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孩子的成功

 双人舞单曲 2012-01-03

 

 

      【作者简介】

  张炳惠博士出生于1932年,是已故韩国李承诺政府前总理张泽相的第三个女儿。高中时,因为英文优秀受到肯定,19岁时,便前往美国留学。她身为名门之后,却拒绝接受家里的支持。留学期间,她在餐厅洗碗,在工厂当作业员,或做做家庭手工等,靠自己解决生费,而她的学费则全部来自于刻苦学习所获得的奖学金。

   1958年,张炳惠获得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64年,获得乔治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她则在夏威夷大学教授历史。1986年至1993年期间,她在日本开办了吸收美式授课方法的日本国际教育开发协会。她长期以来一直关注韩国移民在美国的状况,并且以青少年移民为对象,创建了双语教育系统。

    张炳惠博士在ABCD中心(AsianBilingualCurriulumDevelopment,亚洲双语课程发展中心)以英语和韩语编纂完成了一套教学用书。现在,美国数万个小学,初高中学校里的韩国移民子女都在使用这套教材。

  张炳惠博士说,能够带领孩子迈向成功彼岸的,是九种从日常生活中培养的基本能力。一旦拥有这九大基本能力,孩子的学业成绩没问题,人际关系没问题,情绪管理没问题,自我管理没问题……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到了社会上,更能成为孩子迈向成功的绝佳武器。

 

1, 追求幸福的人才会幸福

 

人生的目标是幸福,不论是努力用功在学业方面拥有好成绩,或成为世界级的企业家,掌握财富与名誉。在人生当中为完成某件事而努力,其实就是因为有着所得到的成果会让自己幸福的信念所致。

换言之,我们人生的根源,就是朝着幸福迈进。

不过,老实说,向往未来,尽一切努力于获得某方面的成就,并不能完全归类于得到人生永远的幸福。达到目标后所获得的幸福,只不过是瞬间的满足,之后又会有另一种渴求,而我们的人生将因此再次往前迈进。

我经常看到上了年纪、有声望的学者或企业家、社会事业者等,回头望向自己走来的人生时,有被空虚感包围的情形,就算他们是被大部分的人肯定其人生是如何的成功、是多么的有价值。

假设你现在为了自己孩子的未来,费尽心思注入你的一切,孩子可以随着父母的牵引度过成长期,直到站在成功的康庄大道上。不过,身为主角的孩子自己觉得不幸福时,又能如何呢?

就算赚很多钱,而且拥有众人羡慕的职位,不过,他却说"我不幸福"时,那些又有什么意义呢?

通常大部分人认为,幸福是达到某个目标后所获得的属于未来的结果。不过,在我们人生当中,可以让我们的心幸福的条件,并非存在于未来的任何地方。

幸福是在每一瞬间要自己去寻求,透过许多的经验与练习(可以让自己变幸福的方法)所获得。

唯有小时候感觉到幸福的孩子,长大之后才会寻求幸福,就算找不到幸福,也会制造幸福。自己知道如何才能幸福的孩子,会寻求幸福,并将自己的人生带往幸福之路,并在其过程中,充分享受很容易漏失的那些微小的喜悦。

换句话说,他们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快乐且幸福。

身为妈妈的你,现在幸福吗?

你希望孩子幸福吗?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不论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寻找幸福的孩子吗?那么在讨论孩子的幸福之前,做妈妈的有必要先问问自己是否幸福。

因为,在妈妈没有幸福的前提之下,孩子是绝对不可能幸福的!

当孩子生下来之后,见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妈妈,对于年幼的孩子,妈妈就是他的世界,同时也是自己的镜子。孩子看到妈妈幸福的表情,自己也会感到幸福,并透过这样的感觉,让他了解到"我所面对的世界,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好地方"

我这一辈子感到最辛苦的时候,是艾丽斯、彼得还有南希都非常小的时候。在尚未适应婚姻生活之前,先要做三个孩子的妈的事实,让我感到吃力,在没有任何人协助之下必须解决经济困境,也是个大问题,再加上一开始适应期间所面临的家庭成员之间的纷争,让我的健康也亮起红灯。

不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依然努力的找寻属于我自己的幸福,我把没有享受到青春,一夕之间突然成为三个孩子的妈的现实,想成"我一次得到这么漂亮的三个孩子"来安慰自己。

在没有钱而感到辛苦的时候,我将想法专注于"怎样才可以做出便宜又美味的食物"方面,并从中找寻属于自己的快乐。

我以"说出来的话总有一天会实现"的想法,就算再怎么累、再怎么辛苦,我也从不说"我好苦"这句话,每天早上照着镜子练习笑脸,甚至刻意去找一些可以让心沉淀平静的书籍阅读。

而且,我偶尔还会自我补偿,自我鼓励、称赞自己,并对自己说:"我做得很好,不论是母亲、太太,或社会的一分子,我都全力以赴。"

当我去买菜或购物时,我会选一个平常想要的小东西,送给自己当礼物,犒赏自己。

我并不把牺牲比喻成牺牲,而是当成为了升华成喜悦的努力的其中一环。

当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开始真正感觉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为了想要变幸福的那些努力,让我开始认知我真正是一个幸福的人。

也因如此,我的孩子们幼年时期所看到的我,在他们的记忆里,永远都是带着慈祥且幸福的微笑,这让他们很讶异的说:"妈,那时应该是非常辛苦的时候,您怎么还能有那么充满活力的微笑呢?"

