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兴家以和善为宝·以远祸为先——读《挺经》卷三《家范

 秀水拖蓝 2011-12-30

兴家以和善为宝·以远祸为先

——读《挺经》卷三《家范》 

卷三《家范》。家范:居家之规范。探讨家族兴盛延绵不绝之真谛,阐发光大门第教育后昆之妙道。上篇讲治家要诀“八字家风”“三不信”和“八本”。中篇讲“家败四道”“身败四道”。下篇讲孝友之家长盛久昌,余泽不尽。

曾国藩是治家的高人。他对家庭倾注了毕生心血,治家有方,兄弟多有建树,子孙也人才辈出,家中一团和气,尊老扶幼,子孝妻贤,对外多有善行。他的家庭成为大清的“第一世家”。而且世代递延,直至现代。因此,他的治家之道对每个炎黄子孙都是有益的。

读了曾国藩的许多家训、家书之后,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所有的治家格言,警句所强调的都离不开三个要点:祥和、友善、远祸。曾氏家族久盛不衰绵延数代而余泽长存的秘密武器也就在这三个要点上了。

一、和:家和万事兴 

曾国藩是在父亲和祖父的厚爱之下成长起来的。26岁那年他赴京赶考,回来时向同乡、睢宁县令易作梅借了一百两银子买回一部二十三史,随身的皮袍冬衣也送进了当铺凑足盘缠回家。父亲不仅没有责怪他,还帮他还清了欠债。一个庄户人家,一百两银子需要积攒好几年。家庭的浓浓爱意,使曾国藩自小就懂得“全家扶一人,一人扶全家”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家和万事兴,其含义即是以爱生和,以和生财,于是万福自生。

家庭的爱,首先表现在爱长辈以得欢心为本。尽孝尽敬。“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道光2366日家书)而后是兄弟妻子,相亲相爱,融洽相处,和气蒸蒸。以爱为主线处理家庭内一切问题,而不是在家庭里也搞智斗、闹官司。论理论法,甚至把家庭矛盾社会化,象一个国家内部事务国际化一样弄得难以收场。曾国藩指出,兄弟之间相互争斗,婆媳之间相互扯皮,夫妻之间两相计较,像这样的家庭不衰败从没有过。

曾国藩有一联曰:“巧招杀,忮招杀,吝招杀;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虚伪、嫉恨、吝啬,招致败亡;孝悌、勤俭、敬恕带来祥和。这幅对联非常鲜明地对比了没有爱意的家庭和有爱意的家庭的两种结果。没有爱意,走向败亡,爱意融融,兴旺发达。

爱,不等于姑息,而应“爱之以德”。曾国藩说:至于兄弟之际,吾亦惟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教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守朴,爱兄弟以德也。丰衣美食,俯仰如意,爱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爱,使兄弟惰肢体,长骄气,将来丧德亏行,是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道光29321日寄弟书)

“万卷藏书宜子弟;一尊满意说桑麻。”一个耕读世家,有万卷藏书互教互学,丰收季节杀猪捕鱼,腊酒飘香,全家人欢欢喜喜,团团圆圆,多么惬意的天伦之乐!这是曾国蕃心中最美好的画图。

曾国藩为家庭规范所作的八本。因时过境迁,现代人已不能领会其痛痒所在,只在一个爱字。我们把八本翻新为“现代家庭兴家八本”:

读书以适用为本,

作文以创意为本,

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养生以动静相宜为本,

立身以战胜自己为本,

持家以勤俭为本,

作事以参与为本,

处邻以友善为本。

二、善:积善之家有余庆 

“和”是“我爱我家”;“善”则是“我也爱人家之家”或“我以爱我家之心爱他人之家”。

曾国藩倡导的八字家风:“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他特别强调的是一个“宝”字,“宝”的意思是善待亲族邻里。曾国藩秉承祖父曾星冈“人待人,无价之宝”的遗训,谆谆告诫子弟说,一个人不能独善其身,一个家也不能独善其家。人与人,家与家息息相关,假如与亲族邻里不能和睦相处,这一家庭便成怨府,迟早是要毁败的。故对于亲族邻里,“无论他与我家有隙无隙,在弟辈只宜一概爱之敬之”。(道光241218日家书)

对于外间来访的客人,一概以师友善待,常存敬畏之心,不可慢怠。

“丁秩臣王衡两君,吾皆未见,大约可为尔之师。或师之,或友之,在弟自为审择。果若威仪可则,淳实宏通,师之可也。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可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道光2366日家书)

