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透过情感和理智的纠结,看到的是尊严(评《金陵十三钗》

 观海听泉 2011-12-23

 
 

王磊

    《金陵十三钗》上映一周,票房超过2亿,并入围了金球奖提名。媒体试映之后,曾有人问张艺谋,《金陵十三钗》关于“救赎”的主题是不是“太好莱坞”了。张艺谋想了想说,没有哪个主题是好莱坞的,“救赎”这个主题我们也可以有。类似的“救赎”在银幕上早已被一说再说。说一群人的《辛德勒的名单》,说一家人的《美丽人生》,说一个人的《钢琴师》,《金陵十三钗》和它们都有类似的地方。不过,当故事的主角是自己的同胞时,张艺谋的这个选题,忽然让抽象的救赎主题,在每个人心中都能找到一块可着落的“领地”。

    用《英雄》带领国产片进入“大片时代”,又历经花花绿绿的《三枪拍案惊奇》之后,张艺谋还是不是那个曾经拍过《红高粱》的张艺谋,是观众、同行、影评人的共同追问。而《金陵十三钗》这个“新作业”,也被解读成多种答案。在电影院黑暗的环境中,情绪很容易被提纯——有人觉得“十三钗”是个可信的故事,真实而且感人;也有人不买张艺谋的账,认为这个故事有些牵强,有太多感情的、理智的转折,让人无法绕过去。

    ——编者

   

“入殓师”变“辛德勒”,作为父亲无法拒绝

    入殓师混混变神父,神父变辛德勒的故事,让人看到了战争中人性的光辉,还是主创牵强的一厢情愿?那个贪财、好色、嗜酒,毛病比“十三钗”还多的家伙,怎么就突然决定留下来保护女学生?毕竟,有勇气冒一时之险的冲动,并不足以支撑后续巨大的逃亡计划。

    如果说《金陵十三钗》是一个“救赎”故事,那么救人的主角就是剧中的“神父”。这个一出场就在逃命的入殓师,最终不仅救了躲进教堂的教会学校中国女生,自己也升华为拥有“最虔诚祈祷背影”的人。以至于一些媒体在评论《金陵十三钗》时,幽默地称影片应该叫做《金陵‘神父’》更为贴切。因为主角的位移,而在严歌苓的原著中,“神父”是“真神父”,和“入殓师”完全不相干。女学生们是教堂唱诗班的学生,神父认为日本是礼仪之邦,攻入南京最多一二天就会恢复秩序,没曾想他和他的学生们却陷入了一场大屠杀。影片在这一点上,对于严歌苓的中篇原著,着实是个不小的改动,也成为影片上映后争议的热点之一。

    扮演入殓师的克里斯蒂安·贝尔,现在看来或许是最适合这个角色的好莱坞演员。而《纽约时报》披露,张艺谋曾和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谈论过剧本,也征求过选角的意见。张艺谋当时为了全球市场着想,需要一名在西方有名气的演员。斯皮尔伯格则说,你不需要大明星,但你需要一个真正的好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尔就是不错的选择。

    更加接近普通人的样子,是贝尔比汉克斯或者迪卡普里奥更胜任角色的重要原因。贝尔曾经在斯皮尔伯格《太阳帝国》中扮演“男孩吉姆”。吉姆是一个身在上海,迷恋日本“零式”战机的大男孩。被侵华日军投入集中营之后,他才真正理解战争并不是所谓武器先进决定一切的游戏。

    在怀疑影片故事的观众看来,贝尔扮演的入殓师米勒,根本就是个自私的家伙,他完全没有理由不先溜走。不可能跑到秦淮巷,替妓女找姐妹,更不可能帮女学生脱逃。而在力挺张艺谋电影的评论看来,米勒在细节之处,早已表露了自己变成“辛德勒”的原因。

    米勒在剧中解释自己为什么擅长给死人化妆,是因为他女儿过世时,要求他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这为米勒后来举起红十字大旗,阻止日军的暴行,直到后来半推半就护送中国女孩出城埋下伏笔。尤其是面对曹可凡扮演的汉奸爸爸的托付时,他完全没有理由拒绝另一个父亲保护孩子的央求。

   