最重要的是,唯有在幸福的妈妈身边,孩子才能度过幸福的幼年时期。此外,孩子们透过就算碰到辛苦的时刻也不屈服,并从中寻求幸福的妈妈态度中,学习到幸福是要自己寻求、自己创造的事实。

 

 

2,经验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幸福也有循环的法则。幸福的经验会创造另一个幸福,而小小的幸福经验会带来更大的幸福经验,如果大人抛掉自己的那把尺,配合孩子的水平时,你会发现,其实幸福并不在遥远的地方。

回想我们小的时候,踏青的路上看到的那些小昆虫和不知名的花朵、家里的前庭看到的蚂蚁窝、牵着妈妈的手第一次去过的市场、第一次骑脚踏车时的那种心跳的感觉……这些都是让我们怦然心动的幸福。

不过现在很多妈妈因为有着要保护孩子的想法,或认为读书是第一优先的观念,导致让孩子与世界断绝。因为外面危险,所以不会让孩子出去帮忙买东西,冬天怕孩子感冒,夏天怕孩子中暑,因此根本不准孩子出门,永远都是待在家里。

现在的妈妈们,在想到让孩子面对世界、送给孩子幸福经验为礼物之前,首先想到的,是要让孩子到补习班,或在家里多学一个字。

但是,这样的时间流逝的过程中,孩子却失去了与世界交流幸福的机会,最后变得根本不知道什么会让自己幸福。

小时候,我看着孩子们拿到新衣服之后开心的表情,对孩子们提议道:

"你们要不要亲自做衣服来穿?如果这样,就可以如你们所愿的尽情穿新衣服了!"

三个孩子都很开心的说要学习做衣服。那一年放假时,我让孩子们跟着大人一起学习裁缝技术。在学院学习近两个月的孩子们,可以亲手做一些简单的衣服或小饰品等,每当有空时,他们会搜集一些布料,然后做一些自己想要的东西,看起来是那么的幸福。

某个有孩子的明星在专访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因为孩子很乖巧,而且也很听妈妈的话,努力用功,因此我觉得没有问题,非常放心。结果有一天,我和孩子在公园玩球,孩子对我说:"爸爸,没想到原来足球这么好玩!"当时我的感觉好像后脑勺被人用铁锤狠狠的敲了一下。"

孩子和大人不一样,他们对世界没有偏见,而且想要认识世界的好奇心非常旺盛。他们可以透过很多的经验找寻无数的幸福,并从中发现适合自己的未来。

为了要让孩子经验这种过程,就要让孩子与周边的世界交流。

要提供孩子们可以和世界见面的场合,哪怕只是牵着孩子的手到外面去走走,孩子们也会感到无比的幸福。

有梦想的孩子会幸福

梦想虽然不是当下现实,甚至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很薄弱,但有梦想的那段时间,是幸福的。换言之,有所愿望、有所想要、对于未来有所希望之时,就会感到幸福。

此外,心中有梦想之时,就算面临障碍,也不会有挫折感,而且会有克服的勇气,梦想并不只停止于幸福而已,同时也可以尝到战胜困境后的成就感。

梦想期间所感受到的那小小的幸福,唯有能感受到的人,才能获得开启更大幸福的钥匙。

孩子还小的时候,我经常跟他们讲有关梦想的事情,不见得一定要讲未来很了不起的事,可以讲即将来临的放假日想要做的事、旅游计划、周末旅游行程、就学问题等,可以常常问孩子有关不久的将来的事,并与孩子们一起展开幸福的梦想翅膀。

梦想愈是接近、愈具体,孩子们感到幸福的程度愈大。有梦想的期间孩子们会感到幸福,而那样的幸福感会带给日常生活一股活力,并成为克服障碍的力量。

梦想着周末家族外出或放假期间的旅游,孩子们会忍受疲累的学校生活。此外,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了具体的梦想之后,再也不会认为现在的努力是一种痛苦,而认为是为了更大的幸福所需要的一点辛苦而已。

老么南希把比她先进入大学法律系就读的姊姊为榜样,具体的规画自己也要成为辩护律师,并在十六岁高中毕业之后,以最幼小的年龄进入耶鲁大学的那番实力,主要就是来自于脑海里有着具体的梦想。

在告诉孩子"你一定要这样做""为了未来你现在要忍耐"等话之前,首先可以先问孩子:"你想做什么?那样做之后,你觉得你会怎么样?"

