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学方剂条辨新用

 昆山同德堂邹羿 2011-12-27

《温病条辨》方剂新用

《温病条辨》方剂新用举隅

彭景星  彭慕斌 湖南省应城市中医医院

  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倡立三焦辨证体系,堪称集温病之大成。全书载方200余首,虽为温病而作,较多方剂亦适用于杂病。笔者临床喜用之以治杂病。兹不揣浅陋,略举数端于次,以就正各先进。

  一、宣痹汤梅核气
  梅核气相当于现代医学之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或癔球。患者自觉咽中有异物梗阻,咽内检查无异常发现,亦不妨碍饮食。即《金匮要略》“妇人咽中如有炙脔”之记载,言其属痰气交阻所致,主以半夏厚朴汤。如阴虚火旺,气火偏亢之人,觉半夏厚朴汤性偏温,有助火动阴之嫌,常取宣痹汤加减治疗。
  宣痹汤(《温病条辨·焦篇》)由射干豆豉枇杷叶通草郁金组成,属苦辛通法,为吴氏治“太阳温病,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之方,药味轻宣,旨在舒展肺气膹郁。因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宣通,而体内郁遏之病邪,咸能自寻出路而病愈。
  治上焦如羽,用时常加“轻清化气”之栝楼皮芦根冬瓜子。如口干咽燥,则更加治“火逆上气”之麦冬、半夏,以降上逆之气火。

  二、杏仁滑石汤热淋
  热淋属泌尿系感染性疾病,以尿频、尿急、尿痛为主症。因湿热蕴结下焦,多兼腰痛腹胀、尿意不尽、脘痞呕恶、午后低热之症。
  杏仁滑石汤(《温病条辨·中焦篇》)由杏仁、滑石黄芩橘红黄连、郁金、通草、厚朴、半夏组成,属苦辛寒法,系吴氏治“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之方。该证因“湿热交混,非偏寒偏热可治”,故须开上、宣中、导下,三焦并治,且重在清热利湿,“俾三焦混处之邪,各得分解而病自愈”。如尿检白细胞阳性或见脓球者,加忍冬藤、虎仗、连翘淡竹叶清热解毒。潜血阳性者,加鲜白茅根小蓟猪苓阿胶等凉血止血

  三、连荷汤治风热上扰头目诸疾
  头为诸阳之会五官汇聚之处,不耐邪侵。如风热上扰,见头、目、耳、龈、咽红赤肿痛,兼面红赤、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之症,治以翘荷汤加减。
  翘荷汤(《温病条辨·上焦》)由连翘、薄荷甘草、黑栀皮、桔梗绿豆皮组成,属辛凉法,据耳鸣目赤咽痛选加羚羊角苦丁茶、鲜菊叶、牛蒡子、黄芩。吴氏谓其能“清上焦气分之燥热”,治“燥气化火,清窍不利”之耳鸣、目赤、龈肿、咽痛。溯其所自,悉从《临证指南医案》头痛、目赤等门之方药套出。
  《岳美中医案集》载有祛风散热法治其令嫒之剧烈头痛,服药3剂,5年未犯之例。谓录自罗芷园《医话》,其方为连翘、菊花桑叶、黄芩各9g,赤薄荷、藁本白芷各3g,夏枯草、鲜茅根各12g,苦丁茶6g,荷叶边半张,治风热上攻之偏正头疼,屡试屡验。该方较翘荷汤之配伍更为周到,其实同出一辙。从翘荷汤主治范围推之岳老之方当不限于治偏正头痛

  四、大定风珠崩漏
  崩漏指经血非其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古人用“淋漓不断名为漏,忽然大下谓之崩”之句描述并示滥别。
  崩漏病机复杂,如肝肾亏损,阴虚阳亢所致者,除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淋漓难净外,多兼头目眩晕,烦躁失眠,潮热自汗,心悸不宁,便秘溲赤,舌红干少苔,脉细数之症。属现代医学功能性子宫出血之类,与卵巢功能衰减有关。《内经》谓“阴虚阳搏谓之崩”,由于阴虚阳亢,虚风内动,呈“热沸风荡”之势,激动经血妄行,治宜滋阴潜阳熄风,用大定风珠加减以封固之。
  大定风珠(《温病条辨·下焦》)由生白芍、干生地、阿胶、麻仁、五味子、麦冬、炙甘草、生龟板、生牡蛎、生鳖甲、生鸡子黄组成,乃酸甘咸法,系吴氏治“热邪久羁,吸烁真阴,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少苔”等危候之方。曹赤电谓鲁封翁以之“治血崩得效(《温病条辨》按),对此等症笔者曾运用,疗效可靠。
  该方因功能填阴塞隙,潜阳镇定,上下交合,所谓“俾阴阳有眷属一家之义”。然药味柔腻,有“腥浊浓腻”(王士雄评)碍胃之嫌,笔者用时,常将鸡子黄煮熟,切成小块,阿胶炒珠,三甲煅制,或加砂仁、橘红1~3g以矫之,即不碍胃。

  五、连梅汤治疗慢性胃病
  慢性胃病证型较多,如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充血性胃炎、胃窦炎等多种。如疼痛日久,气滞化火,阴津耗竭,而见胃脘隐隐灼痛心烦少寐,倦怠乏力,口干便秘,舌红干少苔,脉弦细数等肝胃阴虚水亏火旺,风阳扰胃之证,可用连梅汤加减治疗。
  连梅汤(《温病条辨·下焦》)由云连、乌梅、麦冬、生地、阿胶组成。脉虚大而芤者加人参。乃酸甘化阴,酸苦泄热法。吴瑭用治“暑邪入少阴之消渴,入厥阴之麻痹”。该方源于《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肝阴胃汁已虚。木火炽盛,风阳扰胃,用药忌刚用柔”之治则。如以增液熄风之阿胶、生地养肝;补水柔木之人参(西洋参)、麦冬养胃。吴氏更加酸苦泄热之梅连以“泄热生津柔肝和胃”。如肝气不舒,脘痛连胁,吞酸口苦者,加枸杞、川楝疏达肝气;腹胀者加厚朴宽中行气;萎缩性胃炎兼肠腺化生者,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但须注意调摄,坚持服药,方能见效。

  六、茵陈白芷汤带下
  带下过多,如涕如唾,连绵不断,多见于盆腔阴道疾病。临床除带下色黄气秽臭外,还兼腰骶酸痛,小腹坠胀,外阴瘙痒等症。其发病原因较多,如由湿热浊气流注带脉所致者,治以茵陈白芷汤加减。
  茵陈白芷汤(《温病条辨·下焦》)由茵陈、白芷、北秦皮茯苓皮黄柏藿香组成,系吴氏治“酒客久痢”之苦辛淡法。药仅5味,集胜湿、燥湿渗湿于一方。因能使“湿热去而脾阳升”,带当自止。
  带下日久,湿热壅滞,瘀积胞中,使脏腑功能失调,月经紊乱,癥瘕等疾(相当于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接踵而至。此际,宜与活血化瘀消癥之桂枝茯苓丸合用,两方相配,其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功更显。B16.3

  • >>返回报纸首页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