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句话,毁掉一个国家!!

 yagi1 2011-12-28

向古人借镜从历史看多嘴下场

一句话,毁掉一个国家!!

精研历史的公孙策,特地为读者爬梳史册,一窥古人血泪斑斑的「不闭嘴后果」。

现代社会是一个「敢秀才会赢」的社会,大家都勇于表达却不善聆听,连教人「闭嘴」,也只不过是把它当成一种说话术的变形。然而在封建中国,「多言贾祸」是非常真切的警告,一句话多讲了、讲错了,轻则招来杀身之祸,重则牵动整个国族的命运,一点也轻忽不得。

汉朝:刘邦多嘴险坏事!
幸得张良解危,才没逼反韩信

先举两个因为多嘴差一点坏事,幸好遇到贵人解危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话说汉高祖刘邦还在打天下时,猛将韩信的势力极大,攻无不克,颇有功高震主的味道。攻下齐国后,韩信派了一位使者来见刘邦,说齐人生性狡诈,为了治理方便,请你封我一个「齐假王」吧。

刘邦一听,立刻拍桌大怒,「我在这里打仗打得好苦,日夜盼你前来帮我,你却要自立为王!」话一出口,张良、陈平不约而同「蹑汉王足」,就是踩刘邦的脚跟,还附耳警告他,千万别逼反韩信。也算刘邦脑筋转得快,立刻改口说,「男子汉大丈夫,要就当真王,何必当假王!」刘邦真是「福星」,如果之前的气话被使者带回去,恐怕就没有日后的汉朝霸业了。

第二个幸运的例子,记载在《资治通鉴》中。战国时代第一个称雄的国君是魏文侯,他师承孔子的弟子子夏,政绩不错,自视甚高。有天他问左右臣子,你们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国君啊?大家当然奉承他是「仁君」。只有一个名叫任座的大臣很白目,居然说,「你怎么会是仁君?你攻下中山国以后,不封给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怎么是仁君?」文侯一听就发怒了,任座见状只好赶快闪人(「趋而出」)。

余怒未消的文侯又问另一位大臣翟璜,两人的对话如下:「您当然是仁君啦。」「怎么说呢?」「我听说『君仁则臣直』,任座敢对您直言不讳,可见您一定是仁君!」这句话让文侯龙心大悦,不但没杀任座,还将他请回奉为上宾。

在这个例子中,任座虽然多嘴顶撞,但幸好他也懂得看老板脸色不再「抗言」,他的闪人,让老板有机会冷静下来,也让「援军」翟璜可以介入缓颊。只是在历史上,会替同僚妙语转圜的例子不多,反而乘机落井下石的居多,例如伍子胥就是顶撞了吴王夫差后,又被太宰伯嚭加油添醋损一顿,于是被赐死,死得非常惨烈。

三国:杨修多话送命!
屡次道出曹操心事,犯了大忌

三国时代曹操的谋士杨修,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不懂得谨言慎行、收敛锋芒的文人,他的死,是中国戏曲中的一个动人题材,令人惋惜,却一点也不冤枉。

杨修太聪明,太爱卖弄,「恃才放旷」,屡次猜中曹操的心事,犯了君王的大忌。有次曹操派人起造花园,落成后去巡视,故意不置可否,只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大家正纳闷时,杨修却一下子点破,「丞相嫌这门太宽了!」(「门」加「活」等于「阔」),众人竟也不问曹操,就依杨修的话把门改窄了。

又一次,有人送了一盒酥饼给曹操,曹操在上面写了「一合酥」三字,然后放在案头,杨修却自作主张拿来和大家分食。曹操问他理由?他说,上面明明写了「一人一口酥」,我又岂敢违背丞相您的命令?

