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智谋大全:明朝篇(二)

 荷花小女子 2012-01-03
中华智谋大全:明朝篇(二)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中华智谋大全:明朝篇

目录

01、朱标巧示负子图        39、放牛倌巧语得封
02、刘伯温妙画巧谏        40、杨卓大堂救生灵
03、叶旺设冰墙与陷阱    41、王真布袋子诱敌
04、解缙题诗劝成祖        42、解缙巧辩打玉桶
05、蒯祥妙造金刚腿        43、阿丑演戏谏皇帝
06、周新上任先坐牢        44、周新巧用假犯人
07、周新一叶觅真情        45、杨喧御前巧揭奸
08、况钟严惩六恶吏        46、况钟擒偷油之鼠
09、祝瀚妙断白鹤案        47、殷云霁鉴字擒凶
10、宋清搬来猫侦探        48、何知县审弥勒佛
11、海瑞验尸明真相        49、海瑞智惩胡公子
12、海瑞审十载积案        50、李亨一言断茄菜
13、张杲卿深井探尸        51、尹见心询问幼女
14、张小舍善察小偷        52、富商智擒淫和尚
15、宋清虚构杀人案        53、老吏请妓女出庭
16、五龄童元宵捉贼        54、杨茂清查疑伸冤
17、总辖三次识盗贼        55、钱藻离间审京军
18、王阳明引盗串供        56、顾县令镰刀断案
19、汪旦硬净室淫案        57、杨励一语破天机
20、杨逢春二更窜案        58、唐县令抱瓜审案
21、陈懋仁采千里急        59、范贾募兵破凶案
22、冯祥的祖传妙药        60、戴知县推理奇案
23、袁知县饿驴找骡        61、刘知县瘢痕作证
24、马夫黑松林埋赃        62、丛兰田埂边投毒
25、武理堪挥帽吓敌        63、尹县令河中除树
26、戚贤毁庙里木偶        64、严女茶中藏秘密
27、戚夫人摆小牛阵        65、钱六6断母子案
28、翟永龄止母念佛        66、严讷智拆旧民房
29、何塘藏杯除奸臣        67、郑堂画店擒骗子
30、郑堂解宰相难题        68、郑堂御前画长卷
31、徐渭童年的趣事        69、徐渭以酒作利息
32、徐渭百文买一桃        70、徐渭佳画讽贪官
33、徐渭讽当铺朝奉        71、徐渭智算油和牛
34、徐渭写十四字状        72、徐渭落款讥知府
35、徐渭化人滩用兵        73、徐渭妙吟酒壶诗
36、徐渭骂剥皮老爷        74、徐渭妙语得老酒
37、丘蒙智伏虎王爷        75、丘豪放炮毁甘蔗
38、袁崇焕智胜尚书        76、测字先生吓皇帝
 
38、放牛倌巧语得封
 
    朱元璋当上皇帝的消息,传到他的家乡凤阳。朱元璋小时候放牛的一个伙伴,想凭过去的交情,弄个一官半职。但又怕朱元璋贵人多忘事,记不得他们之间的交情,就准备提起一件事,以唤起朱元璋的回忆。想来想去,
想到一次与朱元璋一起偷豌豆的事。
    他来到京城金陵,找到了一个被封为大将军的放牛伙伴,在他引荐下,受到了朱元璋的召见。
    那人趴在地上磕过头后说:“万岁,您记得当年吗?”
    朱元璋问:“当年什么事情?”
    那人说:“万岁,您记得当年有群小将军,他们上高山,骑角马(牛),大战豌豆城,跑走了汤元帅,活捉了豆将军,凯旋而归。”
    朱元璋记起了那次偷豌豆的事,又见他说得那么巧妙,顾全了他皇帝的面子,一高兴,就给来人封了个县令。

 
39、杨卓大堂救生灵
  
    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 年),广东某地发生了一起凶杀案。
    一位农妇横尸山野。当地山民向前来破案的官府衙役反映:案发时,经过那地方的有20 个役卒,正好进山砍树。
    官府将那20个人全部逮捕。一番严刑拷打,那20个役卒被迫承认:“是我们调戏了她,然后杀了她。”
    这案卷送到广东行省,员外郎杨卓细细审阅案卷,暗暗纳闷:“杀一个农家妇女,哪里用得上这20 个人?看来,这20 个人里面,肯定鱼龙混杂,不能全部判刑啊。明天,一定要一个个过堂再审!”
    第二天,那被押解而来的20 个人给一一过堂复审。
    复审至半途,杨卓发现其中两人前言不搭后语,惊慌万状。杨卓霍然而起,拍案呵责:“杀人元凶,赶快服罪!”
    那两人吓得双膝一软,扑通跪下,慌忙交代了罪行:“我们两个上山时落在最后,见到那农妇颇有儿分姿色,上前调戏。那农妇不答应,还高声叫骂。我们两个又气又急,举起劈柴斧头砍死了她。杀人的斧头都藏在我们
的床底下。大人,请饶命啊,是小的一念之差啊!”
    杨卓令人快马赶路,取回那两把斧头。斧头上血痕尚在,杨卓将那两个凶手依法处决,释放了那18 个无辜役卒。
    大堂之上,有同僚问杨卓:“你凭什么猜不是20个人一块儿杀的呢?”
    杨卓笑道:“人多心杂,20个人在一块儿,不可能同时欺侮一个妇女,哪会一块儿杀一个人呢?”
 
 
40、王真布袋子诱敌
 
 
    公元1402 年(明惠帝建文四年),正是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的第四个年头。燕军势如破竹,劲旅一直打到淝河(现在安徽西北部),大战朝廷将领平安。
    朱棣知平安是员悍将,骁勇异常,决定智取。他召来部将王真、白义、刘江,这三位都是智勇双全的领兵俊才。朱棣面授计谋后,三员部将各带100名骑兵,当天把平安4 万大军诱入了伏击圈里。
    临出发前,王真跟士兵们布置了刚才与朱棣商定的“布袋引敌计”。士兵们忙碌着,找来了漂亮的布袋子,挑来了干草。干草扎成小捆,一一装进布袋。远远看去,这些布袋极像捆好的绸缎之类的丝织品。士兵们把这些
布袋带到战场,准备用这“道具”精心导演一场“戏”..
    且说平安发现王真他们,就挥剑命令众将士疯狂追击。王真率领士兵假装败退。当退到伏击圈时,王真打个唿哨,士兵们纷纷将子一扬,“噗噗噗”,许多漂亮的布袋应声落在地上,然后转身逃走。
    平安的将士见状,个个以为扔下的是华贵的帛,急着围上去,你争我夺,乱成一团。王真伏兵见良机已到,立即奋起杀进平安军中。一时,刀光闪闪。
    杀声阵阵,不知有多少平安的部下顿时身首相离。平安见中计,无法力挽狂澜,只得领残兵败将拍马而走。
 

41、解缙巧辩打玉桶
  
    金銮殿里,有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制的一对玉桶,作为传国之宝,代代相传,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历来有专人管理,谁也动不得。
    传说有一天,有几个大臣指着其中一只玉桶,对翰林学士解缙说:“人家都说你胆大,看敢不敢打掉这只玉桶?”
    解缙笑着说:“打掉一只玉桶,有啥关系?”说罢,“哐啷”一声,把一只玉桶打碎了。那几个大臣赶快去报告皇帝。
    皇帝传来解缙问:“解缙,他们说你打掉了一只玉桶,是真的吗?”
    解缙说:“为了万岁的江山,我打掉了一只玉桶。因为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只有一统(桶)江山,哪有二统(桶)江山?如果有二统(桶)江山,国家怎得安宁?”
    皇帝说:“对呀!只有一统江山,哪有二统江山?打得好!打得好!”
    那几个大臣灰溜溜地退了出来。解绍跟着也出来。他走到门口,那几个大臣又围拢来,一个个伸出大拇指夸奖他有胆量,有办法,是个奇才。接着又激将他说:“解大人,你只敢打一只玉桶,还敢不敢打第二只玉桶?要
是你敢打这只玉桶,就算真有本事。”
    解缙说:“这算得什么?”说罢,“哐啷”一声,把剩下的一只玉桶也打掉了。那几个大臣又飞也似地跑去报告皇帝。
    皇帝大怒,又派人把解缙叫来问:“解缙,你刚才说只有一统江山,没有二统江山,把那一只玉桶打掉了。现在,你把剩下的一只玉桶也打掉了,这是为什么?”
    解缙奏道:“玉桶江山,脆而不坚,铁桶江山万万年。为了陛下皇业永固,还是打掉玉桶换成铁桶吧。这样,隆下的江山就会象铁桶一样,万代相传了。”
    解缙的话说到皇帝的心坎上,他立即下令铸一只大铁桶放在金銮殿上。
    那几个想陷害解缙的奸臣,只得于瞪眼。
 
