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奢华的性感------洛可可风格

 華登 2012-01-01

1) 洛可可艺术的词源
从词源来看,rococo 一词与法语rocaille(岩状饰物)相关。早在17世纪,法语rocaille 一词常用以称谓岩洞,(也有一说即文艺复兴时代传到义大利的中国假山设计),和庭园中的贝壳细工,travail de rocaille (岩状工艺)为 travail 的同意语。洛可可即由(岩状工艺)和(贝壳工艺)引伸而来,指室内装饰、建筑到绘画、雕刻以至家具、陶瓷、染织、服装等各方面的一种流行艺术风格。
洛可可的另一种解释初见於《法兰西大学院词典》,指为「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早期奇异的装饰、风格和设计」。有人将(洛可可)与义大利(巴洛克)相关连,把这种“奇异的”洛可可风格看作是巴洛克风格的晚期,即巴洛克的瓦解和颓废阶段。
2)、洛可可艺术的形式特征
洛可可艺术的特征是改变了古典艺术中平直的结构,采用C形、S形和贝壳形涡卷曲线,敷色淡雅柔和,形成绮丽多彩、雍容华贵、繁缛艳丽的装饰效果。除此之外,表现在印花图案上则是大量的自然花卉的主题,所以有人称这个时期法国的印花织物为“花的帝国”(The Empire of Flora)。当时主要采用“蔷薇”和“兰花    ”,而且蔷薇用的更多一些。在处理上采用写实的花卉,再用茎蔓把花卉相互连接起来,就像中国的折枝花卉。有时配上一些各种鸟类。这种图案明显地受中国花鸟画的直接影响。
洛可可的纹样造型多不均衡、不对称,带有反秩序、反常规的装饰倾向,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在奢丽纤秀和华贵妩媚中,呈现一种阴柔之韵和矫柔妩媚之特征。色泽柔和、艳丽。崇尚自然,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种不同的爱,如浪漫的爱、性爱、母爱等。
18世纪后半叶,在法国出现了一股近乎疯狂的“中国热”浪潮。当时,法国在壁毯、服饰乃至家具、室内装饰、墙纸、刺绣、染织图案和瓷器等设计上大量模仿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风格,并把这种风格称之为“中国风格”,Chinoiserie这个词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中国的亭台楼阁、秋千仕女、工笔画的花鸟风月、中国工艺品、扇子、屏风、青铜器等古董、中国传统图案中的龙、凤、狮子等大量题材出现在印花织物图案中。这种风格曾经对“后期的巴洛克”图案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另外,中国的刺绣品对后来的“洛可可”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所以欧洲美术史家们创造了“Rococo-Chinois”一词来概括这一时期的文化现象。甚至有好多美术史家认为“Chinoiserie”是洛可可艺术产生的重要原因,而且可能是决定性的原因。这种理论无疑是确实可信的,因为中国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类似于“巴洛克”与“洛可可”风格的装饰图案。唐朝神龙2年(公元706年)的章怀太子墓石椁上的图案就是最好的例子。另外,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收藏的唐开元9年(公元721年)兴福寺断碑、开元24年(公元736年)大智禅师碑都有这种风格的图案。



社会历史背景

在西洋服装史上,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於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於路易十五(1715~1    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历史进入18世纪,西欧各国由于自然科学日渐发达,且受到当时各种民主学说与中国思想、又化的影响,有了(启蒙运动)的诞生:进而造成工业的发达,民主思潮的高涨,于是先后又有产业革命的发展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些客观形势的转变,对于当时艺术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 18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艺    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艾狄生、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著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
在文化艺术方面,法国仍就是西欧的中心,新兴资产阶级不断积累财富,绝对主义的路易王朝渐渐失去活力,处于没落的前夜。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著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因此,与国王主宰的宫廷相对的资产阶级沙龙文化成了社交中心(salon,即“会客室”、“客厅”。17世纪起,西偶贵族、资产阶级社会中谈论文学、艺术或政治问题的社交集会。18世纪在法国特别流行)。18世纪的文化就是从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的社交活动中产生和形成。
洛可可是相对於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几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
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国人物小陶瓷》,麦尔,德国,1768)。由於当时法国艺术取得欧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洛可可艺术的繁琐风格和中国清代艺术相类似,是中西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共同徵兆。

