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导入技能(导入的是三种方法)

 zhyq的空间 2011-12-30

导入技能

 

 

  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教学行为。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有助于整堂课教学的成功。

     一、导入的作用

     德国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Adolf Diesterweg)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理想的导入是教师经验、学识、智慧、创造的结晶。它好比一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愤悱状态。导入作为一堂课的起始环节,具有如下的作用:

 

  (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进行任何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把注意形象地比作通向心灵的“唯一的门户”。导入时,教师必须首先对学生的注意进行唤起和调控,调动学生的认知注意和情绪注意。如果课堂导入环节设计不好,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给予的各种刺激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富于创意的开讲,具有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效果,使学生上课伊始就把注意力转移到新课的学习上来,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准备。

 

  (二)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体验相联系的。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学生要学习的愿望、意愿。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就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朝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道:“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教师在学生进入“愤”的状态时“启”,在学生进入“悱”的状态时“发”,这样的教学效果最佳。可见在导入时,教师的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使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学生一旦进入了这种状态,就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主动、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变被动地“要我学”为主动地“我要学”。

 

  (三)复习相关知识,引向新的学习内容

 

  导入是课与课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先前教学的自然延伸,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开始。巧妙地导入,可以在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的基础上,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一种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为深入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基础。

 

  (四)明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教学目标对教师是教授目标,对学生是学习目标。通过导入,教师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就能明确学习的方向,自觉地以目标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地逼近目标。同时,教学目标还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学习愿望的作用。所以,在导入时,教师应该清晰地阐明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五)渲染气氛,创设情境

 

  课堂导入还具有渲染气氛、创设情境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情感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引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中的情境,并与教师一起与教学内容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师生情感相通,心理相融,共同探索,学生会很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并获得亲身的学习体验。

 

  二、导入的方法

 

  (一) 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最简单和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上课伊始,教师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通过简短的语言叙述、设问等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情境。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茶花赋》,作者杨朔。这篇文章发表于1961年。这篇散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个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这些美好的感情充盈我们的胸际。我们伟大的祖国有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史,有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还有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每当提起这些,我们的心中就涌起热爱祖国的感情来,可是我们拿起笔来写的时候,就写不出来。有的同学就问,祖国这么大,怎么表达?对于这样一个主题,怎样才能表达得具体形象,写出新意呢?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的直接导入,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主题,节省教学时间。但这种导入把握不好,容易平铺直叙,流于平淡,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还可能造成“导而不入”的情况,效果不尽人意。

 

  (二)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电脑等媒体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进行演示的一种导入方法。这种导入以强烈的视听效果、逼真的现场感受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在课的开始,展示直观教具和媒体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有位教师在讲授生理卫生课中骨的构造时,她先发给学生已经锯开的长骨(棒骨)让学生观察。在观察时,教师提示学生观察的重点,教师说:“大家观察时注意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①骨端和骨中部的结构是否一样?②长骨骨质的外面有什么样的结构?这种结构存在的部位如何?②骨腔中有些什么物质……。”这种导入教师是利用了直观演示、联系、对比等多种方法。

 

直观导入具有生动形象、具体感性的特点,它在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想像、培养学生观察力、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进行直观导入的同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提问或叙述,以指明学生的思考方向。

 (三)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是指教师利用中小学生爱听故事、爱听趣闻轶事的心理,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具有科学性、哲理性的故事、寓言、传说等,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造情境引出新课,使学生自觉进行新知识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

 

   教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用手抓飞行中子弹的事吗?

   同学们神色惊讶,表示不可思议。

   学生:子弹飞得那么快,能用手抓住吗?

   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高空飞行时,感觉到有一个小虫似的东西在身边蠕动,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

   同学们个个十分惊疑。

   教师:我们今天学的课题“运动和静止”就要探讨这个问题。

 

 

  采用故事导入时,教师要注意导入的效果不仅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有关,还与讲故事的方式有关。

 

  (四)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是指教师通过演示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实验中的各种现象,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实验导入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师用小刀切下一小颗钠,问:“这表明钠有什么样的物理性质?”然后让同学们观察钠的颜色,问:“钠的颜色如何?是否具有金属光泽?”再将一小颗钠投入水中,钠浮于水面,产生燃烧,迅速熔成小球,直至最后消失,问:“钠的比重如何?燃烧说明钠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向反应后的溶液滴入几点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问:“这说明生成了什么性质的物质?”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兴趣盎然,教师抓住机会,及时呈现这节课的主题:“这就是我们本堂课的学习内容: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希望通过学习,大家都能掌握钠的性质,知晓上述问题的答案。”

 

  在实验导入时,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变教具为学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五)问题导入

 

  问题导入是指教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顿生疑虑, 引起学生的回忆、联想、思考, 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欲望的一种导入方法。问题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由教师提问,也可以由学生提问;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也可以从侧面提问设置悬疑;可以由直接问句形式来呈现,也可以由“谜语”等形式来呈现。

 

 

  教师:“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的吗?他们为什么会“不和”?后来为什么又会“和”呢?

