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之“老”日期:2012-01-02 作者:罗涌才 来源:新民晚报 |
![]() |
罗涌才
上海老城厢内的城隍庙,为啥称“老”,一直被叫作“老城隍庙”呢?城隍庙始建于元代至元29年(1290年),历史悠久。但称其为“老城隍庙”,主要原因是:
上世纪30年代抗战爆发后,上海城内属于“难民区”,与“租界”隔绝,还在各个“城门口”设置了铁门,限时开闭。因此城外的烧香客不便进城隍庙烧香了。
1940年,由明星影片公司导演张石川等一些文化人士发起,在旧法租界连云路西,北近延安东路,南临金陵路的地块,筹建“新邑庙”,周围也附设“小商品商铺”,唯庙后一带为民房。这与城内的城隍庙周围全是商场的格局完全不同,成为当年的“新城隍庙”。但其规模远没有城内的城隍庙大,也不及城内城隍庙繁荣。等到抗日战争胜利,城内难民所消失,城门口的铁门也被拆除,城外的烧香客又可自由进入城内的城隍庙烧香,于是“新城隍庙”开始衰落。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庙址改作“生产组”工场和仓库,殿前的一个大鼎,也早在“大炼钢铁”中被熔化,一丈多高的旗杆也不知去向。不久庙即关闭。
因为有过“新城隍庙”,所以人们将城内的城隍庙加上一个“老”字,习惯地称作“老城隍庙”,一直沿用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