玺印章赏析(图4)

 

 

    “王尊”玉印,东汉,印面2.4×2.4cm,通高1.9cm 此为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起横读“王尊”,两字并列,所占印面不等,明显地考虑到入印文字的具体结构。印玉色淡青,内含隐现的片片白色,如云布天空,印身两侧有黄色带状相连,浮于本色之上,似凝似行。汉印文字绝大多数以小篆书体为基础,由于是铸造、凿刻或琢造而成,入印后的字体风格与直接书写有所不同,故又特称之为“汉篆”,这在两汉其它铭刻文字中也多有表现。此印印文笔道纤细圆转,伸展舒缓,如直接书写一般,笔意表现强烈。

 

玉玺印章赏析(图4)

 

    “刘憙”玉印,东汉,印面2.1×2.1cm,通高1.3cm 此为东汉私印,玉质,琢造,鼻钮残。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刘憙”二字,字口较深而平整。现此印表面原材质之色已不可辨,遍体已沁成骨色,旧称“鸡骨白”,又似浅色蛋皮,但其光泽仍莹莹可鉴,润泽晶莹,使人爱不释手,惟质感略轻。20世纪40年代初,戴福保由湖南长沙近郊访得此印,一度不敢出示他人,后于前往北平的路上悄悄赠与腻友,并嘱珍藏。此事被吴龙升得知,时值倪玉书正致力于收集古玉印,遂告之此事。倪氏得知后急欲得到此印,恳请戴福保同其友人商量割爱,终了此愿,欣喜若狂,遂称此印不须考证即可定为汉代皇室重物。此印文字极其工整,可作为东汉印之文字的标准。

 

玉玺印章赏析(图4)

 

    “汉卢水仟长”印,东汉,印面2.3×2.3cm,通高2.2cm 印铜铸,驼钮。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印文内容结构为“汉┼族名┼官名”,这是此类官印的定式之一,首署“汉”字是出于政治需要。仟长是汉政权袭用匈奴及西域各民族的职官名称,此类情况亦多见于其它少数民族官印中。印文保留着典型的汉篆字体,驼钮也是东汉以后此类官印的固定钮式之一。此印即东汉政权颁赐给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卢水胡人的官印。

 

玉玺印章赏析(图4)

 

    “征羌国丞”铜印,印面2.2×2.2cm,通高1.7cm 印铜铸,方形,瓦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征羌国丞”四字。此为东汉时侯国官印。

 

玉玺印章赏析(图4)

 

    “军都左尉”铜印,印面2.3×2.4cm,通高2.4cm 印铜铸,方形,鼻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军都左尉”四字。此为东汉时官印。

 

玉玺印章赏析(图4)

 

    “琅邪相印章”银印,印面2.2×2.6cm,印台厚1.3cm 印银铸,方形,龟纽。印文为汉篆字体,白文,五字三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琅邪相印章”。印台较厚,龟纽覆圆甲,上施环级,龟首前伸,“相”字“目”旁上加一短竖划,为东汉时印文特点。此印银质龟纽,与史籍所记之汉官印制相合,为东汉时王国官印。东汉时琅邪国为刘京封国,此印即刘京一系琅邪国之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