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墙门寻访周记--胡雪岩故居:感叹典型大宅的过往

 乐冰轩主人 2011-12-26
本期寻访的墙门大宅是杭州乃至中国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故居,与上周寻访的吴宅、梁宅的低调不同,这个大宅尽显繁华贵气:大宅处于当时的市中心,占地10.8亩,四周10余米的风火墙将个大宅围得严严实实,透露出主人的气派,也将这宅子里许多的故事和秘密与外界隔离了开来。

  本次寻访专家是国家一级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顾问薛家柱先生。薛先生与胡雪岩故居有许多的渊源:小时候住在胡宅旁边直到成年,又写下了长篇小说并拍摄成39集电视连续剧——《胡雪岩》,可以说对胡雪岩生平、故居了如指掌。

胡宅一处小院

  年轻岁月,与大宅为邻

  “居住在胡宅旁的那段岁月,我每天从元宝街经过,望着那高高的围墙,看到那巍峨的门楼,看到墙上那些泥雕、砖雕,就觉得这个院子非常神秘。我曾到深入到院子里去看,当时我就觉得这个院子很怪,它的结构是不规则的,往往有很高的墙把里面分成很多的一个个院落。后来我才知道,这是胡雪岩要保证他的私密性,使他的秘密不外传。而这恰恰也是今天坤和?西溪里所主推的内向型排屋的原形。”

  但高高的风火墙,终究还是不能打消薛家柱先生探询这神秘深宅大院的好奇,这一回,他带着寻访小组在早春的微雨中造访了胡雪岩故居,领略这所墙门豪宅深厚的底蕴。

  元宝街,幽巷透着富贵

杭州现留存的幽巷元宝街

  胡雪岩故居占地面积10.8亩,东连牛羊司巷,南至元宝街,西接袁井巷,北靠望江路,走进元宝街口,在薛先生的指引下,就看见石板上刻了元宝的浮雕,据说原来在巷口还有有一个石头的元宝,元宝街之名由此而来,这是一条旧貌依稀的小巷,在这条街上曾流传着许多关于胡雪岩故居的传说,胡雪岩在他事业鼎盛的时期,选载元宝街造他这幢豪宅,他希望招财进宝,生意兴隆。整条元宝街上,就只有这么一座春深如海的高墙深院,四四方方如同一座古城堡,但唯独西北方向缺少一个角。据说这儿原来有一家小剃头铺,胡雪岩想用重金将这个“角”的土地购到,以求自己庄园的完整,可这个有几分“杭铁头”脾气的剃头匠就是不肯出让。结果破了风水,胡雪岩在自己新建的豪宅只住了8年左右,就完全破落了。

  街头的传说,给元宝街增添了亲和的气息,也给后人寻访增添了许多的乐趣,沿着石板的小巷慢慢靠近故居的石库门,渐渐体会到这个幽幽的小巷给大宅增加了几许清幽、内敛的氛围,对于这条巷薛先生有太多的记忆。

  “上世纪六、十年代,每天晨昏,我要在元宝街多次进进出出。那时,元宝街南边的一大片古老民居没有拆除,完全是一片黑压压的高墙、乌瓦。因此,元宝街就成了杭州城内硕果仅存的最后一条完整的清代石板路。尤其是深夜归来,走在元宝街上,小巷幽深,在高高的昏黄路灯下,只见自己身影长长,只闻自己足音巩巩,犹如走在历史的隧道,体验着岁月的沧桑、时代的更迭、世事的剧变。”
豪华的大宅,像一个迷宫

  胡雪岩故居的素墙也是非常地道的,近十米高,长约一百米,是标准的风火墙,用来防风、防火,成为大宅的另一道标志。大门却非常朴素,位于南墙中间,是座石库门,与整座大宅的豪华比起极不相称。富甲东南、财富相当于清朝国库的大商贾不愿太露富,才建造这座没有雕花牌楼的不大的大门。

