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场实拍】“2011中华文化人物”揭晓 苏叔阳、谭晶等获年度人物(图)

 yyb168336 2011-12-23

【现场实拍】“2011中华文化人物”揭晓 苏叔阳、谭晶等获年度人物(图)

    中华文化五千年,人文智慧耀东方。12月14日晚, “2011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在深圳举行。苏叔阳、谭晶、九把刀等11位人物获本年度“中华文化人物”称号,捧得象征人文理念的“人文杯”,“中华文化人物”自2009年12月启动,作为面向全球华人的高端文化品牌,每年举办一次。
    
    “中华文化人物”以专家委员会推选的方式向华人圈内的文化精英致敬,体现中国社会的文化关注。评选对象包括中国内陆公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也包括热忱弘扬中华文化的外国人;评选的范围着重于精神文明领域,如社会科学各部门之研究与著述方面,文化艺术各门类之创作与评论方面,传统的与新兴的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方面;以及不同民族、地域之间,海内外的文化交流方面;在人物评选标准上除总体表现外,还侧重于本年度的杰出贡献与影响,侧重于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产生的促进和示范作用。

    苏叔阳: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明与全人类分享

    2011年,身患脑中风和二种癌症,年事已高的他一直以坚强的意志和疾病作斗争,被赞誉为开创了“读本体文学”的《中国读本》即是利用第一次手术和第二次手术之间的空隙完成的,第二次手术后又做了一些修改。对于他来说,写作是一种诱惑。“奔70岁的人了,可我总觉得生活中还到处充满了我想探知的事情。”在《中国读本》(修订版)后记中,他坦言,我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实情、修改和增删本书的内容,即使是资料的变化或者考古学的新发现,都必须跟得上现实的发展。我这后半生大约都得交代给这本书,时时变化的现实的鞭子会不断地抽打我的灵魂,只要我还想“与时俱进”,我就得修改本书,直至我与书共亡。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团认为,苏叔阳在剧本、小说、诗歌、散文等多种文体方面的创作成就,近年来虽然身患两种癌症,依然以火一般热烈的生命态度,以及对中华文明的深情热爱,先后创作《中国读本》、《西藏读本》。《中国读本》仅海外发行即超过1200万册,被国家列为本年度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图书之一。

    已是高龄的苏叔阳手捧奖杯壮心不已,他说:“我非常感谢我们亲爱伟大的祖国,几十年来,他和平发展前进的脚步在世界上回荡,引起了世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明和中国发展模式的巨大兴趣,正是这个契机促使我在创作上改变方向,研究和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明,在多种困难下写出了《中国读本》。这个奖项给了我再前进的动力,这个鼓励不属于我自己,因为有一批中国文化人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和扬弃中华优秀传统文明,拿来与全人类共享,我只是其中一分子,你们的鼓励只会让我更向前进。”

    

九把刀:用所有冒险精神争取下一个梦想

    被誉为“网络文学经典制造机”、以“三无”电影创造年度奇迹台湾作家、电影导演九把刀,他的作品充满热血,人未登台就已经引发全场观众“热血”沸腾。

    文促会主席团认为,九把刀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所表现出的充沛的创造力和文学才华,尤其本年度创作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无大牌导演、无大牌演员、无巨额投资,却以崇高的声誉和令人惊讶的票房收入树立了一个奇迹般的典范。
   
    九把刀在12年写作生涯中出版60本书,他庆幸自己拥有“说故事”的能力。谈到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九把刀说:“我认为一个创作者最害怕的不是没有才能、灵感枯竭,而是安于现状,失去冒险的勇气。我很庆幸两年前的我做了如此热血的决定,或许将来有一天我会变得不勇敢、会变得比较没有勇气,可是在那一天来临之前,我会用我所有的冒险精神再去争取我下一个梦想。”

田发刚:民族文化燃起永不消退的激情

    土家族民间文艺家田发刚,在中国首先提出“抢救民间艺术先抢救人”的理念。他走入偏僻山区寻访年逾古稀的民间艺术“活化石”,在及时的保护下,巴东堂戏、恩施灯戏、鹤峰傩愿戏、南剧、撒尔嗬等濒临消失的民族民间艺术得以传承。
   
    文促会主席团认为,田发刚长期深入山乡,投身于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的保存与推广,尤其在原生态山民歌手的寻访和民间艺术表演队伍的建设方面成绩显著。

    “文化汉子”田发刚说:“历年的三十几位中华文化人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一种文化的使命感。这份荣誉是对我们民族文化抢救工作的表扬。我要感谢我自己的民族,是这个民族养育我,让我燃起激情永不消退。”

