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技苑 人工野外种蘑菇(下)

 农业书屋 2012-01-03

 

人工野外种蘑菇(下)

2010年02月25日 09:57  

http://v.ku6.com/show/DwTgOXD_7yIqwU7Y.html

  

大家好,欢迎收看科技苑。昨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了野外人工种蘑菇的技术,以往在温室大棚种蘑菇,我们要被动的给蘑菇创造合适的温湿度、通风光照等一系列条件,而现在野外种蘑菇正相反,是自然界有什么条件,我们就利用什么条件,要让自然为我们服务。那么,要想真正把野外资源利用充分利用好,咱农民朋友还得多学几招。

农民朋友在野外种蘑菇,如果单就种植环节的技术来说,其实很容易。可要想让蘑菇在野外长的好,光会种可不行,一定要弄明白三个问题,这就是:不同地域,不同季节,该选什么样的菌种来种!而关键就是要和当地的自然条件紧密配合,因地制宜。

梁枝荣:主动的利用自然环境,这是自然资源,气候温度,这都是自然资源啊,我利用好就是廉价的,不用专门的工厂化生产、空调啊、制冷机,这个耗费能源啊,我这个用大自然的条件,我何乐而不为呢

要学会利用资源,就要对当地的自然条件有个全面的了解,还要对菌种的特性有所认识才行。梁枝荣教授为我们总结了要领,就是要讲究“四看”。

梁枝荣:我总结一下关键的核心技术,不是固定的模式,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它这个主要就是要看天、看地、看菌,还要看人。

什么叫看天,就是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根据菌种的特性来看什么季节,什么气候下开始播种比较适宜。

蘑菇在野外每个生长季节一般可以出两到三潮菇,如果种菇的时间掌握好了,就能在适宜蘑菇生长的这段时间里,保证出菇的次数,不会因为温度过高或者过低而停止出菇。

比如在北方种植白灵菇,北京周边地区一般开春3月份就可以播种,3到5月份就是它的一个生长周期。在这段时间里,白灵菇可以陆陆续续出三潮菇。如果播种的时间太早,第一潮菇就会因为温度太低而出不来,或者出的很少,如果播种的晚了,那么可能第三潮菇还没出来,就已经到了6月份,温度又太高了,第三潮菇就不会出来了。掌握好播种时间,就是把握好温度条件,蘑菇就可以在温度最合适的生长期内充分生长,每潮菇的出菇量也有保障了。

梁枝荣:看地,就是看你的海拔,看你的生态环境,根据这个我决定播种期,决定菌种的种类  这个看菌,根据你不同的气候,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生态环境,我来决定种什么品种。

有林地的用林下资源,比如在河北省围场县的林场里,树林茂密,土壤肥沃,农民朋友就可以选择种植白灵菇、杏鲍菇这类珍稀的食用菌品种。

刘继东:在承德围场这里,落叶松、阔叶林比较多,利用林地的自然落叶,形成腐殖质,腐化以后,对食用菌产量大幅提高。

如果没有林地,有田地也一样能利用田地的空闲季节来种。在我国南方地区,很多农户都种植水稻,每年冬天水稻收获完了,田地空闲下来,大量的秸秆也浪费掉了。而这些正是种双孢蘑菇绝好的资源。利用空闲地种一季蘑菇,稻田秸秆和牛粪一起发酵就成了种双孢蘑菇很好的基质。等到第二年春天蘑菇收完了,正好又到了水稻的播种季节,蘑菇肥料直接翻到地里成为了水稻的养分。蘑菇和水稻互利互惠,都促进了生长。

同样,在山西省洪洞县,农民朋友利用林下空地养鸡,鸡粪和秸杆落叶发酵也是种双胞蘑菇很好的基质。在林下种双胞蘑菇,既达到了废物利用,还滋养了树木。

西梁村梁书记:现在劳力也用上了,其他杂物也用上了,种蘑菇对林地有益无害,蘑菇出来以后还能卖钱,老百姓每天就是乐呵呵的。所以现在老百姓是对科学,是走进科学,相信科学

总结一下,也就是说,气候、地理位置和菌种这三个要素得互相适应,紧密配合。气候条件,地理位置一定要跟菌种特性相适应,才能选择这个菌种来种,同时,要想种好这个品种,又一定要选好当地最佳的栽种季节和栽种位置。除了这些客观条件,人的因素也相当关键。

梁枝荣:当然最后你还得看人啊,就是以农户为单位,公司加农户。

公司可以负责提供菌种和技术指导,之后再收购产品、进行加工,而这个种植管理,还得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来担当主力军。

梁枝荣:农户他有责任心啊,成本要低啊,这个,他一开始他没经验啊,开始不会,看天、看地有了经验以后,他自己知道这个菌什么特性或什么时候播种。

把看天、看地、看菌都搞明白了,下一步就是把它们结合起来好好利用。农民朋友学会了利用自然资源,就可以根据环境、地域条件自己来选菌种,判断播种季节,这在野外种蘑菇的技术就掌握了一大半。然后再把我们前面讲到的,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挖坑、摆菌棒、覆土等等问题把握好,农民朋友就能在野外顺顺利利种蘑菇了。