 
42、阿丑演戏谏皇帝
  
    明宪宗时(公元1465—1488 年),太监汪直和王越、陈钺结成死党,在朝中专权,制造了许多冤案,被他们迫害致死的臣民无法统计,朝野一片怨恨之声。
    可是,大臣们都束手无策,普通百姓更不用说了。原因很简单,明宪宗喜欢着他们呢!在宪宗的纵容下,汪直等人利用手中掌握的特务机构——西厂,捕人、杀人易如反掌,大臣们的命运都掌握在汪直的手中。
    宫中有个叫阿丑的小官,看到这种状况十分忧虑。照此发展下去,明朝的江山不是要断送在他们的手里吗?公开与他们对着干,阿丑没有这么大的力量,在宪宗面前上奏弹劾,他官位太小,没有这样的权力。可是眼看着
汪直横行下去,又很不甘心。他日夜想着办法,要挫挫这伙人的气焰。终于,他想出了一个主意。
    有一天,阿丑组织了一个班子为宪宗演戏。阿丑很有演戏的才能,以前多次在宫中演过剧目,很受宪宗的赏识。
    阿丑扮作一个喝醉了酒的人,东倒西歪地走上台来,嘴里骂个不停。这时,一个扮作小太监的人慌慌张张地走过来,向他报告说,“太后来啦!”
阿丑好像没有听见似的,继续大声骂人。不一会儿,另一个太监模样的人走到阿丑身边,跪在地上说:“皇上驾到!”
    阿丑仍然不予理睬。可是,当“小太监”对他说道“汪太监来了”时,阿丑吓得面如白纸,出了一身冷汗,酒也醒了,连跌带爬地躲藏起来。
    那个“小太监”问道:“你阿丑连太后和皇帝都不怕,怎么害怕这个汪太监呢?”
    阿丑东张西望地看了一阵,发现附近没有人,才小声地回话说:“这汪太监挺厉害,他控制着一个西厂,抓人、杀人只要一句话,朝廷中哪个人敢碰他?如果落在他手里,我阿丑还有命吗?”
    明宪宗听到这里,微微一笑。
    第二天继续演戏。
    阿丑穿戴了同汪直差不多的衣冠,手里操着两把大斧,耀武扬威地上了台。合作演戏的人指着大斧问道:“你拿着两把大斧做什么?”
    阿丑摇摇头说:“这哪里是一般的斧头?这是两把钺。”
    演戏的人又问道:“这钺可有名字吗?”
    阿丑冷笑不止地说:“你这个人真是个书呆子,连王越、陈钺都不认识吗?”
    台下看戏的明宪宗又是微微一笑。
    宪宗对汪直、王越等人的所作所为终于引起警觉,正在盘算着怎样处理他们。就在这时,御史徐镛上奏弹劾汪直等三人,罗列了他们专横跋扈、枉杀无辜、目无皇上的罪行,要求宪宗严厉处置他们。宪宗同意将他们三人
削职为民。朝野顿时一片欢腾。
 
 
43、周新巧用假犯人
  
    明成祖朱棣(公元1403—1425 年在位)派他到浙江做按察使。主管该省的司法工作。上任不久,周新就碰到一椿难办的案子。
    杭州府监狱一个关了好几年的老囚犯,一天忽然向主管官员告起状来。
说是有个叫范典的乡民曾同他一起做过强盗,杀人越货,强奸民女,罪恶十分深重。监狱官把状纸转呈给按察使周新。周新即令将那老囚犯的案卷调来细阅。经过一番思考,传唤范典到衙门审问。
    范典被押上官厅,“扑通”跪在台阶下,大声叫道:“青天大老爷啊,我同强盗素昧平生,怎么会有合伙杀人抢劫之事呢?”
    周新仔细观察范典的言语神情,断定范典是清白无辜的,便好言抚慰道:“你别着急,一切由本官作主。”
    周新叫范典同一个差役相互调换衣服和头巾,站在庭下,默不作声,接着,他命人将那个老囚犯押送至官厅,令其跪下,听候审讯。
    周新突然对那个穿上范典衣服的差役喝道:“范典,你的同案犯已到,还不跪下!”假范典忙“扑通”跪在老囚犯之旁。周新指着囚犯喝道:“你告他是同伙,他却不认帐。你看是不是他?!”
    老囚犯望了望假范典,一口咬定说:“周大人!千真万确是他!他跟我一起抢劫,烧成灰我也认得!”
    假范典低着头,拒绝回答。
    周新又故意问道:“莫非不是他?”
    老囚犯又看了看假范典,斩钉截铁他说:“是他!他叫范典,住在某村,某年与我同在一家南货店做店员,某年某月某日一起抢劫某家,各人分赃多少..”
    周新冷笑道:“呔!你与范典何曾认识?这个范典是假的,是我的差役装扮的。哼,肯定有人指使你诬告范典,快快从实招来,免得皮肉受苦!”
    老囚犯吓得浑身冒汗,一古脑儿将实情相告:原来是乡里一个收税的小吏与范典有仇,用重金买通他陷害范典的。
 
 
44、杨喧御前巧揭奸
  
    明朝天顺年间(公元1457—1465 年),一份奏疏搁在明英宗的御书案上。明英宗慢慢摊开展读,越读眉头皱得越紧:锦衣卫指挥官门达胁逼巡逻兵揭发袁彬隐私,自己却十恶不赦,犯有20 多件违法乱纪之事。明英宗心
中“格登”一沉:门达掌权,另一个锦衣卫指挥官袁彬曾随英宗到北边狩猎,有护驾之功。两人究竟怎么搞的?
    明英宗仔细一瞧,告状人的签名是京城民间艺人杨暄。他马上发令:让门达找杨暄问个水落石出。
    杨暄应召入门,门达一脸凶神恶煞样。杨暄神色坦然,似乎啥都不在乎。门达沉下脸,逐条追问:“大胆杨暄,那奏文内的事,可是你造谣中伤本官的?
    杨暄马上显出一副挺委屈的样子:“我杨某人一个下贱艺工,既不识文断字,又同您大人无怨无仇,怎么会干这缺德事?不过,我可以告诉您这件事的真相。”
    门达会意,马上屏退左右。
    杨暄见四下无人,就神秘地眨巴着眼睛告诉门达:“告诉您门大人吧,这都是内阁李贤教我干的!他让我奏疏投进,我实在不知道上面全写了些啥。您如果当着文武百官,敢在朝廷上质问我,我就敢讲个彻底图个痛快。
这么做了,那李贤还能再说什么呢?”
    门达听后,马上得意地笑了:“来人,摆酒。设宴好好款待杨暄!”
    第二天早朝时分,门达忙将此事上奏明英宗。明英宗当即发话:“诸位大臣都集中午门外。今天,朕要当着你们的面,把门达和袁彬的事弄个清楚。”
    杨暄刚给领到午门,门达右手直指李贤:“这是非全由你搬弄出的,杨暄已彻底交代。”
    李贤一下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惊讶得发起呆来。杨暄突然大声喊叫:“我该死,我该死!我怎敢谋害他人?我是个市井小人,怎么有缘见得着内阁李贤大人?这实在是门达叫我死咬住李贤大人的。”
    门达正诧异间,杨暄利索地数落着门达干的20 多件违法乱纪之事。门达听得无地自容。明英宗听罢,一声长叹,眼光复杂地注视着门达。
    从此,门达失宠。袁彬开始分掌南部。一年后,被召回京城升任要职。奸官门达因另一案件受牵连,被明英宗贬往广西。
 
 
45、况钟擒偷油之鼠
  
    无锡县有个卖肉为生的尤葫芦,因生意亏本,向亲戚家借了十五贯钱,回家再作营生。晚间,当地赌棍娄阿鼠去尤家偷窃,杀死了尤葫芦,盗走了十五贯。
    这事牵扯到尤葫芦的继女苏戌娟和外地客商熊友兰,他们被无锡知县屈打成招,承认同谋杀人,窃钱私奔。
    苏州知府况钟奉派监斩两人。两人高呼冤枉,况钟觉得案情确有不实之处,便向上峰请求复查。他来到尤葫声家中,在床后寻到一粒骰子。但查访乡邻,都说尤葫芦并无赌博恶习,当地只有娄阿鼠是个赌棍,但此人已失
踪好久。
    况钟假扮一个测字先生,几经周折在惠山脚下的一座破庙里寻到了娄阿鼠。娄阿鼠作贼心虚正求神灵保佑,见测字先生来到,便取自己名字中的“鼠”字求测,以卜凶吉。
    况钟问道:“你是自己问卜,还是代人测字?”
    娄阿鼠掩饰着说:“我是代人测字。”
    况钟说道:“老鼠惯于夜间活动,而且善于偷窃。此人一定犯了偷窃的官司。”
    娄阿鼠一听不由心惊肉跳,但又急于要听下文。
    况钟继续说道:“老鼠喜爱偷油,所以被窃之人姓尤,偷油油漏,这场官司恐要败露。”
    娄阿鼠更加慌张了,问道:“可有解救之法?”
    况钟踌躇了一会问道:“若要解救,你必须以实话告我,这字是测人还是你自己。”
    “是我自己,先生救我。”
    况钟面露笑容,说道:“老鼠钻洞,无人寻得,洞即是穴,鼠加穴即为'窜’(“窜”的繁体字是“穴”字下面一个“鼠”字)。当今之计,你只有逃窜为上策。”
    娄阿鼠哭丧着脸说:“偷来的十五贯钱已被我用尽,我已身无分文,如何逃走啊!”
    “不妨!”况钟说,“我雇有小船一只,正要开往苏州,你不妨跟我同行。”
    娄阿鼠大喜过望,便随同况钟前往码头,果见那里停有一只小船。正待上船时,娄阿鼠突然喊道:“你不是测字先生!”
    况钟以为情况有变不由大吃一惊,问道:“你说什么?”
   “我是说,你不是测字先生,倒是救命菩萨。”
    小船直驶苏州。娄阿鼠糊里糊涂地被带到府衙,当即被押进监狱。
    次日,况钟将一干人犯提上大堂审问,娄阿鼠见威严地坐在公案后面的苏州知府就是测字先生,自知事情败露。待等乡邻等人证和骰子物证出现他眼前时,见再已无可抵赖,便如实招供了杀人谋财的经过。
 
 
46、殷云霁鉴字擒凶
 
 
    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2 年),清江县有一个名叫朱铠的人,被杀死在文庙之中,很久没有查获到凶手。
    一天,清江县令殷云霁突然收到一封匿名信,揭发某某杀死了朱铠。殷云霁便问左右,现在有人揭发朱铠是被本衙某某所杀,不知可信否?大家认为一点不冤屈他,因为该人素来与朱铠有仇。
    殷云霁道:“且慢!依我之见,这很可能是凶手嫁祸于人的做法,是想让我们放松追查真凶罢了!”他接着又问道:“县衙里都有哪些人与朱铠的关系较好呢?”
    有人答道:“有个姓姚的小吏,同朱铠过往甚密。”
    殷云霁便请众位吏员上堂,对他们说:“本县令要请你们抄写文章,请你们把自己的名字写了呈上来。”用不了片刻,众位吏员将自己的名字写毕呈上。殷云霁逐个看了,便喝道:“姚明!为什么要杀死朱铠?”
    姚明听县令喊自己的名字,不禁吃了一惊道:“小人愿招!小人见朱铠即将去苏州做生意,为了图财就把他给杀了。”
    案件破后,众人问殷云霁,如何知道姚明是凶手?殷云霁道:“我看姚明的字迹与匿名信的字相同,足见姚明是杀死朱铠的真凶。”
 