我们要牢牢记住,有梦想的期间,孩子们会感到幸福,那种幸福感会成为往未来前进的爆发力。

 

 

      目录

()张炳惠

 

 

 

  前言  为孩子奠定人生的基础

 

  第一章  让孩子茁壮成长的力量

 

  具备基本能力的孩子会成功

 

  你是什么样的父母

 

  给高分至上的妈妈们

 

  二十一世纪我们的孩子所需要的能力

 

  ———韩国式的家族主义会培育出领导人才

 

  父母应先具备的基本能力

 

  第二章  左右孩子一生的九种基本能力

 

  接受失败的能力———走向成功的桥梁

 

  哲学式的思考能力———培养一个会思考的孩子的第一步

 

  感知幸福的能力———培养可以自我变幸福的能力

 

  领导能力———-领导的首要条件,有着为他人着想的心

 

  阅读能力———培养可以洞察世界的眼光

 

  ·喜欢书的孩子是这样培养的

 

  交流(communication)能力———总体基本能力的摇篮

 

  ·提高交流能力的对话方法

 

  英语语言能力———地球村时代,生存的基本条件

 

  经济方面的能力———开启美好未来的钥匙

 

  自制力———一种自我控制的强大力量

 

  第三章  给替孩子思考未来的父母们七种智慧

 

  1. 设想孩子的十年之后

 

  2. 比起超前教育,先要发展完整的基础教育

 

  3. 先从孩子们喜欢的事物着手

 

  4. 让孩子的心动起来

 

  5. 善用生活中的一切成为教材

 

  6. 真心诚意的赞美

 

  7. 区分惩戒(discipline)与责骂(scolding

 

  第四章 张炳惠博士的SOS教育处方

 

  ———妈妈们最疑虑的30个问题排行榜

 

  学业能力

 

  1.集中力不足

 

  2.是否要教孩子认字?

 

  3.孩子很不喜欢读书

 

  4.孩子没有数字概念

 

  5.如何善用电脑?

 

  性格&习惯

 

  6.因为是独子,性格很不好

 

  7.孩子需要体罚吗?

 

  8.如何改变不好的饮食习惯

 

  9.孩子太过于喜欢看电视

 

  10.孩子说谎

 

  11.如何培养孩子整理东西的习惯

 

  社会性

 

  12.孩子会认生

 

  13.孩子有自私的一面

 

  14.孩子会打人

 

  15. 内向的孩子

 

  16. 孩子非常执着地争取第一

 

  家庭关系

 

  17.孩子不在乎爸爸妈妈的话

 

  18.孩子只喜欢妈妈,不喜欢爸爸

 

  19.老大讨厌弟弟或妹妹

 

  20.所有兄弟姐妹中,只对一个孩子有情感

 

  21.由于弟弟太聪明,导致哥哥很辛苦

 

  兴趣教育

 

  22.想要送孩子去音乐学校

 

  23.评量纸学习具有效果吗?

 

  24.孩子需要送到补习班吗?

 

  25对各种补习班和兴趣教育的费用感到有压力

 

  兴趣&发展

 

  26.早期

 

      留学对孩子教育有效果吗?

 

  27.如何能知道孩子的兴趣?

 

  28.对于孩子将来的发展,需要和学校的老师商量吗?

 

  29.孩子只期盼侥幸

 

  30.想把孩子送往英才学校

 

  后记  教育子女永远不可能是“为时已晚”

前言   为孩子奠定人生的基础

 

 

()张炳惠

 

  

 

  几个月前的一场演讲会上,我遇到了一位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非常忧心的妈妈。

 

  这位为了孩子甚至不惜抛弃工作的母亲问我:“请问现在我应该要怎么做,才真正是为孩子好呢?”

 

  这位为了孩子可以牺牲一切的妈妈,非常热衷于参加各种教育讲座,或通过网络及书籍等搜集各种育儿信息,不仅如此,自孩子三岁起,就开始正式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了。

 

  因为她认为,若不能赶上学龄前教育的步伐,孩子进入学校后,根本无法跟上进度,因此现在就应该开始让孩子接受韩文和英语等基本教育。

 

  她甚至想,为了让孩子具有多种才艺,如果时间允许,计划让孩子接受多种的艺能教育。

 

  当我问她,这样做孩子会不会感到辛苦时,那位母亲叹一口气后回答说:“老师,其实我的要求不高,当今社会,其他妈妈为了孩子的将来,在入学之前,都已经把孩子送到国外接受早期

留学教育。而我认为,至少应该让孩子长大后具备相当的技能,除非二十年之后我想听孩子的埋怨!”

 

  我反问那位母亲:“可是这位太太,如果孩子如您所说,二十年后缺少生存技能,日子过得艰难,难道真是因为孩子当初没有接受韩文或英文教育引起的吗?那您认为对于二十年后的孩子,或者说是对这孩子的一辈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

 

  因为时间来不及,我没能和这位妈妈深谈,现在我想通过这本书请教各位母亲同样的问题———

 

  父母为孩子所做出的努力,主要是为孩子未来着想,既然如此,请问,要为孩子奠定人生的基础,我们应该从哪里做起呢?

