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司马懿的成功阅历看人生加减法

 秀水拖蓝 2011-12-30

大凡世间能举大事获大成功者,皆属非常之人。正如陈琳《讨曹操檄》中所论:“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拟也。”在三国众英雄中,能与诸葛亮对峙七年最后终胜亮而得天下者,唯司马懿一人而已。而司马懿的成功之道,不是曹操所讲的“鹰视狼顾”(早有野心),不是孔明所讲的“深有谋略”,而是其本身所具备的优良素质——沉着冷静,坚忍图成,能上能下,能屈能伸,在需要冒险时敢于冒险,善用“人生加减法”。试举其生平阅历为例。

司马懿是经历过汉魏两朝三代而位列弼辅的老臣,魏主曹睿即位时为抚军大将军,提督雍、凉等处兵马。蜀汉建兴五年,诸葛亮第一次兴兵伐魏时采用马谡之离间计,司马懿被魏主曹睿以谋反之嫌而无端削去兵权,贬为庶民,在家乡宛城闲居。一个位高权重的辅臣一下子变为田家翁。司马懿宛城闲住期间,每天教两个儿子苦读兵书,从不与人议论国家大事,只是在闻知魏兵累败于蜀以后,一个人仰天长叹。从《三国演义》的描述看,他在受贬这段时间里是很沉得住气的。

后曹真抵挡不住诸葛亮的攻势,孟达又欲乘势反魏归蜀,魏国处在危急存亡之秋。魏主曹睿悔听馋言,决定召回司马懿。司马懿在赴长安受职前得到了孟达谋反的情报。这时如派人飞奏朝廷也须一月左右才能得到魏主诏复,则孟达早已会合蜀兵反叛成功。在当时手中没有兵马的情况下,司马懿果断采取两条措施解决孟达兵变:

一、不等申奏朝廷即无声无息地消灭孟达;二、就用孟达属下不想降蜀的申仪、申耽的兵马消灭孟达。于是司马懿迅即赶往孟达驻地新城。为麻痹孟达,司马懿派人假传将令,让孟达集本部军马听候调遣。孟达问使者:“都督现在何处?”使者对曰:“此时约离宛城,望长安去了”。孟达暗喜曰:“吾大事成矣”。随即通知金城太守申仪、上庸太守申耽,约明日举事,径取洛阳。不料其时司马懿已兵临城下,将新城围得铁桶一般。司马懿让申仪、申耽假装救兵引孟达出城,诱杀了孟达,很快平息了这场叛乱,从而使诸葛亮里应外合谋取中原的计划遭到破坏,创造了未曾领职,巳先挫敌的著名战例。

诸葛亮痛失孟达,接着又错用马谡丢了战略要塞街亭,只好退守汉中。司马懿得胜回朝,深得曹睿信赖,一应机密重事悉听司马之言。但大将军曹真此时仍总揽兵权,他对司马懿并不买账。司马懿为了折服曹真并从他手中获得兵权,采取了以诚相待,不施作为的方式处理他与曹真的关系。蜀建兴六年诸葛亮再度伐魏。曹真损兵折将,势甚危急,派人星夜具表申奏魏主。曹睿召司马懿问计。司马懿提出了一个他后来一直奉行的战略方针:保守为上。他说:“臣算蜀兵行粮止有一月,利在急战。我军只宜久守。陛下可降诏,令曹坚守诸路关隘,不要出战。不须一月,蜀兵自走。那时乘虚而击之,诸葛亮可擒也”。曹睿问:“卿既有先见之明,何不自引一军以袭之?”懿:“臣非惜身重命,实欲存下此兵以防东吴陆逊耳”。司马懿在送持节赴曹真军营的太常卿韩暨时还嘱咐韩:“吾以此功让与子丹(曹真),公见子丹,休言是吾所陈之意,只道天子降诏,教保守为上。追赶之人,大要仔细,勿遣性急气燥者追之”。韩暨到曹真营中以天子之诏宣谕后,副都督郭淮笑谓真:“此乃司马仲达之见也”。真曰:“此见为何?”淮:“此言深识诸葛亮用兵之法。久后能御蜀兵者,必仲达也”但曹真对司马懿这一方针半信半疑,仍按老战法去攻击和偷袭蜀军,结果连中诸葛亮之计,损了大将王双,连失陈仓、散关两处城池。因此忧成疾病,遂回洛阳养病。而孔明却乘胜进兵,三出祁山,魏将郭淮上表入洛阳告急。魏主曹睿封司马懿为大都督,总督陇西诸路兵马,并令近臣从曹真处取总兵将印来。司马懿奏:“臣自去取之。”他辞帝出朝,径到曹真府下。司马懿见曹真,先问病情,而后告真:“东吴、西蜀会合,兴兵入寇,今孔明又出祁山下寨,明公知之乎?”真惊讶:“吾家人从知我病重,不令我知,似此国家危急何不拜仲达为都督,以退蜀兵耶?”懿:“某才薄智浅,不称其职。”真:“取印与仲达。”懿:“都督少虑。某愿助一臂之力,只不受此印也。”真跃起:“如仲达不领此任,中国必危矣!吾当抱病见帝以保之!”懿:“天子已有恩命,但懿不敢受耳。”真大喜:“仲达今领此任,可退蜀兵。”懿见真再三让印,遂受之。