 
47、何知县审弥勒佛
  
    明朝嘉靖年间,白鹿城何知县那天正准备退堂,外面急匆匆跑进一个小沙弥,跪于地卞。双眼流泪道:“老爷在上,宁法寺住持迦尼禅师今日早晨被人杀死,请老爷明断。”
    何知县立即派捕吏去宁法寺。只见现场已被弄乱,唯一的线索便是迦尼禅师床头有根缝被子的线染满鲜血,一直拖到弥勒爷塑像前。
    捕吏回到县衙,将情况汇报后,何知县沉思片刻,发令道:“把弥勒爷像请来。”
    有个差役忍不住问道:“老爷,弥勒是木雕的,又不会说话,请来有何用处?”
    何知县正色道:“休得胡言!”
    众差役很快便将弥勒佛抬至县衙,百姓见了,均为惊奇,纷纷跟到县衙看热闹。
    何知县凝神审视弥勒,忽见弥勒背上有一6 个指头的血印,心中一亮,对弥勒道:“佛爷在上,本官问你今晨何人杀死住持?”
    弥勒笑盈盈地站着。众人均发笑。
    问了几遍,何知县怒道:“你身为佛爷,受人香火,理应为民作主,可你知情不报,本官今日得罪了。来人,将此佛爷打40大板,不怕它不开口!”
    衙吏们心中好笑,又不敢违命,只得上前将木雕弥勒一顿板子。打毕,何知县又来到弥勒前细瞧,并作耳语状,凝视之时,发现弥勒被板子打了一条裂缝,用手往里一探,觉察有一暗锁,十分巧妙,顿时心中有数:此乃
装钱物之用。从暗锁关启来看,作案者是住持熟人。想到这里,何知县频频点头,朝弥勒作揖道:“好,我全知道了,你早说话,本官就不会无礼了。”
    何知县坐到案前,即派公差将雕刻师傅及与迹尼禅师要好的人统统传来。人到齐后,何知县道:“你们都是迦尼禅师的朋友,现在他被杀害,不知能否提供线索?”
    众人均摇头。何知县又道:“好,你们不知道的话,就在弥勒佛前举手作揖,祈求它保佑迦尼法师升至西天归祖,也不枉你们结识之谊。”
    众人挨个跪下三拜五叩首。何知县仔细观察,见一个六指头的汉子不拜。喝道:“将那凶手拿下!”
    六指头汉子大声喊冤。何知县将那六指汉子的手掌按到弥勒背上的血印一比,一模一样。汉子顿时瘫软在地,只得招供。
    原来他就是替边尼法师雕刻弥勒装暗锁的工匠,见禅师藏入不少银子,心生歹念,黎明行窃被禅师撞见,于是杀人灭口后窃钱而去。
 
 
48、海瑞智惩胡公子
  
    海瑞曾是明代淳安县令,当时奸相严嵩得势,气焰很嚣张。海瑞的顶头上司是闽浙总督胡宗宪,此人是严嵩的得意门生,他倚仗着有大靠山,不可一世。
    一天,胡宗宪的儿子带着一帮浪荡公子审到淳安闲逛,并派人请县令安排食宿。胡公子的恶名海瑞早有所闻。他想了一下,关照专管接待的驿站公差悦:“他们不是奉公而来,照规矩可以不接待。不过他们既然来了,就
让他们住下,一日三顿便餐就行了。如果他们胡作非为,及时报我。”
    胡公子一伙在淳安住了一天,便有人传来消息,说这帮人抢掠东西,调戏妇女,闹得城里鸡犬不宁。海瑞脸上不露声色,心中却生了一计。
    晚上,胡公子等人吃饭时,桌上只摆了三菜一汤,而且无酒。胡公子便破口大骂,还把桌子掀翻。驿站公差辩解了几句,胡公子不由分说便命随从将他捆绑起来,吊打一顿。
    海瑞大怒、命衙役们将胡公子一帮人捆到公堂受审。胡公子一见海瑞,不肯下跪,高叫:“我是胡总督的儿子,你这样对待我,要让我父知晓,轻则革职,重则性命难保!”
    海瑞哈哈大笑说:“总督大人我是知道的,他可是朝中严太师多次夸奖过的廉洁奉公之人。”
    “知道就好,赶快松绑,给我赔罪!”胡公子趾高气扬地说。
    海瑞忽地沉下脸道:“胡大人是大清官,你是他公子,怎会如此胡作非为?你哪一点像胡大人家的人!你老实说来,你是谁家的恶少,竟敢冒充胡大人的公子,败坏胡大人的名声?”说罢让衙役重打胡公子40 大板。
    胡公子的一个家奴忙跪下说:“大人息怒,我们出游有老爷的亲笔信,可不是冒充的。”
    海瑞又拍了一下惊堂木:“大胆小贼,竟敢伪造胡大人信件,再打40大板。”
    胡公子一伙人,吓得魂不附体,连连磕头求饶。
    海瑞立即给总督府写了个公文,说有一起冒充胡大人亲属的案件,要求严办,接着派人押着犯人连夜赶往总督府。
    人押走后,县吏们很为海瑞担心,因为胡公子确实是总督的儿子。海瑞说:“正因为是真的我才说他是假的,不以真当假,岂可打他40大板?”众人恍然大悟。
    不出所料,胡总督对此果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奈何海瑞不得。
 
 
49、李亨一言断茄菜
  
    明代,鄞县县令李亨判决过一件偷茄子的案子。
    有个菜农,种菜的技艺甚好,他的菜一上市就给抢购一空,引得邻居又妒又羡。一次,那菜农种的茄子刚刚成熟,邻居就趁夜偷摘个精光,一大早挑到集市去出卖。
    菜农正要到园子里去采摘蔬菜,发现一片茄子地只有光秃秃的茄叶,情知遭了偷窃。正惊疑间,忽有一个小孩飞跑过来报信:“伯伯,伯伯,隔壁家的伯伯偷了你的茄子,正慌慌张张挑着上市去哩。”
    菜农听了火冒三丈,急忙赶上官道,很快就追上那个偷茄贼。
    岂料那贼说:“这茄子是我自家的,你不要诬陷好人!”
    菜农说:”这是我家的,我认得的。你种的茄子哪有我的好?!”
    两人争吵了许久,最后竟到县府打起官司来。
    县令李亨见他们吵吵嚷嚷,冷冷地说:“谁也不准争吵!把茄子统统倒出来看看!”
    差役奉命将茄子倒在厅堂上。只见那些茄子泛着又油又亮的紫色光芒。只是只只个头瘦小,显然还没有完全长得饱满、结实。
   李亨观察了一会,心中已明白了几分,便问:“是谁拿到市上去卖的?”
    偷茄贼道:“是我。自己种自己卖呗。”
    李亨对偷茄贼喝道:“你就是小偷!”
    偷前贼大喊:“冤枉!冤枉!”
    李亨冷笑道:“如果真的是你的茄子,你怎么会得在它们还没有完全成熟就摘下来去卖呢?”
    偷茄贼被问得满面羞红、只得乖乖地认罪。
 
 
50、尹见心询问幼女
  
    某地居民中有个当叔父的贪图侄儿的财富,便同儿子密谋,利用一次家宴的机会将侄儿灌醉,然后猛力摧折侄儿的颈椎使他丧命。
    侄儿丧命后,处理尸体成了一大难题。父亲说:“将他碎尸丢入河中或深埋地底,向外谎称他出外不归。”
    儿子摇手道:“不行,不行。一则县府破案十分厉害,二则他的财产被我们继承,左邻右舍的眼红者一定会向官府报告我们是图财害命。”
    父亲说:“那你说怎么办?”
    儿子对父亲附耳说道:“如此如此。”
    父亲拍拍儿子的肩膀,大喜道:“如此甚好,名正言顺,一箭双雕!”
    原来,儿子与媳妇感情变恶已久,一直无法摆脱,儿子想趁机借“捉奸杀伤”的名义一并将妻子除去。于是,儿子藏利刀闯入卧室,出其不意地将妻子的头猛地砍下,又折返将被摧折颈椎而死的堂兄弟的头颅割下。父子
俩将两颗头颅并作一处,以“杀伤奸夫淫妇”的名义向县府告发。
    此时、知县尹见心正在二十里之外迎接上司,回到衙门听到命案报告已是半夜三更,他在蜡烛光的照射下细细审视那两颗人头,发现一颗颈项皮肉紧缩,一颗却不缩,心中明白了七八分。于是盘问父子俩:“这两人是同
时杀死的吗?”
    父子俩同声答道:“是的。”
    尹见心又问那儿子道:“你同妻子有子女吗?”
    答道:“生养了一个女儿;只有几岁。”
    尹见心说:“你们暂且拘押在监牢里,等天亮后再审讯定案。”
    父子俩被关进牢里后,儿子说,“奸夫淫妇为世人所深恶痛疾,我们捉奸杀伤,罪名是很小的,只要花费些银两,说不定很快就会结案出狱,到那时我家既富有,我又能再娶到一个美丽贤惠为我家生儿子的闺女为妻。”
且说知县尹见心打发父子去监牢后,随即发出另一张传票,派差役将报案的那个儿子的小女带来县府。一到,尹见心就携着她的小手走入衙门内院,给她吃枣儿糖果,和颜悦色地询问真实情况,天真的小女孩便一五一十把看
到的经过全部讲了出来。果然不出所料:女人的头颅是被活活砍断的,刀口处皮肉紧缩,血漫周边;男人的头颅是被摧折丧命后割下的,刀口处皮肉不缩,没有流血,呈白色。尹知县当即喝令传父子上堂,经过严正的审讯,
父子俩不得不招供伏罪。
 