种菇的技术咱们讲得差不多了,现在我们还要特别说说在林下种菇。其实,梁教授研究的这个野生载培蘑菇的技术,可以广泛运用到很多不同生态环境,可到林地资源丰富的地区推广野外种蘑菇,可以说效果最好,而且好处还特别多,除了能获得蘑菇自身的效益外,还能产生其他更大的价值。

既然选择了在野外种植,就要尽量给蘑菇提供原生态的生存环境,林地是最好的选择。这第一个原因,就是树林中斑驳的树影给蘑菇遮阴正合适。

蘑菇生长喜欢比较阴暗的环境,阳光的直射会导致蘑菇严重失水,没法正常生长,同时也不能完全黑暗,因为蘑菇自身生长虽然不需要阳光,可是栽培蘑菇的基质是需要一定的阳光才能释放出大量养分的。所以,树林下有明有暗,正好适合蘑菇生长。

而且,对林地位置的选择也有讲究。一般普通大棚里,三分阳、七分阴的光线最适合蘑菇的生长,这个三七分是根据光照的时间长短来计算的。然而,在野外种蘑菇,光照强度和时间都有差别,这就要和温度综合考虑了。

梁枝荣:如果你春天,我3月份,那我就这个五分阳也可以的,这个低温的时候,七分阳也可以啊,这是个相对的概念,它相对的光线的强度啊,温度的高低啊

如果在冬天种蘑菇,野外的温度比较低,光照时间短,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山林中,选择阳坡的地方来种,夏天当然阴坡就是比较好的选择了。另外,在林地种蘑菇,蘑菇和树林是利益共享的。

梁枝荣:另外尤其林地栽培的话,和这个树啊,和这个森林啊,它应该是互利共生的,因为森林它属于绿色植物,它产生的氧气,利用二氧化碳。而蘑菇的话,正好是菌物,它正好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这个是互利的。

蘑菇和树林各取所需,还相互促进生长。同时,蘑菇在林下生长,给蘑菇浇水施肥同时,也等于给树木提供了这些服务,而且栽培蘑菇的基质和蘑菇本身,都是很好的有机质,是对林木很好的养分。时间长了,就可以肥土育林,改良土壤,这个意义可就更大了。 菇林共生这个和谐的互利关系,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生态价值,而且还能给农民朋友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林琬:香椿到5月份,掰完了就没有了,核桃也是,到秋天打完核桃就没有了。如果你在树底下发展种蘑菇,老百姓除了香椿和核桃一茬收入以外,种蘑菇又多收了几茬,从3月到10月底,几乎月月都有收入。

付军:我们这么大的森林面积,如果拿出百万分之一的面积来,每年就能达到一万亩左右,农民自己去种,有个稳定的收入,这样反过来,又能保护林地。

围场林地丰富,自然野生的蘑菇也不少,过去当地的老百姓也靠采野生蘑菇来增加收入,但是蘑菇没采多少,还破坏了环境。

付军:以前老百姓靠采集野生的,主要是7月中旬到8月上旬,也就一个月时间,时间非常短。

梁枝荣:因为野生蘑菇价格比较高嘛,看见了,他不管老小,小的他全部采掉了,因为他今天不采,明天别人采了嘛,对吧。因此破坏性的,是掠夺性的采集,对野生资源形成破坏。

现在围场县的农民朋友,开始利用林地资源,在林下空地种蘑菇,从5月下旬出菇,一直能出到8月下旬,蘑菇的生长期比较长,菇的数量也很稳定。野外栽培这些优良的菌种,就跟种田一样,一陇一陇的,很成规模,也很集中。而且菇农就可以根据蘑菇生长的具体情况采摘,长大了的就及时采掉,才不会耗费过多的养分,不会影响下一轮的出菇和生长。今天没长大,可以再等上两天再采,能卖个好价钱。采或者留都由菇农自己掌握,不再像对野生蘑菇那样无序的采摘了。

这在林子下面种蘑菇,很好的带动了林下经济,让很多地方的农民朋友眼前一亮,原来我们还可以这样发展。本来空闲甚至荒废的林地,一时间成了香饽饽,陆陆续续种起了蘑菇。让人高兴的是,这林地种出的蘑菇还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一个又个意外的惊喜。

在野外林地里种出的白灵菇,几乎个个都长着一张大花脸,专业的说法,是白灵菇出现“花菇”现象了!这要咱们看,模样不咋的,可是菇农却高兴得很!为啥呢?有了这张大花脸,白灵菇就身价倍增了!

