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元御《四圣心源》

 太极雅韵 2011-12-24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是黄元御所有著作中水平最高的一本,顶峰之作,它的理论体系简单地讲就是一气周流。黄元御一直强调本气为病,外邪和自身的正气是相对而言,对于疾病来讲,真正引起疾病的还是自身正气、本气为主,外邪是助缘、诱因而已。《内经》里面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他是站在本气为病的根基上,都是从自身正气,本气为病的角度来论述。

    本气,就是自身的正气,经常讲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中气为枢纽,左升右降。《四圣心源》的第一章讲《天人解》,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阐述。讲病、论病、治病都是从自身正气的角度出发,而对外在邪气的阐述相对少一些。所以用药、观点都是偏于温阳,反对苦寒,黄元御本身是圆融大家,即不推崇温阳,也不推崇温病派的苦寒伤阳,讲究运转中土,流通一气,人体的一气只要在流通就是一股阳气,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这股阳气,不能过用苦寒。在保护好这股阳气的基础上,这股阳气是有升有降的,所以他既有温通的药,也有凉降的药,滋阴助阳是并重。

    很多人反映,用《四圣心源》的方子治病,有时效果不错,有时没有效果,不知什么原因。实际上是对《四圣心源》理论体系了解地不够透彻。因为黄元御主要是从本气为病、从自身正气这个角度,所以他的方子主要是调节自身正气的。但是有时候有一些急性病,或者有一些郁结比较重的病,邪气比较重,需要去邪气的时候,单纯去扶正气,有时候病确实好得比较慢,甚至看不到效果。是对黄元御的东西没有理解透。所以有些疾病临床上需要先去邪气,但是去邪气的同时也始终要知道,他自身的正气还是在按黄元御的体系运转着,时刻要保护好它。去邪气的前提是在正气能够支撑的基础上去邪气,一旦邪气去得差不多了,马上就要转过来辅助正气,一旦辅助正气,就是黄元御这一套东西,效果非常地好,立竿见影。

    讲一个小案例。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一直便秘,没有其他的病,就是年龄大了,经常一个多星期排不出大便,很痛苦。去医院检查,医院说你这个宿便,都在肠子里面,自己下不来了,说如果再不处理就成肠梗阻了,建议手术治疗比较好。老太太的子女都很孝顺,碰巧她儿子买《临证辨象》这本书,看到书里有一个小方子,就讲中土为病时,有调理中焦的一个小方子,是鲜姜、白寇、甘草,很简单的三味药。她儿子认为老太太就是年龄大了中土运转无力,就说先试试,用这个扶助正气的小方子先试试,结果买了几包药,因为药量很小,就只有两三味药,总共只花了几块钱。买回来就给老太太煮了让她慢慢喝,一天喝一付,量很小。这样喝了几天呢,这个老太太感觉这个肚子慢慢的动起来了,最后说是到厕所去,很快就拉出来了,就跟石头掉下来一样,声音很大呀,而且从此之后,老太太慢慢的便秘这个毛病就好转了,不再有那么严重的便秘了。自己灵活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临床治病,无非就是虚实正邪这两端。任何药物,不管是扶正的还是驱邪,根本就在于你本身还有正气,如果本身正气不行了,用扶正的药也吸收不了,用驱邪的药邪气也排不出;本身正气还可以,选择是先驱邪还是先扶正,这是有技巧的,任何时候都离不开黄老先生的本气为病这个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这个根本把握不住,包括用驱邪药物时,要顺着一气周流的方向找一个最佳的契入点,用这个驱邪的药物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不像经方,有时看准了用上马上立竿见影。所以,很多人就算是一个门槛,一直没有迈过去。黄元御写书时,主要是从自身正气的角度来阐述这个理论模型,讲天人合一。

    打个比方,受凉感冒 张仲景常用方 -- 麻黄汤。外感伤寒,麻黄汤解表发汗就好了,但黄元御的角度,他认为外感伤寒是有根基的,如果本身正气足够,可能不会伤寒,正因为你中阳较虚,土气较虚,正气较弱,所以才受凉没有抵抗住寒气。所以黄元御治疗风寒感冒,认为不要忘了健中土,把中土运转开,中土土气强了,自己能升发,自己就好了。那么按照这个思路,外感风寒感冒不用麻黄汤治疗,用理中汤,用黄芽汤来治疗,从临床上去验证,应该是没有效果,是不是黄元御说的就是错的呢?不是的。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体质很弱的人,一旦受了风寒感冒,阳气很虚,直接用麻黄汤的话,可能把很虚的阳气全都散掉,可能会引起阳脱,会出现阳脱危症,是治不好的。这时,黄元御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这时必须要顾及他的中土。要运转中焦,把中土守住,这个感冒慢慢就好了。这种情况比较少,但一旦碰到,就知道黄元御观点的重要性。平常治病时,其实是忽视这个最基本的基础,就是病人的正气,中焦土气,还能转得动。没有这个作为基础,什么药都是白搭。