 
51、富商智擒淫和尚
  
    徽州有个小户人家的妇人,生得天姿国色。
    一日,丈夫喝得酒气直冲回到家中,跟她商量一事,说是有位富商早已看上她,并愿意出重金娶她。而她丈夫已收受巨额黄金,答应此事。妇人痛哭不已,丈夫威胁强迫。无奈,妇人只好同意。丈夫大喜,选择了一个晚
上;准备了酒食招引富商前来。
    那天准备完毕,妇人的丈夫故意藏起来,叫妇人招待,富商有事耽搁,来得稍迟了一些,走进房里大吃一惊:妇人已被杀死,她的头也没有了。富商恐怖之极大叫起来,惊动了左邻右舍。妇人的丈夫也闻声赶来,见状一
把揪住富商,拉他见官,说富商杀了他的妻子。
    官商连喊冤屈说:“我看上他的老婆,这件事是有的,即使不从,还可以慢慢商量,怎么会因而杀她呢?”
    官府派捕头调查街邻,一个老人说:“以前这儿有个巡夜的化缘和尚,在杀人后的第二夜就没听见他的声音,这很可疑。”
    官商听人传此讯,立即雇人调查和尚的踪影,果然在邻地找到了他。便设一计,让一个人穿着妇人的衣服,躲在林中。和尚经过此林,那人学着妇人的声音叫他:“和尚,还我头来!”
    和尚吓得面如土色,以为鬼魂出现,忙答:“头在你宅上第三户人家的铺架上。”
    早已埋伏在林中的众人闻言一拥而上,将和尚捉住。和尚自知漏嘴上了当,只得老实交代:那夜他巡街化缘,见妇人家门半掩,不见里面有人,便溜进去偷东西,进入房内见一漂亮女子,心生歹念欲强奸她。不想女子反
抗激烈,和尚一怒之下就杀了她,把她的头带出去,挂在第三户人家的铺架上。
    官府把第三户人家的主人抓来,那人说:“有这么一回事。当时因害怕招惹是非,就把人头埋在园子里了。”
    官吏派人前往挖掘,果然挖出了妇人的头。于是,和尚被处死刑。
 
 
52.、老吏请妓女出庭
  
    故事发生在明代的安吉州。一天,有户富裕的人家娶媳妇,喜事办得热热闹闹,亲戚朋友成群结队前来赴宴。这当儿,有个小偷趁人多杂乱时一头溜进洞房,钻到了床底下,想到天黑时偷些值钱的首饰什么的。没料到,
洞房里一连三日灯火通明,新房里也没断过人。小偷苦苦捱了三天三夜,饿得他肚皮贴到背上,渴得他喉咙里冒烟。他实在受不了,趁新房里只有新郎新娘时,爬出来就往外窜。
    新郎新娘见了恐怖地呼叫道:“抓小偷啊!抓小偷啊!”
    这户人家还有一些帮忙人没走,见一个陌生人鬼头鬼脑窜出新房,他身后又传出呼喊抓小偷的声音。马上扑上去,把小偷绑了个结结实实,推推搡搡地告到官府。
    小偷说:“我不是贼,是医生。”
    县令喝道:“既是医生,怎么躲到人家的新房里?”
    小偷假装镇静地说:“大人,那新娘子患有特殊的妇女病,出嫁前曾求我跟随着她,以便随时上药。”
    县令再三审问,小偷对新娘子家的事说得头头是道,似乎有根有据。原来,小偷在床下三天三夜,自然听了那新婚夫妇的全部的私房话。
    县令将信将疑,就对原告说,“被告到底是医生还是小愉;只有请新娘子上堂来作证了。”
    原告是新郎的父亲,他回家一商量、新娘子爱面子,死活不肯上堂对证。她觉得自己真是太丢人了:一结婚就上堂跟人家打官司,而且被告居然躲在床底下三天三夜,对她来说,真是奇耻大辱。
    县官听说新娘子不肯上堂,就同身边的一位老吏商量。
    老吏说:“新娘子不肯上堂,是怕丢面子,这是人之常情。我认为,小偷躲在床底下,又突然逃出来,不一定认识新娘子。如果请另外一个年轻女人出庭对证,我们就可以看一出好戏了。”
    一会儿,老吏找来一名妓女,让她穿着结婚礼服,打扮成新娘,用花轿抬到县府公堂。
    县令对小偷说:“现在新娘子来了,你敢和她对证吗?”
    小偷硬着头皮说:“敢!怎么不敢!”
   县官叫老吏揭开轿帘,装扮得很漂亮的妓女从里面走了出来。小愉忙上前说:“新娘子,是你叫我跟来治病的,为什么让你婆家的人把我当作贼?”
    妓女和在场的人都大笑起来。县令再一审问,小偷只好认罪。
 
 
53、杨茂清查疑伸冤
  
    明朝时候,安徽泾县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好多人怕涉嫌,原来,该县有个无赖叫王赞,他欠了青阳县富户周鉴100 两白银。王赞游手好闲,挥霍光后还不了这笔债,便起了歹念,欲设计陷害周鉴。
    没多久,王赞家收养了一个讨饭老太婆,热心供她吃穿用,俨然一副极孝顺的模样,众乡邻弄不懂:王赞怎么变成了孝子似的?
    有一天,周鉴上门来讨债了。
    周鉴刚踏上王赞家门前河中那座小木桥,“扑!”那老太婆直楞楞倒向他。周鉴忙闪过,老太婆一头栽倒河中,很快断气身亡。
    王赞突然从老太婆身后闪出,见此情景,放声大哭,顿时昏了过去。
    第二天,王赞告到官府,声泪俱下:周鉴倚财杀人,还有一位离这儿五十多里路的贩麻的商人作证。
    承审的官吏不敢细细追究,因为周鉴太富有了,他怕沾上受贿徇情的嫌疑,再也不敢为他洗冤。
    这起案子上报御史,最后,御史调贵池县杨茂清来重审此案。
    杨茂清挑灯夜阅卷宗,心中疑窦越来越多:“见证人为何不寻邻居,偏要找五十里外的贩麻商人?说王赞被打晕在地,又怎么能知道贩麻商人的姓名并领来作证人?”他思忖一会儿,又忽发奇想:”这记载着老妇人因伏
在王赞背上掩护他而被打死,胸口怎么会有致命伤口呢?对,一定要重审贩麻商人!”
    杨茂清连夜审问商人。那商人无奈,乖乖地交代:“王赞是有名的无赖。他要我作假证人,我敢不吗?何况,他还许诺,案子了结后,要给我50 两银子呢。”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杨茂清来到现场察看地形。他边察看,边询问附近居民,案子终于水落石出。
    原来,王赞家门前一条小河中戳着一排排养河蚌用的竹竿,河面上架了几根长梢木椽子作为桥。周鉴来讨债那天,王赞乘老太婆不注意,把她推入河中。老太婆胸口猛地撞在河中竹竿上,当场身亡。
    狡猾的王赞再也设法诡辩,无辜的周鉴终于洗净冤情,无罪释放。
 
 

54、钱藻离间审京军
  
    明朝时期,京军的权势很大。他们不仅在北京城里横行不法,还要到外县去肆意骚扰。地方官对他们毫无办法。
    一次,有两个京军到通州抢劫百姓。当时拱卫京城的领兵大员是钱藻,驻守在密云。他得知消息后,就将这两名京军召到辕门。
    两个京军依仗自己是皇帝的亲信嫡系,说话态度蛮横,并没把钱藻放在眼里。
    钱藻见他俩不肯服罪,就分别审理,以期各个击破,他将甲留在门外,单把乙叫进堂前反复审问,声色很严厉。还亲自拿起朱笔在纸上记录口供,尽管乙什么也没有说,但他还是记满了一张纸。然后把乙押下去,再将甲
传来审问。甲也是依然故我,拒不服罪。
    钱藻拿起那张写满字的纸对甲说:“你的同伙已全部招认了。他说抢劫的事是你策划的,是你动手的,也是你同他串通一气,拒不认罪的。你是主犯,他是从犯,现在他服罪了,你还不服罪,所以按例,你应当处死,他
可将功折罪,当堂开释。”
    京军甲没想到钱藻是骗他,又看到那张写满字的纸,不由又急又气,他忿忿不平地说:“他完全是一派胡言,虽然我也动了手,但一切都是由他作主的。想不到他倒打一耙,反而诬害我。”
    钱藻同样没听他的话,仍旧自顾自地又写满一张纸。那京军乙在辕门外听到堂上京军甲和钱藻对话的声音,虽然听不清内容,但心已经虚了。
    这时,钱藻又把京军乙传到堂前,让他两人对质。这一对同伙一反开始时缄口不语的态度,而是抢着诉说对方的罪状,把如何策划,如何行动,如何分赃,如何对待官衙的所作所为都讲了出来,就像两只对咬的恶狗一样
。还连带咬出他俩以前合伙犯罪的事实以及其他京军胡作非为的行径。
    钱藻把这两个京军所供事实,写成奏疏,禀报皇帝,建议朝廷整顿京军,严肃法纪。朝廷见京军闹得太不像样子了,就同意了钱藻的要求,不仅对这两个京军按罪论处,而且对所有有过犯罪和骚扰百姓行为的京军都作了
处理。从此京军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55、顾县令镰刀断案
  
    有一年夏天,天特别热,有一个村民到城里卖了一车西瓜,晚上回家时路过一片小树林,被躲在树后的一个人杀了。
    案子送到县府,顾县令起先认为是抢劫钱财而杀人。经检验,周身的衣服都在,钱也没少,身上有镰刀砍的十几处刀伤,县令认为,强盗是杀人取财的,但现在死者衣物都还在,而且有多处刀伤,估计是仇杀。于是,顾
县令传来死者妻子问道:“你丈夫与谁结下的仇恨最深?”
    死者妻子回答:“我丈夫从来与人无仇。不过,最近外村有一个人来借钱,没有借给他,他临走时对我丈夫说:到期不借钱给他,便要如何如何。
    顾县令记住了借钱人的住处,派人通知那个村上的居民拿出自家镰刀交给官府检验。有隐瞒不交者,就一定是杀人凶手。全村一下交出七八十把镰刀,一一排在村口老树下。
    天热得火辣辣,突然树上的苍蝇一窝蜂朝镰刀中间的一把飞去,叮得满满的,少说有几十只蝇。
    官吏便拿起那把镰刀问:“是谁的?”
    其中一个长着满脸胡须的人说:“我的。”
    顾县令喝道:“给我拿下!”
    原来。这把镰刀是那个外村借钱人的。顾县令马上将此人提到县衙门审问。
    起先,他死活不肯伏罪。
    顾县令说:“别人的镰刀没有苍蝇叮,你曾用镰刀杀过人,腥味还在镰刀上,所以苍蝇闻到腥味便叮住你的镰刀,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杀人者只得低头认罪。
 
