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1》2011年12月29日完成台本 ——民间慈善:温暖2011! 解说: 随手拍照,解救一个又一个流浪乞讨儿童;送书下乡,建起一座又一座乡村图书馆;免费午餐,孩子们可以得到成长必须的营养;还有“衣加衣”行动,为无数老人、孩子送去温暖。这是2011年的中国,这是无数个自发进行的“草根慈善”。
来源:腾讯视频所属栏目:腾讯视频
程晓雯: 不是靠脑子去想的,就是靠你的心去感应的。 解说: 走出城市,深入乡村,他们看到了什么? 吴永俊: 发现一些很多很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也许给我们带来一些困惑甚至迷茫。 解说: 送书、支教、赠衣、捐款,付出的同时他们又得到了什么? 《新闻1+1》今日关注“2011,草根慈善”。 主持人(董倩): 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新闻1+1》。 即将过去的2011年,对于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来说注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有人管它叫做“中国民间慈善元年”或者“中国民间公益元年”。在过去一年里,有“衣加衣”行动,有免费赠书、免费午餐,还有民间打拐行动等等,我们看到的是它凝聚起来一股来自中国社会各个层级、各个角落的合力。当小行动和许多人相加的时候,出现的就是一个大不同的结果。 解说: 2011年,对中国的民间慈善来说应该是蓬勃发展的一年,因为慈善无数的人走到了一起,因为共同的关注,民间慈善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社会作用。也正是透过慈善,很多人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从而引发了新的、可贵的思索。喜欢用元年概念的媒体,就把马上要过去的2011年定位为“民间公益元年”。 记者: 小朋友们你们都吃午饭了吗? 红板小学学生: 没有。 记者: 都没有啊?早上几点吃的饭呢? 红板小学学生: 七点。 记者: 现在都已经(下午)一点了。不饿吗? 解说: 今年3月,贵州迁西县红板小学有2/3的学生吃不上午饭的新闻报道后,当天下午梁树新 (微博)就通过微博发布了要启动“红板小学午餐援助计划”的消息。 梁树新: 一开始我们主要通过在淘宝网店拍卖一份五块钱的虚拟的爱心午餐,效果还相当不错。 解说: 几乎和梁树新同时,邓飞 (微博)也迅速开始发起自己的“免费午餐项目”。很快他的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八个月他们就筹募资金超过了2500万元,而他们的“免费午餐项目”也以极快的速度为13个省的110所山村学校的孩子提供有营养的免费午餐。 邓飞: 民间的力量比较有活力,很容易把信息传递出去、传播开来,让民众能够知道小孩的困境,让他们踊跃捐款。 解说: 互联网的快捷使大家的热情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当“免费的午餐”真的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时,你不得不为蕴含在民间的巨大的慈善力量惊叹和感染。最终,以“免费午餐”为标志,民间慈善也迅速获得了政府的支持。 字幕提示: 2011年10月26日新闻 主持人: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初步测算,国家试点每年需资金160多亿元,由中央财政负担。 解说: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2011年的民间慈善是温暖通过互联网在人群中快速的扩散,当你我每个人只是通过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加入巨大的慈善洪流,就可以亲眼看到自己的爱变成生活中最美丽的风景时,公益改变的不仅仅是那些受助者的命运,还有每一个伸出手的人。 主持人: 2011在遭遇了一系列的慈善负面事件之后,官办的慈善机构的信誉就遭到了质疑,也遭遇了信任危机。但是东边不亮西边亮,此消彼涨,人们就把对于慈善的热情和信任转而投向了民间慈善,于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但是为什么人们在转而投向了民间慈善之后,会有这么大的热情参与其中呢?我们就来连线北师大公益研究院王振耀院长。王院长,您说到底是什么一种力量,把蕴藏在人们心里面的这种慈和善的力量给调动起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