普布曲桑:踏上这片土地才懂得古格的壮美

    西藏札达县古格王国都城遗址文物保护员普布曲桑,出身于唐卡世家,他独自一人守护着古格王朝遗迹。19年来,他研究佛像的眼神与手印,把它们深刻于心,然后动手维修并临摹下所有的壁画。

    文促会主席团认为,普布曲桑在极其艰困的自然条件下,19年如一日守护西藏古格王朝遗址,表现出一个公民对珍贵文化遗产的无比忠诚和极端负责的高贵品质。

    质朴的普布曲桑从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手中接过人文杯,他说:“中央的四代领导人都相当重视保护和传承西藏文化,现在的古格已经经过三次修复,非常有安全保证。我不用像以前那样凌晨三点起来去巡逻、防盗,可以细心研究古格流派的唐卡。作为古格流派的唐卡传承人,我现在正准备出一本关于古格壁画研究的书。要懂得古格王朝的壮美,就需要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欢迎大家都来阿里看看。”

蔡安安:文化就是人化

    澳门蔡氏兄弟影业公司董事总经理、澳门电影协会会长、戏剧家蔡安安为澳门电影和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电影人。2011年,他执导的反映澳门回归后人民生活的电影《还有一星期》,作为第一部澳门独立出口的电影,不仅具有里程碑意义,并受到中外观众及电影业界的广泛好评。
    文促会主席团认为,蔡安安自1989年移居澳门后,创立澳门蔡氏兄弟影业公司及澳门电影协会,开创性地致力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电影及文化事业的发展。
    作为从影60年的老电影人,蔡导自称作为澳门电影人自己还是中国电影大家庭里最年轻的小兄弟。他认为文化就是人化,“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文化。人不仅有经济和物质方面的需求,还有文化精神方面的需求,人类社会不仅需要发展经济,还必须有文化的引领。文化的发展必须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如果这两者的发展失去平衡,我们就必将受到这种失衡的惩罚。当今的世界不平静,我认为一切人为的灾祸都是由于文化发展和人文发展失衡造成的,因此学习研究传承和发展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神圣使命。”

侯军:我只做了应该做的

    杭州越剧院院长侯军是当代越剧的旗帜人物,她领导的杭州越剧团不仅走遍中国还走向世界,终于走出困境。2011年10月31日,最后一场《红楼梦》在长安大戏院谢幕,拉开了越剧复兴的崭新帷幕。
    文促会主席团认为,侯军凭借巨大的艺术热忱和卓越的领导能力领导该院不断创新,在十多年的时间内,先后排演童话剧《寒号鸟》、易普生的《心比天高》、以及《流花溪》、《剪花情》等多部戏剧,尤以本年度复排经典剧目《红楼梦》获得空前成功,已成为以“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杭越现象”并成为全国戏剧界的一面旗帜。
    侯军院长激动不已,登台后连说四个感谢:“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我们最基层的艺术院团的艺术管理者能站在今天这个舞台上获得如此崇高的荣誉。我非常感谢,感谢全体评审团,感谢我们杭州越剧院的全体同仁们和我走过的19个春秋,感谢这个时代。我只做了我应该做的,我会继续努力。”

耿彦波: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大同市市长耿彦大力推进“一轴双城”的建设理念,完整保护好古城的同时,另外发展新城。他以实践证明,为官要为历史做主,要为未来负责。
    文促会主席团认为,耿彦波市长以令人感佩的远见卓识,大规模实施文化遗址连片保护,大力度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创造了文化保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的“大同模式”。
    作家余秋雨在现场讲述了耿彦波的故事,“法国蓬皮杜总统曾专门到云岗石窟参观,这是一个伟大的遗迹,但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到处都是小煤窑、铁皮屋。古城零落,经济情况不好,所以伟大的古迹埋没在现代的慌乱之中。尽管历史上很多人做出贡献,但是我们不能不感谢耿彦波市长的到来。这几年耿市长在工地上晕倒八次,两次有生命危险,我听到这个消息后跟好几个文化人说要给耿先生鞠躬。理由很简单,他保卫住了中华文明。他把大同做的光彩亮丽、虎虎有生气,让每个人都知道我们作为一个中华文化传承者的骄傲。”
    耿彦波说:“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纵观世界的名城名市,都是以文化来立世和闻名的。我们今天处于全球化的时代,城市化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危机,我们一直在探讨和思考大同怎样才能避免和摆脱平庸化同质化的历史命运。大同模式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践梁思成先生在五十年代关于北京古都的方案。这条保护的道路充满了艰辛、风险、争议,这份殊荣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大同330万人民,这份奖励会变成我和大同这个城市巨大的精神动力,激励我们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道路上继续前进。”