 
56、杨励一语破天机
  
    从前,潮州地方有两个商人,一个叫赵三,一个叫周生,准备外出做生意,同雇了一条船,约定日期一同出发。到了约定的那天,天刚蒙蒙亮,周生来到村外码头的小船上,见船夫张潮还在睡觉,即叫醒问他赵三来了没
有。张潮伸伸懒腰,说还没来。周生就进船等待。等啊等啊,太阳都升得老高老高了,还不见赵三的影子。周生有点不耐烦了,对张潮说:“船家,你到赵三家去一趟,叫赵三快点来。”
    张潮来到赵三家门口,敲门招呼道:“三娘子,三娘子,快开门呀!”
    赵妻开门出来问:“什么事呀?”
    张潮问:“三娘子,三官人怎么还没上船?周先生等着他呢。”
    赵三妻惊讶地说:“他天没亮就出门去了,怎么,还没上船?”
    “是啊,到现在还没上船,他到哪儿去了呢?”张潮急得直搔后脑勺,过了一会,又说:“三娘子,你别着急,我们再去找找。”
    回到船上,张潮把情况说了一遍,周生也很纳闷,两人就分头出去寻找,找了半天,也没见赵三的影踪。周生生怕连累自己,就去县府报案。
    县令传来周生、张潮和赵妻,一一讯问,均说不知赵三去向。县令怀疑可能是三娘子与人私通,谋害丈夫,就逼问三娘子,三娘子坚决不承认。案子久久不能落实,县令只得将案子报到京城的司法机关大理寺。
    大理寺的一位官员杨某打开案卷,仔细分析。突然,他拍案而起:“这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啊!”立即派人提来张潮,让他把当天情形再说一遍。杨某听完之后,厉声喝道:“张潮,你去赵家敲门,不呼唤赵三,却连叫三
娘子,分明是你早知道赵三不在房内,快把谋杀赵三的事从实招来,免得皮肉受苦!”张潮吓得浑身哆嗦伏地认罪。
    原来,那天一大早,赵三就来到张潮船上。张潮见他带着很多钱,顿起邪念,正好又是清早,四顾无人,就把赵三扼死后系上一块石头抛下河去,藏起他的钱财后,又假装睡着,直到周生上船。杨励得到口供,连忙命令
在停船处打捞,果然得到一个腐烂的尸体,虽然面目已经认不清了,但身上的那付打扮还能认出是赵三。这个疑案终于水落石出。
 
 
57、唐县令抱瓜审案
  
    冠氏县盛产西瓜。一个酷暑天,通在城里的官道上人迹稀少。远处走来一个怀抱孩子的妇女,烈日高悬,妇女满头是汗,怀中小孩啼哭不止。那妇人精疲力竭,择树荫休息。小孩嘶哑着喉咙直喊口渴,那妇人见不远处有
个瓜园。她走进爪棚,里面无人,看瓜的人不知上何处去了。棚内除一张床外并没有水可喝。妇人见孩子渴得厉害,只好摘了一只西瓜给孩子吃。
    正当孩子吃得津津有味之际,瓜棚后面窜出一名粗壮黑汉、大喝道:“大胆贼妇,青天白日居然偷起老子的瓜来!”
    妇人吓得直哆嗦,一时说不出话来。
    黑汉道:“人赃俱在,该当何罪?”
    妇人脸色苍白,掏出几文钱给黑汉,说是瓜钱。黑汉接过钱,上下仔细打量妇人,见妇人颇具姿色。况且四周无人,顿生歹念。他嘻嘻一笑:“钱,我收下了。不过,事没完,除非你依我一事。”
    妇人胆怯地问:“只要你不把我当贼,有什么事尽管说。”
    黑汉一把搂住妇人道:“小事一桩,只要你依顺我上一回床便可了结。”
    妇人挣扎不从。黑汉将妇人按倒在床上,不顾小孩在旁嚎哭,竟欲强奸。那妇人誓死不从,一口咬伤了黑汉的肩膀。黑汉大怒道:“你不从,便将你送官,以小偷论罪!”
    妇人道:“我宁愿见官亦不相从!”
    黑汉心想此妇人偷一个瓜不能治罪,便自己摘了30个瓜,以证明这个妇女罪大。
    到得县衙,黑汉先将妇人偷瓜之事叙述了一遍。而妇人因受刚才惊吓,伤心不已,只顾低头哭泣。
    唐县令听罢诉说,便问黑汉道:“妇人真偷你30个瓜?”
    黑汉道:“是的。老爷不信的话我已把瓜装来放在门口了。”
    唐县令又问:“她偷瓜时带了什么样子的筐子?”
    黑汉顺口道:“没带筐。”
    唐县令哈哈一笑,命人将黑汉所带的30只瓜挑进大堂;对黑汉道:“你抱着小孩把地上的瓜都拣起来。”
    黑汉遵命而行,可还没拾上几个瓜,就抱不住了,顿时恐慌不己。
    唐县令对妇人道:“本县为你作主,你不是小偷。如有隐情请告之。”
    妇人哭诉了刚才的遭遇。唐县令大怒,经审讯,黑汉只得供认自己因奸不成有意诬告的罪行。
 
 
58、范贾募兵破凶案
  
    故事发生在明代嘉靖年间。
    淮安知府范贾正在批阅公文。忽听有人击鼓告状,便命差役将告状人传进大堂。
    告状者是一对年老夫妇,诉说他们的儿子大牛在结婚前夕,外出置办彩礼时突然失踪,生死不明,要求府衙出头寻找。
    范贾向老夫妇问了一些情况,立即排除了几种可能,大牛与未婚妻秀英是乡邻,自小青梅竹马,感情很深,是决不会逃婚出走的;大牛力大如牛,也不会被人轻易劫走。可能的是他路遇强人,强盗见他携带购买彩礼的巨
款,趁其不备将他杀死。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找到大牛的尸体。范贾安慰了老夫妇几句,让他们回家静候消息。
    从大牛的村子到城镇,途中有一个大塘叫五里汀。范贾带人来到这里,进行打捞。费了半个时辰,果然在水塘中捞出一具年轻男尸,后背有一刀伤,经辨认,死者是大牛。此时正是严冬腊月,从死者的形态看是刚被杀不
久。范贾却当众宣称,大牛是被入侵的倭寇杀害。当时淮安周围正是倭寇经常骚扰之地,所以众人也都信以为真。
    范贾当即命人贴出告示,重金招募100 名乡勇,保卫地方,以防倭寇再来烧杀抢掠。告示一出,应募者甚多。范贾把这些人召集在一起,发现应募者个个腰圆背阔,孔武有力,他一个个亲加慰勉。
    范贾突然在一个汉子面前停住了脚步,两眼紧紧盯住了他的眼睛,那汉子被他看得不知所措,局促不安地低下了头。范贾厉声问道:“你为什么反穿棉袄?”
    那汉子一时无以对答,半晌才说:“我要紧赶来应征,不在意穿反了棉袄!”
    范贾命人将汉子的棉袄脱下,见正面的布上沾上不少血迹,便问道:“这血迹因何留下?”
    那汉子支吾其词:“我也遇到了倭寇,与他们拼杀,不意留下了血迹。”
    “胡说!”范贾揭穿说,“倭寇今年夏天曾来境滋事,已被肃清,近日已无倭寇犯境,你身上的血迹,明明是新沾上的。”
    汉子说:“听说老爷曾宣称塘中捞出的尸体是被倭寇杀死,怎么又说没有倭寇犯境呢?”
    范贾说道:“这就是我设下的计策。我故意布下迷阵,使得你这个杀人凶手放下心来,再以重金作为鱼饵,引你上钓,现在你还有何说?”
    这时众人才知范贾招募乡勇之举是为了捕获凶手。那汉子正是凶手,此时再无可辩驳,只得承认自己杀害了大牛。
 