  教师紧接着说: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将相和》这篇文章,通过学习,大家要知道“将”和“相”各自有什么性格特点?文章是通过什么手法来描写他们的性格特点的?

 

  教师:同学们,咱们班最近参加了拔河比赛,你们说,拔河,从拉绳来看,蠃方一端的拉力大,还是输方一端的拉力大?

  学生们先是一愣,接着争先恐后地回答:赢方一端的拉力大!

  教师:不对!拉绳上两端的拉力一样大!

  学生:为什么?为什么?

  同学们睁大眼睛惊奇地问道。

  教师:因为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一定律。

 

 

  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使学生暂时处于一种“愤、悱”状态,并且要以疑激思,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

 

  (六)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通过音乐、图画、动画、录像或者满怀激情的语言创设新奇、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

 

  黑板正中挂着周总理的遗像,上面披着黑纱,下面配一朵白花,两边挂满了 1976年清明节前后人们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图片。教师一改往日的着装,身穿白衬衫、黑色西服。录音机里播放着低沉、凝重的背景音乐。教师双眼噙满泪水,用震颤并且略带沙哑的声音说:“197618日,是亿万人民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一位伟人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东方天空中一颗巨星陨落了。噩耗传遍全国。神州悲歌恸地。111日,人民群众涌向天安门,涌上十里长街。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一辆灵车过,数十里泪水洒,亿万颗心拽住车轮的感人场面吧!”此情此景使同学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十里长街,个个悲痛万分,潸然泪下,唤起了学生对周总理的深切缅怀和无尽思念。

 

  情境导入以“情”为纽带,给学生以情感的体验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此外,情境导入还能陶冶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素养。

 

  (七)温故导入

 

  温故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复习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合乎逻辑、顺理成章地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它由已知导向未知,过渡流畅自然,适用于导入前后连贯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内容。

 

  教师:同学们,现当代散文作家杨朔已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可以说,每个学期与我们见一次面。第一册他奉献给我们北京香山的红叶;第二册他请我们品尝广东甜香的荔枝蜜;今天他又将捧给我们春城昆明的一丛鲜艳的茶花,大家喜欢不?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喜欢!

  教师:在《香山红叶》中,作者借红叶喻老向导,越到深秋越红得可爱;在《荔枝蜜》中,作者借蜜蜂赞美辛勤的劳动人民;那么,今天要学的茶花又象征什么呢?

  此时,同学们已个个情绪兴奋,跃跃欲试。

 

 

这种导入方法能够使学生从已知领域自然地进入未知的领域,从而使学生回顾旧知识,获取新的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旧知识不一定是指前一节课的知识,而是指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联

 

 (八) 悬念导入

 

  悬念导入是指在教学中,创设带有悬念性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方法。利用悬念激发人的好奇心,引发思考,启迪思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悬念总是出乎人们意料,或展示矛盾,或使人困惑,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想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悱”状态。

 

  一位语文教师在执教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时,就是先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布满疑团的故事:

  教师:“李白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可是他上过一次当,受过一次骗。”

  悬念已成。

  学生:“上的什么当?他还会受骗吗?”

  教师:“这个骗他上当的就是汪伦。”

  同学们面面相觑,悬念更悬。

  教师:“汪伦是安徽泾县的一位隐者,他非常喜欢李白的诗,崇拜李白的为人,知道李白爱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还了解李白‘三山五岳寻芳遍,一生爱把名山游’,于是写信给李白,信中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千里桃花。先生好酒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教师将“桃花”和“万”字写在黑板上。

  教师:“李白和汪伦素不相识,接信后,连忙赶到汪伦那里,汪伦解释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没有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并没有一万家酒店’。”

  教师在黑板上“桃花”后加一“潭”字,在“万”前加一“姓”字,这里就反转突变了。

  教师:“后来,李白与汪伦谈论得很投机,李白离开时,汪伦送了马和布,还同村里人一同送行,李白很受感动,就写了这首诗。诗末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要是不上当,就没有这首好诗了。”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故事听懂了,诗也记得了。

  创设悬念要恰当适度,应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设置,不悬则无念可思,太悬则望而不思。只有巧妙而适度的创设悬念,才能使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去思、去探、去说,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

(九)经验导入 
    
经验导入是指教师以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作为切入点,通过激活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任何知识都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成长经验导入新课,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更易激起学习兴趣。

 

  新课《面积和面积单位》可这样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住在自己家的房子里面,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自己家的房子有多大?”有的同学说他家有两室一厅,有的说自己家三室一厅等等,教师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说出房子的平方米数。“很多同学都知道自己家有多大,有65平方米的、有80平方米的、有110平方米的等等。那么,你们知道65平方米、80平方米、110平方米指的哪儿的大小吗?它们的含义是什么?65平方米究竟有多大?1平方米有多大?为了弄清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最基础的知识(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师应该明确,学生在精彩的课堂生活之外,还有丰富的课余生活,他们把自己所有的生活经验也带进了课堂,融入了学习中。学生们的经验是一笔巨大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笔资源。由于经验导入使用的材料都是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听起来倍感亲切,能够有效地进入学习情境。同时,经验导入也有利于加强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观念冲突导入

 

  观念冲突导入是指针对某一自然或社会现象,教师在一开始上课时就向学生呈现相互矛盾的观点,使学生产生激烈的思想冲突,萌发探索事物的强烈愿望的一种导入方法。

 

  上课前,教师点燃酒精灯,对烧杯里的液体进行加热,直至沸腾,冒泡。

  教师:“谁敢把手指放进这个烧杯?”

