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

 听雨楼619 2011-12-27

 

做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

  

  ——新上岗语文教师培训材料

尖字沽中学  李英

一、语文教师的意义

为着系统学习母语而设的中小学语文科,其特色在于通过语言的教学,发展人的精神,丰富生命的内涵。也可以这么说,通过语文的教学,要唤醒学生那种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并且帮助它发展。那么,做语文教师意味着什么呢?
     换一种智慧,从知识眼光到教学眼光。
     语文教师在于教学生学语文,而不是展示自己的语文知识。当然,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语文知识。语文教师的价值不是在“教师作为一个有知者,学生作为一个无知者”的公式中体现的。加拿大教育家史密斯曾说:“教学不能仅仅意味着讲,教学应当成为一种订约:教师指出一条路,学生经由此路能够理解并能进入他(她)自己的那个活着的、流动着的传统中去。”语文教学本身不是传递教师的知识的某种程序操作,而是立足于怎样避免刻板地理解文本,旨在教会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经验及其相关领域的运用,重构所要理解的文本。生活的存在、教师的存在、学生的存在、课本的存在,必须通过语文教师的教学,发生真正的际遇。
     换一种理解,从文本走进文本。
     任何文本形式都是一种生命的表现形式,都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生命的交流,脱离开内容,这些文字组合只是一些僵死的符号。在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中,重要的不是看学生的理解是否与被理解的东西相符,而是依托文本,让学生有能力知道怎样的理解是可能的,以及是否是合理的。教师通过文本给学生提供理解文本的各种路径,学生不是为学习语词而学习语词,不是就课文而学习课文,而是学会走进文本的世界,由学生自己与文本的世界对话。由此,文本的意义不是教师提炼出来的,而是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体验、创造出来的。我们当然不希望我们的学生只是从教师那儿学到一些“守株待兔”用的知识。我们要通过文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培养学生的一种对生活、对人生的感觉,唤醒学生那颗本来纯真的心灵。
     换一种思维,从反思行为到追求创造。
     学校语文是有明确自觉教育目的的有指导的语文活动,是师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对话。教师需要打磨学生的思想、语言,帮助学生确立多元的思想、立体的语言。怎样打磨?我们说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就意味着预先有一套标准,教师按此反思自己的行为,于是只求把事情做正确。但其实我们并没有一些代表着真理的原则可以用来衡量和批评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如果没有根本的思想创造,就根本谈不上对思想的反思。所以,我们说,语文教师应该是创造性的实践者。创造性的思想虽然没有确定性,但是却是对真实的教学现实的创造性反应。面对活生生的真实生活,教师应该先有创造性的行为,还原自我,还原文本,还原学生,抛开一切功利想法,让学生学会如何真实地体验、感受,学会如何真实地表达,学会如何关心人、爱护人。
     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心中切实装着人,装着人跳动的生命与真切的感受,装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流的期望,装着不怕被排斥的精神性追求。只有教师的个体生命得到发展了,学生的生命才能获得发展,语文教育也才能一步步走向完美。

二、语文教师如何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

(一)备课

 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凡有几年教学经历者都能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如何备课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从这个角度说,传统的知识点、能力点要求仍然是教师备课中必须重视的。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的理解,一是过程和方法的考量,必须重视设计每个学生自主思索的平台,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语文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一是本课的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这里主要考虑的是知识点和能力点的“保底”问题,许多教师怕新课程的“放”,担心的是失去语文的“命根”,足见“保底”的重要性。一篇课文的学习,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如何定位,怎样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读提示、课后练习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决定。一般来说课文教学方面落实教材安排的思考练习内容就可以了,因为那是经过专家研究的一种精心编排,自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不必要去展开,去拔高。应该首先确定本课语言积累(生难字音形义、词语解释、名家名言)、文化积累(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和用语文的方法(朗读、默读、泛读、精读、语言常识、文体知识、阅读常识)准确解读本课文本问题的目标。二是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的落实和学习方法的运用。三是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如每天写一张教学案、每天记录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预习课文)、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开放性、隐蔽性、长期性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学法指导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好,每节课的学习都要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方法、技巧,教师将作怎样的指导,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我们在这方面下些功夫,学生就能学会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习的效率就体现出来了。

2、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 

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规法,即把传统的字词教学、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课后思考题处理为学习交流活动,直接了当地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位置。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特别是我校推行的学习小组,则大有用武之地。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

3、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落实合作和网状学习 

要保证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保证课堂学习交流的效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工作非常重要。一要合理分工,以实现合作,尤其是学习内容较丰富的学习活动。二是活动安排要有层次。传统课堂也有师生交流,课堂上教师也提问了大约五、七个或八、九个学生,参与交流的学生太少了,原因是活动层次少,不能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满足不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需求,因此新课程小组学习的学习形式应运而生。从我校小组学习的层次看,第一层次为若干人(四人组可能最为实用),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交流;第二层次为小组推出的代表向全班交流,目的是纠正交流中的偏颇,强化正确的信息,及激励学生成长;第三层次视情况需要与否安排教师的讲评,进一步强化正确的信息。有这三个梯度,交流基本实现了“网状”式的覆盖,既保证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学习,又保证了这种交流学习的效果。因而在备课中,教师一要在分工学习和分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上精心安排,还要在激励每一个学生完成分工的任务、在倾听和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第二层次的交流上下功夫。 