 
59、戴知县推理奇案
  
    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 年),苏北宝应城外有户姓张的财主,家雇两个伙计。大伙计叫万老大,小伙计叫柳老面。那天启明星刚露脸,张财主便把两个伙计叫醒下地割麦子。
    万老大扛着一把锋利的大镰刀在前头走,柳老面忽感肚子痛,招呼了一声便钻入竹林去出恭。完事后柳者面赶到地头,见前面沟头躺着一个人,不由得喊起娘来,原来是万老大的脖子上直冒鲜血,已倒地身亡。柳老面发
疯似地奔回张财主家。
    张财主赶到地头惊呆了,这人命案非同小可,就挂下脸说道:“这里并无他人脚印,必是柳老面所为!”当下地保、里正一拥而上,将柳老面押到官府。
    适逢宿迁戴知县告假回扬州省亲,船过宝应,见岸上围了一大群人,就上岸察看。宝应知县正在验尸,苦于无法破案,就请戴知县帮助他分析案情。戴知县只见尸体周围麦棵整齐,脚印清晰,并无搏斗痕迹,旁边一把贼
亮的大镰刀,刀刃锋利,上沾鲜血。乡人作证:此刀是万老大的。
    戴知县又调查了柳老面平日的禀性,人们都说他胆小怕事,逆来顺受,连鸡也不敢宰,是有名的软面疙瘩。戴知县又仔细将尸首查看,又见尸首身下躺着只死蛤蟆。他摇摇头叹息:蛤蟆成凶手?自古未曾听说过。不过此
案不是自杀,亦非他杀,其中定有蹊跷。忽然身旁有个随从叫起来:“这儿有血!”
    戴知县细瞧,果见草丛里有几点淡血迹,可不像人血。旁边还有一条二尺多长的死蛇,蛇腰上有一道很深的伤痕。他想怪了,蛇和蛤蟆不可能操起镰刀割万老大的脖子,但为啥现场留下这两个死物?便和宝应知县带了死
蛇和死蛤蟆回衙门。
    第二天,戴知县扮成江湖郎中到百姓家中串门,和几位老者拉家常,讲得兴起,便把那蛇拿出,请教为何物所伤。大家同声道:“像是刀螂锯的。”
    一个老者问:“在捡到死蛇处可见到蛤螟、老鼠等物?”
    戴知县一惊道:“果有一只蛤螟。不知何故此说,请赐教。”
    老者笑道:“先生有所不知。这几物是天敌,蛇吞蛤蟆、老鼠为常情,刀螂拔刀相救为天性,跳到蛇腹咬紧蛇身,不愁锯不开皮肉。还有一说,大凡刀螂救出被害之物,精疲力尽,往往就变成被搭救之物的一顿美餐。这
虫豸之类也有恩将仇报的。”
    戴知县听此欣喜万分,回到县衙即叫宝应知县升堂断案。百姓听说奇案已破,相约赶来衙门口围了个水泄不通。
    两个知县坐堂上,戴知县说:“据本官查明,万老大属自误身亡。究其原因,乃是蛇、蛤蟆两物作祟。”人群中发出一片惊叹声。
    戴知县又道:“万老大来到地头,看见一条蛇正吞蛤模,一只刀螂跳过来,锯开蛇肚,救出蛤螟,蛤蟆见面前的刀螂,一口把它吞进肚中。万老大是个忠义的孝子,见这蛤模恩将仇报,气极了。肩上扛着大镰刀,便攥着
刀把用力拉下去打蛤蟆,谁知莽撞之中锋利的大镰刀把自己的脖子给割断了。万老大身子倒下压死了蛤蟆。柳老面在后面出恭,不知这一切,故造成此桩奇案。”
    此言一出,符合情理,案情大白。
 
 
60、刘知县瘢痕作证
  
    有一年临海县(今属浙江省)可热闹呢,人流如潮,争睹县府为新考中的秀才们举行庆贺活动。学宫附近,一位少女已对其中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秀才产主仰慕,目不转睛盯着。
    旁边一位老太看在眼里,便悄悄他说:“这是我邻居家的儿子。你如有意,我来作媒,成全你们的姻缘。”
    少女害羞地低头不语。
    那媒婆找到了秀才,着力撮合,哪知秀才拒绝少女一片爱慕之情。媒婆家的浪荡儿子听说后,当夜假冒秀才跟少女幽会。少女未能识出真伪,委身相许了。
    没几天,少女家来了位远方客人。她的父母腾出自己住房招待客人休息,将女儿安置在别处,老两口睡在女儿床上。哪知到半夜,有人偷偷溜进去,砍掉少女父母的头颅,扬长而去。
    第二天,凶杀案报到县衙。刘知县踏勘现场后,左思右想:死者虽在家中被害,但东西并未短缺,这杀人害命图啥呢?他问:“这张床原来睡的是谁?”
    有人抢答:“是这家的女儿。”
    刘知县恍然大悟:“噢,快,将这家女儿拘押起来!”
    公堂上。刘知县厉声追问少女:“奸夫是谁?”
    少女有苦难言,支支吾吾说出是那秀才。
    刘知县发令,一会儿逮来秀才。
    秀才振振有词:“我早已回绝那媒婆说媒,从没去这姑娘家,哪扯得上因奸杀人呢?”
    刘知县追问少女:“你奸夫是秀才,那么他身上可有什么记号特征?”
    少女忙答话:“他胳膊上有块瘢痕。”
    刘知县当场令衙役查看秀才胳膊,却光光滑滑的,没有一点痕迹。
    刘知县陷入困境,过了一会儿,忽然问左右:“媒婆有儿子吗?”
    知情的衙役说有的。刘知县命令精壮衙役,马上赶去抓来那家伙。查看胳膊,一块朱红瘢痕赫然入目。刘知县手指媒婆之子:“你肯定是杀人犯,如不招供,定用重刑!”
    那家伙不得不供认作案经过——
    那一夜,他又去找少女私会,进入房中在床上一摸,摸到了两个人的脑袋。他顿时醋意大发:“原来这骚女人另有奸夫,马上拔刀猛砍..
    案情大白,秀才获释。
 
 
61、丛兰田埂边投毒
  
    明代正德年间,蒙古族经常侵扰宣府、怀安等地。边民怨苦难解,一封封告急文书不断送到朝廷。
    公元1511年秋,蒙古小王子又一次向边境发起大举进攻,总制(官名)丛兰受朝廷委派,率军前往抗敌。
    这日,丛兰率领的明军赶到了平虏城南。部队按计划准备在此稍事休息后继续前进。
    “停止前进,埋锅做饭!”传令兵在队伍前前后后接口喊着。于是,部队在一大片刚刚经过劳作的农田的田埂边,准备架锅造饭。
    丛兰也下了马,支起右手遮住阳光,打量着眼前广袤的田野,一种对饱受侵扰之苦的农民的悲悯之心,与对入侵的异族敌人的痛恨之情愈益似烈火焚心。“唉!百姓真是不堪兵灾之苦啊!”他长长地叹了口气。
    现下又该是耕耘和播种的时节了。可是,为了躲避兵灾,农民竟很少敢下田劳作,有的田里刚刚翻耕好,有的田里才播种了一半..丛兰把目光向右移。远处,居然也有一个不怕死的老农在耕作。一会儿,他又看到一个老
妇人远远地走向那老头。老妇人的手里提着一个竹篮子,样子是给那老头儿送饭。丛兰看着看着,像在欣赏一幅杰作..
    “大人,开饭了。”亲兵过来提醒丛兰。
    “噢,不,不准开饭。”丛兰突然像醒悟出了什么,他急切地发布命令道:“把所有的菜都放上毒药,放在路边。”
    “什么,将军您说什么?”传令兵听懵了。
    “照办!”丛兰重复了一遍命令,不容置疑他说。
    明军官兵疑心重重地照办着。
    “队伍成日袋状朝北散开,埋伏起来。准备战斗。”丛兰接着又发布了新的命令。
    一会儿,只见北方尘土飞扬,远远地可以看到一队蒙古兵骑马奔来。来到近前时,他们从地上发现了什么,纷纷跳下战马,带着疲惫的神情,争抢起田埂边的饭食来。他们以为这些饭菜都是在田里干活的农民仓促逃跑时
遗留下来的,因此一个个狼吞虎咽。可是,不一会,就一个个抱着肚子在地上打滚了。
    明军一看时机成熟,立刻发起围攻,很快歼灭了这帮入侵者。
 
 
62、尹县令河中除树
 
 
   某县有条大河,河中有棵百年老树,河流湍急,行船驶过屡屡撞坏。
    一日;尹县令路过河边,见不远处走来一群送殡队伍,一个年轻妇女身穿孝服,抚着棺材失声痛哭,十分可怜。上前一问,方知年轻妇女的丈夫行船撞上这棵老树,落水身亡。尹县令看着屈曲盘旋、隐隐高出水面的老树
,决心除掉此树,搬掉祸根。
    可是,决心归决心,难题还真不少,派出除树的民工望树兴叹,回来摇着头对尹县令说:“树干在水中,十分牢固,无法挖出。”
    尹县令也没了办法。不除树,就像一根桩横在他心里,使他坐立不安。恰巧尹县令的远房堂兄阿贵前来看望他。阿贵是修水利的巧匠,知道尹县令的苦衷后,略一沉思,爽快他说:“这有何难,我来帮你解决。”尹县令
就把除树的事交给阿贵主办。
    阿贵先潜到水底,丈量出水下树干的长度,然后搬来杉木,敲敲打打做了个巨桶,两头没有盖。先让人砍掉老树在水上所有的枝干,又把巨桶载上船,驶到树旁,请几个彪形大汉把巨桶从树梢穿下,深深地打入水中,上
口露出水面,再用大瓢舀干桶里的河水,放心地在桶中锯了大半天,终于把老树锯掉了。

 
63、严女茶中藏秘密
  
    奸臣严嵩连夜写着奏疏,编造罗洪先的罪名,准备早朝时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坏话,治他的罪。
    罗洪先是严嵩的亲家,这时还蒙在鼓里,睡在严嵩家里做着好梦呢!
    终于,严嵩的秘密被他的女儿发现了,爹爹这次要整倒的正是她的公公,这怎能不让她着急呢?可是严府家法森严,即使做女儿的也不能随便行动,更不要说去通风报信了。
    情急生智,她让丫环给公公送一杯茶,再三嘱咐说:“务必请我公公体会这茶的意思。”
    罗洪先这时还没有睡,他见儿媳妇派丫环送茶,心里已是疑惑,夜半三更的还送茶水干什么呢?打开茶碗一看,只见水面上浮着两颗红枣和一撮茴香,更是主疑。这个罗洪先亦是个官场人物,不过为人正直。他喝过各种
各样的茶,唯独没有见过枣子、茴香茶,而且儿媳带来言语要好好体会茶中之味,这倒引起了他的警惕。联想到今晚严嵩举行的宴会上,一些奉承拍马的人都在一个劲地颂扬严嵩用巨鱼骨头当栋梁新造的客厅,自己听不进去
,力排众议,当着客人的面批评客厅造得过于豪华和浪费,严嵩当场就沉下脸来。
    也许,这位心地狭窄、报复成性的家伙,正在打自己的主意吧。
    他想到这里,再看看茶杯中那两颗血红的枣子和一撮茴香,顿时悟出它的含义来,莫不是儿媳已经得到信息,暗示我早(枣)早(枣)回(茴)乡(香),逃离这是非之地吧!
    罗洪先不觉惊出一身冷汗来,再也不敢上床入睡,第二天拂晓,就骑着快马急奔故乡。严嵩看见亲家已走,皇帝面前告状的事只得作罢。从此以后,这两位亲家再也没有往来。
 