 

  不要认为学校教育能带来终生受益的能力

 

  不仅是这位母亲,其实大部分的妈妈们,在孩子开始会走路、会讲话之后,就开始对要学习什么费尽心思,而且有着一种“只要学得早,从小多学点,将来孩子自然就会找到自己的出路”这种想法。

 

  因此,其他都不重要,只强调学习成绩的这种强制观念,也是由这种原因所造成的。并且为孩子们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目的。

 

  不过,父母们所信赖的学业能力,难道真的可以保障孩子们的未来吗?

 

  最近我见过一位中小企业的CEO,聊天的过程中,我们谈到了近年来日益严重的青年失业的问题,他的理解是———

 

  “所有人都认为人力资源过剩,但像我们这种企业,却因为人才不足而感到无奈,我很疑惑这些年轻人在踏入社会之前,经过了至少十年的学习后,为什么连基本的能力都不具备?”

 

  虽然很遗憾,但我只能认同这句话。

 

  因为孩子们按照妈妈的要求,每天只顾读书,想方设法提高成绩,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又能期待什么呢?

 

  就算孩子有想要做的事,父母亲总是以责备的口吻说:“那种东西长大后自然都有机会做,现在你只要努力读书就好了。”

 

  总之,凡是妨碍到读书的事,都由父母去处理,使得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导致孩子大学毕业后,难以被社会所接受。而媒体将这种现状,归咎于是经济恶化所造成的结果。

 

  不过,我个人认为,我们要先了解教育这些青年失业者的父母们的基本的想法与观念。

 

  问题是,目前的现状是,养育孩子的父母们的想法和观念,依然没有改变。

 

  韩国父母们依然认为单纯的学校教育能带来终生受益的能力,并继续带领着学龄前的孩子们进行学院巡礼(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

 

  人们说,这个世界变化太快,我们无法预测十年后会怎样,那么当现在的小孩成长为大人的二十年后,甚至三十年以后,这个社会又会变成什么样子?抑或会面临着什么样的危机?那更是个未知数。那么,单纯的学校教育决不可能给孩子带来终生受益的能力!

 

  二、三十年以后,人类的平均寿命可能会延长至一百岁,现在如果真的想为孩子的未来着想,那么就着手为孩子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吧。

 

  百年基础———基本能力

 

  由于未来是无法预测的,而我们的孩子在未来迫切需要的那种力量是什么呢?笔者定义为——“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就像深深扎根于土壤,能够摄取到养分并传达生命的树根一样。可以活三千年的杏树与朱木,历经无数灾难,依然屹立不倒,就是深藏在地里那坚固扎实的根的力量。只要根基的存在,任何生命的奇迹都会出现。

 

  我们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只在乎眼前成果的小草,还是要培养成为茁壮的大树,选择与判断完全掌控在父母亲的手中!

 

  读者们肯定会问,什么是让孩子成长为大树的力量?———基本能力。

 

  我所说的基本能力,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理论,作为父母多少都有一定的感悟。

 

  几年前,针对日本在短期内成长为经济强国,而做的一项有关其成功要素的分析研究中显示出,相当数量的日本人占据了世界著名大企业的中高层的原因——注重儒教价值观的家庭教育。

 

  用儒教价值观进行教育,并确实地落实于实践当中,他们的这种做法,使之成为亚洲强国,进而出现了大批有领导能力的精英。

 

  所谓的儒教价值观,并不是什么全新的理念,我们比日本人更了解、更熟悉。

 

  但我们接受了西方文明之后,就逐渐忽视了我们既有的传统。在我们看来没有必要实行的儒教价值观,在西方国家确成为争相推崇的理念。并以日本为榜样,积极进行基准评价(Benchmarking)。

 

  父母要具备基本能力,孩子才能掌握基本能力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张炳惠的前一本书)一书中提及,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罗盘,以自己的人生阅历,指引着孩子们前进的方向。

 

  换言之,一个身为父母的人,都未能具备基本能力时,孩子们理所当然学习不到基本能力。试想看不到罗盘正确的方向,又怎能朝着正确的目标迈进呢?

 

  我要强调的是,在担忧如何才能把孩子养好之前,应该先检视自身的基本能力。

 

  自身生活的否坦然,可以让孩子学会坦然地面对人生,坦然的经历人生。

 

  同时还要检视自己,在面对孩子时,是否沉醉在补偿心理或替代满足的心理之中,否则为孩子所做的一切,绝对不可能带来理想的结果。

 

  为了培养孩子的基本力,一定要对所制定的原则抱持信心,若本身都无法信任制定的原则,孩子将如何信任你、跟随你?

