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赋递减法则:教育孩子越早越好

 梅影沁园 2011-12-27

天赋递减法则:教育孩子越早越好

作者:廖康强

    100多年前,进化论的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的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她是专门来请教达尔文先生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孩子最好。达尔文问客人:“您的孩子多大了?”客人答道:“才两岁半。”达尔文不无惋惜地说:“夫人,您已经迟了,迟了两年半。”

    在孩子的一生中,早期的教育很重要!

    天赋递减法则

    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潜能培养遵循着一种奇特的规律――天赋递减规律,即儿童的天赋随着年龄增大而递减,教育得越晚,儿童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少。

    每个人生来都具有潜在能力,而人在来到这个世界的前几年是一个人智力发展最快和最佳的时期,因此,早期教育是开发儿童潜能的必要方式之一。著名的早期教育专家蒙泰梭利在《吸收性的心智》一书中明确指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期,并非大学念书的阶段,而是人生最早期,它是智力形成的最重要时期。而且,不仅是智力,还有其他的心智潜能……

    假如把儿童生来就具有的潜能以100分来计算,如果从孩子一生下来就进行科学的教育,那么很有可能孩子长大后就会具有100分的能力;如果从孩子5岁开始教育,我们假定仍旧进行十分科学的教育,那么长大以后,只能具有80分的能力;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就是教育得再科学,长大后也只能达到60分;如果到15岁以后才开始教育,成人后连40分都难以达到了。

    很多人认为,人的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并不需要进行特别的教育。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人的大脑在刚开始发育时是大脑感应度最强的时期,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感应度开始逐步减退,就和绷紧了的弦一样慢慢松弛下来。

    如果将人的婴儿期看成一个起点,那么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适应环境的灵敏度反而会逐步减退,适应的速度也会越来越慢。随着人年龄的逐渐增长,如果不能通过受教育获得新的能力,他的内在能力会迅速消失。

    这就如一棵橡树,假如它能够充分地生长,可以长到30米,那么这棵橡树就具有长到30米高的潜能。但事实上,能够长到30米的橡树很少,如果放任其自生自灭,一般只能长到12~15米,生长环境不好的甚至只能长到6~9米;如果肥料充足,再加上精心培育,则可以长到18~21米,甚至是24~26米。

    用音乐开启“天才教育”的大门而轰动全世界的铃木镇一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在学习某种技巧的时候,十几岁的孩子不管怎样努力都达不到要求,但是才几岁大的孩子却很容易就达到了,越是幼小的孩子,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在我国国民教育普及的今天,杰出的手工艺人反而少了,这也是天赋递减法则的一个体现。据有经验的老渔夫说,如今没有像过去那样善于游泳、摇橹、撒网的人了,这是因为孩子们在十一二岁期间都在上学,而水上功夫必须从十岁左右开始练起。

    孩子的外语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从10岁以前开始学习使用外语,就很难掌握地道的外国口音,腔调总会有点“怪”。甚至不少专家认为,钢琴如果不从5岁开始练,小提琴如果不从3岁开始练,就不可能达到很高的境界。也就是说,儿童的能力,如果不在发展期内进行培养,就会出现儿童潜能递减的现象,这就是早期教育能够造就天才的根本原因。

    小故事

    英国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

    诗人司各特伯爵和夫人携带新生儿出海旅行,在非洲海岸遇到风暴,船翻人亡。

    幸好司各特一家三口逃到一个荒岛。但是,几天后,司各特夫妇便在热带丛林中病死,儿子被一好心的猩猩收养了。

    20年后,一艘英国商船在这里停泊,发现了司各特的儿子,他已经长成了一位健壮的小伙子。然而,他不会说话,甚至和猩猩一样,经常用四肢行走。

    人们把他带回英国,科学家把他像婴儿一样教育,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小司各特只学会了自己穿衣服和双腿走路。但是,仍然说不出一个连贯的句子,如果要表达自己的意思,更多的是像大猩猩一样的吼叫。

    小司各特生下来的智商就不高吗?

    不是的,而是失去了教育的最佳时期!