 
64、钱六姐断母子案
  
    明代湖北咸宁钱家湾有个巧女叫钱梅窗,因她排行第六,大家叫她钱六姐。
    有一天,一个知县坐着官轿路过某村,被人挡住了去路。知县撩起轿帘,见是一个老妇人拉着一个年轻人,跪在面前,知有冤情,忙下轿询问起长短来。
    老妇人道:“他是我的亲生儿子。他爹爹死得早,是我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可是这几年他被人带坏了,整天赌博,把一个好端端的家弄得光光的。这还不算,竟然偷盗我的陪嫁,一件件输光了。现在,他又不肯抚养
母亲,这叫我怎样活下去呀!”
    知县一听大怒道:“我要治他个不孝之罪!”说罢,立即判他儿子每月供养母亲3斗米,20年就是72石,要他一次交清。
    “小人实在拿不出这么多米呀!”那个年轻人连连向知县磕头求饶。
    “那好,让我把你这个不孝子送进监狱!”
    在人群中的钱六姐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她既恨这个后生不定正道,又担心他吃了官司,老母亲又有谁来赡养呢?灵机一动,有了办法。走到知县面前求情道:“我说呀,知县大人,这72石米也着实太多了,能不能减少
些呢?”
    “你是何人?与这无赖什么关系?要为他说情呢?”知县气冲冲地责问道。
    “民女钱六姐。”她在威风凛凛的知县面前毫无胆怯之色。
    知县早就听说钱六姐是个才女,就故意把难题给她做:“你说怎么办才好呢?”
    “这好办,”钱六姐胸有成竹地回答、转过身向老妇人问道:“老妈妈,你儿子生下地的时候,有多重呀?”
    “六斤四两。”老妇人怔怔地望着这位灵秀漂亮的姑娘,一时摸不清她的用意。
     钱六姐不慌不忙地吟道:
 
                     儿子本是娘身肉,
                     十月怀胎娘生育。
                     如今儿子不养母。
                     割他六斤四两肉。
    知县听了点头称好,吩咐衙役赶快备刀,割他六斤四两肉赔娘,以治他不孝之罪。
    衙役立即扑上去把那后生拿下,剥下衣服,正要动刀割肉。那不孝子吓得连连磕头:“老爷,我这身上的肉,割哪块疼哪块,万万割不得呀!”
    可是知县令既发出,哪肯轻易收回?那后生眼见这割肉之苦无法避免了,只得再向老母磕头呼喊:“母亲救救孩儿!”
    老妇人见儿子已经回心转意,处罚太重,做母亲的也心疼,就向知县求情道:“既然我儿答应养我,老妇就不告他了。”
    知县见老妇人撤了诉,也不便再顶真起来,摆摆手让母子俩离开,那后生急忙扶起母亲就走。刚走几步,忽然想到免除这巨额大米和割肉之苦的恩人,急忙回头去找钱六姐,可是,钱六姐早已离开了人群。
 
 
65、严讷智拆旧民房
  
    明朝时,有个宰相叫严讷。一年,他衣锦归乡,见家乡的教育很落后,就决定在那里盖一所学堂。
    房屋基地规划好以后,见在那基地范围之内,有一座很破旧的民房,主管盖学堂的人走到这户人家一看,见是一家买烟酒蔬菜的小店,就对户主说:“我们宰相想在这里造一所学堂,想买下你这所房子。你开个价吧,总
之不会让你们吃亏。”
    户主说:“办学堂好是好,可我这房屋是祖传下来的,在我的手里卖掉,会让我的同族人耻笑的,我不想卖。”
    主管盖学堂的人跟他好说歹说,见他就是不答应,只得回去向宰相禀报。严讷说:“他不肯卖,先不要逼他们。你们先动工兴建其他的房屋,到时我自有办法让他们搬迁。”主管人忙问有什么妙计。严讷道:“老夫没什
么妙计,只要工地需要的烟酒蔬菜,全都上他家买就得了,也不必和他计较价钱,要什么价就给什么价,而且要预先付款。”
    几天后,开始大兴土木。工地上人来人往,一片繁忙景象。几百号人的吃喝,全都到那户人家采办,他家的生意顿时兴隆起来。全家都出动还忙不过来,只得雇人帮忙。没多久,便赚了很多很多的钱。旧家具换成了新家
具,满屋子是储存的烟酒蔬菜,走路时简直屁股碰屁股。可工地上的活还没干完一半,照这样下去,这所小屋实在不够用啦。
    这天主管人又去采办东西,对店主说:“我说店家,我们工地还要增加好多人,以后你们的生意会更加兴隆啦!”
    店主满脸歉意,说:“托严宰相的照应,我们才有今日。宰相以前想买下我这破陋的小屋,我没答应,实在是大不应该了。现在我答应让出这屋子啦。”严宰相就让主管人在附近找到一所宽敞的新屋买给店主,那家人很
快就搬走了。
    大家都称严宰相是个既有智谋,又能体谅百姓疾苦的大清官。
 
 
66、郑堂画店擒骗子
  
    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 年),福建福州府城内朱紫坊有个秀才叫郑堂,字汝昂,号雪樵山人。他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皆通。某年,他在繁华的鼓渡鸡口地方开设了个字画店。几个月来,生意兴隆。
    一次,有个叫龚智远的人,拿来一幅五代名画家的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押当,这可是件稀世之宝。郑堂大喜,当场付了8000两银子。龚智远答应到期愿还15000两。可是一晃15天,到了最后一天,不见龚智远来赎
画。郑堂取出放大镜,仔细看画,发现是幅假画。
    郑堂被骗去8000两银子的消息在一夜之间不胫而走,惊动了全城的同行。
    第三天,郑堂却在朱紫坊家里办10 桌酒席,遍请全城士子名流和字画行家聚宴。这晚宾客来得很齐,有的抱着关切的心情来,有的抱着吸取教训的心情来,也有的抱着看热闹的心情来,更有一些人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情
来。酒饮一半,郑堂从内室取出那幅画,挂在大厅堂的正中,对大家说:“今天宴请诸位。一方面向大家表示郑某立志字画行业;决不因此罢休的决心;另一层意思是,让我们同行共看假画,认识认识骗子如何用巧妙的手段
以假乱真。”
    同行看完假画后,都说:“郑先生使我们开了眼界,帮同行以后避免受骗上当,真是功德无量!”
    此时,郑堂把假画投进火炉,边烧边说道:“不能留此假画害人!”
    郑堂烧画,一夜之间又轰动了整个榕城。
    第二天,郑堂到店里,却见龚智远已坐在那里等着他,说是有事而误了银子的还期。
    郑堂说:“只误三天,无妨,但需加三成利息。”一算,共计本息达15240两银子。那龚智远早知画已烧了,所以并不害怕,说:“好,兑银,请郑先生兑画!”
    郑堂进内取出那幅画,龚智远给了银两,接画在手,迅速展开一看,两腿一软,几乎瘫了下来。
    原来,曾经上当受骗的郑堂早已察出这幅画是假的,当时故作不知,让龚智远就范。随后,郑堂照这幅画仿造一轴,同时在四处故意声张自己受骗了,设宴毁画,给典画的幕后策划者知道,主动送来本息巨金。郑堂在宴
席上烧的画,是自己仿造的那一幅。
 
 
67、郑堂御前画长卷
 
 
   严嵩收了福建一个著名才子的消息,被嘉靖皇帝知道后,他传旨召见郑堂进行殿试。皇帝说:“孤闻卿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故今日拟召集京内百名画家同卿家赛画。卿家意下如何?”
    郑堂跪答:“小臣才薄学浅,画技低劣,本不敢班门弄斧。今既蒙皇上垂爱,臣谨遵君命。”嘉靖传旨即速召集画家。
    百名画家均集中到宫殿后,皇帝命太监取出一轴宽三尺长丈八的长卷横幅摆在地上对众画家说:“这幅长卷看谁画得最快最好!规定要画上人物,要画多久,请大家议定。”
    有的说要半个月,有的说要十天,有的说要三天。而郑堂却说只须半个时辰。嘉靖不信,命人摆上画桌、长卷和笔砚等,要郑堂当场挥毫疾画。还没到半个时辰,郑堂果然把一幅丈八卷画好了。
    画面的一端下角画上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在放风筝,画面的中间,画上一丈长的风筝线,这条线一气呵成,若断若续,飘逸有致。整幅画连成一气,布局谨严,着墨浓淡均匀,儿童和风筝串在一起,神态栩栩如生,整个
画面洋溢着岭南画派的风格。
    众人都十分钦佩。嘉靖原也是个风流皇帝,在书画方面具有一定素养。当场宣布郑堂这幅长卷定为国宝,命太监藏入国库,并当殿赐金百两给郑堂。

 
68、徐渭以酒作利息
 
 
   徐文长的邻居张关寿有点急用,徐文长手头也很拮据;只好陪他去向专放高利贷的高立重借债。
    高立重说:“十两银子的本钱,明年到期,利息四两银子。有徐先生作保,字据就不必出了。”
    徐文长笑道:“我看,十两银子还三两酒的利息吧!”
    高立重很自然地把“酒”字错听为“九”字,就答应了。
    一年过去了,张关寿照徐文长的指点,凑齐了十两银子,再装上三两酒,由徐文长陪同,送到高立重那里。
    高立重见了大怒,徐文长说,“去年明明说好利息是'三两酒’,你怎么可以赖呢?”
    高立重因为没有“三两九”的真凭实据,只好自认倒霉。
 

69、徐渭佳画讽贪官
 
 
   绍兴新任知府胡大人,上任第三天,大发请帖,邀请全城富绅名流赴宴。一则有利于今后立足;二则还可捞到大笔财礼。徐文长知这位知府是严嵩的心腹,善于捧上压下,搜刮钱财。开贺这天,徐文长也大摸大样地进府
去。知府大人知他是有名的书画家,就请他作一幅祝酒行乐之图。
    徐文长说声“献丑!献丑!”唆唆几笔,画了一僧(和尚)一道(道士)。
    毕恭毕敬地站在一起。又在画卷上角题了“僧在有道”四字。
    贺客们心里明白:“僧在有道”,即“生财有道”,是讽刺知府老爷发帖开贺,搜刮钱财。只有那知府老爷还蒙在鼓里,假充斯文地连声称赞徐文长的书法和绘画均为“上乘之作”。