胡宅保留的元宝图形地面

  但是走进大门却发现别有洞天:宽敞的轿厅、大厅、会客厅和高高的水磨砖墙。别看整座故居范围似乎不是太大;但里边房屋层层叠叠,听着薛先生介绍、跟着他东绕西拐、明廊暗弄、左转右旋,完全如同进入迷宫,深不可测。

   “这真是螺丝壳里做道场!小小10多亩地,却建造了那么多的建筑。”薛先生站在中厅对我们说:“除了东部的楼房、厅堂、馆舍;西部还有一座名叫‘芝园’的园林建筑,假山、池塘、拱桥、花木,再加亭台楼阁,把整个“芝园”装缀得如同人间仙景。”

  按薛先生的说法:整座胡雪岩故居属于非对称建筑结构;不同于北京对称的四合院与传统的浙江宁、绍、台民居“台门”、“三进院”、“五进院”。胡雪岩故居既吸收了徽派建筑的马头墙、白墙黑瓦特色;也吸取了十九世纪末欧风东渐的东西洋建筑的风格,在用材上使用了如蓝玻璃、铜构件、琉璃灯等当时的时髦西洋货,甚至还有叫做“德律风”的原始电话传呼机,便于家庭成员间的联系。

胡宅历鸣的砖雕

  整座建筑以中间大厅为主轴线,东面为生活区,西面为休闲区。

  生活区以几大间厅堂、以及众多卧室为主,楼上楼下,栉比鳞次。据说:胡雪岩除了正房元配夫人,还有十二房姨太太。正中的主楼“百狮厅”,装饰有一百只贴金的木雕狮子,楼下是大客厅,举行聚会、宴请;楼上则住着胡雪岩的老母亲和大夫人。边廂有“老七间”、“新七间”则分别住着12个姨太太,一房一室;楠木厅则住着胡雪岩最宠爱的罗四太太。

  休闲区,主要就是“芝园”这座大花园。由当时住在拱宸区的园林名家尹芝根据灵隐的创意而建造。

  薛先生告诉我们:胡雪岩死后,故居遭遇多变,开始抵押给朝廷大官文煜,后来卖给创办浙江兴业银行的蒋家,成为上海、杭州兴业银行的柜台。中间又屡经变迁,文革后期,故居成了大杂院,除了厂房,还成了家属宿舍,最多的时候住进了135户人家,成了当时典型的一墙门大宅院。

  几个大铜缸,原来是雨水收集器

胡宅雨水收集系统

  在胡雪岩旧居的各个院子里,有一样东西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根碗口粗的铜管固定在院墙两侧,从屋檐一直延到近地面,下端往外倾斜,下面各放一个大铜缸。各个天井院子里都有一个或一对这样的物件。薛先生说,这是那时候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将屋顶和院墙上的雨水通过设计好的暗沟渠,通过这两根管子流入铜缸积蓄起来,可做消防用水,同时避免屋檐四处滴水,院子里也不会因为漫水而湿滑。坤和的设计人员非常惊喜:“类似的雨水收集系统我们尝试在西溪里推行,但真没想到在一百多年的建筑里已经以这样的方式存在了。”

  修缮如旧,墙门宅院好评如潮

  新世纪伊始,市委、市府重修胡雪岩故居:当年搬迁,当年维修,在一年时间内修复完成。通过一幅1920年的胡雪岩故居平面测绘图和1903年出版的《胡雪岩外传》,加上大量的旧照片和住户的回忆,再经过大规模考古、清理,挖掘出来不少原建筑构件,当年胡雪岩故居的面貌就从历史的浮云和尘埃中渐渐凸显出来。

  直到现在,胡雪岩故居已经正式开放八年,真可谓观者如云、好评如潮。在大宅如口处我们依次看到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前国家领导人先后参观胡雪岩故居,在现场也有不少市民购票进入,听现场导游娓娓道来,素墙、大院、天井、元宝街……我们今天依然能触摸到这座大宅的昔日繁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