罗可可艺术不等于艳情艺术。相反,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罗可可的艺术家们在追求创作优雅、精致、完美的艺术品时的艺术态度以及凭借艺术主题的自由发挥,抒发对被禁锢许久的天然人性的赞美与热爱,对其后的其他美术运动乃至当今的装饰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优美典雅的装饰性风格和辉煌的艺术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罗可可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象征。
固然,罗可可艺术因为其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绘全裸或半裸的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其艺术风格受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杜巴莉夫人的趣味所左右,致使美化妇女成为压倒一切的艺术风尚,不免有浮华做作的一面,以致从诞生之日以来一直被定义为艳情艺术。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罗可可艺术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愉悦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从而在反映现实上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根深蒂固的偏见对一些完全不了解罗可可艺术成就的人来说,无形中是一种误导,它无视罗可可艺术的精髓,削弱了这种艺术的真正魅力,扭曲了它的实质,也抹杀了它对其后的一些艺术流派的发展起到的良好影响与启发。
要真正把握罗可可艺术的实质,就要具体分析“罗可可艺术”一词的由来,以及产生它的社会背景、经济基础、政治现象及文化渊源。须知任何一种艺术现象的产生,都首先是社会的种种变迁引起思想的风暴,从而带来艺术潮流的全新面貌,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必然结果。所以正确定义一种艺术现象,必须要深入了解其历史及社会根源,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将艺术史做纵向横向的全面比较和分析,而不是孤立地去看待它。
  一、概念及由来
罗可可艺术(Rococoart)是法国18世纪的艺术式样,产生于路易十四(1643年~1715年)晚期,在路易十五(1715年~1774年)时期流行,以装饰性为主,风格纤巧、精美、浮华而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
从词源来看, Rococo一词与法语rocaille (岩状饰物)相关。17世纪法语rocaille一词意为岩洞(也指文艺复兴时代传到意大利的中国假山设计)和庭院中的贝壳装饰, travailderocaille (岩状工艺)为travail的同义语,所以罗可可由“岩状工艺”和“贝壳工艺”引申而来,指室内装饰、建筑、绘画、家具、陶瓷、织染、服装等各方面的一种流行艺术风格。
罗可可的另一种解释见《法兰西学院词典》,指为“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早期奇异的装饰、风格和设计”。有人将罗可可与意大利的巴洛克相关联,把这种奇异的罗可可风格看作是巴洛克风格的晚期———即巴洛克艺术的衰落阶段。但罗可可艺术明显不同于巴洛克艺术的特质是其强烈的装饰意趣,比如优美的曲线趣味,即常用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型的装饰效果,构图多遵循非对称性法则,伴随轻快优雅的运动感,色泽柔和艳丽,体现崇尚自然的趋向,人物形象普遍具有清秀飘逸感,画家擅长表现不同性质的人类之爱,如爱情、母爱等等。这一定义也明确了它是以装饰性而非艳情性为主的艺术。
 