    教育孩子越早越好

    自出生之日起,孩子就会通过嘴、舌头及其他感官来探索外界事物。也就是说,一个人从生命的开始,就有了感知的欲望。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太小,教育他们应从适当的年龄开始。事实上,生命本身就赋予了孩子们求知的渴望。日本古代驯养名莺的方法很好地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据说,野生幼莺在很小的时候,驯莺人就把它从巢穴里捉来进行周密训练。在这些野莺的身旁,通常放着一只名莺,名莺的欢叫异常优美。驯莺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幼莺每天都能听到名莺的叫声,使野莺也能叫出美丽的声音。

    当优美的声音传进幼莺的耳畔,幼莺的生理机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改变了,不断跟随名莺的“教育”发生变化。在幼莺向名莺的发展过程中,驯莺人还要进行其他训练。驯莺人认为,如果没有第一步训练作为基础,就没有必要进行后面的训练了。也就是说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挑选一只能起示范作用的名莺是最重要的步骤,这样便于幼莺模仿名莺的叫法。

    其实,不管是幼儿还是幼莺,如果在幼年时期就对他们施以良好的教育,他们就会深深地记住这些内容,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教育学家一直提倡儿童应尽早地进行教育。在一般情况下,2岁的幼儿就应该开始接受教育,主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身体运动能力及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3岁~4岁的儿童要进行系统的知识训练。

    曾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指出:“在刚满2岁时,每个儿童都是语言天才,但是如果这种能力得不到加强,在五六岁的时候就会迅速地消退。”越是接近零岁,这种潜能就越发充足,内在能力也就越高。因此,进行早期教育的时间越早、越及时,孩子异乎寻常的能力就越能被挖掘出来。事实上,很多成功人士的成长过程也已经证明,天才不是天生的,任何一个孩子,只要教育得法,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3岁的莫扎特就能登上音乐厅的舞台演奏乐曲了,这么出色的音乐素质源于什么呢?毫无疑问,是他的家庭环境所具有的良好音乐气氛。

    莫扎特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宫廷演奏家和优秀的作曲家。当莫扎特还是婴儿的时候,他的父亲为了培养他的乐感,每天都让儿子听5支不同旋律的钢琴曲,经过这样的教育,莫扎特在3岁时就已经能登台演出了。很难想象,如果不是父亲的精心培养,莫扎特的潜在能力还能不能如此迅速地被发掘出来?

    很多人认为,从事某些行业或者成为优秀的人,都需要有特殊的才能,但是婴儿不会说话,我们怎么知道他有没有这方面的才能呢?因此,只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进行强化训练,就能把孩子的内在能力开发训练出来,使之成为优秀的人。如果想培养孩子们超常的能力,万万不可错失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只要及时地对孩子施行合理有效的教育,就会在他们身上看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家教故事

    1800年,52岁的德国人卡尔?威特喜得一子。可令人沮丧的是,这个婴儿反应迟钝,显得极为痴呆。卡尔?威特曾悲伤地叹息:“我究竟有何罪孽,上帝给了我这样一个傻孩子?”妻子也很泄气:“这样的孩子教育他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只是白费力气。”就是邻居也为此感到担忧,纷纷劝慰他们要“想开点”。

    然而,卡尔?威特并没有绝望。他相信,只要从婴儿时期开始教育,一般的孩子都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他制定了周密而严格的教育方案,并且踏踏实实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实行。结果这个被人嫌弃的傻孩子很快就让邻居们刮目相看了。小威特在*岁时已能够自如地运用德、法、意、拉丁、英和希腊等6国语言,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和数学。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哥廷哈根大学,12岁发表论文,14岁不到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两年之后又获法学博士学位,被柏林大学聘为法学教授。

    卡尔?威特对小威特进行早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都写在一本名为《卡尔?威特的教育》的书中,这也许是世界上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

    早期教育不得“揠苗助长”

    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在学龄前就对孩子进行了大量的“智力投资”,进行早期智力开发,这本来是一种好现象。但有些父母却过于性急,结果收不到预想的效果。

    我们来看一个寓言:中国春秋时候宋国有一个人,嫌他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就到地里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点。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许多。”

    他的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枯死了。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揠苗助长的故事。

    如果家长们忽视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教育的规律,急于求成,结果也如这个宋国人一样,只会是弄巧成拙。

    据报道,有一位母亲给她5岁的孩子每天都布置许多学习任务,不是写生字,就是算简单的加减法。孩子没有玩的时间,也失去了和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变得呆呆的。母亲全不理会,认为只要上学学习好就行了。结果上学以后孩子的学习成绩并不好,母亲根本就不相信:我的孩子在幼儿期就认识七八百字,会10以上的加减法,怎么上学后反而不如别的孩子?

