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研究团队关于臭氧污染对作物影响文章引起国外

 富硒帮富硒食品 2012-01-02

本研究团队关于臭氧污染对作物影响文章引起国外

 
作者:蒋高明
近地面臭氧浓度的上升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我认为并不象很多文章介绍的一样。就象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甚至有可能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我自己的小空间种植试验结果是适应提高环境臭氧浓度,作物长势更好,产量提高。
        12月6日,笔者供职的中科院植物所简报刊登了下面的消息,报道了本研究团队研究论文被国外同行大范围引用情况。文章原文如下:
 
植物所关于臭氧浓度升高对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引起国外同行关注
http://www./News/201112/t20111206_3408695.html
 
        近地面臭氧浓度升高是全球变化重要事件之一,而进入植物体内的臭氧会极大地破坏光合器官和抗氧化系统,导致光合速率下降,最终引起产量下降。美国每年因为臭氧污染造成的作物产量损失高达24亿美元,我国也有臭氧引起作物产量损失的报道,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近10年来小麦与水稻产量损失高达1268万吨,直接经济损失149.6亿元。因此,近年来臭氧浓度升高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
 
        自2003年以来,植物所蒋高明研究组开展了臭氧污染对植物生理生态影响的模拟研究,研究对象包括小麦、大豆、羊草、金银花等。其中关于臭氧污染对小麦影响的多篇论文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等生态学领域的主流刊物上。
 
        蒋高明研究组近期发表的论文(Biwas DK and Jiang GM, 2011. Differential drought induced modulation of ozone tolerance in winter wheat spec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62: 4153-4162)选择2种对臭氧敏感度有差异的冬小麦品种(原始小麦和小堰22),自开花至成熟期进行臭氧熏蒸和干旱处理,研究冬小麦在干旱胁迫下臭氧抗性变化。研究发现,原始小麦对臭氧耐受性高于现代品种,但现代品种更耐干旱,冬小麦对于两种胁迫没有交叉抗性。干旱与臭氧胁迫同时存在时,原始小麦对臭氧抗性几乎消失,而小堰22对臭氧抗性有所增强。该发现为小麦抗性育种提供了臭氧胁迫方面的科学依据,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的支持。
 
        该论文的第1作者Dilip Kumer Biwas是植物所的外籍博士毕业生,2004—2007年在蒋高明研究员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从事臭氧污染与植物生理生态响应研究。
 
        上述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关注。英国兰卡夏大学(University of Lancaster, UK)Sally Wikinson等人在最近发表的综述性论文(Wikinson S, et al., 2011. How is ozone pollution reducing our food supp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doi: 10.1093/jxb/err317)中,从臭氧导致产量下降机理、臭氧致敏的遗传型差异、臭氧污染引起的气孔导度变化、光合能力变化,特别是原始和现代小麦品种在干旱与臭氧胁迫下抗性塑性变化等方面10次引用Biwas and Jiang(2011)的研究结果。
 
        国际同行对该论文的大范围引用,说明植物所研究人员在全球变化胁迫生理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已经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目前,蒋高明研究组是中科院长期坚持开展臭氧污染对植物生理生态影响研究的少数研究组之一。
 
相关链接:
 
(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供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