杨修多言爱现的例子不胜枚举,曹操表面上称赞他,其实心中的忌恨与惊疑越积越深,最后一次忍无可忍,终于下手翦除杨修。

话说曹操屯兵汉中,因为进退失据,非常郁闷,此时厨房送来鸡汤,他看着碗中的鸡肋,心生感慨。正好部属夏侯惇来问今晚军营巡逻的口号是什么,曹操就随口答曰:「鸡肋,鸡肋」。

谁知杨修一听到「鸡肋」两字,立刻吩咐随行的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回家。夏侯惇闻讯来问,杨修就告诉他,「鸡肋者,就是『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大王现在想进击不能取胜,想退兵又恐被人耻笑,今天既然以『鸡肋』为号令,想必很快就要班师回去,我们快点准备以免届时手忙脚乱。」夏侯惇一听有理,也开始打包,一时间军中人人急着打包回家。

当夜曹操心乱睡不着,起床「遶寨私行」,看到这个景象大吃一惊,追问之下,杨修据实以告,曹操遂大怒说,「你怎么敢捏造谣言,乱我军心!」可怜一代才子杨修,就这样被斩首示众了。

春秋:晋国智伯一言丧邦!
水攻赵国得意忘形,被盟军倒戈

《资治通鉴》中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春秋末年,晋国有智氏及韩、赵、魏等四大公卿,彼此钩心斗角,互相觊觎。

四家中的「老大」智伯向韩康子要地,又向魏桓子要地,韩、魏两家尽管不服,却畏于智伯的淫威不得不答应。接着智伯又向赵襄子要地,这回赵国不肯,智伯就率领韩、魏两国来攻打赵国,逼得赵襄子匆促间出亡晋阳城。

为了攻城,智伯将河水决堤,让水灌进城内,但尽管城中积水,灶里都生了青蛙,赵国人还是苦苦守着不投降(沉灶产蛙,民无叛意)。

智伯看到水淹敌城,忍不住洋洋得意说,「我今天才知道,原来水可以灭亡一个国家!」听了此言,史书说「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两个人都暗自心惊,因为他们两国境内也有大河,如果下次不乖乖听命,被淹的恐怕就是自己了。

不久后赵襄子派遣使者来见韩、魏二子,说了一番「唇亡齿寒」的道理,韩、魏果然倒戈相向,杀了守堤的士兵,并以大水淹了智伯的军队,韩、赵、魏三家合击,杀了智伯,尽灭智氏全族,一言丧邦的例子莫过于此。

综观中国历史,君主要显示自己的「天威莫测」,臣子要显示自己的恭谨听命,绝无二心,都要慎言;即便现代社会没有这些极端情境了,但是人性还是相通的:老板不喜欢你比他聪明,同事不喜欢你抢功或是乱传八卦,客户不喜欢你泄漏业务机密。现代人的难处更在于,这是个「我说故我在」的时代,许多时候你若不讲话,别人就当你胆怯、没自信。如何在对的时候讲对的话,留适当的空白给对方,是十分需要学习的。

【延伸阅读】闭嘴的心术》西汉宰相丙吉,用沉默「吊」足好奇心

西汉时著名的宰相丙吉,有次出巡,看到路上有人斗殴,「死伤横道」,但他问也不问,也不停车就疾趋而过:又走了一段路,看到一个农夫赶了一头牛,牛吐着舌头在喘气,他却停下来殷殷垂询,问农夫赶牛赶了多远。

当时丙吉身边的掾史(小吏)觉得奇怪,怎么丞相大事不问却去关心小事?丙吉也不解释,直到掾史忍不住了问他,他才说:「百姓斗殴,那是地方官的事,由长安令、京兆尹去处置就好了,我只负责年底看他们的表现,再奏请皇帝赏罚即可。但现在还不到夏天,牛如果只走一点路就吐舌头喘气,那表示节气出了问题,今年怕会缺粮缺水。这可是大事,一定要谨慎以对!」掾史听了佩服不已。

丙吉之前的沉默显然是经过设计的,他要等掾史按捺不住,主动询问的时候再开口。这样让张力慢慢酝酿,把对方的好奇心「吊」到最高点,然后他的话就更有力量。这就是一种说话的技巧,一种心术。

改口避祸——刘邦及时收敛怒气,赐韩信为王,韩信后来不但没造反,更拒绝被项羽买。

不知分寸——一代才子杨修太爱卖弄,点破曹操嫌门太宽了,种下日后杀身之祸的种子。

以古鉴今——纵使现代社会不似古代如此极端,但对于慎言的要求,却是千年不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