 

  父母的权威和力量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信任为基础,慢慢积累而成的。

 

  此外,在表现自己的权威之前,应该先考虑孩子的权益,也就是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若把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属品时,就无法期待孩子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本书的内容主要是以我过去五十多年来的经验为基础,和读者们一起探讨什么是人生的基本能力、它会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父母又该如何去培养基本能力等。

 

  在我亲眼目睹的众多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只要是一个具有基本能力的孩子,他的发展将会是无限的。

 

  相反的,因为父母的失误或只贪图眼前的利益,而失去培养基本能力的时机,是极度让人痛心的。

 

  对于孩子而言,即便具备了基本能力,也不会在短期内见到效果。如果父母带着急迫的心情希望看到孩子即刻产生变化,将会影响孩子学习基本能力的过程。

 

  不要焦急,更不要忘记孩子正式的人生,至少是从现在开始二十年之后才会展开的事实。

 

  如果父母能够以放眼未来的眼光看待孩子,在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基本能力的种子一定会逐渐萌发,为孩子们开启光明的未来。

 

  培养孩子们人生的基本能力,是一种不需要花钱,更不需要什么长篇大论的育儿理论。

 

  期盼这本书可以为天下的妈妈们消除教育孩子所带来的困惑和烦恼。

 

  我爱着的孩子们爱丽斯、彼得以及南希,带给你们小小的安慰和方向。

 

  二○○五年等待秋天来临之际 张炳惠

 

 

 

 

 

 

 

第一章  让孩子茁壮成长的力量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当中,可以播种的时间只有一个星期,如果以人来说,那是孩子要迈向世界前的幼年期。

 

  人从生下来第一年开始到第十年,是人生当中产生最大变化的时期。

 

  一个原本只会哭闹的婴儿,渐渐地身体会成长几倍,本来是以双手双脚在爬行的,在不知不觉中已进步到会走路,并逐渐适应这陌生的世界,就如同经过无数的变化一般,相对的其所开启的可能性也是无限的。

 

  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不要错过时机

 

  我看着转眼间长大的再玉,这才领悟到祖先们为什么把养育孩子比喻为“耕耘子女”。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当中,可以播种的时间还不到一周,这段期间如果没有及时播种,以后就算种下再好的种子,也结不出好的果实,因为埋在地里的根不够扎实,一点点的风雨都很可能会让幼苗折断,破坏了整年的农作。

 

  不过,配合好一年当中那一周的时机,准时种下的种子,它会在地底坚固地扎根,接着只要不偷懒、努力地提供水分与养料,在风雨之中,它就能够不受影响,并会在秋季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当中,可以播种的那一个星期,如果对人来说,便是孩子要迈向世界前的幼年期。

 

  人从生下来的第一年开始到第十年,是人生当中产生最大变化的时期。一个原本只会哭闹的婴儿,渐渐地身体会长大几倍,本来是以双手双脚在爬行的,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开双腿,并逐渐适应这陌生的世界,就如同经过了无数的变化一般。相对的,其创造的潜力也是无限的。

 

  因此,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是,父母应该以农夫播种的心境,培养成为孩子人生根基的基本能力。

 

  其实这不是件困难的事,更不需要大费周折,我们可以从孩子的基本生活习惯做起。

 

  首先,要了解孩子早上起床后,是否过着有规律的一天、是否可以不需他人的协助,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是否对他人礼貌以待……,这就是开始。

 

  在让孩子读书之前,应为孩子准备良好舒适的读书环境,从生活中培养对读书有帮助的集中力和忍耐力,也是不能错失的重点之一。

 

  那么,现在您对孩子的要求或希望是什么?

 

  不就是希望他们好好成长,进而拥有一定的成就,以及幸福的人生吗?

 

  既然如此,就不应急功近利,眼光看到孩子的未来,并从现在起培养孩子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基本能力对孩子而言,如同一颗小小的种子,虽然不可能马上知道它未来的样子,但可以确定的是,它是一颗未来一定能结出甜美果实的小种子。

 

  不过,这不可能马上实现,短则数年,长则需要数十年,才会呈现。

 

  为了让它可以成为现实,一定要跨越许多我们无法预测的障碍和危机。重要的是,能够具有克服那些危机的基本能力,只在短暂的幼年期间才能够培养确立。

 

  若以安逸的心态,抱着“那有什么重要”、“那种东西等其它都学好后,再慢慢学也不迟”的想法,就很容易错过播种的时期。

 

  就算尽了努力,但孩子未曾改变,也不需要太过担忧,因为就如同以正确方式播种下的种子,就算经由风吹雨打,也能茁壮成长,结出硕大的果实。在孩子身上所培养的那看不见的基本能力,几年之后,一定会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为了能够适时地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我们绝不可以错过时机,就好比播种的时机不可失去一样。

 

  我们应该多次检讨,是否为了不重要的其它目标,反而把那重要的时机,在不知不觉中错过。

 

 

 

 

第二章  左右孩子一生的九种基本能力

 

  一、接受失败的能力———走向成功的桥梁-

 

  “博士,我真的很羡慕您,子女永远都考第一,相信您都不需要为孩子操心,子女们应该都过得很幸福快乐吧!”

 

  这是每当我碰到妈妈们时,最常听到的话,不过每次我听到这样的话时,内心便会一再的去反问自己。

 

  “难道我的孩子们幸福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成绩好,进了好大学吗?只要孩子的成绩好,就不需要为孩子操心吗?”

 

  真的只要考第一,在好大学读书,然后进入大企业上班,透过所谓的菁英过程,就能幸福吗?

 

  那么反过来想,如果孩子们的成绩不好,无法进入大企业,就会变得不幸吗?