    所以当看到经方一剂见效,经方奇效如神时,不要去迷信经方。要想想为什么,是病人本身体质还能够耐受这个经方的药力,还能够支持经方在这里发挥作用,这是问题关键所在。忽视这个问题。想当然的认为任何病人的正气都能支撑任何药物,病越重,用的药就应该越多,这是错误的。再讲一个例子。

    有一肾病的患者,病情比较重,有个朋友给他治疗,用的药刚开始量还比较小,发现效果不明显,慢慢的把药量加大,药量越大,得用化痰、利湿、温通,按说路子是对的,药量越大最后发现效果越差。后来我跟他讲,久病体虚这个患者身体比较差,把药量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再慢慢用,方子不变,结果病人慢慢就好转了。生命的根本在于一气还在周流。治病的根本在于一气周流的时候还能够接受药物的引导,承受药物的作用。

    刚才讲的麻黄汤里面的麻黄、杏仁、桂枝、甘草,甘草算是固中焦的,按黄元御的理论,这是固中焦的一味药。如果碰到体质很壮的小伙子,风寒外感很重,甘草可以不用,他中土很盛,完全可以不用,直接麻黄、杏仁、桂枝可能也就好了。相反碰到一个体质比较弱的,麻黄的量不能超过甘草的量,甘草必须得用。体质比较好的可用麻黄的量多一些,甘草的量少一些;体质再弱一些的,老弱病残的,麻黄都不能用了,麻黄可能改成苏叶,改成薄荷,改成荆介,甚至,中土可能光用甘草还不行,还需要加点人参,这就变了,千变万化,经方并不是说不能变,经方也不是说拿到哪里都合适,经方也有它的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在哪里呢?在正气这里,正气是强是弱,它的适用范围就在那里。

   升则为阳,降则为阴。概括讲,凡是偏升的、偏散的,就是阳;凡是偏降的、偏收的,就是阴。往上走,往外散就是阳,是一个变化的过程。阴往下走,往里收,这种趋势,这叫阴。它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那么这阴和阳,是两种变化的状态。是一气的变化,天地之间的一气在变化,人体的一气也在变化。这一气它在不停的升降浮沉,不停的演变,一会儿称为阴,一会儿成为阳,都是这一股气。这一气,源头在哪里,清浊之间是为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这就是土生万物,把这股气,阴阳升降不停变化,不停地升降浮沉,这股气的源头在哪里,在中间啊,就是土气,土生万物。地球上的土地养育万物,道理是一样的,人体也是这样。

        人体对应脾胃,人体每天都要吃喝啊,脾胃是中土。一天不吃饿得慌啊,中土这股气是中气,在里面循环,升降浮沉,循环往复,就形成了一体自身的一气周流。所以这个中气,只是从位置上来讲它属于中气,还是这一气,还是人体这一气,只不过说呢,一气的源头在中间,是在脾胃这一块对人体来讲。那么这股气,中土这股气,它往上升就成了生发之气,往下降就成了敛降之气。我们根据它升降的不同,它在变化,根据它变化的不同,给它取了几个名字。中土这一股气,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化火则热,化水则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这就是讲,这股气,它在升降周流,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往上升,这股气慢慢地就成了一股阳热之气,慢慢地上去就成了一股火气,由中气——平和之气变成了火热之气。如果往下降,就由这股平和的中气变成寒凉之气。

      把他升降的过程再细分一下,往上升,升了一半还没升上去给它取个名字叫木气。木气是生发之气,它生发的力度很大,很有劲,就像一个小伙子,生发之气很强盛,但木气是偏温的,还不热,有股生气。到了火气,已经大热,像到了夏天一样。木气呢,像春天。化火之后,再慢慢往上升,越来越热,成了热气,名字就叫火气。然后这股火热之气慢慢降下来,慢慢又变凉,变凉这股气就叫金气。这股金气慢慢继续往下降就变成了寒凉一股气,就叫水气。这就是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实际上还是这股气,它只不过是升上去就成为一股温热之气,降下来就成为寒凉之气,它在变化的。它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状态,所以有不同的名字。实际上还是这一股气在变化,所以黄元御先生接下来就解释水火金木这四象,不过就是阴阳的升降,阴阳升降不过就是中间这一股气的浮沉。分开而言就是水火金木四象,合起来说不过就是阴阳,再合起来说不过就是中气,一股气而已。那么这个模型就是中医或者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理念,你都可以按这个模型去解释,这就像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似的。
   