对待同乡,则应尽力照料帮助。

“同乡有危急事,多有就男商量者。男效祖大人之法: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道光25529日家书)

孔子在为《易经》作系辞时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讲出了一个“泛爱众”的千古真理。曾国藩对此奉若至宝。

“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然。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同治5126日致澄弟书)

曾国藩不主张留大笔财产给子孙后代,他在186676日《致澄弟》书中说:我觉得我们弟兄身处这样的年代,名声远扬,应以钱少,产业少为好。一则可以平日里避免别人看了抢着掠取的期望,有动荡的时候也可以避免遭抢掠。二是子弟之辈看到家中窘迫的状况,也不至于一味讲究奢侈了。

在《挺经·家范》下篇中,曾国藩说,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便享用殆尽,其子孙始而骄逸懒散,继而放荡不羁,终而走向败亡,能延续两代都少见。豪商巨富,勤俭者能续三四代,耕读世家,谨慎朴实的能延续五六代,只有友善之家,能延续十代八代。

精彩!

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修身正德,才可能友善于外。倡私德并不意味着就会损害公德。恰恰相反,私德是公德的基础,重视蓄养私德,只会有益于公德的倡行。如果家长一味教孩子赚钱、求富、升官、成名,而不强调内圣、修行、积德、行善、养智、助人,那就完全有可能把孩子引向“一心向外”的单向人生之路,为日后成长埋下祸因,甚至导致大学毕业一出校门就以亲友邻里为掠取对象走上犯罪道路的严重后果。这是曾国藩留给我们的深刻反思,也为现代教育提出了一个不容忽略的课题。

三、远祸:无祸即福,不图暴发 

一个家庭的兴衰成败,当家人起着主导作用。当家人的家庭决策正确与否,决定着全体家庭成员的命运,责任十分重大。因此也更应在“平实”二字上用功,在“祸福”二字上谨慎。曾国藩于同治6522日致沅弟书中说:

“弟克复两省,勋业断难磨灭……此后总从波平浪静处安身,莫从掀天揭地处想。吾亦不甘为庸庸者,近来阅历万变,一味向“平实”处用功;非萎靡也,位太高,名太重,不如是危道也。”

曾国藩同治565日致澄弟书中说:

“凡家道主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以上两段话,反映曾国藩“无不惧祸”的防范风险意识是很强烈的。“一味向平实处用功”,也就是无过便是功,无祸即为福。“不恃一二人之骤发”,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指靠一两个人当暴发户来兴家,而要靠全体家庭成员共同努力逐渐积蓄实力。

曾国藩在《挺经·中篇》中讲的“居官四败”是昏庸懒惰,放任下属;傲慢狂妄,胆大妄为;贪婪刻薄,见利忘义;反复无常,言而无信。另有“居家四败”是:骄奢淫荡,放纵子弟,兄弟不和,侮师慢客。这里列出的都是致祸之因,把祸挑明了,就是为了远祸、避祸、救祸。远祸的办法,有遇家庭重大决策,必须具备成熟条件和全部要素才可以考虑;要多与家庭其他成员商量,多听老人意见;有必请专家共事,不做不熟悉的项目等等,等等。但最根本的是当家人要对家庭负责任,要有福祸意识,防范风险意识。

人们习惯于往好的方面想问题,总把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当作口头禅。殊不知即使是好事,办砸了也会祸从天降。“天将降大祸于斯人也”同样不可不防。

天将降大祸于斯人也,必先骄其心志,奢其热望,强其诱惑,长其躁气,使其重外轻内,急功近利,或忽小节而坏大德,贪小利而悖大道,亲钱财而疏亲友,趋淫逸而乱大伦。或因卑贱于人,不堪受辱,忍耐顿失,理智顿丧,言语狂乱,行为失控,因酒作祟,因气致昏。或痴迷功名,狂追不止,幻想当真,荒唐迭出,恶性透支,铤而走险,身心分裂,众叛亲离。虽善劝而无益,以自孽而悔迟矣。

曾国藩治家的智慧,来源于深厚的内圣之功。他是将修身大法运用于治家之道。家庭之“内和”法,来源于仁爱心(仁);家庭之“外善”法,来源于平等心(礼);家庭之“远祸”法,来源于清净心(静)。移修身之道以治家,做到适情适理适时适势,人兴家旺势在必然。再移治家之道以治社会,国家,则春风鼓荡,四海祥和,天下长盛久安亦势在必然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