二、产生背景及形成过程
罗可可艺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而言的艺术风格,它与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以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18世纪是理性的、启蒙运动的时代,神学从哲学中剥离,社会审美风俗也从注重神性教化转向寻求轻松的快感。罗可可艺术的风格,是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这种共同主题,在华多等诸多艺术家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罗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1721年~1764年),她引领着当时的艺术风格,使上世纪洋溢着雄浑的盛世气度的巴洛克艺术风格,在18世纪转变为装饰感强烈的女性式柔美娇媚.
罗可可风格不严格遵循法国古典主义法则,而是尽量“师法自然”,所以它并不是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必然后果。但是罗可可艺术对自然的效法只是单纯模仿自然,旨在创造一个环境,以满足上流社会的皇室与贵族对物质享受的极致追求。从木器到瓷器,再到家具……在贵族生活中,罗可可风格无所不在。这是上流社会的艺术,它不断向上攀缘以追求更奢华、更繁琐、更精细的境界,挥霍着艺术家的精力灵感,限制了装饰师们在空间中实现多元发展的自由,绑定于社交活动服务,它实现了王公贵族对奢华生活的梦想,但也埋下了日后为创造了它却完全享受不到它而爆发出愤怒的穷苦大众所摧毁的命运之引线。
分析了罗可可艺术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历史背景后,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罗可可艺术是种装饰性的、迎合上流社会贵族享乐要求而生的奢华艺术,但是否可以由此定义它为艳情艺术呢?让我们来看看罗可可艺术的成就及灵魂人物,以便对其有较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三、罗可可艺术的成就
由于建筑内部空间的风格由巴洛克式转向罗可可式,许多罗可可的绘画脱离以往艺术的仪式性和宗教性,以轻快、奔放、亲切的尘世气息取代王权和宗教信仰的压抑感觉,强调精美柔软的气氛,并大量使用光线,主要趋向一种装饰性风格。题材以时尚、风俗、戏剧画为主。构图方面主要以戏剧性场景的构图为主,绘画内容则多以故事性叙述为主?从形式上看,罗可可绘画用清淡甜美的色彩代替巴洛克式的阴暗色调,以突出蓝绿等亮色调和粉红、红色和淡紫色的层次变化,线条类似建筑物与装饰的曲线,与室内装饰形成随意而精致的整体。
罗可可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华多、弗拉戈纳尔和布歇。华多的作品多描绘衣着华美、举止优雅的绅士、淑女在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中享受生活,但其美妙的画面中也常常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使得他的作品超越了技巧单一的、浮华的印象,而具有一种人生意义的哲理性思索。弗拉戈纳尔是一位色彩天才,他对女性美的强烈感受和善于表现由家庭气氛、田园环境及孩童所构成的温馨画面的天赋,引领着观画者以纯真无邪的心态来感受世界。
 
 
罗可可艺术的灵魂式人物是弗朗索瓦?布歇。他善于绘制牧歌式和田园曲式的爱情神话故事题材的装饰画。充满热情的创作使他获得“皇家首席画家”的称号,但由于过度经营图式与色彩也遭到众多非议。招致学院派与世俗谩骂批评的所谓的“艳情艺术”的作品之一是他的油画《沙发上的裸妇》,模特儿俯伏在一张豪华的长沙发上,姿态颇具煽惑性。环境的描绘也很绚丽,沙发、器具等都表现出一副宫廷气派。其笔法细腻,色彩明快艳丽,人物形象娇媚动人,充满热烈的情感。在当时的批评家看来,他笔下这些享乐主义情调的绘画,总是或多或少带有色情趣味。法国作家龚古尔就曾指出:“布歇是用猥亵的暗示和刺激,来减轻路易十五的感伤。”卢梭也说:“他会把自己的才能降低到他那个时代的水平,宁可创作出平庸的作品,在有生之年受到羡慕,而不愿创作那些惊人的作品,在久违人世之后受到敬仰。”当然,批评得最激烈的就数狄德罗了,他说布歇是一个一生都和两个下流娼妓生活的人。罗可可绘画是艳情艺术,这在当时的宗教与传统的卫道士眼中,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观念。
然而,联系当时的法国时局和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分析,狄德罗等人的批评意在强调道德教化,却忽略了随着前一个极权时代的逝去,路易十五时代的法国贵族逐渐精神放松、回归自然天性的一面。布歇的作品可能显得肤浅,但他优雅多样的装饰手法,却无愧于装饰家的美誉。即使作为一种风俗画,罗可可绘画也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而且,这些浮华漂亮有点腻人的作品、却无不流露出画家十分凝实的绘画风格。时代造就了布歇,而反过来布歇的画风也概括了18世纪的时代精神———自由、轻快、爽朗、奔放,与过分严肃沉重的宗教题材相比,自由发挥、梦想无限、尽情享受的生活态度,更符合人的天性。而用宗教意识过分压抑人的天性,其实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罗可可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是艳情艺术,而是一场人性解放的运动,是自由精神的体现。
每次提到罗可可艺术这个概念,我们都应该明确地意识到,那些被学院派和其他所谓正统派不断指摘的描绘享乐场面和全裸半裸妇女的绘画作品,并不是罗可可艺术的全部和重心,只是其绘画作品中的一部分内容而已,实际上,罗可可艺术涵盖了包括建筑、庭院设计、雕刻、室内装饰、家具、服饰、餐具以及音乐、文学在内的等众多方面的杰出成就。例如在建筑与室内装饰方面,罗可可艺术对建筑的一大贡献,是剥离了建筑物外部与内部的依存关系,形式与功能不强求一致,使内部装饰与设计取得重要性。室内装饰主要图式为贝壳式形状,写实性花和叶,奇特图案和中国式纹样。在室内装饰和陈设上,选择明艳的色彩,曲线和圆润的转折,还以温暖舒适的护壁板代替了冰冷的大理石。室内护壁板用木板或作成精致的框格,框内四周有一圈花边,中间常衬以浅色东方织锦。常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粉刷室内墙面,线脚大多用金色。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显得变化万千。与以往的建筑相比,罗可可建筑明媚、纤巧、亲切,更适宜于家庭居室和日常生活。也正因此,它和现代社会创造高水准的生活环境的追求,是十分一致的。
 