那么这个理论呢,它是符合于天象,符合于事理,也符合于人情,都是这个规律。下面黄元御就从一年四季的角度把这个四象阐述了一下,在一年四季这个层面上,讲了一下这个四象是怎么变的。一年春天时,万物生发,气温慢慢回暖,这就是木气生发。而夏天时,天气炎热,慢慢的这股火热之气升极而收,慢慢的就变成秋天了;到了秋天,这股气就凉爽下来了,慢慢的万物开始藏起来了,这就是秋天的金气;到了冬天万物收藏,天寒地冻,收藏之气就成了水气。这股气是中土之气,它是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有土气。如果从这个四运之时,那么在六月,阳历来讲就是七月,相当于是夏秋之交,湿气,相当于我们说这个桑拿天,湿气最重的时候,那是中气。土枢四象,四运五行,这就是黄远御先生从他理解的土枢四象的角度来讲的五行。我们学中医都想学这个五行,木火土金水,实际上它不是平起平坐的四个名词,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土位于中间,土气斡旋,升降变化出这个木火金水。它是一个整体,所以说这个五行非得说是五条路,不是这样的,它是一个整体。所以这一节黄元御先生主要是从他个人的理解,从他理解的高度跟我们讲的这个中医,五行理论。

        土枢四像,中间是土,是中土,是中土的一气;然后中土这一气,升降变化,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寒,热,温,凉,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四象,取个名字叫木,火,金,土。这个模型,这个理论结构我们在这个军医版的《四圣心源》里面,封面,扉页,还有这个封底都有一个图,上面就是黄元御先生讲的土枢四像的模式图。中间是己土戊土中土,己土上升变为木火之气,戊土右转变为金水之气,整个一气不停的周流,有这么一个图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给加上两句话,左边那句话是“阴升为阳”,右边那句话是“阳降为阴”。这两句话很多人念的时候不会念,左边那句话要从下往上念,按着它周流的那个方向去念,右边那句话是从上往下念,有些人不会念以为这两句话写错了,这两句话没写错。这个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式图,它是用一个非常简洁,统一的模式来阐释中医理论这个核心,就是天人合一、一气周流这个概念。它更多地是讲中气的升降盈缩,一气周流这么一个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它从天人合一这么个角度,它是在很多层次上都存在的。

        在人体来讲合于人体的五脏,脾胃在中土,肝气属木,心气属火,肺气属金,肾气属水,它就和五脏联系在一块了,这是从人体的角度来讲。后面我们会经常提到关于人体这个土枢四象这个模式,是我们用的比较多的这么一个层面。其他层面呢,黄元御先生在这个一年四季这个层面讲了土枢四像这个模型,包括后代包括彭子益先生,他学习了黄元御先生的《四圣心源》之后,写了这个《圆运动的古中医》里。他也讲,也是在一年四季,结合二十四个节气讲得更细一些,也是讲土枢四象。四象论,土枢四象,从一年,年周期的层面讲了讲他这个结构,跟这个是一样的。那么其他的结构呢,还有没有其他的层次,也有。你比方说我们如果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个个朝代的中气,兴衰中气,它也是有这个规律的。当然我不是很懂历史,大家熟悉历史的可以自己去研究,看我这句话说的对不对,他都是符合这个规律的。另外从运气的角度来讲,运气呢,运气的周期是六十年一甲子,六十年一个轮回,它这个是更大的一周期,也是按照土枢四象这个规律来讲的,从这个比较大的角度来讲。如果从一个小的角度,从一个植物的生长,到它的衰老,也是有这么一个土枢四象有这么一个过程。各种动物也有,小到一个细胞,如果学西医的,学细胞的生理,如果去研究一下,你会发现细胞的生理也是符合这个土枢四象,斡旋周流,它也有这个变化规律。只不过西医,他没有这种意识,它可能是更多地从这个电解质、质子泵,从这个角度来讲的,实际上研究它的一些规律。你要是把这些资料概括一下,我以前也做过一些初步的学习,了解了一下,也确实符合这个黄元御讲的土枢四象这个规律。

        这里讲的是土枢四象,是五行。实际上这个一气的变化,它是连续的,它并不是像四个台阶一样,一下从水到了木,从木一下到了火,火一下到了金,金一下就到了水。它不是这样的,它是慢慢的变化,是一个的连续的过程,所以给它取名叫金木水火,实际上是便于描述、理解。实际上没有水火金木,也没有中土,都是一气,浑然一体的一气在连续周流不已。只不过在不同的地方状态不太一样,就是说一气周流这个变化,你看我在书上画图的时候,画的是这个圆啊,没有画成一步步的,圆就是这样连续的很均匀地在变化,所以我们把他分成四步,我们叫它四象,分成五十步我们叫他五十象,分成一百步就是一百象,都可以,它分的很细很细。