4、提前预习课文与按要求、按步骤备课

每位教师应提前利用各方面力量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目标。根据备课组拟定计划,备课组长安排,主备教师提前3天确定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精选检测试题,形成“教学案”初稿,并打印出来,复印好保证备课组教师人手一份。其他教师此时也要熟悉课文,认真审阅“教学案”初稿,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写在初稿上。

在备课组讨论时,首先由主备教师说课,谈自己的备课构思、具体流程,其他教师补充,提出修改意见,逐步完善教学案,再由主备教师修改好,形成“教学案”正稿,请备课组长审阅后,送交分管领导签字付印。

(二)上课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受用一生的良好学习方法。往大处说,也就是要把教育定位为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师的授课,自然也要顺应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的目标。

那么,新课程条件下,我们该如何授课呢?

首先,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明白自己为何要上这节课。传统教学,总是要紧扣文本,深挖出文本中的微言大义。这种授课,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知晓文本的作者说了什么。同时也让学生接受作者的观点,并把作者的观点融注到自身的思想中,使自身、文本和作者三者间,形成思维的一致性。

然而,这种模式的荒谬是很明显的。学生的学习,要解决的总应该是“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有利于思维发展的大问题,而不应该是“是什么”。作者说了什么,这仅仅是作者的思想,是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特定思维方式的产物。对这个问题,教师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的组织,让学生了解它们。但这永远不能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更不能成为唯一内容。

和传统教学中的“深挖洞”不同,新课程倡导的,是立足于培养人文素养的全新教育理念。新课程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指向思考的多元思维。这种允许怀疑,允许个性化解读课文的思维模式,把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能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来进行独到的分析判断的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来要求,它所建构而成的,是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人本思想的课堂新理念。从这一根本点出发,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就必须要率先确立好培养思维能力的观念,要把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目标来进行落实。如此,才能在教学流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才能把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来进行落实。

其次,我们的教师,还必须明白如何才能够落实新课程目标。依照已经为多数人实践所验证的话题教学模式理论,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师要特别善于从文本中挖掘出有思维价值的“话题”,然后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组织学生依照“自主、合作、探究”模式来深入文本进行探究。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传统的课堂,老师也会设置一定的“问题”来供学生们讨论的。但“问题”和“话题”不同,“问题”出现在课堂上,绝大多数是有教师在备课时就准备好了的,其目的也常常只是为了更好地深入文本,为了把思维更大范围地引向答案。而“话题”则明显不同,教学中的“话题”,有且仅有部分属于备课时预设,其余则多源自课堂的生成,属于那种“无法预约的精彩”。再者,“话题”的指向性也很明确,它直接指向的是学生的思维意识。也就是说,“话题”并不需要一个精彩的、固定的标准答案。“话题”的内容,可能一段时间后才有个明确的答案,也可能很长时间都无法产生确定的答案。

再次,我们的教师,还需要深入理解文本的价值。传统教学中,文本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视做了例文。教师和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文本的思想,必须从文本中获取到或是人文、或是工具性的知识。而新课程带来的一个变化,就是文本不在只被当作拥有唯一解读方式的“范文”,师生都拥有了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权利。同时,文本还可以仅仅被作为一种“引文”,作为借以引出教师教学目标的桥梁。这种文本本身身份的变化,实际上也就决定了教师教学中的灵活多样性。一个优秀的教师,当他面对了一篇新的课文时,他就应该深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文本的内在思想核心是什么;文本中是否包含着作者本人尚且未能发掘出的更深层的人文思想;文本的价值该如何体现;文本是用来做“例读”用还是做“引读”用;如果是“引读”,那么,拓展的目的是什么,如何通过拓展来深化思想。

教师的思考不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思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决定着学生能够从课堂上学习到的一切知识和非知识的东西。正因为这种决定性,所以,它才真正体现出新课程所要求的关注终身发展的目标。

(三)听课

 听课前要明确听谁的?为什么听?想解决什么问题?

1、要对学生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有一定恰当的评价,非智力因素等。

2、要注意环节,还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关系。

3、要注意教学的真实性,真实的成分有多少。

4、要记自己的随想,边听边记(随想是一种感悟、灵感,在一定时间独有的认识,是工作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1、一堂好课的标准

1)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一堂扎实的课,而不是图热闹的课。

2)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有内容的课。

3)一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也就是丰实的课,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以启迪。

4)一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也就是平实的课。不管谁在听课,要做到心中只有学生。

5)一堂好课应该是真实的课。也就是有缺憾的课。

2、一堂好课的基本表现

1)一堂好课必须形成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2)一堂好课必须兼顾有差异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3)一堂好课必须体现思维的深度。

4)一堂好课应促使学生知行结合,有所收获。

(四)评课

评课的几个原则

目前我校评课重点看师生双边互动、生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改变,新课改的三个维度是否有效贯彻。

1、实事求是的原则。

评课本着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实话实说是体现评课者责任心的问题,也是给执教者学习的机会,切不可敷衍了事,那样对不起同事的劳动。 

2、零距离的原则。

主持者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评课气氛,要让执教者在春风化雨般的评语中得到信心,也学会反思。让每一位听课者都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针对性原则。

评课不宜面面俱到,应就执教者的主要目标进行评述,问题要集中明确,充分肯定特色,也大胆提出改进,不主张1234罗列太多,只要一两点到位就够了。 

4、激励性原则。

评课首先要考虑到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授课者,而不是挑毛病,要让执教者听了你的评课后更有信心,更有勇气,而不要让他听后感叹:"这辈子再也不上公开课了!