 

  当然我并不是说孩子们的成绩好,就读人人称羡的好大学,然后在社会上成功是件不好的事,不过,至少我不认为孩子只要拥有这些条件,就能变得幸福。

 

  如果我认为孩子只要有好成绩就能变幸福的话,也许我会鞭策孩子更努力的读书。

 

  看名次之前,先问孩子“有没有尽力”

 

  虽然俗话说,十只手指头咬一咬,每一只都会痛,不过,在养育很多孩子的过程中,总是会有带起来比较容易的孩子,也有让妳格外费心的孩子。

 

  对我来说,虽然我很关心凡事都很内向的彼得,以及爱撒娇的南希,不过,最让我关心的,是身为老大,永远表现成熟的大女儿艾丽斯。

 

  我第一次遇见艾丽斯的时候,她是个国小生,由于亲生母亲过世,因此三个孩子都是在别人手中抚养长大,不过艾丽斯与年纪还小的弟弟妹妹不同,她对于自己的情况非常敏感,这也表示她内心受到很大的创伤。

 

  也许因为如此,艾丽斯对于人非常警戒,她与第一次和我见面就敞开心房的彼得及南希不同,虽然嘴巴喊我妈妈,不过隐隐约约的依然防着我。

 

  俗话说,被爱过的人才会爱他人,每当我看着无法对我敞开心房的艾丽斯时,我可以深深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伤痕,而这样的感觉经常让我哽咽。

 

  虽然之后花了一段时间,但很庆幸的是,艾丽斯后来也和弟弟妹妹们一样,找回了她开朗活泼的本色,不过那不是意味着百分之一百的变化,艾丽斯有一种强烈的强迫观念,那就是任何事都要求最好,包括学业成绩。这样的意识与本人的努力合而为一,让艾丽斯在六年级的时候,获得朋友与老师的信赖,被选为学生会长。

 

  有人说,职位会改变一个人,成为学生会长之后,更加受注目的艾丽斯比之前更努力于课业方面,终于获得全科目都是“A”的惊人成绩。

 

  可是,有一天,从学校回来的艾丽斯,却哭着跑进自己的房间里。我很紧张地跟上去问她原因。

 

  “妈妈,这次考试我没考第一名。”

 

  听到孩子这样的回答,终于让我放下心来。

 

  成绩总是会有进步或退步的时候,而且我认为,对每次都考第一的艾丽斯来说,这样的失败也可能是一种很好的经验。

 

  我以为过几天就该没事,不过,没想到艾丽斯反而愈来愈焦虑难安。

 

  看到那样的艾丽斯之后,我才发现,艾丽斯太过执着于成绩方面,因此我把艾丽斯叫到我面前并问她:

 

  “艾丽斯,妳认为自己尽了一切的努力吗?”

 

  “是的,妈妈,我真的尽力了!”

 

  “真的很遗憾呢!不过,艾丽斯,人总是会有遇到结果不甚理想的时候,这个时候,我希望妳不要执着在结果上,而是要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尽力了。虽然结果很重要,不过比那个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妳有多努力。”

 

  我认为艾丽斯不可以再执着于任何事都要拿第一,人一辈子怎么可能每次都考第一名呢?

 

  在一个团体社会里,输给别人的机会,本来就比赢他人的机会多,因此,当时对艾丽斯来说,比起把目标放在第一,努力迈进,更重要的应该是对任何事都尽力的心态。

 

 

 

唯有真正尽了一切努力,才对得起自己,而那样的自信心,才是开创人生最大的一股力量。

 

  我并没有对艾丽斯成绩的退步感到遗憾或追究,反而对她说:“妳尽了一切努力,虽然考了第二名,但是比起以前,我更以妳为荣。”

 

  而且我还告诉她,未来不论任何事情,我都希望她尽自己一切努力去做,而不是永远只要求最好、最高。

 

  不知失败的孩子是无法成功

 

  记得我看过这么一段文章,IBM公司的副总经理向总经理提出新产品开发一切相关简报,而总经理也下达副总依计划进行的命令。

 

  不过,实际状况却与当初副总的信心背道而驰,新产品开发计划宣告失败,而且为公司带来了一千万美金的损失。

 

  为此,副总扛起责任,向总经理提出了辞呈,但是总经理却把那封辞职信放进自己的抽屉里,并对副总经理说:

 

  “公司花了一千多万美金让你受教育,如果你现在递辞呈就太不应该了!这封辞呈我会保留,等有一天你所学到的教育有成果之后,如果你还希望辞职,我再接受。”

 

  听完那番话的副总,更加努力研发,终于开发出新产品,并创造出比自己当初造成损失的好几倍利润。

 

  如果当初总经理把责任归咎于副总,并接受了他的辞呈,如今公司就无法获得副总所创造出的利益。由此可知,失败不能单纯只是把它当作失败,而应该当成是教育、是经验,这也是我以当妈妈的立场及一个教育者的立场所得到的最大教训。

 

  不过,很遗憾的是,现今的韩国社会对于失败感到羞耻,甚至会感到罪恶。我还看到某个企业所写的广告文字是———任何人都不记得第二名。

 