        但是这个大象,有代表意义的,有转折点的就只有这四象。比方说这个中土它要升了,刚刚升起的时候是水气,水中之火,这个水气升到什么时候成为木气。这个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它是一个慢慢的过程。如果从一天的角度来讲,半夜子时,子时阳动,这就是水气开始动了,开始升了。到了清晨七八点钟的时候,这个时候太阳升起来了,天气就开始转暖了啊,这就是成了木气啊,这是从一天的角度。你说从半夜一点是水气,到早上八点是木气,这中间三、四点是什么气,它是连续的。大家要知道这四象就跟拐点一样,到木气的时候可能天就亮了,木气之前可能天还没亮,它是一个拐点。但是,它的变化是连续的。假设从温度的角度来讲,半夜零下十度,中午零上十度,秋天太阳出来的时候零度,它是一度一度在上升,连续变化。对于一气周流的模式,一方面我们要知道,它是有一些大的象,很明显不一样的状态,有四象。实际上我们也知道实际这四象是连在一块的,不是截然分开的,连续变化,不管是四象还是一象都是一气周流变化而已,这个变化是连续均匀的,很圆融地存在在,那么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后来给大家讲脉法的时候,就会给大家讲到连续性对学习脉象有多么重要。如果你机械地认为只有这么四象,中间是土,外面是水火金木四象,只有五个东西,你看这中医也就可能学到死胡同去了,不是这样的。这只是大概讲了这么一个模式,用土枢四象这个模型来概括、来描述这个变化的过程。而真正的变化过程就是一气在不停的周流,很圆融地在周流,不停的变化。阴升为阳,阳降为阴,中土斡旋,是这么一个过程,并没有截然不同的水火金木这么四块,它不能叫四块东西连在一起,它是一个整体,这一点要和大家交流清楚。这样的话有一个什么好处呢,我们对这个模型、对这个一气周流就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们在摸脉的时候,我们在用药的时候,我们在诊断疾病的时候,直接看到的是这一气,不是看的土枢四象,不是看的五个东西,看的是一个东西。
    打个比方,就像一辆车在路上跑,你就看到一辆车,一会儿跑的快,一会儿跑的慢,不管跑到哪里你都能看到他,路上如果有十辆车在跑,你一会儿就看花眼了。我们讲的这个五行,土枢四象就相当于五象了啊,它不是五个东西在跑,它就是一气在转,是一个东西,只是转到不同的地方他叫不同的名字而已。那么有了这么一个概念,有了这么一个模式,我们在去下一步学习的时候,就简单很多,就轻松很多。你就想着我就站在一个高高的立交桥上,看马路上跑的汽车,我就只看到一辆车,愿意看宝马看宝马、愿意看奔驰看奔驰,一看就一辆车,不管它跑到哪里你都盯着它,这样它就跑不了了,它在哪你都能看的很准,你知道该怎么处理它。所以这一点,是《四圣心源》这一本书最重要的一点,它讲了天地之间阴阳变化的规律,清升浊降。

        那么这个清升浊降这个过程,黄元御先生把它总结成土枢四象这个模式。这一股气由中土出发,升则为木火降则为金水,中土作为它作为一气的相当于是后天的来源,斡旋不已,不停地升降,维持着这一气的周流,这是他讲的一气周流这个模式。讲得一气周流这个模式呢,它是连续、圆融、浑然一体的这么个模式,不是分成五块。并且这个模式适用于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所有的这个变化的东西事物都适用这个规律。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都可以去验证一下,看有没有这个规律。大家学的时候要学灵活,学以致用,你现在就可以拿着这个理论去用,去判断。一个人一生的运程,他也是有这个规律的。更多的我讲是要从气的这层次去判断,不要从有形的这个形体去判断。气这个层次就是一个无形的变化规律相当于是,这个气对人体而言是正气,对天地而言是天地正气。所以,我说《天人解》主要是从生理的角度来讲一些基础理论,因为《四圣心源》这本书的理论核心就是这个一气周流,所以《阴阳变化》这一小节主要是讲了这个模型。我们今天就主要讲这个理论模型,讲这一小节,别的不讲。

      强调的重点就是,一个就是一气周流这个规律存在的层次是在气的层次,不是其他的层次。无形之气,所有事情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气,气聚而有形,是《内经》讲的。我们看到所谓有形的东西,都是无形之气演变而来的。所以内因决定变化的规律,现在科学研究很多东西,他研究的原子、电子、分子、基因,他们也在找这个源头。但是他还是没有找到这个真正的源头,真正的源头是什么,是看不见的一气,你就是研究到电子、研究到原子,它还是这个有形的东西。所以现在科学的有些东西,看着貌似很高深,实际上他离事物的源头还差得远。中国的传统文化直接从无形之气这个高度,这个高度已经远远超过目前一般科学的高度了,所以它对很多事物概况出来的规律,应该说是层面更高一些,更科学一些。

      所以我们学得这个一气周流,它是研究事物包括疾病还有身体的变化规律,它是从这个气,从无形之气,从一气的这个层面来研究的。我们知道他这个理论的高度在哪,在一气这个高度,在一气这个层面上,这是第一,要学习的第一点,这个要搞清楚。第二点就是,一气周流模型是中土的一气——中气,升降周流,升则化火,降则化水,升降往复,不停变化,从而形成一气周流,它的变化规律、变化模式就是这样的。用土枢四象,用五种象五个状态来简单概括这种变化规律,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它并不是分成截然不同的四个阶段,本质还是一体的,是一个连续的浑然一体的周流变化。