 
而在工艺美术方面,罗可可风格的家具不仅在法国古典家具的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最被现代人所推崇的一种风格。其风格类似中国明式家具,偏向明亮和浅淡色彩、轻巧木材和涂金后金碧辉煌的效果,线条流畅造型唯美,更带有女性的柔美,流露出赞美女性的风尚。代表作品是以芭蕾舞者为原型的椅子腿,清秀高雅与韵律之美融于家具这一整体中。
四、结束语
罗可可艺术覆盖了建筑、雕塑、绘画、服饰、陶瓷等等众多的艺术门类,而且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审视18世纪的罗可可艺术,也无不为它登峰造极的华丽与优雅的艺术品所折服。最终,华美精致的罗可可风格被新古典主义而取代。但其璀璨之处,自有它超时代艺术生命力所在,而那些幸存的艺术精品,至今还不失为流芳人类文明与艺术史的经典之作。从罗可可艺术的产生、发展及终止的过程和罗可可的艺术成就来看,如果简简单单以“艳情艺术”来概括罗可可艺术的最大特性,确实是不符合历史真相和有欠公允的行为。其一,艳情艺术是指内容低俗主题涉及情色的艺术风格,而充满了优雅、华丽、轻快的装饰美感的罗可可艺术所涵盖的全部内容,并非都以艳情为主题,而是以装饰趣味为艺术活动的目的。其二、如果以给人以艳情感觉的主题的表现程度作为衡量标准,那么罗可可绘画中的最大表现程度与其后的新艺术运动,或与后来诸多的艺术流派相比,实在是远远有不及而无过之的。只是在当时的社会变迁之下,罗可可艺术的产生所象征的是从人性的压抑转向人性的解放。还应当看到,在高度文明和具备相当水平的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中,才产生了能够迎合贵族追求极致享受的审美趣味的罗可可艺术。何其不幸,罗可可艺术是生不逢时的艺术,它只满足了贵族们的需要,却无法让全体民众真切享受到艺术的辉煌成就带来的高质量的生活条件。随着法国大革命一声炮响,一个腐朽的封建王朝被推翻了,然而,凝聚人类文明所创造的智慧之果的罗可可艺术的成就,是不会随着时代的湮灭而永远消逝的,在真正适合它生长的时代来临时,它必将被重新审视,经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历练,重焕生机,从而造福于全人类的生活,真正实现其艺术价值
 

洛可可艺术风格

                                       1   建筑
1715年专制的路易十四(Louis XIV)去世后,王宫贵族们纷纷离开了枫丹白露的王宫,住进了一些新的小型居室,同时,以一些随意自然的小东西装饰生活。整个建筑风格,由原来巴洛克式的伟大、静穆、庄严转变为轻松、优雅、可爱,这就形成了洛可可风格。同时,不同于巴洛克风格,洛可可把建筑设计的重点变成了从建筑外部转向内部的装饰。1730年,波夫朗(G.Boffrand)为苏比兹公爵府(Soubise House)内部进行改建,其中的公爵夫人的沙龙被誉为“法国洛可可艺术的杰作”。椭圆形的沙龙由8根壁柱和8个弓门(其中3个镶镜面,4个为窗户,一个作为入口)围住。圆顶的天花板与墙壁交接的边缘饰以波状曲线的浮雕,墙壁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天花板的延伸。弓形门之间的壁面,用华丽的镶板和雕刻着小天使的浮雕作为装饰,以抑止建筑的原构成要素。金色的浮雕,淡红色的镶板与淡青色的天花板相配,酝酿出了陶醉感官的甜蜜气氛。