5、差异性原则。

要因人而异,不要强求一律 ,要用别人的长处比自己的短处,而不是用自己长处比别人的短处。 

6、就课论课原则。

把课评足,就事论事,不要由评课到评人,更不能因一堂课而否定其全部工作。

评课的几个误区

1、只听不参加评课。 这是听课的大忌,不评课听课就没有意义了。

2、蜻蜓点水,不痛不痒。有的老师听课,只听大概,所以评课只能如此。

3、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评课没有主次,没有重点。

4、充当好好先生。这最为普遍,只拣好话说,使上课者和听评者没有充分认识不足和遗憾。

5、恶语伤心。专挑毛病,在针孔里看人——看贬了,这与评课是背道而驰,极不主张。

6、追赶时髦 ,脱离实际,套些时尚的理论和时髦的评语,没有多大的指导价值。

7、当面不语,背后不断。这种现象最为可怕,评课时有话不说,只当听众,当老好人,可课后却大加评论,评头点足,而且往往只会说授课者不是之处,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

 

三、尖字沽中学教学模式:五步教学法

1、目标引导

一是教师精心提炼目标,课前2分钟或上课通过投影等手段展示给学生;二是提倡学生自主确定学习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这一步中,让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既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在激发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更是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可以说,就教学思想而言,由“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到“学生想学什么,教师帮助学生怎样去学”,这的确是一种完全的转变。但是,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并不是“质疑问难”的变式。以往的“质疑问难”只是把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作为教师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环节,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认识。而学习目标的确定是学习任务的开始,目标就应该是为之努力、为之奋斗并最终要实现的东西。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确定的目标,通过读书、思考、讨论、研究甚至动手操作等一系列过程,最终达到这一目标。可以说,学习目标的确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因而,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这一步骤是“质疑问难”的深化和升华。其实,学生要确定什么样的目标与教师备课时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在学习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们共同探究,充分体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2、问题深入(设疑)

(1)问题的提出:可由老师提出,也可由学生或小组等形式提出;

(2)问题的处理:课前预习完成,课上处理均可。

这一环节主要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大约需要5分钟。上课后,教师运用直观材料(标本、模型、多媒体、录像、电脑、常见案例等)、演示实验、游戏表演等对教材进行简要讲读,从而创设学习研究的情境,导出与教材有关且具有启发性的研究问题,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唤起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和欲望,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作用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学习质疑的方法,研讨疑问及其相关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独到见解,从而产生学习研究的兴趣和动机。

3、多元互动(质疑)

这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处理、师生谈话等形式为主。倡导以学案为主要形式,小梯度初步解决疑难问题。

在这一步骤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应不少于10-15分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根据第二步教学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自学教材,勾画出教材的重点知识和自己的疑难问题。可以互议教材(如同桌商议、小组讨论),也可以向教师提问。通过阅读教材,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畅所欲言、多向交流,充分感受、理解新知识,初步明析疑惑,进而尝试完成课后练习,有不明之处回头再看教材及例题,或相互讨论。这期间,教师深入学生进行巡回指导,以释疑、解惑、调控、协调为主。从而,使学生在研讨自读教材问题的基础上,逐步掌握自学方法,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我们把这一环节也称之为“指导自学”教学法。

4、精讲突破(释疑)

采用“共性问题统一讲,个性问题单独讲”的方法。这一环节应在5-10分钟。针对第二步教学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和在第三步中学生自学教材产生的疑惑,教师再次创设问题情境(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同时提供必要的问题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和研讨,并对教材内容作重点讲析,对研究的问题作深入分析,鼓励学生将原有的知识加以归纳,筛选出有价值的东西,做到新旧知识的融汇贯通,形成一定的知识系统结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学情况(第三步教学环节中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效果),进行讲评,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通过这一环节的点拨,使学生学习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矫正感知过程中的错误,初步模仿、掌握基本技能,并学会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5、课堂反馈(除疑)

坚持“一课一得,逐步积累”的原则。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应不少于15-20分钟。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适量的反馈练习(也就是我们一直推行的“小篇子”),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认识更全面,理解更深刻,培养学生理解、迁移知识和应用创新的能力。因而,设计的反馈练习应是基础的、巩固加深的、应用创新的、传授方法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还应注意题目的层次性,能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的。除此以外,反馈练习对第2、3、4环节的检测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以训练检测的形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进而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并根据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异同,寻找规律,举一反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的解题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巡回指导,以检验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