  当然我也知道第一总是比第二好,不过,为了成为第一而要动员一切的现今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呢?针对短短二到三年之间急增的菁英自杀事件,精神科医师是如此表示———

 

  “一个不知道什么是失败,一直走在成功的康庄大道上的人,突然面临失败,根本不知如何应对,亦没有危机管理能力,结果就选择了极端的方法。”

 

  为了一次的失败而选择极端的方法,并不只限于菁英们。与他人的竞争当中只被要求胜利的孩子,同样为自己成绩的退步而悲观,只因为一次的落榜而选择自杀之路。

 

  永远只知胜利、只知成功之道的孩子们,当面临人生大小不同的挫折时,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克服,此外,他们也不知道要如何透过失误与失败,来学习经验与教训。

 

  反而那些经历挫折,克服失败的孩子们,他们会牢记自己为什么失败,并更加努力,而且未来就算再次碰到失败,他们也不会有挫折感,因为就算面临失败,他们还是拥有再次尝试的信心。

 

  当然也有妈妈们会这样问:“如何确定孩子们会克服失败,然后重新站起来呢?如果真的无法站起来怎么办?”

 

  话说回来,孩子们真的是因为失败而失去信心吗?那不过是做妈妈们的多虑。畏惧失败、认为如果失败便不可能再有机会,那种想法只是限于大人立场。

 

  孩子们是不会怕失败的,因为他们尚未在失败所带来的挫折感当中被毒害。正确来说,他们不知道要对失败感到畏惧。

 

  艾丽斯之后恢复了以往的成绩,但偶尔还是因几次大小不一的失误,而漏失过第一的位子,不过,再也没看到她像第一次那样,因为挫折感而流泪的样子。甚至她还会笑着对我说:“这次是因为我懒散了,下次我会更加努力。”而这也使得她的学校生活变得更加快乐。

 

  美国失败博物馆所给我们的教诲

 

  美国密执安州安那宝市有一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博物馆,那就是失败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是一位叫作Robert Maxmus的市场专业家,从一九六○年开始搜集各公司的失败品,并且展出,有趣的是,这里所展示的皆是

可口可乐、IBM等世界著名的大企业的失败品。

 

 

 

 

对于创立失败博物馆的理由,Robert Maxmus是这样回答的———

 

  “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当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失败的,会以失败为借镜,分析失败的理由,了解消费者的特性与需求,这样的企业才能制造出成功的产品。如果是不把失败当作借镜,永远在原地踏步的企业,则永远会不断地重复失败。”

 

  其实失败或成功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不畏惧失败,并以失败为基石,重新再挑战的精神。

 

  此外,不重复上次的失误或失败也很重要,如此一来,那个失败就不单纯是失败,而是成为成功的基石。

 

  孩子们永远都要有跌倒的准备,就算跌倒,也随时都要有拍拍屁股站起来的准备,不过,为了想要让孩子长成如此强壮,首先要改变的,应该是妈妈。

 

  当孩子在马路上跌倒之时,妈妈们不要只顾着问孩子:“痛不痛?要不要妈妈背你?”而是应该要说:“还好嘛!要学着忍耐哦!”并设法让孩子自己站起来,这才是身为妈妈的角色。

 

  扪心自问,你本身是否在畏惧孩子的失败呢?

 

  请不要忘记,在你畏惧孩子的失败之时,孩子更多的成长机会正在被你剥夺。我们不能再因为自己的畏惧而执着于第一,并无形中把孩子的手脚给捆绑,反而应该要培养孩子跌倒后,可以有站起来,并再次勇往直前的能力。

 

  我们要切记,没有“失败力”的孩子,其人生绝不会成功。

 

  二、哲学式的思考能力———培养一个会思考的孩子的第一步

 

  “妈妈,上帝是什么?”

 

  如果被孩子问到这样的问题,妳会如何回答呢?如果问这个问题的,不过是个还没上国小的小孩子,又该如何回答呢?

 

  相信如果平常根本没想过这方面问题的父母,现在应该会哑然。

 

  如果对孩子讲解各种宗教,他们会感到很复杂又深奥,如果配合孩子的水平来解释,答案很可能不够明确,但是又不能回避问题,成为一个不负责的父母亲。

 

  南希进入国小之前,就向我问及前述的问题,当时我也没能马上回答她,不过我向南希申请了一周的时间。

 

  我对她说:“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我会想一想这个问题,妳也一起想想看,一个星期之后我们再来讨论,好吗?”

 

  然后,我顺便也给了彼得与艾丽斯相同的作业。

 

  哲学式思考会让孩子成长为有想法的孩子

 

  我虽然安然度过了当时的危机,不过问题并没有解决,因为我已经向南希提议一周后再讨论,我当然要寻求相关的答案。

 

  我翻阅了宗教书籍和哲学书籍,然后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答案对孩子而言是最好的,不过,在思考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疑问。

 

  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是正确的吗?如果我以我的想法来回答,是否反而把孩子们的想法给抹杀掉了呢?