        在各个层次上都存在,在一年的层面上,一天的层面上,在一个人的层面上,在历史的层面上,什么时候都是存在这种规律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用佛法的角度来讲,三千大千世界,它也是有这种成住坏空的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实际上也是土枢四象的模式,也是这个规律,是一样的。所以,黄元御提出的一气周流的模式,他是从中医的经典理论里面提炼出来的,用自己的体会把它很精练很通俗地表达出来,便于我们这后人来学习,但它适用的范围并不仅仅是医学是中医,它适用于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适用于天地之道。
   根尘老师讲《四圣心源》

       《天人解》第一卷,就是讲了一气周流的结构 -- 中土斡旋、土枢四象、一气周流。

        第二小节,《五行生克》。什么叫五行呢?中土斡旋,土枢四象,这个中土升降斡旋演变成水、木、火、金四象。中医讲的传统的五行,实际上,并不是天然的五块,是一个整体,也是一气的不同的变化,实际上它就是一行,就是一气。

        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所以这五行相生。

        相克实际上是,木气不能升得太过,升得太过降不下来,所以要金克木要降下来。一气周流,气来源于中土,是斡旋升降的,所以,在外面四象的根源在中土。中气足,说话就很有力量,外面这个四象周流通畅。所以,升到一定的程度,还能降下来,木气升发,变为火气,火气那就到顶了,不能往上升了呀,就是开始往下降,慢慢变演变成金气,往下敛降。能降下来就在于中土之气。升也罢,降也罢,始终离不开土气。

        没有中土这个基础,无从谈上生、克。所以要知道升降、相克的根源在中土,具体实现是在外周脏腑。比方如肺气,主降,如果没有肺气,没有肺经这股气,它也降不下来。不管是相生还是相克,根基是中土,具体实现这个功能的,要靠四象,靠五脏各自的功能来顺序实现这些功能,相辅相成,互不可缺。

        在治病的时候,会遇到不升的时候,也会遇到不降的时候,有时候不能单纯去升,单纯去降,要考虑到中土的虚实,要考虑到斡旋中土,否则单纯升降有时候没有效果。

        如果说,单纯的虚症,没有很多的郁结的话,《四圣心源》的原方,效果会很好,跟经方一样也是其效如神。如果会灵活运用的话,黄元御的方子都是经方,效果非常好。

        下节是《脏腑生成》,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然后心火生中土,中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脾土,就是己土,胃土就是戊土,己土左转,戊土右降;气血就随着在一身周流开来。所谓木火之气往上升,实际上就是脾土的气往上升。外在的表现,从中焦周流出来,就是木火之气,同时戊土,戊土这股气它往下降,它实际上表现出来就是肺金和肾水这股收藏之气,这是从人体五脏的角度阐述。

        从人体的内部讲一气周流,主要是从气的层面。有时是从神的层面,神比气的层面更高一些,是从无形的角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这个气,会意一样,讲究这个神气。

        下节是《气血本源》,讲气和血,血为阴,气为阳,阴升为阳,所以血是温升的;气是凉降的。肝主血,肺主气,气血都是从中焦化生而来。后天的饮食,中焦消磨,化为气血。气血也是相对而言,气血也都是一气的不同形式。由阴出阳的时候就是由血变成气,由阳入阴的时候它就会由气变成血,气血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可以相互化生的,也是一气的不同形式。所以讲肝血就是往上升的,由下往上,往上升;肺气就是往下降。血升为阳变成气,气降为阴变为血,都是来源于中土的化生,中土脾胃化生气血。脾土主升,所以就主生血,胃土主降,所以主生气。

        实际上一个人血虚的时候,补血的同时要温运中土,加强左路升的力量,就是说血虚的人左脉都是偏细、偏虚的,要养血养阴的时候,还是要从中土的角度来给运中土,通过中土的化原来补。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气虚的时候,右脉,特别是右寸脉肺脉都是偏虚的,摸着比较软。那么补气的时候也要注意给他运中土,中土运转有力,可以消磨水谷,化生气血的时候,气血自己就补上来了,所以补中益气汤是很好的方子,运中焦。

        下节是《精神化生》,从气血的角度来讲,从神气的角度,神气发于心。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肾藏精。肾精之气,源于肺的阴魄,这是从精神层面来讲。肾精上升,下焦发动演变成肝木的阳魂,由阴出阳,就是魂,魂魄的魂;再往上升,就演变成心神,心神在中土,中土是脾藏意,在中土的吸引斡旋下,会演变成肺的阴魄,肺藏魄;继续往下降,变成这个肾藏精,肾的精。这是从精神层面来讲。肝木,在精神层面是魂的层面,从外在表象,人的精神面貌、神情,可以看得出来的。