怀揣利刃的“风尘女”,同样值得敬畏

    一群风尘女子代替女学生参加日军的庆祝活动。字里行间潜藏的太多未知,足以诱惑每个人的想象力。不过在想象力填补各种细节的同时,也有人会问,风尘女子哪里来的勇气?而影片给出的理由,在一些观众和评论看来,也并非十全十美。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杜牧最流行的一句诗词。鄙视、非议,风尘女子的形象早已被牢牢定格在诗句的画面之内。《金陵十三钗》中,除了假神父和中国军人是英雄之外,风尘女也破天荒成了一次“英雄群像”。而她们的转变,同样也遭遇“入殓师”变“辛德勒”的质疑。

    提着箱子,冒着枪林弹雨,一路逃进教堂。集体逃难,还一个个珠光宝气,甚至还在教堂门外一边叫骂要求开门,一边照镜子补妆。这群秦淮巷的女子,在《金陵十三钗》的亮相,就很“不知亡国恨”。而当进入教堂之后,自以为安全了的她们,也将整个秦淮巷搬进了教堂。教堂简陋的地下室,被她们占领并打扮得异常香艳。小小的空间里似乎弥散着脂粉气,抱着猫说着闲话,争风吃醋;打着牌唱唱小曲,无所顾忌。除了没有了生意,她们在教堂的生活看上去和平时应该没有不同。面对女学生、中国军人、“假神父”,她们该干吗还干吗,她们似乎只是一群“围观战争”的看客。

    有评论向这种所谓精致的美丽开刀,认为这或许正是当时南京溃败和被蹂躏的原因。特别是在故事中起到转折作用的玉墨。枪炮声中,只要有片刻安静,她就能施展她的吸引力,并且时刻提醒所有人,她是秦淮巷的头牌,哪怕现在落难。这种乌鸦与麻雀般的风尘女子,在一开始根本让人看不出任何可能转变的迹象。

    影片中玉墨的性格和故事,比原著小说复杂。她也曾是女学生,却遭遇家庭不幸,所以看到教堂唱诗班的女孩们,她会想到曾经的自己。这无疑合理化了她的转变,让她在之后挺身而出,带领姐妹们顶替女孩参加日军的庆功宴有了理由——不仅是为了拯救女学生,而且是为了给过去干净的自己一个交代。

    当然,在很多观众看来,这样的理由并不充分。面对教堂里的落魄却高傲的女学生,表面光鲜的风尘女子,一开始就有些发抖。不让共用厕所的闹剧,显示出这两群女性之间对“人”和“世界”的理解完全不同,甚至对立。信仰、道德与堕落、肮脏之间的对话交锋,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整部影片的故事。不过,影片没能说服所有观众为什么所有的姐妹都愿意慷慨赴死,因为她们不可能都有和玉墨一样的经历,不可能理解她们和女学生之间的交锋究竟是为了什么,更不可能瞬间被信仰同化。所以,当片尾化妆成女学生的蚊子反悔,想跳出开往宴会厅的卡车那一幕,反倒更加真实。

    张艺谋省略了她们如何“就义”,既克制又巧妙地回避了将风尘女刻意拔高。唯独那段打扮得漂漂亮亮,齐唱《秦淮景》的虚写,颇有几分寓意。当商女用后庭花把南京唱得芳华绝代时,真实的南京却已是满目疮痍。当太平景不再,怀揣利刃与鬼子玉石俱焚的商女,忽然也让人感到敬畏。

   

战争中的美丽,弱小却可以永恒

    一个小女孩站在五彩斑斓的玻璃窗户前往下看,看见一群花枝招展的女人走进来。这种美艳和战地形成的反差,不仅刺眼,而且充满象征寓意。被感动的米勒有句台词:中国女性拥有永恒的美与力量,不会被打倒。

    《金陵十三钗》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用的海外片名,直译就是《战争之花》。“花”不仅是指最后慷慨赴死的秦淮巷里的女子,更是那群从一开始就有些骄傲的唱诗班女学生。