 

  我想了一个星期之后所下的结论是,孩子们也需要哲学式的思考,我认为对于一个不容易有解答的问题,不应该只是轻易的提供解答,为了得到问题的结论,不断的思考并追究的过程更加重要,而且,我们所面对的这哲学式的问题,是没有正确答案的。

 

  当我想到这一点时,之前认为是难关的问题,如今反而成了很好的机会,原本属于需要以强迫的方式来教导的部分,反而是孩子们先主动开始了。

 

  一个星期之后,我问了每个孩子的意见,而孩子们的答案,跟和他们差不多大的孩子没什么不同。

 

  “上帝创造了世界,并支配这个世界。”

 

  “上帝让人变得善良,因为祂会给善良的人奖赏,给坏人惩罚。”

 

  对于孩子们的答案,我又这样问他们:“可是我们也看到,很多善良的人因为事故或病痛而死亡啊!既然祂是制造世界、支配万物的伟大上帝,为什么会让善良的人死去呢?”

 

  孩子们无法马上回答我的问题,并一个个沉浸在思考当中。

 

 

 

 

 然后,老二彼得对我这样说:“是不是上帝有时也会失误呢?因为上帝只有一个,但是世界上有太多人了,祂怎可能照顾到所有的人呢?”

 

  “这么说来,上帝也不值得信赖啰?因为祂也和人一样,会犯下失误啊!”

 

  当我说出这样的观点时,提供答案的彼得脸色变得非常严肃。

 

  看着这样的彼得,大女儿艾丽斯接着回答:“是不是上帝在给我们警告呢?也就是说给那些自私的人传达警告讯息。”

 

  “那么我们假设在非洲原始林里,住着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上帝存在的天真活泼的小朋友,上帝为了警告世界上的人,结果让那个地方发生了大地震,如果那个小朋友不幸死掉了,这难道就是神的安排吗?”

 

  此时在旁一直安静聆听的南希,成了一副苦瓜脸,并且说:“妈咪,我很努力的想,也看了很多书,但就是找不到答案,现在我听到姊姊和哥哥的说法之后,就更不知道了。”

 

  我对不断思考的孩子们这样说:“世界上总是有一些不是光靠我们的想法,就能获得答案的事物,但是,不能因为找不到答案,所以就抛弃思考或想法,其实人类最大的特色,就是可以自己思考,如果继续不断的思考,就算不是标准答案,还是可以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结论,最重要的是,我们为了寻求答案,尽自己所能努力思考过。”

 

  以上帝为主题的对话,后来也延续了好多天,虽然我们不停的讨论,但是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不过,在那个过程中,孩子们对一个接一个的疑问,不断的烦恼思考,定下一个结论后,又会产生另外一个疑问,为了那个疑问又开始思考……

 

  其实,最重要的并不是寻求答案,而是孩子们对于上帝的存在,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换言之,是以哲学角度去思考。

 

  从此之后,我开始安排与孩子们一起讨论无法马上寻求答案的问题的时间,例如:“人死了之后会怎样呢?”、“为什么世界上有些事情是尽了一切努力,却无法完成的呢?”、“让人变幸福的是什么呢?”、“如何才是正确的人生呢?”等等。

 

  为了寻求此类问题的解答,孩子们学会以某件事或某个对象,把其原因与结果分开来思考的方法。

 

  换句话说,他们以现象发掘其原因,并在认证自己意见的过程中,培养了论理能力。

 

  不过,不见得自己所说的理论就是正确答案,偶尔孩子们发现兄弟姊妹或做妈妈的我提出不一样的意见,而且反而更正确时,也不得不认同。

 

  如此认同与承认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不执着于某一个结论,认同多元化的可能性,这是一种具备开放性的思考方式。

 

  最重要的一点是,透过像这样的哲学式思考,不但可以增加思考能力,而且还能订定人生最需要的“确实的自我观”。

 

  在订定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孩子能够自然而然地了解到,自己本身有着什么样的想法、向往的是什么,以及最想要的是什么。

 

  哲学就在你的生活当中

 

  我相信正在阅读此书的妈妈当中,有些会很不以为然的想:哲学能当饭吃吗?

 

  我想,说这种话的人,通常小的时候不但没有培养哲学式的思考能力,甚至认为哲学只能透过教科书,才能学习到。

 

  从小就没有培养哲学式的思考习惯,再加上所学习到的是以考试为主的教育,当然会认为哲学是一种既困难又乏味,而且与日常生活毫无关连,一点帮助都没有的东西。但,不接近哲学的人,在人生中碰到大小不一的各种难关时,只能以短浅的眼光看待不说,甚至无法正确的寻求人生意义。

 

  为了不让孩子们也同样步上父母的后尘,自小培养哲学式的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从小养成习惯的哲学式的思考力,将会成为孩子未来人生当中很重要的基石。

 

  不过,这并不表示要强迫孩子阅读哲学书籍,如果这样做,反而会让孩子们认为哲学是很难懂的、是需要用功的。哲学应该是在生活当中自然而然学习,这一点很重要,因此,首先要改变的,是父母亲的想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