        《形体结聚》,讲得更具体。前面讲五脏,讲五脏的神气,现在讲五脏跟人体各部位很细微的东西,爪甲毛窍具体的组织结构,是《内经》的东西。肝主筋,其容爪,其色青,其味酸等等。《内经》讲:气聚而有形,人体之气聚在一起就成形了,聚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形。木气它聚结在内脏这个层面,它就是肝;聚结在外周爪甲它就是手指甲、身上的筋。还是这股木气,在演变的过程当中,会慢慢的由无形之气演变成有形之体。外在的指节毛窍,外在的爪甲毛发是内外相应的。 所以,看一个人的指甲,可以看到一个人的肝气的好坏,看一个人的头发能看到一个人的肾气的好坏,一看这个人白头发,肯定是肾气不足。所以气是由内到外,都是相应的。假设不能感受到一气周流,那就靠看 靠望诊,看这个人的外在表现,跟内在的脏腑是相对应的:头发反应肾气的问题,体表的毛发反应肺气的问题,身体肌肉的厚薄反映了中土的问题等等。

        下节《五官开窍》,前面讲外在官窍,这节主要讲开窍。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是五脏的精气外融。黄元御讲官窍者,神气之门户也,耳鼻目口舌它的功能来源于五脏,精气还是是来源于五脏,五脏的精气疏散于外,会产生官器的功能,所以我们治疗五官这方面的疾病时,你还是要从五脏的角度。不能单纯的像鼻炎,现在很多孩子都有鼻炎,单纯治鼻炎有时可能效果不好,你要知道它这个鼻炎它的根源还是在五脏,不但是肺脏。不同的小孩它有不同的类型,有的可能是单纯的肺虚,有的可能是中土虚,有的可能是木气郁滞,有的可能是肾虚,它是不一样的,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治疗效果就很好,比单纯治鼻炎效果要好得多。

        讲五窍,讲五窍的功能,它也是有阴有阳有升有降,主要是清气清阳之气来荣养着五窍。所以精气不足的时候,浊气在上面瘀滞的时候,五窍都会出问题,治疗的时候就要从补益五脏、祛除瘀滞、流通五窍,从这些思路来治。它的根基还是人体本身这个一气周流,人体本身这个一气周流的基础是以五脏为基础的,内养五脏嘛。五脏就是根是人体的根本,中土澣旋,四象,就是外在的四脏——心、肺、肝、肾,四象轮旋,形成这个一气周流,这是人体一气周流大的基础,大的模式。那么具体到某一个层面,官窍、形体、精神、气味都是一些不同的细微的层次,一气周流的规律它是怎么体现的,主要从这个角度来讲。

        下节《五气分主》,肝属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等等,这是《内经》里的东西,你看我们学《内经》,学阴阳五行的时候,这是最基本的常识,至于它为什么会这样?黄元御是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给我们讲,颜色的变化、气味的变化、味道的变化、声音的变化、体液的不同;不同的状态,代表了一气在不同脏腑的功能。打个比方说,脾土,其味甘、其嗅香,甘甜、香甜,人饮食靠脾胃,我们都喜欢吃甜的,小孩都喜欢吃糖,吃饭我们要吃色香味俱全,甜甜的,中土它就是这个特点。如果我们觉得不香了,吃什么都没味了,这首先第一条肯定是中土出现了问题了,要想办法去运中土。

        正常情况下,一气周流圆融的时候,感觉不到这个一气的存在,相当于合而为一了,土枢四象、这个五行啊、很圆融的成为一行,感觉不到五行,五象也成了一象了。一旦生病的时候,我们就感觉到这也有问题,那也有问题,这就是一气周流不圆融了分裂开了。所以正常情况下,嘴里是没味的,感觉不到异味,当你觉得有不对的味道,总觉得有酸味,有的觉得嘴里是咸味,有的觉得嘴里是火辣辣的,这都是相应的脏器出了问题。打个比方说,心脏不好的人,心阳虚,这样的人,尤其是年纪比较大的,很多人会觉得舌头好象抹了辣椒一样,这股火气怎么都下不去,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这就是心阳虚比较重的才会出现这个问题。我们一看到这个火气大的时候,舌头又辣又苦,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呢,所以我们就要温养心阳,温通心阳,大剂量,剂量少了可能纠正不过来。这些东西都是供我们临床辨证用的,碰到什么症状,我们知道它是哪一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从一气周流的角度来讲,它在哪个位置,这就是讲生理。

        比方说在肌表的时候,那我可能用些走表的药,在脏腑的时候我会用些入里的药。但是呢,可能同时升,感冒了往上升不上去,我可能会用麻黄,如果内脏升不上去我可能会用黄芪会用升麻,不一样,但是治疗的走向是确定的。所以你看《四圣心源》这个理论体系,它是一个很精确的治病定位的一个东西,很准确的,不光能能将疾病定位到一气周流这一圈的哪个位置,还能定位到你这个具体疾病的哪一个层次,你这个疾病表现在哪方面,它就在哪个层次。当然治疗的时候,很多时候,还是因为脏腑是根本是基础,大部分时候我们还是要从脏腑这个角度来入手来治疗。