  学生:“怎么可能?……”

  学生们议论纷纷,谁也不敢试。

  教师看没人来尝试,说:“同学们都不敢啊? 老师来试试。”

  老师把食指放进烧杯。

  教师:“看老师可以做到,真的没有危险,现在有没有人想试一试?”

  同学们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老师:“液体是醋和油的混合物,醋沉在油下面,醋的沸点比水和油都低很多。加热后醋很快就开始沸腾。不知道醋的沸点的人是不敢尝试的,其实里面的温度只有六十度。”

  教师利用学生以往的经验:沸腾的液体一定会烫伤人,亲自尝试后,使学生们立即产生疑问,萌生探索的欲望。  

 

  (十一) 板书导入

 

  板书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富有表现力的板书来使学生集中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揭示教学内容的主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板书导入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1.变化字体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采用不同的字体,如:宋体、楷体、仿宋体、隶书、篆书、美术字(实心、空心)等。

  2.变化字的大小

  教师通过故意放大或缩小某个字、词来改变字与字之间的比例,增加字与字之间的对比效果,突出主要内容。

  3.变化书写顺序及格式

教师改变以往的书写顺序及格式,吸引学生注意并起到突出主题的效果。如采用从右到左、从上到下或波浪型等书写格式。如教授《赵州桥》一课时,教师故意把赵州桥三个字写成拱形,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变化字的颜色

  教师采用不同颜色进行书写,增加字与字之间的色彩对比,增强视觉效果。

  5.采用绘画等形式

  教师使用简笔画、 一笔画 、漫画、速写、素描等手法,寥寥数笔,勾勒出生动的形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6.故意写错别字

  在板书时,教师通过故意写错某个字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例如:魏书生在写《爱莲说》这一课的板书时,故意将作者周敦颐的“颐”写错,同学们便议论纷纷,有的学生甚至大声指出教师的错误,魏书生随即请学生起来纠正。

 

  (十二)活动游戏导入 

 

  活动游戏导入是指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做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活动或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既紧张又兴奋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

 

  有位老师在导入《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时,是这样做的: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先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外面,老师向他传达一个通知;然后,请他把通知小声转告给第二位学生。第二位同学再将他听到的通知小声转告给第三位同学,以此类推,直至第十位同学止;最后,我们让第十位同学把他听到的通知内容告诉全班学生,看一看他讲的与老师所讲的通知内容有无差别。

 

 

  同学们顿时热情高涨,跃跃欲试。

  游戏结果:第十位学生老师所讲的通知内容大相径庭,风马牛不相及。

  教师:为什么一个通知经过十位同学的传递之后会面目全非呢?

  同学们个个面露困惑,无言以对。

  教师:为什么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失真呢?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是怎样失真的?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教学内容,相信大家学了这一内容后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十三)练习导入

 

  练习导入是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练习题,让学生解答,通过练习找出问题,进入新课。

 

  教师:“大家先完成黑板上的几个题目”

  求下面函数的导数

 

  y2x+5   y3   y5x*x+7   y=x*sinx   y=(x*x+4/x+1

 

  学生们开始做,一段时间后,教师问同学们结果,大家一起回答,可是第五题大家都有问题,说不会做。此时,教师导出新课:“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函数乘除法求导法则》。”

 

  练习导入选择的习题要有一定难度,并与新课内容紧密相关,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导入的原则

 

  导入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效果。在设计导入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 针对性

 

  导入一定要有针对性,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设计导入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导入内容可以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必要补充,也可以与教学内容具有间接关系。设计导入要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依据,脱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导入,不管多么别致,吸引人,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设计导入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征与教学目标的需求。

 

  (二) 启发性

 

  导入应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具有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的教学内容。怎样制造疑问和设置问题是课堂导入具有启发性的关键。因此,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给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能否使他们产生“新奇”感,是导入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如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游戏活动、现象展示等手法来达到目的。

 

  (三) 迁移性

 

  心理学上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2]。其中,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的迁移叫做正迁移,而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迁移叫做负迁移。学生的学习是根植于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之上的,教师的导入应建立在这些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顺利实现过渡。一般来说,学生对比较相近的、类似的知识容易发生混淆,产生认识上的泛化,对此,教师应注意区分其本质特征,使学生第一次感知就弄清各自的差异,从而防止旧知识、技能对新知的消极影响,避免负迁移。

 

  (四) 趣味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的心理倾向,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较高。因此,教师设计导入要尽量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利于促进学生去接受新知识,防止学习的枯燥无味,为整个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 艺术性

 

  教师需要讲究导入的语言艺术,以使课的开始扣人心弦,吸引学生注意,激起思维的浪花。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是语言艺术的前提。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导入,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更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