 

苏比兹公爵府
 
 

洛可可艺术风格

洛可可室内装饰排斥以往的建筑语言,打破建筑内部本身的构成要素:过去用壁柱的地方改用镶板或镜子;过去的檐口和小山花被柔和的地脚线和涡卷取代;同时,装饰材料用温和的木板、柔软的织锦替代了冰冷的大理石。在装饰手法上,通常采用不对称形式,喜欢用C型、S型或漩涡状自由曲线,尤其爱用贝壳、漩涡、草叶等作为装饰题材,卷草舒花,缠绵盘曲,连成一体。同时,辅以优雅、轻飘的色彩,使人如临仙境,对柔美奢华装饰的追求在这一风格中达到高潮。
 
 
 
 
 
 

洛可可艺术风格

建筑室内装饰的柔媚纤细影响了当时的家具设计。家具的体量缩小、形态柔美,同时种类趋于多样化。在造型上,以轻柔流畅的曲线取代了过去庄严、僵硬的巴洛克式,以不对称的设计成为新宠;在装饰手法上,广泛运用雕刻、贴片、镶嵌、贴金、模塑的技术;装饰题材则以漩涡卷、蚌壳、缎带等最为流行;材料的运用上,木质细腻,纹理优美的胡桃木、花梨木、桃花心木等代替了深沉的黑檀木;镀金的铜饰被广泛运用于抽屉,镶板或边角的加固与装饰。其家具的设计突出了低矮的造型、纤细的结构、柔美的腿部、精巧的细木工镶嵌等等,无不考虑了女性的使用需要和审美趣味。
 
 
 
 
 
 
 
 
 洛可可绘画呈纤细、女性化的特点,以一种平面的轻快代替了巴洛克强烈的明暗对比;浓艳的色彩让位于典雅、柔美的肤色,多运用白、粉、金色等颜色;同时,线条也趋于柔和,失去了巴洛克的夸张。
 
华托(Jean-Antoine Watteau)、布歇(Francois Boucher)、夏丹(Jean Baptiste Simeon Chardin)、弗拉格纳尔(Fragonard Jean-Honore)、霍加斯(Hogarth Willian)等都受洛可可绘画艺术的影响。
 
其中布歇所绘的油画《蓬巴杜夫人》成为洛可可人物画的代表之作。在这幅作品中,布歇把洛可可风格发挥到了极点,其描绘的蓬巴杜夫人年轻美貌,着装华丽,体态娇弱,突出体现了女性的柔媚、大方和优雅。
 
在服饰方面,洛可可风格男性服饰以“娇气阴柔”来表现优雅的气质,服装采用带有洛可可风格图案的高档考究面料,饰以金线或金边刺绣;在衬衣袖口与门襟都饰有蕾丝或细布做的飞边装饰。同时,这一时期的男性普遍佩带假发,其制作精美、造型各异,并且绑以蝴蝶结做装饰。
 