可是,在温室大棚,我们一般是见不到长花脸的蘑菇的,那在野外种的蘑菇表面,怎么会出现这些裂纹的呢?自然环境中的低温、干燥和大温差,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形成这张“大花脸”。

付军:外面的温度和菌里面的温度是有一定差别的,里面生长的快,外面生长慢,就造成裂开了。就是里面涨,外面不长,把它涨开了。湿度也会造成这个,里头水分大,外头风比较大,风干比较快,形成一种温度差和湿度差,就造成裂纹了。

而在室内大棚栽培蘑菇没有大的温差,没有风,水分排的也非常慢,所以就不会造成蘑菇本身内外的这种差别,表面就不会形成裂纹。相反,野外环境正好具备这种裂纹形成的条件。

付军:围场全年的平均温差在15度以上,春夏在11—12度,夏天,春秋更大,坝上这里,夏天下午两点左右,是27度左右,咱们栽培食用菌是在林地,特别是在成林地,地下的湿度非常好,温度应该超不过22度,非常适合这种东西。

那为什么有了这张花脸,就能让蘑菇身价倍增呢?这是因为,在野外利用自然环境生长的蘑菇,生长期比较长,蘑菇就可以在大自然中慢慢积累养分,组织结构长得比较致密,口感也比大棚里种的蘑菇要好很多,而且营养更加丰富。

除了“大花脸”,让菇农们更惊喜的是,他们发现野外栽种的蘑菇,抗病性比大棚里的蘑菇强多了。

在室内栽培,蘑菇就像温室的花朵,比较娇贵,抗病力比较差。因为温室大棚中,单位面积里种的蘑菇比较多,密度过大很容易感染病虫害。有了病虫害的蘑菇,品质会下降很多,有的整个大棚甚至都没有收获。一旦有了病虫害就避免不了要打药,严重的还会有药物残留,根本卖不出去。而在野外种蘑菇,栽培面积大,蘑菇相对比较分散,通风透气都不存在任何问题,这样害虫泛滥的几率相对要小,而且对病害的抵抗力就强一些。在说到这一点的时候,梁教授打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方。

梁枝荣:农村孩子,因为他是自然环境长的多嘛,野外啊农村这个,我小时候农村嘛,是吧,它体格又比较强嘛,也不讲卫生,它反而没病,它抵抗力强嘛,它免疫性强嘛,是吧,因为城市的孩子嘛,就那一个孩子大家宝贝的一个看的,是吧,他就不让他到外面去,就是夏天是空调啊、冬天啊是吧,他身体抵抗力肯定稍微差一点。

其实,除去蘑菇本身抗病性强,不长虫不生病,还在于人们特别注意对种菇季节的选择,一般都选择中低温季节种植,避开了虫害泛滥、蔓延的夏季,所以根本不用打任何农药。

野外种蘑菇可以利用资源,改善资源,可是有些时候也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同一块地如果连年种植蘑菇是会有弊端的。蔬菜连作会出现病虫害,蔬菜长势弱等等一些问题,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其实蘑菇也有同样的问题。

林地和大田种菇,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就是轮作。因为,今年这一块地种了蘑菇,这里就可能有一些病虫害,另外更主要的是,它会产生一些次生代谢产物,对蘑菇第二年的出菇就有抑制作用。

梁枝荣:因为蘑菇的子实体是有性繁殖的产物,今年种了以后,已经进行了有性繁殖了,已经长完蘑菇了,这个信号已经留在这个地方了,留在土里了,第二年这个地方再种上蘑菇,由于已经有了产生后代的信号了,这个蘑菇就懒得产生了,第二年蘑菇产生的就少了。

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蘑菇好像自己就能知道,自己在这个地方繁殖过了,有了它的后代,就不会进行繁殖了,这样一来,自然会减产。那我们该怎么避免这种抑制作用产生呢?

梁枝荣:第二年这块地方我不种了,就种在这块地方,到了第三年,这两个地方都不种了,这里就让它休息一年,我到另外一个地方种。

这个轮作的方法也只有在野外种蘑菇才能实现!您想,如果是大棚,就不能随便换地方种,每年反复在大棚里面种,就更容易有病虫害滋生,蘑菇的繁殖受到抑制,长势也会一年比一年弱。而在野外种植,空地有很多,没有设施的限制我们就可以轮换着地方来种,种了两年的地块我就可以让它休息一年。

梁枝荣:休息一年,第四年再来种就没问题了。因为那个次生代谢产物,已经分解了,还有虫害,都已经很少了。。

隔上几年种一次蘑菇,能够保证蘑菇的产量和品质,同时这块地方也能获得不少养分,土壤肥沃了再换种其他的作物,会有更好的收成,菌菜、菌粮轮作都是很好的选择。

您看,科学家帮助咱们菇农,把蘑菇请回野外进行人工种植,真是个一举多得的好事情呢!

梁枝荣教授的野外人工种蘑菇的模式,大胆的把蘑菇从温室大棚请到野外,蘑菇回归了自然,保有了野生品质,同时生长规律也被我们牢牢掌握,可以说是今后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又一大趋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