        相应地根据不同的疾病层次,也会相应地用一些不同层次的药物,不同的药,它入的层次是不太一样的。所以临床你用药如果用得比较熟练的时候,可能也不难,很灵活的一件事。一看这个病,在哪个层面你就该知道用哪个药,因为每个药,它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它是偏走表、偏于走里,还是半表半里,它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同的药物它可能都是往某一个方向,疏通的方向是一致的,只是作用的层次不一样。治疗不同的病时它就有不同的效果。把最符合的药用到最恰当的病上,那就会有一个最好的效果。所以《四圣心源》它本身的方子,大部分都是从脏腑的层面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性的处方,我们不能所有的情况都照搬呀,你用上肯定有时也有效果,但有时候如果疾病的层面不一样的话,你照搬这个方子有时效果就差一些。就要灵活变化一些,是这个意思。

      《五味根源》,还有《五情缘起》,《精华滋生》,这几节,都是一个道理,从味道的角度来讲,它也是一气周流的表现,也符合这个规律;从人的这个五情,从人的情志,喜怒悲忧恐,从这个来讲,它同样反映了一气周流的这个规律;从《精华滋生》它还是和《气血本源》一样。在《精华滋生》这个节里,其中有一句,“五谷香甘,颐养脾胃”,最后这一段,“土气充盈,分输四子”。人吃五谷杂粮,香甜入脾土,养脾胃呀,养中土,那么中土这股气,土气充盈,很充足的时候化生气血,那么它就是升降斡旋,周流、流通出来了,分输四子。四子就是四脏、四象,肝、心、肺、肾啊、木、火、金、水啊!所以你看,从人体五脏这个层面来讲,一气周流,脏腑层面来讲就是基础。中土脾胃,作为一个气血化生的来源,它升降斡旋,化生气血,气血周流,输送到五脏,输送到外面的四脏,然后完成这个一气周流。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每个五脏所对应的这个气血、精神、形体、官窍、神志,等等,只要是它们相对应的这些东西,全部它的基础是一气周流这个根源,都是从这儿化生过来的。

        《四圣心源 卷一 天人解》,黄元御反复从不同的层面,讲一气周流这个体系,讲这个规律,为什么?就是希望我们理解他的用心,理解他的意思,一气周流这个规律不光在天地之间存在,在人体本身也存在。在人体来讲,那么它这个流通的基础就是五脏,以五脏为基础,五脏的一气周流作为一个根本。然后它会在不同的层面,人体的这个五官百骸、指甲毛窍,在各个方面,包括精神层面呀,气血、味道呀,通通这一些,全都有这相同的这个规律,都符合一气周流这个变化规律,就是讲了这么一个意思。

        卷二《六气解》,《六气解》看不懂都没有关系,甚至不看也不影响对整本书的学习,但是《天人解》一定要理解透彻。

 

         课后互动

        问题一:“大道至简”老师问了这么一个问题,说是为什么是己土左旋而不是戊土?我们知道己土左旋而升,戊土右转而降,为什么不是相反?

        这个问题怎么讲呢?实际上,己土、戊土,就是脾胃这股气,它本身、本质上也是一股气。就跟咱们刚开始讲到太极的时候,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股气最开始的时候圆融不动,一旦为人,升华为人这一股气,它就已经是后天了,就已经有动静了,一动就有阴阳,就有升降。所以升起来的这股气,我们就给起了个名字叫己土,就是脾土;降的这股气,它往下降的时候,我们给起了个名字就叫戊土。所以为什么己土左旋而戊土右转,这个就是最开始的时候就是这么命名的。就像你生下来时你爸妈给你取了个名字,你就叫这个名字。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给你取了个这么个名,你可不就叫这个名字。为什么己土左旋而戊土右转这个样子,我们可以理解成人为约定成俗这么一个称呼。

        但它的本质是来源于一气,从中土,一气混茫、未分阴阳的状态而来的,本质上它并不是截然分为两股气。它本质上也是一股气,只不过它从最原始的那个,相当于太极的那个状态,一旦动起来的时候,它自然的就会变成升降两种情况,自然就产生脾胃这两个不同的升降方向,并且我们人为地给它赋予不同的名字,是这么一个道理。叫什么名不重要,假设最开始我们讲了就是戊土左旋,己土右转,那我们今天就可以反过来讲,这个名字不重要。我们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它是一气混蒙未分、未分阴阳的时候,演化而来的,一动就产生阴阳,产生升降,它的来源是一样的。来源是一股气,是一个状态,这一点搞清楚就可以了。

        问题二:木郁从火化还是从寒化?这个程度有限定吗?