 1715年,五岁的路易十五(Louis XV)继位,但执政权掌握在奥尔良公爵菲力(Philippe)手中。与路易十四时期相比,菲力执政时期(1715年——1723年)朝廷放松了对君权的专治,沦于悠闲懒散。直到路易十五主政时期(1723年——1774年),贵族阶层的奢侈享乐达到极致。提及路易十五时期的宫廷生活,就不得不提到蓬巴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蓬巴杜夫人是路易十五的情妇,曾经权倾一时。蓬巴杜夫人出身于巴黎的资产阶级,受过良好的教育,其爱好广泛,擅长音乐、文学和绘画等。在当时,她的衣着、举止是法国贵族甚至是整个欧洲竞相模仿的对象。由此,她的喜好对当时的艺术时尚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她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奢华纤细的洛可可风格得以流行。可以说,蓬巴杜夫人对洛可可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8世纪,在法国的上流社会沙龙特别流行。沙龙是贵族和资产阶级谈论文学、艺术或政治问题的社交集会。路易十四的晚年,新兴资产阶级成为一种取代旧贵族的社会势力,买不到贵族地位和高官职位的新兴资产阶级是不能进出宫廷的,但贵族却乐于出入新兴的资产阶级沙龙。路易十五执政时期,法国巴黎贵妇举办的沙龙成为当时世俗的生活核心与文化风尚。许多高级社会人士(贵族、上层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都聚集于此,由此,形成了社会文化以贵妇审美趋向为主导的时尚。另外,自1515年宗教改革之后,法国天主教的势力曾一度反扑。天主教为了扩大在海外的新教区,派了大量的耶稣会士到达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传播福音。随着法国传教士在华的活动,中国文化逐渐为欧洲人所熟知,并掀起了搜集和仿制中国工艺品的热潮,其中对中国瓷器和绣品的狂热带到了极致。可以说,洛可可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当时欧洲对中国文化的狂热的反映。
 
洛可可艺术是为满足贵族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趋向而产生的,其深刻地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期的社会和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特殊性,是当时女性在政治、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引领时尚的这一特殊现象在艺术上的体现。
 
 
 
 
 
 
 
 
 
 


弗朗索瓦·布歇《德·蓬帕杜尔夫人》
 
 
洛可可艺术风格(Rococo)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最初是为了反对宫廷的繁文缛节艺术而兴起的。洛可可(Rococo)这个词是从法文Rocaille和意大利文Barocco 合并而来。Rocaille 是一种混合贝壳与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而Barocco 即巴洛克(Baroque)。起源于法国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洛可可风格后来被新古典主义取代。
 

意义与背景:  

     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罗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开始是指用贝壳、石块等建造的岩状砌石,源于中国的假山,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艺术趣味,后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主题,成为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样式名称。洛可可特点是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呈锯齿状的叶子, C形、S形和涡旋状曲线纹饰婉蜒反复。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巴罗克那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都被洗练的举止和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以及艳丽而纤弱柔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如果说17世纪的巴罗克风服饰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饰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  
     十八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艾狄生、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著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  
     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著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  
     洛可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几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  
     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国人物小陶瓷》,麦尔,德国,1768)。由于当时法国艺术取得欧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  
     洛可可艺术的繁琐风格和中国清代艺术相类似,是中西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共同征兆。  
历史发展


     洛可可最先出现于装饰艺术和室内设计中。路易十五登基,给宫廷艺术家和一般艺术时尚带来了变化。在老国王在任的晚期,巴洛克设计逐渐被有着更多曲线和自然形象的较轻的元素取代。这些元素在Niclas Pineau的建筑设计上有明显的表现。在摄政时期(1715-1723年,路易十五还是个孩子,政权由其叔摄政),宫廷生活不再局限于凡尔赛宫,艺术风格亦随之而转变,最初在皇宫,然后是整个法国上层社会。纤细和轻快的洛可可风格设计被视为是伴随着路易十五的过度统治而来。

    相较于前期的巴洛克与后期的新古典,洛可可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享乐、奢华以及爱欲交织的风气。除此之外,此派画家受到当时外来文化的启发,在创作中添加不少富有异国风情的特色。

    1730年代,洛可可在法国高度发展。这种风格从建筑和家具蔓延到油画和雕塑,表现在让-安东尼·华托和佛朗索瓦·布歇的作品中。洛可可保留了巴洛克风格复杂的形象和精细的图腾。不过在这一点上,它已经开始与大量不同的特征融合,包括东方风格和不对称组合。

     这种艺术形式在法国迅速蔓延至德国和西班牙等地区,并与当地的风格融合。18世纪,英国一直视洛可可风格为“法国品味”,较少用于建筑上,主要表现在银器、陶瓷等。当时意大利移民的艺术家像Bagutti和Artari都以石膏作品尝试将洛可可风格带入英国。而爱尔兰的法兰契尼兄弟也作出同样的尝试。随着拿破仑在法国的崛起,洛可可被拿破仑从法国剔除出去。

     但到约1830年代,洛可可风潮正逐渐退去时,英国人才开始要“重振路易十四的歌德式风格”,——亦即把洛可可搞错了,并且以大量的金钱,购买经过过份涨价的二手洛可可风格物品,其实当时这些物品在法国几乎无法出售。