 
70、徐渭智算油和牛

    徐文长在路上遇到一个老人,两眼直直地在发呆,脚下是一箱油。一打听,知道这老人叫王阿狗,给财主李光炎当了19 年长工,当初说好每年给一头牛的工钱,到头来,财主却说是每年给一斤油的工钱了。以后日子怎
么过?
    徐文长就陪阿狗到财主家。
    徐文长说:“王阿狗给你做了19 年,如今他想做些小本生意,只是还缺本钱,叫我作保,向你借三两银子,利息多少,悉听尊便。”
    李江炎说:“年息就算对本对利好了。”写好借据后,徐文长说:“现在对本对利既然已有先例,那王阿狗给你做了19年,只拿了19斤油做工钱,又不给利息,恐怕说不过去,我看还是先把这笔帐了结吧!”
    李光炎就又拿出19斤油。徐文长说:“老兄你算错了!恐怕还要添呢!”
    李光炎想:再翻也翻不出100 斤吧,就说:“好吧,你算吧,算出多少我就讨他多少!”
    于是徐文长拨起算盘:“头一年,工钱一斤;第二年加利息一斤,工钱一斤,共是三斤;第三年本利相加,是七斤..老兄呀,19个年头,共要给他524287 斤油!”
    李光炎央求道:“徐先生,我情愿还他19头牛的工钱。”
    徐文长说:“如按对本对利,要524287头牛呢!阿狗,你饶了他的利息吧!”于是阿狗得了19 头牛。
 
 
71、徐渭落款讥知府
  
    一天晚上,徐文长与文士在谈诗论画。谈到严嵩祸国殃民时.大家都咬牙切齿地痛骂起来。这时,绍兴知府衙门的衙役撞了进来,说是知府微服轻装,特来拜访徐文长。徐文长心想,我平素与官府很少来往,这绍兴知府
徐煜乃是严嵩这只恶虎的义子,平时仗着严家势力,作威作福,今天何事来访?
    他叫朋友们暂坐片刻,自己却独自出来接客。
    原来徐煜这人平日只认钱财,不习诗文,庸俗不堪,此时因困得发慌,想装个斯文,听说徐文长是当今名士就来求画。
    徐文长送走了知府,向几位朋友说明知府来意,大家决定画只恶虎,以泄心头之恨!众人画毕,徐文长又添上了犀利的虎爪,点上凶狠的虎眼睛,终于画成了一幅名副其实的《恶虎图》。粗粗一看,那只恶虎张牙舞爪,
气势汹汹;不过细看起来,那老虎尾巴下垂,已经显出威风将尽的样子。画好后,大家觉得徐煜还不配与此虎相比。正在议论添上点什么,忽见徐文长在这只恶虎旁边,横写上了“文长”两字。那“文”字的点和划写得很细
小,最后的一捺不但没有写出头,反而写成一竖似的,像个单人旁。徐文长见他们不解,便叫走远去看,一看,分明就是一个“怅”字。于是都不约而同地大笑起来。
    胸无点墨的徐煜得了这幅大堂画,立即把它高高地悬挂在堂前,逢人就夸画得“好”。后来,有个师爷忍不住提醒他说:“知府太人,你看这'文长,两字的笔势岂不像个'伥’字么,”徐煜越看越像“伥”字,便喃喃
自语道:“这小子莫不是在骂我·为虎作伥’么!”于是赶快把这幅画取了下来。
 
 
72、徐渭妙吟酒壶诗
  
    一天,徐文长在酒店喝酒,有几个并不认识他的廪生(由官府按时发给银子和粮食补助生活的秀才),大讲徐文长只有歪才,并无真才实学。
    徐文长笑道:“这么说,几位仁兄很有些真才喽?那么我们来赛诗怎样?”
    廪生们见他穿得很寒酸,就说:“赛就赛,就是徐文长来也不在我们的话下,何况是你。”
    店里的伙计认识徐文长,但并不点穿,只是提着酒壶上来凑热闹说:“么,就以这酒壶为题如何?”大家都说好。徐文长让那几个廪生先做。廪主们摇头晃脑,哼哼哈哈地闹了半天,也没吟出一首像样的诗来。
    最后轮到徐文长,他吟诗道:
                      嘴儿尖尖背儿高,
                      才免饥寒便自豪。
                      量小岂能容大器,
                      两三寸水起波涛!
    旁边喝酒的人一齐说:“对呀!酒壶就是这样的。”
    小伙计却说:“不见得吧!据我看,徐文长吟的,倒更像这几个廪生哩!”
    几个廪生知面前的就是徐文长,在笑声中狼狈地溜出去了。
 
 
73、徐渭妙语得老酒
 
   一天,徐文长在家正想喝酒瓶里剩下的三两酒,秀才、和尚、郎中先生三位朋友撞了进来。大家都闹着要喝酒。
    徐文长说:“一共只有三两,不如一个人喝,来得痛快。这样吧,每人做首诗,谁做得好,就归谁喝。不过,这诗的第一句要有'天’字,第二句要有个'地’字,然后'左右、前后、三、四’这样挨下去嵌在每句里。
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一定要有个'心’字,而且还要点出自己的身份。”大家异口同声:“好!”
    秀才吟道:“天子门生,状元及第(地),左探花右榜眼,前呼后拥,三篇文章,四海闻名,好不欢心。”念完就要喝酒。
    老和尚按住酒盅说:“上有天堂,下有地狱,左金刚右菩萨,前韦驮后观音,三支清香,四跪八拜,一片诚心。”念完就要喝酒。
    郎中先生夺下酒盅说:“天门冬,地骨皮,左防风右荆芥,前胡厚(后)朴,三片生姜,四颗红枣,一支灯蕊(心)。”念完就要喝洒。
    徐文长摇摇手,示意他别喝,接着说:“天上无片瓦,地上无寸土,左无门右无户,前没围墙,后没遮拦。三两黄酒,四人想喝,何忍于心!”
    大家齐声说道:“文长兄言之有理,兄弟实在不知先生这么贫困。这三两老酒留着徐先生自己喝吧!”说着,一齐哈哈大笑起来。

 

74、丘豪放炮毁甘蔗
  
    良峰山和浮山是南诏城郊西面的两座小山,良峰山是乱坟岗,浮山西北面是一片好园地,原是附近村民从无主荒坟地开垦出来的。财主三老爷伪造了一张山契,说这片地是属于他祖坟的场地。原来垦地的村民,只得把土
地和所种甘蔗一并交给他。
    这年中秋节快到了,甘蔗长得特别好,三老爷得意忘形,逢人夸耀今年甘蔗有一笔好收入,败不了。丘蒙知道后暗中骂道:“不义之财,应该败掉!”
    他叫人四处宣扬,说他中秋夜赏月时要在良峰山上放三门特制的大炮,并宣称炮身高一丈,围八尺。
    中秋节一早,丘蒙果然在良峰山上摆了三门特型大炮,全城都轰动了。
傍晚,观热闹的人已陆续来到。晚上,来了六个彪形大汉,登上良峰山上扛起三门大炮,往浮山那边跑去。看热闹的人像潮水般跟着奔跑。突然,六个彪形大汉又把三门大炮扛回良峰山上,人们又跟着跑过去。这一来一往,
都经过三老爷的甘蔗园,甘蔗倒掉不什其数。开始放炮了,又长又粗的导火线点上火,“嗤嗤”地喷射出火焰,人们有的怕被炸着,纷纷向浮山那边奔跑,又一次践踏甘蔗园而过。导火线燃尽,发出“啪啪啪”三下低沉、无
力的响声。
    人们哄笑而散,都说丘蒙放大炮是骗人的把戏。但由于他这样一弄,三老爷的如意算盘就被众人踩垮了。
 
 
75、测字先生吓皇帝
  
    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大明江山发发可危,崇祯皇帝惶惶不可终日。
    传说有一天,崇祯脱下龙袍,带着一个太监走出皇宫,到街上去散心。
走了一段路,见有一个测字摊前一幅白布招展,上写:“鬼谷为师,管辂为友。”崇祯知道,这鬼谷和管辂都是古代著名的神算,而他平日最喜欢招些江湖术士进宫相面、卜卦,今日见了这号称以神算为友的测字先生,又想
测测大明的前途如何。那测字先生见他们上前,忙笑问他们预测什么事。
    “我家主人欲测国家事,”太监说,“就测那'管辂为友’的'友’字。”
    测字先生想了一会,皱眉道:“若要测国事,恐怕不大妙啊,你看这'友’字这一撇,遮去上部,则成'反’字,倘照字形去解释,恐怕是'反’要出头。”
    太监见崇祯脸色骤变,忙改口:“不是这个'友,字,是有无的'有’字。”
    测字先生摇摇头,说:“若是这个'有’字,则更为不妙啦。你看这个'有’字上部是'大’字缺一捺,下部是'明’字少半边,分明是说:大明江山,已去一半。”
    崇祯倒抽一口冷气,忙捉笔写了一个“西”字,说:“不是朋友的'友’和有无的'有’,是申西戌亥的'酉’字。”
    测字先生叹口气说:“此字太恶,在下不便多言。”
    崇祯催促道:“测字之人,只求实言,先生不必隐讳。”
    测字先生神秘他说:“此话说与客官,切莫外传,看来大明江山,危在旦夕,万岁爷这位至尊已无所救也。你看这'酉’字,乃居'尊’字之中,上无头,下缺足,据字形而解,分明暗示,至尊者——大明皇帝将无头无
足矣。”
    崇祯一听,魂飞魄散,他恐怕李闯王杀进京城后真的会将他身首异处,使他无头无足,第二天就在煤山上吊而死。不久,李闯王就攻进了北京城。你猜那测字先生是谁?他是李闯王派进城的一位谋士。兵书上说:“攻心
为上,攻城为下。”谋士设下测字摊,专门在城中散布涣散军心的言论。
    测字先生利用文字三吓皇帝,不愧是随机应变的聪明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