        木郁,黄元御讲,说凡病则郁,只要是疾病,必然是气郁。这一气可以分成木火土金水,可以分成五种气,可以分成五种情况。木气、木郁大部分是从火化的,木郁从寒化的比较少,但是如果肾水之气它郁的话,有从寒化的,有从热化的。就是每一个气它都有寒化,都有热化。为什么呢?这取决于你本身正气的盛衰。正气盛,郁而化火;正气虚,阳虚,可能郁而化寒。气虚、阳虚可能就化寒。实际上也不是化寒,打个比方说吧,什么叫化火啊?你这一股气,你这个人很有劲儿,你郁在这个地方走不动了,火冒三丈啊!周围打个稀巴烂,一股火象!假设一个人是老弱病残,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它也郁在这了,这就是化寒,所以化寒化火只不过是一气郁滞、虚实的不同,也没有一个完全严格的一个界限,它也是渐渐变化的。所以我们学习一气周流啊,既要通过四象、五行对一气的状态有一个阶段性的定位,同时也要有一个整体的、圆融的概念,一气它是圆融一体的,逐渐变化流通的。这样我们在临床上分析疾病,治病用药的时候就会更灵活,就不会那么机械,顺便多说几句。

        问题三:肝郁是肝血不足还是肾阳不足?

        要看虚实,从象的角度,因为这个一气周流,我们是从气的角度来讲的,它外在的表现在不同的层面会有不同的症状。黄元御讲了很多层面,很多不同的角度来讲,就是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从外在表象的这些东西,都能够从外面的表象看到里面的实质,里面的实质就是一气的周流。所以我们看这个肝郁的时候,肝郁在不同的层面会有不同的表现,它是肝血不足还是肾阳不足,你就看它在不同的层面表现出啥来,如果它表现出来是脉虚涩,爪甲枯燥,那就是肝血不足;相反如果它表现的是脉沉软无力,四末冰凉,这可能就是肾阳不足,根据它外在不同的象,察象以辨气。

        《临证辨象》,就是从象的角度,从临床症状,从我们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到感觉到的这种象,不管是病象也好啊,脉象也好啊,去感知人体一气的变化。象是外在的表现,一气的周流是内在的实质,辨象的本质是为了辩气。如果大家对脉诊望诊熟练的话,望而知之谓之神,一看就知道这个气是怎么回事,强弱瘀滞流畅,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一望而知,不需要转化。如果不熟的话,可以先慢慢来,从外在的病象,我们可以知道,他里面这个一气是什么状态,这个问题就说到这里。

        问题四:问中土之气从中土出发,流到四象,与后天之气有什么关系什么作用?是这么个意思吧,可能问了这么个问题。这个后天之气,咱们讲先天肾,后天脾胃。后天之气,就是咱们讲的中土之气,就是这股中气,叫法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咱们讲的后天之气,就是我们讲的中土脾胃之气,就是这股中土之气,所以咱们讲的一气周流,就是从这个后天来讲的,就是讲的中土脾胃之气,流通到外周四脏形成一气周流,就讲的这么一个结构体系。它是一回事,你也可以讲,后天之气,输布全身,形成一气周流,这么讲也可以,意思是一样的。

        问题五:老师,你讲几句第一节《阴阳变化》的这最后一段吧,最后一段: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这一句话,大家是不是不太理解?

        这个一气周流的时候,中土之气,斡旋升降,流通外出,输送到,外周四象,形成一气周流。黄元御他从一年四季变化上来讲,讲这个规律,为什么叫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这个说法,我个人理解,四季每一季,都是土气。一年夏秋之交,他讲六月之间啊,桑拿天的时候,寒热交蒸,湿气最闷热最多的时候,这个时候是土气最盛的时候,这是从一年当中来讲。中土于中央,它在四季的中间,这个土气表现的最明显。实际上,一年四季的变化,都是中土之气的变化,并不是说只在每个季度的十八天是土气,这个说法,可能是为了便于表述,土气在四个季节里面都存在,可能是为了表述这么个意思。这么一个说法,我个人理解,要是真这么理解,有点机械了,实际上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季,都是中土之气在变化。当然最典型的变化,它是在六月桑拿天湿气最重的这个时候,那是最典型的,其他时候,可能就显得各有各的特点,土性中庸,不升不降,所以它就闷热,不动乎了。

        主要从土无专位来理解,至于各十八日,你理解他的意思就行了,我觉得,至少我目前理解不是这么机械的,土气是无处不在的,并不仅仅在这十八天,既然讲了土无专位,哪来的十八天,这不就矛盾了吗,所以我们理解的时候,从整体上去理解,这么讲可能只是为了便于描述。这样的话,从一年的角度来讲,这个,中土之气,它每个季节都有,它实际上是中土之气的变现表现,这样理解就好理解了。各十八日这个问题就不存在,只是这么一个方便的说法而已,这么理解就可以了。大家可以说说自己的一些意见,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