艺术特质:


     ①曲线趣味,常用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形的装饰效果。
     ②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
     ③色泽柔和、艳丽。
     ④崇尚经过人工修饰的“自然”。
     ⑤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种不同的爱,如浪漫的爱、性爱、母爱等。
词源与含义:
     
     从词源来看,rococo 一词与法语rocaille(岩状饰物)相关。早在17世纪,法语rocaille 一词常用以称谓岩洞,(也有一说即文艺复兴时代传到意大利的中国假山设计),和庭园中的贝壳细工,travail de rocaille (岩状工艺)为 travail 的同意语。洛可可即由「岩状工艺」和「贝壳工艺」引伸而来,指室内装饰、建筑到绘画、雕刻以至家具、陶瓷、染织、服装等各方面的一种流行艺术风格。
     洛可可的另一种解释初见于《法兰西大学院词典》,指为「路易十四至路易十五早期奇异的装饰、风格和设计」。有人将「洛可可」与意大利「巴洛克」相关连,把这种「奇异的」洛可可风格看作是巴洛克风格的晚期,即巴洛克的瓦解和颓废阶段。
室内设计


     在德国,斯都格的Castle Solitude和奥拉宁堡的中国宫、维斯的巴伐利亚教堂和波茨坦的无忧宫都是欧洲洛可可风格建筑的例子。

  
     在欧陆,洛可可风格以抽象的火焰形、叶形或贝壳形的花纹、不对称花边和曲线构图,展现整齐而生动的、神奇的、雕琢的形式。洛可可风格设计,不论使用在室内设计方面或者家饰品设计,甚至建筑外观设计上,都令人无法忽视。框缘的建筑的部份中如画的、细致的、形状独特地表现于塑造性物料如木雕和雕塑 中(如Wessobrunner School)的装潢)。墙、天花、家具、金属和瓷器制的摆设展现一种统一风格的和谐。相比起巴洛克品味带着丰富强烈的原色和暗沈色调,洛可可崇尚柔和的浅色和粉色调。

     原本有一些反建筑的意识在一七二零年代迅速地全部转变,并造就了洛可可风格在欧洲室内设计和装饰美学上大绽光芒的时代。其中最多姿多采的德国洛可可就发源于天主教德国。

  
     西班牙加的斯的主教座堂,立面上的是洛可可风格的装潢一般而言,洛可可建筑是指纯粹室内风格。因为当时的富人贵族从凡尔赛搬回巴黎时,巴黎已经是一个已发展的城市。所以他们大都直接以新风格装潢原有的建筑,而较少重新兴建新的大型建筑物。
 

绘画


     洛可可风格亦从建筑设计中的纯粹装饰艺术伸延至绘画上。洛可可画家选用清淡鲜明的颜色和精致的曲线构图,喜欢用基路伯小天使和爱情神话中等来点缀画中氛围,令画面变得优美而神秘。

  
     华托的《发舟西地岛》突显洛可可画风的琐细和 美感(1721, 卢浮宫)洛可可风格细致地表现在人像画中;画中人不再是神、圣人或骑士,而是宫廷的朝臣、贵族等,颜色细致、淡雅,人物纤细。一些画像亦显示当时美学开始离开宗教、国家等思想方向;不再表现人物的端庄神圣,开始表现得有点不纯洁和不道德。而洛可可的风景画则是田园诗式的,多数描写贵族的男男女女在悠闲地游山玩水。

     第一个主要代表画家是华托(1684–1721),华托的《发舟西地岛》画面迷离,人物雍容华贵;华托和其后的洛可可画家不同的是,他的画除了纯粹的装饰外,往往渗出一种忧郁气息。