    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呆孩子不善于机变,例题都是活的,他怎么会应对?

    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它自己的规律。如果父母只凭良好的主观愿望,忽略了科学的方法,这样后果往往适得其反。例如,有的父母想要孩子识字,但又不讲教育方法,仅仅在纸上写几个字,让孩子照葫芦画瓢,进行模仿。这样教育,孩子毫无兴趣,自然也学不好。父母便认为孩子是在偷懒,往往采取惩罚的手段。这样的教育方法,只会让父母累,孩子苦,但收效甚微。这种教育方法还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在将来上了学后,也会对学习发怵,甚至出现逃学的行为。

    婴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和直观的行动思维为主,他们在理解事物时,是借助具体事物和直观行动进行的。因此,过早地让他们背唐诗、学习加减法等,往往只能是死记硬背或是囫囵吞枣。说他们会吧,又不会;说他们懂吧,也似懂非懂,就像煮了一锅“夹生饭”。俗话说,“回笼的馒头不好熟”。等上了小学,老师对这锅“夹生饭”也不好处理。

    因此,早期教育应该注意科学的方法,唤起孩子学习的兴趣。当孩子有了兴趣时,学习才会收效。例如,“寓教于玩”便是早期教育的好方法。因为孩子大多喜欢五颜六色的图画。父母可以在孩子卧室墙壁上贴上图片,让孩子照实物识字,或者用卡片以打扑克的形式教孩子识字。

    “寓教于玩”也是教育幼儿的好方法。古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财主家的孩子长到6岁,父母请私塾老师教孩子识字,可是老师怎么也没有办法让孩子识一个字,这个孩子就是喜欢玩。父母认为是教师无能,连换了几个教师,还是无法让孩子识一个字。最后父母出高价悬赏,请天下有本事的老师。

    有一位老师揭了悬赏榜,做了这个孩子的老师。这个老师很有观察力,他发现孩子最喜欢玩捏泥人,捏好便把泥人放在太阳底下晒。于是老师别出心裁,给泥人带上不同样式的帽子,帽上写有“赵钱孙李”一些名字,因为过去启蒙教育往往是从“百家姓”开始。

    孩子很喜欢这个老师,很听老师的话。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后,老师便叫他把室外的泥人搬回室内上彩:“把戴斗笠的‘孙’搬回来!”上完彩以后又说:“把戴斗笠的‘孙’搬出去!”

    就这样,孩子慢慢地学会了识字。父母称这位老师是天下第一奇才。

    掌握了科学的教育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急于求成,只能是“事倍功半”。

    名人故事

    由韦伯斯特编纂的《英语词典》是世界上最具有权威性的英语辞典之一。而韦伯斯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家庭成员对他的早期教育。

    1785年,韦伯斯特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首府哈特福德市。韦伯斯特的父亲为刚降生的孩子制定了一个大胆的、富有想像力的教育计划,这项计划得到了家庭其他成员的支持与合作,并始终不渝地贯彻。根据老韦伯斯特的计划,在家庭中,父亲只操英语,母亲只讲法语,而祖父只用德语说话,其他语种绝对禁止使用。家里还特意雇佣了一名北欧人作保姆,规定她也只能用本国语言说话。从小开始,父亲、母亲、祖父和保姆就用四种不同的语言与小韦伯斯特交流,他居然毫不费力地掌握了这四国语言。等到小韦伯斯特长大了,开始接触了左邻右舍,对每个人都只用英语说话大惑不解。因为他一直以为,世界上每个人都是运用不同的语言在说话的。老韦伯斯特的教育计划终于在儿子身上开花结果了。韦伯斯特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十分顺利地从事了教师、记者、法律学家和语言家的工作。

    25岁时,编撰出版了由缀字、语法和课文三部分组成的本国教科书,晚年终于完成了《英语辞典》的编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