这段对话,写得绝妙。司马懿以坦诚心胸,无为作法,把一个病重的大将军感动得从病榻上跃起,非要将兵权交付他不可。人说大智若愚,大奸似忠,大谋唯诚,大假如真,若论功力深厚,恐莫过于本章司马懿之表现也。

司马懿为魏国大都督以后,成为诸葛亮的劲敌。司马懿在连吃了几个败仗之后,更加坚信“保守为上”的战略方针,因而采取了据守避战的打法。一直坚持到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受困上方谷之后。诸葛亮累令人搦战,魏兵只不出,诸葛亮乃取妇女的头巾、发饰、衣服盛于大盒之内并修书一封,羞辱司马懿,激他出战。司马懿看毕,心中大怒,但他很快冷静下来,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即受之,令重待来使、绝口不提交战之事,只问:“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省事烦,其能久乎?”魏将见孔明以巾帼女衣羞辱主帅,懿受之不战,忿怒不平,纷纷请战。司马懿眼见军心燥动,乃托词:“今若轻出,有违君命。汝等既要出战,待我奏准天子,同心赴敌,何如?”接着通过辛毗请来魏主曹睿明旨以遏诸将之心,并严令众将:“如再有敢言出战者,即以违旨论。”众将只得奉诏坚守不出。司马懿这一招,终于把诸葛亮拖病拖垮,不久即病死于五丈原军中。前后历时七年的蜀魏交战终因诸葛亮之死而司马懿获胜。

司马懿班师回朝以后,被魏主曹睿加封为太尉,总督军马。不久又受诏平息了公孙渊叛乱,为魏国的安定立下大功。但魏景初三年曹睿崩驾,曹芳即位以后,司马懿因为不是曹氏宗亲而被曹真的儿子、大将军曹爽以加封太尉虚职的办法夺走了兵权。曹爽一时间权势盖天,门庭若市。而司马懿却推病不出,二子亦退职闲居。曹爽不知仲达虚实,乃遣门人李胜在赴荆州任刺史之前到司马懿家辞行就探消息。司马懿得讯后谓二子曰:“此乃曹爽使来探吾病之虚实也。”乃去冠散发,上床拥被而坐,令二婢扶策,方请李胜入府。在与李胜交谈时,司马懿说话颠三倒四,半傻半聋,弄了大半天也没有搞清李胜是去“荆州”还是“并州”。言讫,以手指口,侍婢进汤,懿将口就之,汤流襟,乃作哽咽之声曰:“吾今衰老病笃,死在旦夕矣,二子不肖,望君教之。君若见大将军,千万看觑二子!”然后倒在床上,声嘶气喘。李胜拜辞仲达,回见曹爽,细言其事,爽大喜曰:“此老若死,吾无忧矣!”从此放下心来,过着极度奢华的生活。司马懿见曹爽不再提防自己,便选择曹爽随魏主曹芳出城祭祀先帝之机,尽起旧日手下破敌之人并家将数十,占据洛水浮桥,切断曹爽归路逼迫魏主曹芳从曹爽兄弟手中交出兵权。然后将曹爽兄弟三人并一应党徒一网打尽,斩于市曹,灭其三族。其家产财物,尽抄入库。从此开始了司马氏专权,三国归晋的时代。

这段戏最好看的是司马懿装聋作哑呈痴呆状,示极衰极弱于曹爽,装得十分逼真,演技维妙维肖。司马懿欲擒故纵,欲盛先衰,玩的不是一般的雕虫小技,乃是改朝换代的惊天大戏。曹爽及至人头落地之际,尚对司马懿存宽容幻想。殊不知司马懿数十年用宽容退让之减法,乃是为了最后这决定性的时刻用当仁不让的加法,九减一加,这一加就须加足,力竟全功,不会有丝毫反顾。曹氏家族至此时不仅将祖上创下的基业连同赫赫威名丧失殆尽,而且连好死也不能自择,除了引颈受戳,再无角色可演。堪叹曹孟德地下有知,只能为他的不孝子孙捶胸顿足痛哭于九泉而已!