     其后的洛可可画家包括布歇(1703-1770)、法戈纳(1732-1860)等,他们都深受华托的影响。
法国洛可可绘画


     洛可可风格的绘画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写全丨防和谐丨裸或半裸的妇女和精美华丽的装饰,配以天堂般的自然景色或异乡风景(如威尼斯、罗马)奇物(向日葵、玉米等)。它一方面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画面完全摆脱了宗教的题材。愉悦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
著名画家如
     华铎(A.Watteau, 1684~1721),路易十五时代的宫廷画家,他的画看来如梦一般的生活情景,令人向往,产生愉快之感,绅士淑女们在森林中嬉戏、野餐,人物表情显得优雅。其风俗画画风即所谓的「野宴」,被誉为「绘画中的莫扎特」。代表作《到西西瑞岛朝圣》(1717,巴黎罗浮宫)、《小丑》(约1718,巴黎罗浮宫)。

     布歇( Boucher, 1703~1770),专长在「牧歌」和「神话」为题材的绘画,十足的贵族趣味,是随侍国王的首席画家,庞芭杜夫人(路易十五的情妇)的绘画老师。代表作如《戴安娜入浴》(1742,巴黎罗浮宫)、《棕发女奴》(约1743,巴黎罗浮宫)、《庞芭杜夫人》(1756,慕尼黑老绘画馆)。      弗拉哥纳尔(J.H.Fragonard,1732~1806),以华丽的沙龙生活为乐,以当代风俗为主作画,用轻快的笔触表现抒情、风雅的诱人画面,代表作如《阅读的少女》(1776,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荡秋千》(1766,伦敦华莱士藏)。      夏丹( J.B.S.Chardin, 1699~1779),从静物开始登上画坛,而扩及人物肖像画,非宫廷贵族的场景,仅是传达一般平民单纯而有节制的快乐,善于以沈著、朴素的色彩描绘以市民生活为题材的风俗画。
 
英国的绘画    


     英国到十八世纪才有独特本国风格的绘画出现,虽然也采用洛可可样式,但不大考虑贵族的需要,无论在风俗画、肖像画或风景画上,都能反映英国现实生活和民族思想感情。
著名画家有
     霍加斯(W.Hogarth, 1697~1764),平民画家,吸取洛可可艺术潇洒地运用色彩的一面,善于使用近乎讽刺画的技巧,深刻沈痛地钩划出时代的弊病,代表作《流行婚姻:婚后》(1743~45,伦敦国家画廊),讽刺破落的贵族强迫他们的继承人同富商女成婚,却因无感情基础而产生的悲剧;《捕虾女》(1745,伦敦国家画廊),描绘一个性情开朗、富有生气的瘦弱的贫家姑娘,打破传统肖像画以表现庄严、高贵气质为主的样式。其理论著作《美的分析》,阐述曲线是最美的线条,多方面举例说明变化与统一法则在艺术中的运用。

     雷诺兹(Sir J.Reynolds,1723~92),模仿意大利古典大师的精华,关心高尚的题材,如「史画」,人物尊贵动人,但不重质感。除为人制作肖像画外,对神话景象、古代历史插曲有兴趣。他于1768年创立皇家美术学院,要求艺术家如希腊罗马一样,也能创造出理想的人体,表达崇高的原则和纯洁的美。代表作《高尚的奥古斯都》(1753~54)、《尼丽·厄布来恩》(模特儿画像,1760 ~62,伦敦华莱士藏)、《海尔阁下》(1788-89,巴黎罗浮宫)。

     康斯博罗(T.Gainsborough, 1727~88),受范.戴克影响,绘画表现不落俗套,肤色、质感技巧成熟,此点胜过雷诺兹。除画肖像画外,对风景画特别有兴趣。代表作《安德鲁斯夫妇》(1750,伦敦国家画廊)、《何奥公爵夫人玛莉》(1760,Iveagh Bequest Kenwood)。


意大利的绘画   

     提埃波罗(G.Tiepolo,1696~1770),十八世纪威尼斯派最突出的代表画家,他的风格以继承提香和乔尔乔尼明亮的色彩与柔和的效果为特征,其作品最大的魅力是人物形象英资勃勃、色彩明快富有感染力。也是最杰出的壁画家、版画家和漫画家,曾应邀到当时欧洲各国为王室作壁画,最著名的作品是德国费斯堡的天顶壁画(天花板),此画充分反映洛可可艺术的漂亮、风雅和轻松的特点,《圣母与握金翅雀的圣婴》(1760,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也有相同的格调。
 
 

洛可可之母——蓬巴杜侯爵夫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