谭晶:把中国唱给世界

    融美声、民族和通俗三家之美的歌唱家谭晶,刚在伦敦举办“约定:从北京到伦敦——谭晶、罗伯特?威尔斯英国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演唱会”归来,就登上“2011中华文化人物”的舞台。
    文促会主席团因谭晶“对歌唱以及中华音乐文化的执着追求,对融合中国民歌唱法、西洋美声唱法和当代通俗唱法的成功探索,以及独树一帜的声乐成就和她作为一个青年歌唱家的青春与阳光,尤其本年度在歌剧表演与对外交流方面的显著成绩”,决定将本年度荣誉称号颁给她。
    在演唱一首足俱中国味道的《龙纹》后,谭晶笑称自己唱得比说得好,“父母经常跟我说,你们这一代人赶上了好时候,有那么多的大的舞台可以展示自己。我们这代人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年轻人不能忘记的更是责任和使命。作为一个年轻的歌手,传承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这次在伦敦的演唱会就是一点尝试和创新,我希望用音乐这样一个无国界的语言,让世界了解中国,把中国唱给世界。我愿意继续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唱响和谐之声。”

何冀平:编剧是最先被忘记的行当

    香港金牌编剧何冀平曾创作过《新龙门客栈》《西楚霸王》《新白娘子传奇》等电影电视作品。2011年中国国家京剧院请何冀平将《德龄与慈禧》改编为京剧《曙色紫禁城》,这部作品除了对历史的追问,还为时代留下了厚重的艺术履痕。
    文促会主席团认为,何冀平在话剧剧本创作方面的杰出成就,尤其话剧《天下第一楼》被誉为当代中国现实主义经典剧作,近年于内陆、港台、韩国、日本、新加坡连演不断,并于本年度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完成第500场演出,堪称中华文化走出去之典范。
    何冀平打破编剧行当一贯的低调风格,她说:“编剧在我们个行当中是幕后的幕后,因为在我们这个行当里一个项目启动的时候最早想到的是编剧,但是最早忘记的也是编剧。我要感谢所有参与我舞台、电影、电视剧制作的导演和演员们,是他们把我笔下的文字注入生命,把我笔下的人物永久的留在了舞台和银幕上。我也要感谢这个奖项,它是对我和我们这些比较容易被忘记的同行们的一个很大的激励。我要用我手中的笔继续歌颂我们中华文化、歌颂我们的国家,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不辜负我的观众。”

吕建中: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鼓励

    大唐西市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建中使融汇古今、规模恢宏的大唐西市繁华程度不输从前,成为西安最具文化底蕴和历史特色的都市商业综合体,也成为中国保护文化遗址的样板和典范。
    文促会主席团认为,吕建中抱持罕见的文化使命感,以大唐西市项目开创我国首个民办遗址类博物馆,并投资45亿元人民币大举兴建系列性文化产业项目,成功探索“政府支持,民企承办”的发展模式。
    吕建中说:“这一荣誉是对我和大唐西市全体员工在过去十年里积极投身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事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一荣誉更是对全国民营企业和社会力量进行文物保护的充分肯定和鼓励。”

樊锦诗:世界需要敦煌,中国的发展也需要敦煌

    73岁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早过了隐退的年纪,却依然扛着敦煌保护的大旗,奔走南北。她的名字已经和敦煌紧紧相连。
    自1963年北京大学毕业开始,樊锦诗已经在敦煌这个西部小镇扎根48年时间了,近半个世纪来,在孤烟大漠飞扬着激情与梦想。敦煌莫高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文物本体已经十分脆弱,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物,樊锦诗不畏艰难、不断探索,带领科研团队走出了一条切合实际的敦煌石窟保护和管理之路。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均取得了突出的成效。樊锦诗还强调,如此灿烂的文化遗产,保护仅靠人和技术是不够的,还要立法和制定规划。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近年来先后公布实施。
    为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付出毕生精力的敦煌文物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被称为“敦煌的女儿”。她为敦煌奉献48载年华,书写了文物保护的奇迹,也写就这位坚毅女性的人生传奇。
    文促会主席团认为,樊锦诗院长当年作为一个北大毕业的江南女生,毅然选择敦煌学研究,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坚守于大漠深处,成为继常书鸿、段文杰等前辈艺术家之后又一位成就突出的敦煌学家,她所提出和实践的“数字敦煌”创举享誉国内外。
    樊锦诗是本年度最后一位登上舞台的文化人物,她说:“是敦煌的美丽、前辈的激励,以及工作需要让我我留在敦煌。我做了一件我应该做的事,这也是我的职责,我的使命。世界需要敦煌,中国的发展也需要敦煌,人民需要敦煌。我和我的同事会为了保护敦煌、为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坚守敦煌,为了挖掘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坚守、坚持、开拓、创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