司马懿是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排除他所从事的行业不说,就其成功之道而言也是值得借鉴的。司马懿的一生,大浮大沉,大起大落,充满凶险。这不仅没有使他意志消沉,反使他娴熟地掌握了人生加减法,善进善退,善攻善守、善取善舍,善擒善纵,需要坚忍时他能一声不哼地坚忍,需要冒险时他能毫不犹豫地冒险。能坚忍者必能爆发,坚忍是为了爆发,而爆发必须坚忍,没有坚忍力也就不会有爆发力。

人生加减法是一门人生艺术。会做减法的人一定会做加法,但会做加法的人不一定会做减法。这个连小学童蒙都懂得的道理,我们成人反而蒙懂了。

试以两个公式比释人生加减法。加法公式为:x+y=100%;减法公式为:100%-y=x。这里的x代表主观,y代表客观条件,100%代表价值目标。用加法显然特别辛苦,因为一旦客观条件不具备,y是一个负数,则主观方面就须成倍增加负荷,当负荷超出生理心理极限时,便是失败和瘁死。而用减法较加法科学、省力。因为这种方法是不怕客观条件恶劣的,y的负数越大,x主观收益越大,成就越高。因此减法公式是一个“负负得正”的公式。为什么会出现“负负得正”这种结果?原因大致有五:

其一,善用减法之人,不怕别人对不起我,只怕我欠别人的人情债、感情债、得失债。如司马懿就从来不怕曹氏欠自己的债多,只怕自己欠曹氏的债。他在曹真父子面前都是退避在先,礼让有余,任其争功争权,而后耐心等待时机再一举收回全部负债。在司马懿看来,人欠我越多,我在他面前发言权也越多。欠债是要背利息的,欠债愈久,利息愈重。我欠人多只会使我活得很累,而人欠我多他的负债正等于我的轻松,算起总账来便可以获得这一份轻松。

其二,善用减法之人,不怕客观条件恶劣。环境愈恶劣,愈逼人想办法改善它。正象司马懿在战场上、官场上的多次起落、死里逃生经历锤炼了他生死置之度外、成败握于掌中的坚毅性格一样,险恶环境常常会把一个平凡的人铸造成一个敢作敢为敢于从冒险中获得成功的不平凡的人。

其三,善用减法之人,在敌我对峙中特别在意敌人的差错。不怕敌方错,就怕敌方不错。敌之错不等于我之对,但却是我之机。敌之错是敌致败之因,亦是我致胜之因。司马懿十分仔细地搜寻诸葛亮的弱点和缺点,如不敢弄险;后勤供应困难;食少事烦,事必躬亲,过于劳累;在六出祁山夺取魏渭南大寨后不敢依山安营而屯五丈原傍渭水设寨等等。司马懿评论诸葛亮的战略方针时曾尖锐指出出祁山伐魏的作法:“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天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司马懿长期避战不出正是摸透了诸葛亮这一弱点,用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获得了蜀魏之战的胜利。这是他不怕羞辱任孔明挑战的根本原因。

其四,善用减法的人,不怕自己承受的压力大,不怕受压制的时间长。正如物理学上的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会越大;治水原理之宜疏不宜堵一样,事物的发生、发展、灭亡无不有其自身的规律。作用力过大不仅于事无补,还会招致崩溃性反弹。司马懿的几次下野都是在曹氏政权的昇平时期。魏主曹睿在蜀魏罢兵后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园林,欲求长生不老之术,致使铜人堕泪,万民填沟,民力疲困,怨声不绝。后提拔曹爽,任为大将军,爽又骄奢淫逸,私用先帝侍妾七八人,每日宴饮淫乐,与皇宫无异,连他弟弟的进谏都听不进去,已到了“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的地步。而司马懿不事淫乐,不求奢华,对曹氏宗族的行为不加劝阻,任其腐败发霉发酵发臭,终于在人心向背上为自己改朝换代等到了天赐良机。历史上常有善良被邪恶压制,正直被奸佞辱没,真实被虚假冒充,先进被落后压抑的情形。但这类情形往往只具有暂时性、阶段性,事情的最终结局常常同压制者的意愿相反。善用减法实际上是善用物极必反的辩证法。

其五,善用减法的人,不怕挫折和失败,他的心胸志趣足以化解这些挫折和失败,把它们变成一种知识资源,运用这种资源使失去的变成得到的。这样,他失去的愈多,得到的也就愈多。司马懿正是在几次下野遭贬的经历中看清了由于自己不是曹氏宗亲,即使能力再强、功劳再大也不可能分享胜利成果。只有抓住刀把子,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才有生存发展空间。这是他活用失败学所得到的精神财富,也是失败本身已孕育着成功的逻辑必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