    片中有条暗线,唱诗班女生书娟,第一个目睹秦淮巷女子走进教堂,然后对“头牌”玉墨的女性魅力耿耿于怀,始终在暗处窥视玉墨的一举一动。影片将书娟和玉墨的关系删繁就简,换成了两种命运的选择。玉墨小时候有些像书娟,但是书娟长大后绝对不能成为玉墨。

    书娟和玉墨的几次对视,是影片中“彩蛋”般的亮点。日军第一次闯入教堂,书娟带领的唱诗班女生,来到妓女们“占领”的地窖门口。如果当时书娟往下迈一步,“秦淮巷”就会暴露。此时的书娟冒着生命危险,引走了日本兵。书娟这样做的理由,成为很多影迷争论的焦点。与其说书娟想救秦淮巷,不如说她的自信和骄傲,让她无法弯下身走进充满脂粉气的地下室。那之后,第一次接触成年异性的书娟,总是很介意玉墨和米勒走在一起。再一次书娟和玉墨的“对视”,省略了实体的四目相对。日本军官在教堂听女学生唱诗。书娟急中生智,救下了因为找猫暴露在日本人面前的妓女蚊子。此时的书娟和玉墨,隔着地下室的门板,书娟淡定玉墨却紧张。

    最后一次书娟和玉墨的对视,出现在玉墨带领“十三钗”假扮女学生。没有太多的对白,书娟和玉墨也没像其他人那样交换物品留作纪念。书娟对玉墨的一声姐姐,让玉墨很感动。也更加坚定了她代替她赴死的决心。

    从佟大为扮演的军官一个人抵抗的大义凌然,到书娟宁可自杀也不愿受辱的坚定,再到玉墨们克服恐惧代替孩子们赴死的悲壮。历史需要理智,电影需要情感,但是无论如何,当最弱小的人挥动胳膊开始抵抗的时候,这种强大的力量足以让他的敌人崩溃。

   

众说纷纭评《金陵十三钗》  没有在色、狂欢中沉溺

    尽管电影的主题和故事沉重,但是《金陵十三钗》的画面并不是色彩素淡。张艺谋依然表现出了对色彩的偏爱,妓女们的鲜艳和绚烂,教堂圆窗缤纷的玻璃,狙击手殒身的纸铺,色彩越是丰富和华丽,战争和伤害越是触目惊心。那一袭华美的繁荣,如今不过是支离破碎的过眼云烟。难能可贵的是,张艺谋这一次没有沉溺在色彩的狂欢里,而是紧紧地贴着故事有节制地控制着视觉语言的使用。

    影评人王一冰

   

“十三钗”用牺牲对抗世俗的偏见

    影片最大的冲突点,在于“十三钗”挺身而出,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保护女学生安全撤离。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种“替死”的做法,更多还是表现出“十三钗”的“抵抗”精神,只是,和士兵抵抗敌军入侵不同,她们抵抗的是世俗对她们的偏见,世人对“纯洁”与“不纯洁”的狭隘定义,她们用出人意料的方式,垫平了低贱与高贵之间的沟壑,让人性在战争时期得以熠熠生辉。

    《京华时报》影评

   

很多情感的转变显得太突兀

    一个唯利是图的“入殓师”在日军要强暴女学生的时候,突然就大义凛然起来;本来被女学生瞧不起甚至跟女学生打成一团的妓女,居然集体愿意为女学生赴死。当然,历史上爱国、重情义的妓女也颇有几个,但一个妓女挺身而出或许还能让我感到有些可信,一群妓女“组团”慷慨赴死就显得有些滑稽了。也许,张艺谋是想说,战争能洗涤一个人的灵魂,但他把战争的“洗涤剂”作用未免有些夸大了。

    评论员静伟

   

思想和艺术上缺乏震撼灵魂的突破

    影片也有节制的地方。结尾没有正面表现十三钗跟日军的肉搏,佟大为在教堂里也没有跟米勒正面冲突,这些都很老到。总的来说,影片很多地方过于刻意,匠气较重,少数细节又略显笨拙,尤其是用画外音(而不是台词)来解释炸坦克,令人怀疑导演是否太多考虑观众的理解能力,乃至妨碍了创作情感的自然流露。《金陵十三钗》是一部优秀之作,但对我来说,它在思想和艺术上都缺乏震撼灵魂的突破。

    影评人周黎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